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5 2例AMI患者行急诊PTCA治疗 (PTCA组 ) ,5 8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TCA组住院期间死亡 3例 ,抢救成功率为 94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14 6天(9 5± 4 2天 ) ,左室射血量数 (LVEF)为 45 5 %± 4 3%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3例 ,择期再次PTCA 3例。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 8例 ,抢救成功率为 86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2 6 4天 (17 2± 7 5天 ) ,LVEF为 37 6 %± 6 2 %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17例 ,行择期PTCA 17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TCA可即时开通梗塞相关血管 (IRA) ,大大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1)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5 )。  相似文献   

2.
选择成功地进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 PCI)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33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7例 ,年龄 4 2~ 78(6 2 5 5± 10 13)岁。入选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均显示梗死相关动脉 (IRA)闭塞。P PTCA前嚼服阿司匹林30 0mg ,口服抵克力得 2 5 0mg。术后酌情给予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昌慧  王毅 《实用老年医学》2003,17(6):313-314,316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 (CHD)患者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 40例冠脉闭塞病变CHD患者。老年组 2 8例 ,男性 ,年龄 60~ 91岁 ,平均 (68.96± 6.89)岁 ;非老年组 12例 ,男 11例 ,女 1例 ,年龄41~ 5 9岁 ,平均 (5 1.17± 5 .4)岁。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冠状动脉闭塞病变 ,作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 ,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  结果  血管病变情况 :老年组总病变血管 81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3 3支 ,左前降支 (LAD) 2 5支、左回旋支 (LCX) 2 3支、右冠状动脉 (RCA) 2 6支、左主干 (LM) 1支、对角支 (Diag) 6支 ,作PTCA 3 9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共置入支架 3 8个 ;非老年组总病变血管 2 9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上述部位血管病变情况依次为 9、7、11、0、2支 ,作PTCA 17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共置入支架 17个。  结论 老年人冠状动脉闭塞病变行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 (AMI)闭塞血管病变直接PTCA比慢性闭塞血管病变PCI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溶栓禁忌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介入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能溶栓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 31例 70岁以上的患者 ,3例 6 0~ 6 9岁有溶栓禁忌证的老年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结果 有 34例梗死相关动脉 (IRA)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血流 0级 2 7例 ,1级 7例。 31例直接行PTCA成功 ,其中 4例患者直接PTCA后其残余狭窄 <10 %且无明显的内膜撕裂和夹层。 2 7例IRA具有支架置入的适应证 ,即刻造影IRATIMI血流达 3级。 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有 1例因IRA完全闭塞 ,PT CA未能成功。直接介入成功率 97%。 31例患者经过平均 (11.4± 3.7)个月随访 ,无再梗死及急诊再次血运重建 ,但 4例有心绞痛 ,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再次行PTCA成功。结论 对溶栓有禁忌证的老年AMI患者行直接介入治疗 ,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 8例发病在1 5~ 6 5小时的AMI患者行直接PTCA术 ,其中 2 2例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成功率 1 0 0 %。梗塞相关血管 (IRA)的TIMI 3级血流恢复率 96 4 % ,无住院死亡。 2例合并出血 ,2例术后急性左心衰。 1 8例术后出院前重复冠脉造影示IRA无血栓形成。术后随访 1 0 1 6个月 ,3例因多支病变再次行PTCA术 ,5例 ( 1 7 8% )复发心绞痛 ,无死亡病例。结论 AMI的直接冠脉内支架术是安全有效的 ,可以改善病人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 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2例老年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 (PTCA组 ) ,48例老年 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两组住院与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TCA组住院期间死亡 3例 ,抢救成功率 92 .3% ,平均住院天数 1 0 .6d(8.5± 4.2 d) ,2 w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 9.5%± 3.2 % ,随诊 1 2个月 ,心绞痛再发 3例 ,再行 PTCA4例 ,冠脉搭桥 3例。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 6例 ,抢救成功率 87.2 % ,平均住院天数 2 0 .4 d(1 6.2± 7.5 d) ,2 w LVEF为32 .8%± 6.2 % ,随诊 1 2个月 ,心绞痛再发 1 5例 ,择期 PTCA1 3例 ,冠脉搭桥 3例。结论 对老年 AMI患者急诊 PTCA及支架置入术可即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明显降低 AMI住院死亡率 ,缩短住院天数 ,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急性心肌梗死 (AMI)住院期间行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情况 ,探讨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方法 选择自 1996年 6月至 2 0 0 1年 3月首次AMI接受急诊PTCA治疗的患者 4 3例 ,男性 30例 ,女性 13例 ,年龄 (6 0 5± 12 6 )岁。住院期间死亡 7例 (16 3%)。结果 伴有Killip 3级以上、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分别为 5 8 3%、4 4 4 %,明显高于没有这些并发症的患者 ;病变血管为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死亡率 (2 0 6 %)明显高于非完全闭塞病变者 (0 %) ;术中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死亡率 (40 0 %)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者 (9 1%)。结论 伴有心源性休克、Killip 3级以上心衰、以及病变血管为完全闭塞病变、术中并发急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a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 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71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及支架治疗 ,60例患者行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住院情况。结果 PTCA及支架术治疗组 ,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 10 0 % ,无死亡 ,住院天数为 9.6± 4.1天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5 2 .8± 7.2 %。溶栓治疗组住院期间死亡 9例 ,抢救成功率 85 % ,血管再通率 75 % ,住院天数为 17.6± 7.8天 ,超声心动图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43 .6± 5 .2 %。结论 急诊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 AMI,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 (P<0 .0 1) ,明显改善心功能 (P<0 .0 5 ) ,缩短住院时间 (P<0 .0 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稳定性心绞痛 (SAP)患者电子束CT冠状动脉钙化(CAC)的不同模式。方法  5 5例AMI患者与 6 7例SAP患者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检测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 ,行电子束CT检查以计算CAC积分 ,分析SAP与AMI患者CAC积分的差异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1)就心脏整体而言 ,SAP组CAC检测阳性率为 87 7% ,而AMI组阳性率为5 5 9% ;SAP组心脏整体和冠状动脉分支的CA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MI组 (P <0 0 1)。 (2 )SAP组CAC积分显著高于AMI组 ,其自然对数转换值 [LN(钙化积分 +1) ]的均数按心脏整体计算为 5 2±1 7对 2 4± 1 8(P <0 0 1) ,按冠状动脉分支计算为 3 3± 2 1对 1 2± 1 4 (P <0 0 1)。 (3)SAP组CAC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较AMI组更为明显 ;在每一相同的年龄段内比较 ,SAP组的CAC程度均较AMI组明显增高。 (4)SAP组重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多发生重度或中度钙化 ,而AMI组梗死相关动脉则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结论 SAP患者CAC大多较为严重 ,而AMI患者多数钙化程度较轻 ,且大多发生于无或轻微钙化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不同年龄老年人完全闭塞性病变 (CTO)患者的疗效。 方法  10年间 ,对 4 2 4例CTO患者进行了 6 2 5次PCI术 ,其中 6 0~岁组 343例 (5 16次PCI术 ) ,75~ 91岁组 81例 (10 9次PCI术 )。术后 6个月内每月至少门诊复查 1次 ,以后定期随诊、电话随访。术后 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 结果 两组CTO患者PCI术成功率均较高 (6 0~岁组 82 6 %对 75~ 91岁组 79 8% ,P >0 0 5 ) ;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Q波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或冠状动脉修补术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间其他并发症如非Q波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等差异亦无显著性。与 6 0~岁组相比 ,75~ 91岁组较少行支架置入术 (4 5 9%对 30 3% ,P <0 0 1)。术后 6个月内共有 316例接受冠脉造影复查 ,其中 6 0~岁组 2 83例 ,75~ 91岁组 33例 ,两组间再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性 (6 0~岁组 5 7 2 %对 75~ 91岁组6 3 6 % ,P >0 0 5 ) ;支架术较单纯球囊成形术 (POBA)再狭窄率显著降低 (4 6 5 %对 6 9 2 % ,P <0 0 1)。 结论  75~ 91岁患者PCI手术成功率与 6 0~岁患者相似 ,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13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治疗 ,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38~ 85 (6 0 .2± 13.6 )岁。其中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3例系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 PTCA,4例不适作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9例 ,右冠状动脉 4例。结果 :PTCA成功率92 .3% ,死亡 1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 (98.7± 3.0 ) % ,术后残余狭窄为 (14.6± 16 .2 ) %。 3例术中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1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经反复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术后 1例死亡 ,11例长期生存 ,随访 1~ 18个月无心脏事件发生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AMI时行急诊 PTCA成功率高 ,对溶栓禁忌证、溶栓失败或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急诊 PTCA。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广马  王风  林英忠  林虹 《山东医药》2002,42(20):28-28
据文献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 80 %以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可降低病死率至 5 0 %以下。 1994~ 2 0 0 0年 ,我院对15例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 PTCA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5例均为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男 12例 ,女3例 ;年龄 30~ 72岁 ,平均 (5 8± 10 .6 )岁。前侧壁心梗 6例 ,下后壁心梗 9例。休克发病至行 PTCA时间均在 6 h之内。 15例均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 :1收缩压 (SBP) <80 m m Hg;2左室舒张末期压 >2 0 mm Hg;3有明显末梢灌注不足表现…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 (QTd)反映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均一性 ,QTd延长可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对不同冠状动脉分支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 ,作者观察了冠心病患者术后 QTd的变化。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9- 10~ 2 0 0 1- 0 6在本院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至少一支血管狭窄大于 70 % ,并同时行 PTCA及支架植入术的患者 40 (男 2 4,女 16 )例 ,年龄 44~ 81(6 5±9)岁。共干预血管 5 0支 ,植入支架 5 0个 ,其中前降支 2 2个 ,回旋支 9个 ,右冠 19个。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用药基本一致 ,术中无特殊用药。1.2 心电图及 Q…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硫氮酮 (diltiazem)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术 (PTCA/Stent)后梗死相关动脉缓再血流 (slow reflow)现象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2 0例AMI直接PTCA/Stent后再通的梗死相关动脉 (infarct relatedartery ,IRA)存在slow reflow患者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5 8 5± 9 5 )岁。其中闭塞血管右冠状动脉 10例 ,前降支 6例 ,回旋支 4例。从症状开始至PTCA/Stent开通IRA时间 (9 2± 2 1)h ,术后平均TIMI血流 (1 9± 0 4)级 ,先以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 15 0 μg冠脉内注入 (确认slow reflow现象 )作为对照 ,10min后继以Diltiazem 5 0 0 μg(5 0 μg·ml-1·s-1)冠状动脉内注入 ,于给药后第 1、3、10min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应用Gibson的TIMI血流计帧法和QCA测量系统分别行Nitroglycerin和Diltiazem冠状动脉内给药后不同时间点IRA再通后血流速率帧数和管腔直径的定量分析比较。结果  (1)术后基础对照与Nitroglycerin给药 3min时CAG血流帧数比较无明显变化 (89 8± 18 1)vs (88 9± 14 2 )帧 ,P >0 0 5 ;Diltiazem给药后第 1、3和 10min时CAG血流帧数分别较给药前减少 2 7 6 % ,32 6 %和 2 5 2 % (P均 <0 0 1) ,平均TIMI血流增加从(1 9± 0 5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6 6例患者 ,年龄 6 0~ 88(6 8.3± 10 .2 )岁 ,其中 >75岁 18例 ;男 5 7例 ,女 9例。患者入院后经临床和心电图诊断 ,AMI诊断按 1979年 WHO提出的 AMI诊断标准。结果  6 2例患者接受直接 PCI术 ,4例接受补救性 PCI。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2 4支 ,回旋支 11支 ,右冠状动脉 2 1支。有 6 3例患者的病变血管置入进口或国产支架 73枚 ,3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残余狭窄 0~ 2 0 % ;开通后 6 0例患者血流达 TIMI 3级 ,5例患者 TIMI血流 级 ,1例患者血流 TIMI 0级。并发症与随访 :2例术后 4 8h内心源性休克死亡。对出院的 5 2例患者平均随访 (2 6 .1±13.3)月 (从 1个月至 78个月 ) ,再发急性心肌梗死 2例 ,心绞痛 4例 ,猝死 1例。结论 老年 AMI患者急诊介入性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手术成功率高 ,严重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应于高龄、有溶栓禁忌证或伴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rt PA(5 0mg)静脉溶栓后即刻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直接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14 0例AMI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A组 75例行rt PA半量 (5 0mg)静脉溶栓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术。B组 6 5例直接行CAG、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术。术后观察 2 0d。结果 :①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A组梗死相关动脉 (IRA) 83支 ,开通率 5 2 % ;B组IRA 71支 ,开通率 15 %。两组开通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②A、B两组行PTCA加支架置入术后IRA恢复TIMIⅢ级血流效果基本相同 ,A组 10 0 % ,B组 98.6 % ,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③患者住院 10~ 2 0d ,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 ,左室射血分数达到或超过 6 0 %者 ,A组为 94 .7% ,而B组仅占 4 3.9%。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④脑卒中或大出血并发症两组病例均未发生。⑤住院病死率 ,A组 4 .0 % (3/ 75 ) ,B组 3.1% (2 / 6 5 ) ,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组较B组具有更早地使IRA前向血流再灌注 ,从而具有较好的左室保护功能 ,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桂玉  高熙智 《山东医药》2000,40(15):28-29
近年来 ,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并有向青年转移的趋势。为探讨青年人 AMI的发病特点 ,我们对 2 5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青年组 AMI患者 2 5例 ,男 2 4例 ,女 1例 ;年龄 2 8~ 44岁 ,平均 35.8± 8.2岁。中老组 AMI患者 30例 ,男 2 6例 ,女 4例 ;年龄 45~ 72岁 ,平均 58.3± 7.6岁。两组患者均有典型的 AMI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学变化 ,急性期后遗留病理性 Q波。两组均在 AMI后 30~ 45天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 .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 Ju…  相似文献   

18.
1996年 10月至 1998年 9月 ,我院对 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施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其中 3例置入冠脉内支架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7例、女 1例 ,年龄 47~ 6 8岁 ,发病 1~ 8小时。AMI部位为广泛前壁 2例 ,下壁、正后壁 3例 ,合并右室梗塞 2例 ,心内膜下心梗 1例。冠状动脉造影为多支病变6例 ,单支 2例 ,双支 3例 ,3支 3例。除 1例心内膜下心梗患者冠脉狭窄 95 %以外 ,其余均为 10 0 %闭塞。急诊 PTCA均置入临时起搏器 ,用 76 %泛影葡胺行冠状动脉造影。先行非IRA造影 ,经右侧股动脉方式。采用 7F、…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红细胞变形性和全血粘弹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选择 1998年 7月至 2 0 0 0年 11月在我科的住院患者 10 1例 ,分组进行对比分析。 (1)冠心病 (CHD)组 :按1979年WHO/ISFC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 )造影确诊为CHD患者 6 6例 ,其中冠脉单支局限病变(CHD 1组 ) 34例 ,男 18例 ,女 16例 ,年龄 6 1~ 79岁 ,平均(6 9 5± 4 5 )岁 ;2支、3支或弥漫性病变 (CHD 2组 ) 32例 ,男18例 ,女 14例 ,年龄 6 4~ 75岁 ,平均 (6 9 9± 2 5 )岁。 (2 )对照组 :选择同样有CHD易患因素并感心前区不适患者 35例 ,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无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心肌灌注分级 (MBG)的方法判断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AMI PCI)后的无再流现象 ,并评价其对局部、整体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的影响。方法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2月首发前壁AMI并于 6~ 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 12 8例 ,应用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再流组 (MBG 0~ 1级 )和有再流组 (MBG 2~ 3级 ) ,其中无再流组 36例 (男 2 2例 ,女 14例 ) ,平均年龄 (6 6 2 3± 13 17)岁 ,有再流组 92例 (男 5 8例 ,女 34例 ) ,平均年龄 (6 3 18±11 73)岁。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 ,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 (WMS) ;AMI后 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 ,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参数 ;AMI后 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心室造影和核素心室造影检查测定上述参数 ,同时随访并记录术后 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的发生率。结果  (1)AMI PCI后 6个月随访时 ,无再流组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WMS和左室舒张末期压均较有再流组明显增高 [(5 0 35± 7 2 4 )ml/m2 比 (39 6 4± 7 15 )ml/m2 ,(86 4 7± 11 77)ml/m2 比 (77 19± 9 2 9)ml/m2 ,(10 11± 1 94 )比(7 92± 1 6 6 ) ,(16 38± 3 2 1)mmHg(1mmHg =0 133kPa)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