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亲缘造血干细胞(PBSC)捐献者与入库志愿者家属的PBSC捐献认知、态度及其影响 因素,为降低悔捐率提供实证资料。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60 位PBSC捐献者家属以及240 位入库志愿者家属进行捐献认知、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的系统分析。结果:与入库志愿者家属比较,成功捐献者家属在认知水平和支持捐献态度方面均较高。此外,是否知道中华骨髓库是捐献认知和捐献态度高低的重要评判指标,无偿献血经历等则是影响其捐献认知的重要因素。结论:提升入库志愿者家属的捐献知识水平、强化入库志愿者家属对捐献的积极态度、积极向入库志愿者家属宣传捐献相关政策信息,可能增强志愿者家属的支持,从而降低捐献志愿者的悔捐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医学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态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普及、志愿者招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湖北省485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8.40%的医学生听说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问卷得分为(7.53±2.43)分,67.63%的医学生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其中56.40%的人愿意捐献给大众,91.46%的人捐献时会参考家人意见。挽救他人生命是医学生首要捐献积极动机,消极动机主要是对捐献过程感到恐惧、害怕疼痛。捐献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了解情况、是否愿意捐献器官、自评健康状况、父亲文化程度。结论 医学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态度及意愿处于中等水平,医学院校及相关机构应采取合适的宣传方式,引导医学生积极参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七所高校6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情况较差,总体认知率为41.5%。其中基本认知率为48.1%、安全认知率为32.0%。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级、专业、自评安全性、技术和用药信赖度、对捐献流程的了解程度与捐献安全性认知现状有关联( P<0.05);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认知越高,态度越积极。结论高校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性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对其安全性存在较重的怀疑,应多途径加强认知教育,为以后提高大学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率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即捐献骨髓)的认知程度、态度与行为,探讨影响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的因素,为推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医学院、中山大学的461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平均得分为(3.25±1.074)分,其中医药类学生(3.42±1.053)、父亲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3.63±1.049)得分较高;78.2%的学生表示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认知得分、是否愿意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对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行为的态度以及亲人对其捐献行为的态度等都是影响大学生捐献行为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行为难以推广的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信息不透明和社会舆论误导等;46.8%的大学生认为加强宣传教育是鼓励造血干细胞捐献行为的最主要措施。结论应提高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知。加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教育,是推广捐献造血干细胞行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的认知和捐献意愿.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以匿名方式对杭州市3所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认知平均得分为3.40分,捐献意愿偏低.影响捐献的因素主要是担心影响身体健康、对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以及家人的反对等.通过新闻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学生最多.结论:应采取大学生群体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大学生造血干细胞的认知水平和捐献意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南昌市大学生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即捐献骨髓)的认知与态度,探讨影响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原因,为推广大学生捐献骨髓提供帮助与参考。方法 根据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对南昌市4所大学的部分学生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86份。结果 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的认知还存在很多不足,大学生对骨髓捐献所存在的诸多错误认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学生很难得到专业人士的讲解,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知识的了解途径是网络、电视、广播等。结论 应提高大学生对骨髓捐献的认知,加强捐献造血干细胞方面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53例来自中华骨髓库的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分别在捐献中、完成捐献后6个月进行心理与身体健康调查分析。结果捐献者以男性、本科学历居多,所有捐献者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低钙反应多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采集中及采集后均无抑郁、焦虑状态,但采集中焦虑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而采集完成后焦虑分值有所下降,较国内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捐献后半年未见动员采集相关并发症。结论具有较高学历的捐献者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充分了解,所有供者动员及采集干细胞过程安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干细胞捐献对供者心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国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4座城市900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的公众对人体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国内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意愿率为16.57%,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女性捐献率高(P=0.032);同时,捐献意愿与年龄和学历有相关关系(P=0.047;P=0.029)。影响国内公民进行遗体捐献的最主要因素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其次不了解国内遗体捐献程序和法规制度。结论:发现公民捐献意愿较以往调查明显升高,可能与当前国内器官捐献工作的全面开展,人们的捐献态度改变有关。影响捐献主要因素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不了解遗体捐献程序和法规制度,以及担心同意器官捐献后医院会因此而消极治疗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的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山东省某三甲医院611名实习或规培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其对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认知、态度以及毕业后从事该工作的意愿。结果 611名医学生中,458人态度积极,381人认知水平较低,246人希望毕业后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年龄、人格、认知水平和态度对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的意愿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医学生对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的总体认知水平较低,但态度积极,毕业后从事该工作的意愿较强。相关部门应分析影响因素,制定针对器官捐献协调员潜在人群的选拔、招聘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济宁在校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此的态度意愿,探讨制约器官捐献的认知因素。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济宁医学院与山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57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基本上所有学生(99.6%)听说过器官捐献,但在具体政策和捐献程序上,了解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关于器官捐献的常见知识的了解率基本上可迭50%;愿意捐献自己身体器官的也达到一半以上(53.3%),影响大学生对器官捐献的因素主要是家属的感情、个人信仰和传统观念等。在获得捐献知识教育意愿方面,大学生人群显现出强烈的愿望。结论:大学捐献知识课程亟待建立和加强,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在无关供者中的分布及对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分型技术检测HLA及KIR基因型。检测了30例无关供者中KIR的基因型分布、30例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对KIR及HLA基因型,并对15例接受HLA相合、非去除T细胞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测的30例HLA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24例患者KIR2DL1不合,2例KIR2DL2/2DL3不合,12例KIR3DL1不合,共计28例患者KIR不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5个活化型KIR阳性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绝大多数无关供者携带与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关系密切的三组KIR,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中5个活化型KIR阳性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2.
赵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20-1322
目的:探讨献血者意愿和血站的献血服务,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15年3月—8月对来我站献血者的基本情况、献血经历、献血者意愿、获取献血知识的信息来源、献血服务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共抽取2860献血者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2759份有效问卷。献血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月收入(元)、献血次数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奉献爱心”是献血者最主要的意愿。获取献血知识信息来源主要是“广播电视”。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献血意愿、服务态度和采血环境是影响献血者的主要原因。结论献血者性别和献血意愿是影响献血的主要原因,血站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采血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居民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为有效开展遗体捐献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温州地区城镇居民及其中的流动人口进行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分析影响遗体捐献的因素。结果:调研人群中有50.03%对于遗体捐献了解较少;温州地区居民遗体捐献意愿率仅有20.58%,并受年龄、性别、学历等影响;传统思想的制约(38.44%)、对接收站不信任(36.92%)、捐献程序太复杂(15.07%)及个人信仰是导致温州地区居民不愿意进行遗体捐献的主要原因。结论:要发展遗体捐献事业需加强宣传推广,完善捐献程序,保障捐献者权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医学院校新生对尸体器官捐献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某医学院校大一20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00份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564份。其中对尸体器官捐献持赞成态度的为60.64%,表示反对的为20.57%,回答“不知道”的为18.79%。医学院校新生对尸体器官捐献态度与家庭、相关利他行为、尸体器官接受意愿及尸体器官捐献相关教育等因素有关。结论大多数医学院校新生赞同尸体器官捐献。在器官捐献问题上增进与家人的交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其尸体器官捐献意愿。此外,医学院校加强对尸体器官移植与尸体器官捐献、利他主义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尸体器官捐献意愿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 8例SAA患者接受allo-HSCT,其中1例接受亲缘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allo-HSCT,4例接受单倍体相合allo-HSCT,3例接受非血缘全相合allo-HSCT.预处理方案:非亲缘及亲缘全相合移植采用氟达拉滨(FLU)+环磷酰胺(CTX)+抗人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单倍体相合移植采用FLU+CTX+马利兰(BU)+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亲缘全相合移植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预防,环孢素A(CSA)+短程氨甲蝶呤(MTX),单倍体相合及非亲缘全相合除以上药物外,加用CD25单克隆抗体和霉酚酸酯(MMF).结果 患者全部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10~17 d,中位时间为12.5 d;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9~25 d,中位时间为13.8 d,植入证据检测证明为完全供者造血.5例合并巨细胞病毒(CMV)血症,3例合并出血性膀胱炎,2例发生急性和慢性Ⅰ~Ⅲ度GVHD,1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纯红再障.8例全部存活,存活时间为9~38个月,中位存活时间为20个月.结论 亲缘、非亲缘全相合及单倍型相合的allo-HSCT均是治愈SAA的有效方法,可为患者提供长期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LA多态性的分析,包括基因型和单倍型的特征,确定影响患者成功筛选出HLA相合无关供者的关键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HLA室完成的768名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以及与其进行HLA配型的1 172名中华骨髓库无关供者的基因型和单倍型数据,确定HLA等位基因和单倍型的分布及特征,比较含有常见基因型(CWD表中的Common基因)或非常见基因型(CWD表中的Well-documented基因及Rare基因)以及至少含有一种常见单倍型或不包含常见单倍型的患者找到相合供者(定义为HLA等位基因9/10相合或10/10相合)的几率、找到的相合供者平均数以及找到相合供者的等待天数.结果 在768名患者中共有481名找到了相合供者,占62.6%.在研究群体中,HLA-A、-B、-C、-DRB1和-DQB1的等位基因数量分别是38、67、34、43和26个,常见的五位点单倍型为25种.通过比较发现,只包含常见基因型的患者找到相合供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包含非常见基因型的患者(63.91% vs.40.48%,P< 0.01),其找到的相合供者数目也比后者高(1.25±0.55 vs.1.06±0.24,P< 0.01).至少含有一种常见单倍型的患者与不包含常见单倍型的患者相比,其找到相合供者的几率也更高(77.99% vs.44.29%,P<0.001),找到的相合供者也更多(1.32±0.62 vs.1.10±0.30,P<0.001).结论 HLA基因型和单倍型是否常见对患者能否成功找到相合供者至关重要,包含至少一种常见单倍型以及基因型中全部为常见基因是患者成功配型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博君  李宁 《北京医学》2017,(12):1194-120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器官捐献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北京市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分别调查7所医院医护人员的基本资料,及其对器官捐献认知、态度及意愿,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男性149人(20%),女性596人(80%),受访者平均年龄为(34.6±8.8)岁,75.8%的受访者已婚,98.4%的受访者具有专科以上学历,65.9%的受访者收入在5 000元以上,76.1%的受访者来自三级医疗机构,77.7%的受访者来自内科,54.6%的受访者为医师.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对脑死亡了解程度、对遗体器官捐献态度、是否担心同意捐献后医生为获得器官不尽力医治成为影响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 应加强器官捐献的宣传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器官捐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淋巴瘤白血病患者在Bu/Cy/ATG方案预处理后行无关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移植后3个月发生PTLD,经及时给予免疫抑制剂减量、美罗华及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但最终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病情加重放弃治疗。结论PTLD是造血干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后的一种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如有可疑PTLD应尽早行局部淋巴结病理组织活检、EBV定量PCR血清检测或病理组织EBV-DNA检测,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