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针刺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近几年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增加脑缺血区的血供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区脑供血不足的异常状态,增强脑动脉弹性,使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增加病灶周围脑细胞营养,促进中风病人的康复。张红星等[1]发现头针能增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缺血局部血流量,升高血浆cAMP含量。蒋红芝等[2]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右侧后三里、曲池、少海针刺治疗,激光多谱勒检测发现梗死边缘区72 h后血流值增加。另有研究表明缺血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可以增加缺血区血流[3]。易玮等[4]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给予电针督脉大椎、百会穴治疗后,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发现缺血组在治疗10m in后,rCBF迅速恢复,证明电针能够迅速改善脑缺血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2病理形态学改变脑组织形态学可直接反映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2.
电针对缺血性中风细胞凋亡及bcl-2、P53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细胞作用机制,本文观察了电针对缺血性中风细胞凋亡及bcl-2、P53的影响。结果表明:(1)电针使大脑皮层梗塞区内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提示电针能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而达到脑保护目的,对缺血后神经元细胞的保护、防止神经元细胞丢失有重要意义;(2)电针对脑局部缺血后bcl-2蛋白的表达有明显升高作用,提示电针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可能通过升高bcl-2表达途径;(3)电针可使脑局部缺血后升高的P53蛋白的表达有所下降,但与缺血组比较无差异显著性。提示P53蛋白的高表达虽然参与细胞凋亡的发生,但电针对P53蛋白的高表达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所以其拮抗脑缺血后的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不是通过抑制P53基因蛋白高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CK LD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方法:采用可逆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通过电针“人中”穴、双侧“中冲”穴及“风府”穴,利用CK及LDH测试盒测试酶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清中CK和LDH的含量明显上升,都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P〈0.01)。针刺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血清中CK和LDH的活性有明显下降,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P〈0.01)。结论:电针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CK和LDH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后电针对大鼠尾壳核缺血半影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电针组。3组动物在缺血1,7,14d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在光镜及电镜下检测尾壳核缺血半影区nNOS表达。结果:与缺血组相比,电针组运动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电针组缺血半影区的nNOS神经元数目增加(P〈0.05)、结构更为完整。结论:电针促进了脑梗死急性期后尾壳核缺血半影区的nNOS神经元的恢复,加快了缺血后脑组织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影响。方法:选用凝团大脑中动脉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大鼠在局灶性缺血区(脑皮质)和非缺血区(脑干)的NE、DA 和5-HT在造模致缺血60m in 后和电针督脉经穴“百会”、“大椎”10m in 后的含量变化。结果:脑缺血后在大鼠缺血区(脑皮质)出现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降低,以DA、5-HT下降最为明显(P< 0.01),NE也有显著下降(P< 0.05)。而在脑缺血加电针组,则发现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均有非常显著的回升(P< 0.01)。在非缺血区(脑干),造模致脑缺血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无明显变化(P> 0.05),但给予电针后,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结论:电针可升高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纠正脑缺血后中枢单胺类递质的代谢紊乱,从而保护脑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生化机制。方法 :采用热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研究缺血 2周和 5周后缺血区皮层突触素P3 8和GAP 43的变化规律和针刺对其影响。结果 :脑缺血 2周及 5周组大鼠脑缺血区P3 8表达比假手术组显著下降 (P <0 .0 5) ;缺血 +电针 2周组与缺血 2周组相比突触素P3 8表达并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缺血 +电针 5周组与缺血 +电针 2周组和脑缺血 5周组相比 ,突触素P3 8表达明显增加 (P <0 .0 5) ;但仍明显低于假手术 5周组 (P <0 .0 5)。缺血 2周组大鼠在缺血区周围GAP 43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增加明显 (P <0 .0 5) ,而缺血 5周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缺血 +电针 2周组大鼠脑片GAP 43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增加 (P <0 .0 5) ,而与缺血 2周组相比无差异 (P >0 .0 5) ;缺血 +电针 5周组大鼠脑片GAP 43表达与假手术 5周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针刺可以通过提高突触素和GAP 43在缺血中心区周围皮层的表达 ,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并可能与大脑可塑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晶素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和MLK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血晶素处理组及溶剂组。分别采用焦油紫染色和免疫印迹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损伤和脑组织MLK3表达的情况。结果:血晶素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溶剂组相比,海马CA,区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减轻,MLK3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血晶素对大鼠脑缺血后海马cAl区神经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该区MLK3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内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分钟,再灌注2小时,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组织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NO含量及NOS活性明显升高;针刺足三里组与之比较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缺血再灌注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NO及NOS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研究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模型上,应用改良镉还原法测定大鼠脑内NO的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脑内cNOS及 iNOS的免疫活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①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3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脑内NO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例,差异显著( P< 0. 05),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iNOS免疫活性增强;②缺血再灌注大鼠电针处理后,缺血侧亚硝酸盐含量与对照例相比虽有升高,但升幅仅为33.3%,无显著性差异,其升幅与未电针组大鼠相比低 36. 49%;电针缺血侧iNOS免疫活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果表明:①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可使脑内NO代谢水平升高,在NO代谢产物含量升高的同时,iNOS的活性也增强;②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NO代谢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大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不同时间点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的影响。方法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器记录大鼠缺血前、缺血即刻、再灌注即刻和再灌注不同时间(处死前)4个时相的rCBF。结果通过对4个时相的rCBF观察,缺血前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缺血即刻各组大鼠rCBF均较假手术组和相应同组的缺血前降低;再灌注即刻各组(除假手术组外)均比相应同组缺血即刻的均值升高;再灌注不同时间各组(除假手术组外)均比相应同组再灌注即刻的均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同时相的药物组、电针组比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电针可以提高I/R损伤后大鼠的脑血流值,并且电针的时间不同提高的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关玲  石现  杜元灏 《针刺研究》2002,27(1):29-32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脑梗塞的机理。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 ,结合显微录像系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动态定量地观察了针刺对MCAo后 3、6、2 4hr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密度、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 :①模型组各时段微血管内皮细胞着色差 ,组织渗出荧光多 ,针刺组明显好于模型组。②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针刺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③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血流速度降低 ,而针刺组流速较模型组明显提高。结论 :针刺能及时有效地改善MCAo后脑微循环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前期采用microPET观察到超早期针刺对脑缺血葡萄糖代谢改善的基础上,从能量代谢角度进一步探讨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微创开颅电凝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穴位组、非穴位组,每组10只。穴位针刺取百会、水沟针刺(频率120次/min,捻转泻法1min,每次5min,留针30min)。非穴位针刺分别在百会、水沟左侧旁开5mm处进针,避开穴位,手法同穴位针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侧皮质区域GLUT1、GLUT3的表达。结果造模成功后,缺血侧皮质区域GLUT1、GLUT3含量在大鼠脑缺血后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穴位组大鼠GLUT1、GLUT3含量较模型组及非穴位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水平接近(P〉0.05)。结论穴位针刺可以有效调节脑缺血大鼠缺血侧皮质区域GLUT1、GLUT3的表达,改善能量代谢,发挥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进一步为临床针刺抗脑缺血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用SPECT研究针刺对脑缺血性病变局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本文采用放射性核素SPECT·rCBF(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像机、局部脑血流)显象观察18例脑缺血病患者针刺前后脑血流变化。结果:针刺前患者普遍存在局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针刺后有13例脑缺血状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用栓线插入大鼠大脑中动脉根部 ,2hr后抽出 ,使缺血组织再灌注 ,复制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rMCAo)模型 ,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经任何治疗 ,针刺组分别在模型复制前 1hr、模型复制后 8hr和 1 6hr电针“水沟”、“太冲”、“曲池”、“足三里”、“丰隆”。观察神经行为症状 ,2 4hr后断颈处死大鼠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脑组织TTC染色后测量脑梗死及水肿体积 ,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神经行为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脑梗死和脑水肿体积百分率针刺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但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 (P>0 0 5) ;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 ,针刺对大鼠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大鼠不同时间点皮层超微结构及轴突再生抑制因子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 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30只)、假穴位组(30只)、模型组(30只)、假手术组(30只)和空白组(10只)。电针、假穴位、模型3组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电针组术后选取督脉"大椎"、"百会"穴每天给予电针治疗。假穴位组术后选取督脉"大椎"、"百会"穴旁开1寸处给予电针治疗。模型组仅作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处理,假手术组仅做手术创伤,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电针对IR后1、7、28d各组大鼠脑皮层缺血区细胞超微结构及Nogo-A表达的干预作用。结果电针组脑皮层缺血区神经元、胶质细胞及血脑屏障等超微结构的损伤均较假穴位组、模型组减轻。电针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7、28d脑皮层缺血区Nogo-A的表达均低于同期假穴位组及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假穴位组与模型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脑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下调中枢神经轴突再生抑制因子Nogo-A的表达等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急性脑缺血鼠脑组织ATP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观察针刺对缺血脑组织酶代谢的影响。方法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经镁离子激活法及二氨基联苯胺法,动态显示缺血区脑组织ATP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观察针刺内关及人中对其的影响。结果MCAo后3、6、36小时,缺血区两种酶均有大量脱失;而针刺组则有显著意义的改善。结论针刺可改善脑组织的酶代谢,可有效地减轻因缺血而导致的脑组织酶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刺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形态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闭塞大鼠四条动脉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以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及针刺对其变化的影响 ,同时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 (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离子泵的活性及针刺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和胶质细胞增生现象 ,针刺治疗组Ⅱ无明显的细胞受损后形态学变化 ;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经针刺治疗后MDA含量明显下降 ;GSH px活性在脑缺血过程中首先代偿性升高 ,在再灌注过程中明显下降 ,经针刺治疗后酶活性复又升高 ;离子泵的活性在缺血及再灌注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经针刺治疗后各离子泵的活性均升高至与假手术组相近。结论 :在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神经元的变性乃至死亡与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及能量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而针刺“百会”和“曲池”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神经元延迟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头穴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及HE染色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TNF αmRNA的变化及缺血脑组织病理变化 ,以及针刺对其影响。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TNF αmRNA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 ,脑缺血再灌注后12hrTNF αmRNA表达增强 (P <0 .0 5) ,针刺可明显抑制皮层、纹状体内TNF αmRNA的表达(P <0 .0 5) ,组织学中其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及血管炎性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 :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抑制脑内TNF α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头皮针对脑缺血大鼠模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海峰  崔海  唐强 《针刺研究》2003,28(1):17-20
目的 :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大鼠模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 ,甲醛固定脑组织切片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 6hr与术后 1 5天组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电针组与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组间 1 5天时比较 ,电针组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在第 1 5天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比较 ,电针组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针刺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针刺组与电针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头皮针可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产生并延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产生时限 ,这可能是头皮针减轻脑缺血损伤并促使肢体功能恢复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针刺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 2 4hr模型 ,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脑缺血 +针刺组 ,每组 2 0只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组脑细胞凋亡数与Bcl 2蛋白表达。结果 :脑缺血 +针刺组细胞调亡数 ( 3 .1 6± 1 .1 2个 /视野 )低于脑缺血组 ( 7.2 3± 1 .50个 /视野 ) ,P <0 .0 5。Bcl 2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 ( 89± 1 4个 /mm2 )高于脑缺血组 ( 42± 2 1个 /mm2 )P <0 .0 5。结论 :针刺可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损伤 ,其提高Bcl 2蛋白的表达 ,进而抑制细胞凋亡 ,是其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