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老年腰椎术后患者临床辨证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359例患者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证候信息采集表,对患者直接观察,运用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结果:老年腰椎术后第1天以脾虚血瘀证最多见,占20.7%,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19.8%,各证候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气血不足证、脾虚湿盛证。术后第3天的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最多见,占35.6%,其次是脾虚血瘀证,占21.9%,各证候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肾虚血瘀证。术后第7天的患者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占36.6%,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占18.8%,各证候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盛证、阴血不足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术后第14天的患者以气滞血瘀证最多见,占29.2%,其次是气血不足证,占28.2%,各证候按构成比大小依次为:气滞血瘀证、气血不足证、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结论:腰椎术后早期证候存在由以虚为主,到虚中夹实,再到以实为主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中医辨证规律及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门诊收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508例),同期选择月经正常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300例)。观察患者年龄和中医疾病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差异。结果青春期功血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肾阴虚为主,约占52.3%(23/44),育龄期功血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为主,约占24.3%(87/358),围绝经期功血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虚为主,约占25.5%(27/106);功血患者各年龄段总人数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变化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24,P=0.005)。崩漏266例,主要证型以阴虚血热为主,约占25.9%(69/266);经期延长156例,肾阴虚为主要证型,约占25.0%(39/156);月经先期30例,以气滞血瘀证型为主,约占50.0%(15/30);经间期出血7例,以气滞血瘀和湿热证型为主,均占30.4%(7/23);月经过多15例,气血两虚兼血瘀证型最多,约为46.7%(7/15)。各中医证型分布人数差异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2.357,P=0.004)。观察组的PR、ER表达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VEGF表达指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客观的方法分析年龄、中医疾病与功血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雌激素水平变化,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临床收集的532例功血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郁化热证、肾虚血瘀证、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证、阴虚血热证共10种证型,并测定其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性激素六项指标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泌乳素(PR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功血患者中医疾病从高到低分布依次为崩漏、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证型的分布依次为阴虚血热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肝郁化热证、脾虚证、肾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证。PRL与肝郁化热证呈正相关(P0.05),发生比为1.117;FSH与肾阴虚证呈正相关(P0.05),发生比为1.327;LH与脾肾两虚证呈正相关(P0.05),发生比为1.342。结论功血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其性激素变化水平不同,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分别为肝郁化热证与PRL、肾阴虚证与FSH、脾肾两虚证与L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服用中药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289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用自制证候信息采集表采集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术后第1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术后第4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术后第7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结论: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早期证候以虚为主,逐渐演变为虚中夹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方法:120例原发性青光眼术后患者随访至术后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填写《青光眼术后中医证候调查表》,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特征及演变情况。结果:(1)术后1个月,106例(88.3%)患者能依据调查表确定证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分别占19.2%、19.2%、15.0%、15.8%、19.2%例;各类型青光眼具体证型,无明显分布规律。不能确定证候类型者以APACG较多。(2)术后6个月,114例(95.0%)患者能依据调查表确定证型。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分别占15.8%、15.0%、12.5%、27.5%、24.2%;3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证候分布均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较多见。(3)术后1个月及6个月证候类型较术前均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为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肝经实证类证候消失。(4)证候兼夹情况:术后6个月,64.1%患者伴有血瘀证。(5)证候演变情况:术后1~6个月,69.3%患者证候未发生变化;证候变化以气滞血瘀证转化为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转化为气血两虚证为主。结论:(1)术后证候类型较术前发生显著变化。(2)术后6个月证候相对更趋稳定,其结果基本能反映青光眼术后患者的证候特点。(3)三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后证候类型相同,且以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多。说明各类青光眼在抗青光眼术后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和证候特点。(4)血瘀证贯穿本病始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中医证候调查,研究小卵泡排卵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设计小卵泡排卵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对收集的306例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计算小卵泡排卵中医证候出现的频数和频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结果对306例患者51项症状,31项舌、脉进行频率统计,出现频率大于3%的症状有27项,舌、脉有20项。因子分析法得出11个证候要素,对306例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肾阳(气)虚证占14.71%,肾阳(气)虚兼血瘀证占14.38%,肾阳(气)虚兼肝郁证占11.44%,肾阴虚兼肝郁证占11.11%,肝郁血瘀证占10.78%,脾肾阳虚证占10.78%,血瘀证占10.13%,肾阴虚证占9.81%,脾虚痰湿证占6.86%。复合证型以肾虚证、血瘀证最多,从多到少排列顺序依次为:肾虚相关证型、血瘀相关证型、肝郁相关证型、脾虚痰湿相关证型。肾虚证中,肾阳(气)虚相关证型多于肾阴虚相关证型。结论小卵泡排卵的中医证候特点以本虚为主,本虚指肾阳(气)虚,兼有标实,标实包括血瘀、肝郁、痰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候规律。对象与方法:临床调查广州地区5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0人,获得有效病例资料352例,对常见中医症状频数、中医证候(虚证、实证)分布、以及证候与临床分期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症状频数最高为神疲乏力(78.7%),其次为纳呆(76.6%)、食少(75.3%)、痞块(70.5%)、情绪抑郁(69.9%)、形体消瘦(62.8%)、胁痛(61.4%)、口苦(60.5%)。以出血(6.8%)、青筋暴露(6.5%)、盗汗(5.1%)发生机率最低。(2)舌苔以白腻苔、薄黄苔、黄腻苔为多见,舌质以黯红、红色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最多见;(3)脾虚证最多见,占38.0%,其次是气滞证,占34.4%,血瘀证占23.6%,湿热证占19.0%;较少的是心虚证,占1.9%,热毒证占2.3%。二证相兼共153例,占43.5%,三证相兼共70例,占19.9%;以脾虚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最为常见,多分布于Ⅱ期肝癌患者中。在三证相兼中肝虚、肾虚合并阴虚证最为多见,且多分布在Ⅲ期患者。结论: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主要集中在脾虚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Ⅱ期患者多见脾虚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Ⅲ期患者多见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PCI术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Ⅰ型与Ⅱ型的中医证候差异,探索差异产生的机制,为PCI术后HIT中医辨证论治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0月—2018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胸痛中心行PCI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提取发生HI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HIT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不同类型HIT患者的中医证候差异。结果 1 708例PCI术患者未发生HIT 1 665例,发生HIT 43例。43例HIT患者中,Ⅰ型23例,Ⅱ型20例;辨证为气血两虚证17例,阳气虚衰证12例,气虚血瘀证5例,心肾阴虚证5例,气滞血瘀证2例,痰瘀互阻证1例,心血瘀阻证1例。HITⅠ型患者的证候分布以气血两虚证[65. 2%(15/23)]占比最高,之后依次是气虚血瘀证[13.0%(3/23)]气滞血瘀证[8. 7%(2/23)]心血瘀阻证[4. 4%(1/23)]=痰瘀互阻证=心肾阴虚证,无寒凝血瘀证和阳气虚衰证; HITⅡ型患者的证候分布以阳气虚衰证[60. 0%(12/20)]占比最高,之后依次是心肾阴虚证[20. 0%(4/20)]气血两虚证[10. 0%(2/20)]=气虚血瘀证,无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寒凝血瘀证。HITⅠ型患者与Ⅱ型患者气血两虚证所占比[65. 2%(15/23),10. 0%(2/20)]和阳气虚衰证所占比[0,60. 0%(1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 PCI术后HIT存在一定中医证候差异,HITⅠ型患者多为气血两虚证,HITⅡ型患者多为阳气虚衰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崩漏在不同地域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对近年来发表的崩漏关于辨证分型论治的文献以长江为界,对总结出的8 364例病例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研究,进行南北不同地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结果:崩漏临床证型总体以虚证为主,虚证多见于脾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肾阴虚,实证主要以血瘀、气滞血瘀、肝郁为主。虚实夹杂以肾虚血瘀、肾虚肝郁为主。南北证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虚证北方略多于南方,以脾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肾虚证型为主。实证南方多于北方,虚实夹杂证型南北分布差异最大,南方以肾虚血瘀、肾虚肝郁、脾肾两虚兼血瘀、阴虚血热、肝郁脾虚为主。结论:不同地区的崩漏虚实证候有不同构成,本研究结果对崩漏南北地域证型的分布情况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医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并为临床实践中"因地制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与Kupperman Index(KI)的比较研究,探索适用于中医临床证候观察和疗效评估的客观标准。方法:以肾立论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分型,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并口心肾不交型等证,据此设立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对本病进行观察,并观察其与Kupperman Index(KI)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辨证,75例病例中以肝肾阴虚型最多,依次为肾阴阳两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虚型,没有单纯肾阳虚型者。对于同时测定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与Kupperman Index(KI)。二者的相关性显著。其中潮热汗出、感觉障碍、眩晕、皮肤蚁走感为各证型的共性;肝肾阴虚型中性生活困难最多见,心肾不交型中失眠最多见,肾阴阳两虚型中骨关节痛最多见,烦躁易激动在肝肾阴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阳两虚型三型中差异不大。KI评分在肝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心肾不交型之间没有差异,但此三者与肾阴虚型均有差异。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的分布与是否绝经关系密切。结论: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表具有中医辨证的特色,无论在总分相关性还是具体症状体现上,均与KI有很高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中医药诊断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候及疗效评定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