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昌市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即捐献骨髓)的认知与态度,探讨影响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原因,为推广大学生捐献骨髓提供帮助与参考。方法 根据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对南昌市4所大学的部分学生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86份。结果 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的认知还存在很多不足,大学生对骨髓捐献所存在的诸多错误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学生很难得到专业人士的讲解,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知识的了解途径是网络、电视、广播等。结论 应提高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的认知,加强捐献造血干细胞方面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即捐献骨髓)的认知程度、态度与行为,探讨影响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的因素,为推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医学院、中山大学的461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平均得分为(3.25±1.074)分,其中医药类学生(3.42±1.053)、父亲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3.63±1.049)得分较高;78.2%的学生表示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认知得分、是否愿意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对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行为的态度以及亲人对其捐献行为的态度等都是影响大学生捐献行为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行为难以推广的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信息不透明和社会舆论误导等;46.8%的大学生认为加强宣传教育是鼓励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的最主要措施。结论应提高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加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教育,是推广捐献造血干细胞行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七所高校6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情况较差,总体认知率为41.5%。其中基本认知率为48.1%、安全认知率为32.0%。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级、专业、自评安全性、技术和用药信赖度、对捐献流程的了解程度与捐献安全性认知现状有关联( P<0.05);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越高,态度越积极。结论高校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对其安全性存在较重的怀疑,应多途径加强认知教育,为以后提高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率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医学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态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普及、志愿者招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湖北省485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8.40%的医学生听说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问卷得分为(7.53±2.43)分,67.63%的医学生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其中56.40%的人愿意捐献给大众,91.46%的人捐献时会参考家人意见。挽救他人生命是医学生首要捐献积极动机,消极动机主要是对捐献过程感到恐惧、害怕疼痛。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了解情况、是否愿意捐献器官、自评健康状况、父亲文化程度。结论 医学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态度及意愿处于中等水平,医学院校及相关机构应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引导医学生积极参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ROC曲线分析方法探讨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筛选标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温州市2007年至2018年间共40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以及166名尚未完成捐献的入库志愿者信息,构建捐献认知、捐献意愿、捐献态度及三种得分联合检验的ROC曲线。结果:综合了捐献认知、捐献意愿及捐献态度的联合筛选方法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5%CI:0.81~0.93),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90.96%,一致率为86.89%,Youden指数为0.61。结论:增强入库志愿者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程度,提高入库志愿者的捐献意愿与态度,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捐献可能性,降低悔捐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济宁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此的态度意愿,探讨制约器官捐献的认知因素。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济宁医学院与山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57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基本上所有学生(99.6%)听说过器官捐献,但在具体政策和捐献程序上,了解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关于器官捐献的常见知识的了解率基本上可迭50%;愿意捐献自己身体器官的也达到一半以上(53.3%),影响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因素主要是家属的感情、个人信仰和传统观念等。在获得捐献知识教育意愿方面,大学生人群显现出强烈的愿望。结论:大学捐献知识课程亟待建立和加强,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方法,对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279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器官捐献认知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器官捐献有所了解,但对具体知识、流程、用途及相关法规等知晓程度较低;有22.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捐献器官的意愿,且仍有66.9%的人还未做决定;大学生整体器官捐献态度呈正向态度,但不同年级、性别、科系类别、风俗习惯及献血习惯者的器官捐献认知水平存在差异.结论 政府、高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器官捐献知识和价值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器官捐献的知识水平,促进器官捐献态度的改善和器官捐献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省在校大学生对器官移植的态度及捐献意愿,探讨阻碍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可能原因。方法以问卷形式,对四川省内8所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大学生从媒体宣传中获得器官移植相关知识的人数占39.16%;医学专业学生愿意捐献的人数占41.63%,非医学专业学生愿意捐献的人数占22.35%,医学专业学生的捐献意愿更高;影响大学生器官捐献态度的因素主要是家属意见(52.05%)和对相关机构的不信任(53.79%)。结论大学生器官捐献意愿度低;捐献意识有待提高;非医学院校有必要开展器官移植相关课程;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设立合理补偿机制,完善现有体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53例来自中华骨髓库的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分别在捐献中、完成捐献后6个月进行心理与身体健康调查分析。结果捐献者以男性、本科学历居多,所有捐献者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低钙反应多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采集中及采集后均无抑郁、焦虑状态,但采集中焦虑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而采集完成后焦虑分值有所下降,较国内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捐献后半年未见动员采集相关并发症。结论具有较高学历的捐献者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充分了解,所有供者动员及采集干细胞过程安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干细胞捐献对供者心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在校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用途了解相对较多,而对我国捐献方面的法规和捐献程序了解不足,分别占28.8%、26.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学生遗体捐献意愿程度与亲友是否捐献、有无接受宣传、年级、院系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亲友是否捐献、宣传、年级、院系是影响医学生遗体捐献态度的主要因素。应针对此实施干预,同时发挥医学生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民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现阶段广州市民的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市民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方法:对广州市所属区居民进行随机访问,并派发问卷,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阻碍遗体捐献的原因主要是传统观念,法制因素及缺乏了解.结论:要发展遗体捐献事业必须更新观念,同时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蚌埠市4所高校大学生的无偿献血意愿,探索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因素.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蚌埠市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调查,获得受访者的一般情况、无偿献血意愿和对无偿献血相关常识的了解程度;计算出受访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率;分别根据性别、学历、年级和专业分组比较不同组别间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率和对无偿献血相关常识的了解程度;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因素.结果 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率为72.2%(818/1132),其中,女生高于男生(P<0.01),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P<0.01),理工医类学生高于文史哲类学生(P<0.01),本科生高于专科生(P<0.03).对于血液生理常识的认知,各组得分均不高,其中,男生低于女生(P<0.05),专科生低于本科生(P<0.05);对于无偿献血认知和献血安全认知,各组得分均不高,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免费用血政策的认知,各组得分均很低,其均值在30分左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生理常识认知、无偿献血认知、献血安全性认知、免费用血政策4个因素均是影响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重要因素.结论 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较强,但对无偿献血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加强无偿献血知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无偿献血意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博君  李宁 《北京医学》2017,(12):1194-120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器官捐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北京市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分别调查7所医院医护人员的基本资料,及其对器官捐献认知、态度及意愿,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男性149人(20%),女性596人(80%),受访者平均年龄为(34.6±8.8)岁,75.8%的受访者已婚,98.4%的受访者具有专科以上学历,65.9%的受访者收入在5 000元以上,76.1%的受访者来自三级医疗机构,77.7%的受访者来自内科,54.6%的受访者为医师.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对脑死亡了解程度、对遗体器官捐献态度、是否担心同意捐献后医生为获得器官不尽力医治成为影响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 应加强器官捐献的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器官捐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非亲缘造血干细胞(PBSC)捐献者与入库志愿者家属的PBSC捐献认知、态度及其影响 因素,为降低悔捐率提供实证资料。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0 位PBSC捐献者家属以及240 位入库志愿者家属进行捐献认知、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系统分析。结果:与入库志愿者家属比较,成功捐献者家属在认知水平和支持捐献态度方面均较高。此外,是否知道中华骨髓库是捐献认知和捐献态度高低的重要评判指标,无偿献血经历等则是影响其捐献认知的重要因素。结论:提升入库志愿者家属的捐献知识水平、强化入库志愿者家属对捐献的积极态度、积极向入库志愿者家属宣传捐献相关政策信息,可能增强志愿者家属的支持,从而降低捐献志愿者的悔捐率。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民遗体捐赠意愿因素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了解武汉市民的捐献意愿及影响不同阶层市民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方法:对武汉市武昌区10个社区的居民进行随机访问,并发放问卷,然后对问卷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总结.内容:法制因素、情感因素、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结果:法制因素和情感因素为最显著因素.结论:武汉市对遗体捐献进行立法是非常正确的,但要想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应加大遗体捐献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务工作者对器官移植与捐献的意愿和认知情况。方法通过自编调查问卷,以医务工作者为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形式。问卷内容包含医务工作者的一般信息,器官移植与捐献的认知情况,器官移植与捐献的意愿,器官移植与捐献关注的问题及影响捐献的相关因素,捐献移植方式的选择等。问卷数据由SPSS 17.0分析描述和统计。结果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139例愿意在离世后进行遗体器官捐献,61例不愿意;但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进行器官捐献意愿登记;175例没有移植亲属;108例支持家人进行遗体器官捐献;我国当前尚处于捐献体系的初步建立中,应扩充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建立健全器官捐献分配体系、加大器官移植与捐献知识的宣教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从而推动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结论作为医务工作者,应在器官移植与捐献上做出榜样,丰富自身的器官移植与捐献的知识,为器官移植与捐献的宣传做出贡献,促进器官移植与捐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国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4座城市900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的公众对人体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国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率为16.57%,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女性捐献率高(P=0.032);同时,捐献意愿与年龄和学历有相关关系(P=0.047;P=0.029)。影响国内公民进行遗体捐献的最主要因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其次不了解国内遗体捐献程序和法规制度。结论:发现公民捐献意愿较以往调查明显升高,可能与当前国内器官捐献工作的全面开展,人们的捐献态度改变有关。影响捐献主要因素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不了解遗体捐献程序和法规制度,以及担心同意器官捐献后医院会因此而消极治疗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及制约器官捐献的因素。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洛阳市3所高校500名在校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显示:愿意捐献器官的学生高于不愿意捐献学生的3倍。对捐献器官“需要进一步考虑”的学生占比例最大;影响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因素有民族和专业分类。是否为亲属或亲友捐献器官、器官捐献的认知程度、亲属及家庭的意见及社会宣传和支持力度等。结论大学生对器官捐献持肯定、积极的态度。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态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居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为有效开展遗体捐献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温州地区城镇居民及其中的流动人口进行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分析影响遗体捐献的因素。结果:调研人群中有50.03%对于遗体捐献了解较少;温州地区居民遗体捐献意愿率仅有20.58%,并受年龄、性别、学历等影响;传统思想的制约(38.44%)、对接收站不信任(36.92%)、捐献程序太复杂(15.07%)及个人信仰是导致温州地区居民不愿意进行遗体捐献的主要原因。结论:要发展遗体捐献事业需加强宣传推广,完善捐献程序,保障捐献者权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的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山东省某三甲医院611名实习或规培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其对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认知、态度以及毕业后从事该工作的意愿。结果 611名医学生中,458人态度积极,381人认知水平较低,246人希望毕业后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年龄、人格、认知水平和态度对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的意愿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医学生对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的总体认知水平较低,但态度积极,毕业后从事该工作的意愿较强。相关部门应分析影响因素,制定针对器官捐献协调员潜在人群的选拔、招聘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