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新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这一新的内固定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方法成年国人甲醛固定的枕颈(C0~C4)标本10具,对寰枢椎不稳模型分别行Gallie法内固定、双侧Magerl法内固定、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进行寰枢关节的强度、刚度测量,分析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指标。结果Gallie法内固定明显增强了寰枢椎不稳模型的稳定性,但其固定强度明显小于Magerl法和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P〈0.05),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强度大于双侧Magerl法,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能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坚强的生物力学环境,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一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和枢椎介块螺钉治疗6例寰枢椎前脱位,结果:随访6 ̄24月,4例肌力完全恢复正常,2侧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无断钉脱打现象。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达到稳定的状态,该方法有效且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后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后寰枢椎不稳及脱位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2~64岁,平均43岁.后路经寰椎侧块和枢椎峡部系统复位内固定,使寰枢椎得到稳定.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有神经症状者等到改善,所有患者后伸活动无明显障碍,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X线示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脱落、螺钉松动等现象,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应用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后寰枢椎不稳及脱位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脱位是一种较常见的上颈椎段损伤,占颈椎创伤的7%。儿童因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寰枢椎关节囊、韧带较松驰,容易在外力作用下脱位;或因病理原因导致自发性脱位。在治疗方法上,过去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是对于经保守治疗失败的寰枢椎脱位的患儿,需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枕寰枢椎后路固定与融合、枕颈固定与融合以及前路寰枢椎固定与融合等。  相似文献   

5.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寰枢椎脱位、骨折以及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并有明显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髂骨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68例27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56例获3~27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9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7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11例好转,5例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加重,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疾患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6.
上下颈椎序列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上下颈椎序列进行测量,探讨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方法CR机上Pacscout软件测量颈椎曲线深度、Oc-C1角、C1-C2角、C2-C7角及C1-C7角.颈椎曲线深度<7 mm定为颈椎曲度异常,排除颈椎创伤、畸形,共109例;≥7 mm为颈椎曲度正常,曲度正常组排除颈椎创伤、畸形及颈椎病症状,共41例.采用SAS6.12软件统计包分别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及各角度之间的Person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C2-C7角、C1-C7角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1-C2角、Oc-C1角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异常组C1-C2角与C2-C7角呈负相关,其直线回归关系为Y=27.200645-0.225562X(r=-0.32348,P=0.0391).结论颈椎序列主要是通过C2-C7角的变化而变化,颈椎曲度异常时C1-C2与C2-C7角度呈负相关,寰枢椎固定融合手术时应注意寰枢椎角度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C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1例,其中3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术后随访3~11个月,经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1例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一年半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 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平均手术时间为70分钟,内固定可靠.结论 寰枢椎钩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在复杂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方法 对6例合并枢椎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寰枢椎脱位患者,行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固定,辅以寰枢椎间植骨融合的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复位及即刻稳定性良好,随访观察寰枢椎骨性融合良好,无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的情况,无寰枢椎以外颈椎节段椎间骨性连接。结论 在合并枢椎椎弓根发育不良或粉碎性骨折的寰枢椎脱位中,应用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固定技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卫华  李鑫 《四川医学》2009,30(6):821-823
目的为经皮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15例灌注红色乳胶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标本,行头颈段沿经皮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入路,进行逐层解剖至咽后间隙,测量甲状软骨后上缘与其毗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之间的距离;将30例无畸形、无破损寰枢椎干骨标本编号后按要求逐项测量相关解剖指标,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肤切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中点、甲状软骨中外侧,在C4-C5水平处食管气管活动度最大,容易推拉,且距离舌下神经、舌动脉、舌咽神经较远;襄椎上下关节突关节面的轴截面由前内至后外方向并逐渐外向扭转,寰椎侧块表现为外高内低底边向外的不规则四边形,上下关节轴截面中下1/3分位线纵长为(18.32±1.71)m,枢椎上下外侧关节之间的峡部是枢椎最薄弱的部位,有椎动脉穿越,椎动脉进入枢椎侧块后向内上走行,然后呈圆弧形弯曲向外出枢椎横突孔。枢椎侧块外侧因椎动脉压迫,使枢椎上关节面下方骨质由前内向后外逐渐变薄,最薄处仅为(1.48±0.61)mm。结论经皮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时,在C4-C5水平,从甲状腺上动脉下方到达咽后间隙施行经皮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较为合适;同时应将直径为3.5mm的松质骨螺钉安置在枢椎上关节面的前内1/3,方可避免损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模拟手术,观察新型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验证此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30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国人枕颈部标本模拟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术毕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数字化X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通过观察钛板位置,测量螺钉轨迹参数,不同平面上经寰枢关节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的距离、钉尖距寰椎侧块上关节面的距离,分析此内固定系统与寰枢椎复合体的匹配性。结果钛板与枢椎表面匹配,未超出枢椎体边缘,所有螺钉均在骨质内,无椎动脉、脊髓及寰枕关节损伤;经寰枢关节螺钉钉道冠状面上外偏角为(23.22±1.71)°,矢状面后倾角为(27.96±3.05)°,钉道长度为(27.50±1.55)mm,枢椎体螺钉横截面上内偏角为(9.55±0.80)°;矢状面上倾角为(25.35±2.36)°,钉道长度为(15.47±0.89)mm;在横截面A(寰椎横突孔上缘)经寰枢关节螺钉距椎动脉和脊髓最近,分别为(5.05±1.04)mm和(8.05±0.92)mm,与寰椎侧块上关节面距离为(3.15±0.67)mm。结论采用前路经寰枢关节解剖锁定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行寰枢椎固定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的诊治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置入内固定物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但寰、枢椎位置较高且结构特殊,有效的内固定治疗开展相对较晚,给相关疾病的诊治带来较大困难,为此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寰、枢椎的解剖及毗邻、生物力学、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介绍。作为颈椎外科中最后一个"碉堡",随着对寰、枢椎结构形态学的更深入研究,对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的内固定治疗技术将更加成熟,给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经寰枢椎椎弓根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9例全部获得随访,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所有植骨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即刻获得坚强的三维稳定性,为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6例创伤性寰椎横韧带断裂合并寰枢椎半脱位应用APOFIX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评价APOFIX在C1-2半脱位的内固定稳定性。方法:6例C1-2半脱位均在后路应用APOFIX行C1-2内固定,自体髂骨植入进行寰枢椎融合。结果:6例手术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症状获得较大改善,均获得寰枢椎骨性融合。结论:APOFIX在寰枢椎半脱位的固定手术中安全、坚强,是高位颈椎较理想的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效果。方法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C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1例,其中3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术后随访3~11个月,经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21例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治疗襄枢椎不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接受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并植骨融合的治疗,男9例,女7例。根据JOA评分均为9.7分。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片、CT平扫与三维重建和MRI检查。结果: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肿瘤切除后固定牢固,无并发症。16例获平均1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寰枢关节无复位丢失,全部患者获得坚固融合。神经功能JOA评分优良率为87.5%。结论:个性化选择显露和进钉方式,能保证C1与C2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C1-2不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C1-2不稳的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方法.方法 对14例C1-2不稳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寰椎以"椎动脉沟后结节"为参照标志,结合实际探查到的寰椎椎弓根内缘、上下缘为置钉选择点和进钉方向;枢椎以峡部内缘、外缘为界限,峡部中心轴的后延长线对应枢椎下关节突投影点为进钉点.结果 寰椎置钉26枚,发生1例一侧后弓切割断裂;枢椎置钉28枚,发生1例一侧螺钉松动.其余植入螺钉位置良好.结论 以寰椎"椎动脉沟后结节"、椎弓内缘、上下缘和枢椎峡部内缘、外缘、中心轴为参照标志置钉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pofix椎板钩在寰枢椎不稳及脱位固定中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分析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并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17例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患者行寰枢椎后路融合,并采用Apofix椎板钩内固定.结果:本组1例寰枢椎脱位病例死亡;另1例寰枢椎脱位病例术后l周寰椎再次脱位,其余15例随访3~2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Apofix椎板钩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提供有效的寰枢椎节段稳定,有利于寰枢椎植骨块的融合,正确选择Apofix椎板钩的固定指征是预防其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方法:选择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寰枢椎CT片.在CT横断面扫描上分别应用Tan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一)和马向阳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二)模拟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临床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结果:寰椎椎弓根进钉点与枢椎椎弓根内壁的水平间距在方法一男性为(6.0±0.8)mm,女性为(5.5±0.8)mm;方法二男性为(9.4±1.1)mm,女性为(8.2±1.3)mm.4例患者应用枢椎椎弓根内壁作为解剖标志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枢椎椎弓根内壁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标志.该解剖标志较以往的解剖标志恒定明确,结合术前CT扫描能较准确指导螺钉进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3月间我科收治的1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2~3h,术中失血量200~ 400 ml,未出现螺钉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平均6~8月寰枢椎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