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患者肺换气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拟全麻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45例,ASAⅠ或Ⅱ级,年龄42~75岁,体重41~78kg,按照机械通气潮气量(VT)不同随机分为3组(n=15):A组(8mL/kg)、B组(9mL/kg)和C组(10mL/kg)。分别于麻醉前(T0)、机械通气后30min(T1)、60min(T2)、90min(T3)、120min(T4)时抽取桡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PA-aDO2和Qs/Qt。同时抽取桡动脉血3mL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6及IL-10浓度。结果:与A组或T0比较,B组和C组T1~T4时Qs/Qt、A-aDO2均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T1~T4时Qs/Qt、A-aDO2浓度升高(P<0.05)。与A组或T0比较,B、C两组IL-6、IL-10浓度均升高,且C组出现时间更早(P<0.05)。与B组比较,C组T1~T4时IL-6、IL-10浓度升高(P<0.05)。结论:术中使用8mL/kg潮气量机械通气不影响患者肺换气功能,也不会引起IL-6、IL-10等炎症因子释放,是较为合理的机械通气潮气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腺苷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33例)为腺苷(cAMP处理组,B组(27例)为等量生理盐水处理组;分别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10 min(T1)、12 h(T2)、24 h(T3)采集患者动脉血标本,用ELISA法检测围术期血浆TNF-α、IL-8、IL-10、cTnT水平;用自动生化仪测量围术期血浆CK-MB水平.术毕采集右房组织标本,镜下观察肺组织炎症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后各时点TNF-α、IL-8、IL-10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在T0、T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T3、T4两各时点TNF-α、IL-8水平A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0水平A组较B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T2、T3两个时点CK-MB、cTnT水平较术前(T0)明显升高(P<0.05),但A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镜下观察两组病人均有部分心肌结构破坏,炎症反应,但A组病人较B组轻.[结论]腺苷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开胸手术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肺癌根治手术患者45例,年龄6179岁,ASA分级为Ⅰ79岁,ASA分级为Ⅰ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单纯全麻,术后静脉镇痛(PCIA);B组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PCEA);C组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CTPVB)。记录三组患者入手术室静息时(T0)、椎旁或硬膜外给药15 min后(T1)、诱导插管后(T2)、切皮后5 min(T3)、拔管前(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12、24和48 h患者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抽取术前,术后2、12、24、48 h时间点三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结果 A组T2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单纯全麻,术后静脉镇痛(PCIA);B组连续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PCEA);C组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术后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CTPVB)。记录三组患者入手术室静息时(T0)、椎旁或硬膜外给药15 min后(T1)、诱导插管后(T2)、切皮后5 min(T3)、拔管前(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12、24和48 h患者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抽取术前,术后2、12、24、48 h时间点三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浆IL-6、IL-10及TNF-α浓度。结果 A组T2T4时MAP和HR值明显高于T0时(P<0.05),B组T1T4时MAP和HR值明显高于T0时(P<0.05),B组T1T4时明显低于T0时(P<0.05),C组无显著变化(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C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IL-6、TNF-α浓度小于A组(P<0.05),IL-10浓度大于A组(P<0.05),C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开胸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椎旁间隙穿刺置管更安全、准确。  相似文献   

4.
易峰  游弋  徐厚昌  周佐鸿  王颢霖 《医学临床研究》2012,(7):1235-1236,1241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体外循环下成人心脏手术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和IL-10浓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成人择期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PHC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10min分别静注PHC0.02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手术切皮即刻PHC组给予盐酸戊乙奎醚0.02mg/kg,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在开放静脉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4h(T3)、术后48h(T4)采取外周静脉血4mL,用放免法检测血浆白介素IL-2浓度,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IL-10,比较两组各时间点血清IL-2、IL-10浓度。【结果】PHC组IL-2、IL-10在T2、T3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T4时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有利于保持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维持机体正常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案对LC患者血浆TNF-α及IL-1β的影响。 方法 120例ASAI~Ⅲ级择期行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G)组和全麻+硬膜外麻醉(GE)组,每组各10例。G组给予芬太尼、异丙酚、卡肌宁诱导插管;GE组在T8~9,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后行全麻插管,诱导药物剂量及麻醉机参数调节同G组。两组均给予丙泊酚微泵静推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腹腔充气后即刻(T2),腹腔充气后30min(T2),放气后10min(T4)及24h(T5)5个时点抽血检测TNF—α及IL-1β水平,同时记录各时点MAP、HR变化、各组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麻醉费用及住院时间。 结果 除T1和T5外,G组其他时点MAP、HR较GE组显著增高(P〈0.05);同时,除T1外,其他时点血浆TNF-α及IL-1β含量G组较GE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T5时点的IL-1β值均较其T1时点降低,G组降低有显著性(P〈0.05)。GE组丙泊酚及芬太尼用量较G组明显减少(P〈0.05),且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较G组明显缩短(P〈0.05),且不增加患者麻醉费用及住院时间(P2〉0.05)。 结论 全麻插管+硬膜外麻醉对于LC患者血浆TNF-α及TNF-1β含量影响较单纯全麻插管显著减轻,能减轻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适合于该类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输注氟比洛芬酯(凯纷)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皮质醇(Cor)、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和意义。【方法】择期行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两组,凯纷组和芬太尼组,每组30例。凯纷组在手术切皮前5min静脉输注凯纷1mg/kg,芬太尼组在手术切皮前5min静脉榆注芬太尼1μg/kg,术毕两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液组方按芬太尼20μg/kg加生理盐水配成100mL,以2mL/h恒速泵注,自控给药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行术后12、24及48h静止和活动评分,分别在开放静脉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4h(T3)、术后48h(T4)采取外周静脉血4mL测定血浆Cor、IL-10、TNF-α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BP、HR、RR、Sp02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2h(T2)和术后24h(T3)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凯纷组低于芬太尼(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Cor、IL-10、TNF-α在T2显著升高,与T1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Cor在T2、T3时,凯纷组明显低于芬太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血浆IL-10在T2、T3和T4凯纷组明显高于芬太尼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NF-α在T2、T3和T4,凯纷组明显低于芬太尼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输注凯纷能缓解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LC围术期血浆IL - 6、IL - 1 0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 :2 0例慢性胆囊炎LC(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 0例即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 (GEA)组和全麻 (GA)组 ,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前 (T0 ) ,CO2 气腹后 30min(T1 ) ,术毕拔管后 5min(T2 )、术后第 1天晨血浆IL - 6 ,IL - 1 0和皮质醇水平。结果 :皮质醇GEA组 ,术中术后无显著改变 ,但GA组CO2 气腹后 30min和术毕拔管后 5min显著升高 (P <0 .0 5 ) ,组间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两组血浆IL - 1 0水平在CO2 气腹后 30min和术毕拔管后 5min时均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 (P <0 .0 1 ) ,其中GEA组IL - 1 0水平高于GA组 (P <0 .0 5) ,术后 2 4h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IL - 6在两组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无明显升高。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腔阻滞可明显减轻LC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小剂量氯胺酮对体外循环(Cardiopumonary bypass,CPB)瓣膜替换手术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瓣膜替换术病人,随机分成氯胺酮Ⅰ组(n=10)、氯胺酮Ⅱ组(n=10)和对照组(n=10)。氯胺酮Ⅰ、Ⅱ组于麻醉诱导开始时分别按0.25mg/kg和0.5mg/kg静注氯胺酮一次,对照组则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注射。三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后1h(T2)及术后24h(T3)三个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hs—CRP、IL6和IL-8的水平。【结果】三组hs-CRP的水平在L均较T1有明显升高(P〈0.05);IL-6和IL-8的水平在T2、T3较T1有明显升高(P〈0.05)。氯胺酮Ⅱ组hs-CRP的水平在T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氯胺酮Ⅰ,Ⅱ组间hPCRP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胺酮Ⅰ、Ⅱ组IL6、IL-8的水平在T2、T3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但氯胺酮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能有效抑制CPB诱发的CRP、IL-6和IL-8水平升高,0.5mg/kg剂量氯胺酮比0.25mg/kg剂量似乎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术前静脉给予氢化泼尼松对2型糖尿病(T2DM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血糖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三组,每组20例:T2DM 患者氢化泼尼松处理组(A组)、非糖尿病患者氢化泼尼松处理组(B组)和T2DM患者生理盐水组(C组)。麻醉诱导前30 min ,A组和B组患者静脉予氢化泼尼松10 mg ,C组予生理盐水2 mL。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1 h(T1)、2 h(T2)、3 h (T3)、4 h(T4)血糖,T4时VAS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例数。【结果】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A组患者T0时血糖高于B组患者( P <0.05)。与T0比较,A组患者T1~T4,B组T2~T3,S组T3~T4时血糖明显增高( P<0.05)。与B组比较,A组T3血糖较高;与C组比较,A组患者 T1~T3血糖较高( P <0.05)。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 T4时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P <0.05)。【结论】氢化泼尼松可升高妇科腹腔镜患者围术期血糖,对T2DM患者尤为明显,但均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开胸手术病人流血动力学及血糖的影响。方法:32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眯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4ug/kg,阿曲库铵0.5mg/kg,异丙酚1.5mg/kg。B组于全麻诱导前取T6~7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3~4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诱导。间断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和阿曲库铵并吸人0.5%~1%异氟醚维持麻醉。记录麻醉前、后、切皮、去肋骨、病灶切除,手术结束拔管时的MAP、HR、CVP数值,并测定血糖浓度,全麻药用量及术中知晓、拔管清醒时间等。结果:B组术中MAP和HR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病人手术开始后各时点的血糖浓度较诱导前明显升高(P〈0.01),B组术中血糖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和P〈0、01),术毕至拔管及完全清醒时各项时间指标均明显少于A组(P〈0、01);13组全麻药用量明显低于A组,而手术知晓例数高于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病人开胸手术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白细胞介素(IL)-3、IL-6基因疗法对化疗后造血恢复及重建的作用,研究了成纤维细胞介导的IL-3、IL-6基因疗法以及合用两种基因疗法对5-氟尿嘧啶所造成的造血损伤小鼠模型的恢复作用。结果发现,单用IL-3基因疗法对化疗后小鼠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减少具有促恢复作用,但对血小板促恢复作用不明显;单用IL-6基因疗法对化疗后小鼠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促恢复作用;当合用IL-3、IL-6基因疗法时可使化疗后小鼠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提前恢复到化疗前水平,尤其血小板恢复作用更明显,且最低水平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量高于单一疗法时的数量,但合用对白细胞恢复作用效果与单用IL-3基因疗法相比无显著差异。对小鼠骨髓CFU-GM及CFU-MK进行体外动态观察,发现合用疗法促进CFU-GM、CFU-MK恢复作用显著高于单一疗法。结果表明合用IL-3、IL-6基因疗法能显著恢复化疗导致的造血损伤,促进化疗后血细胞恢复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IL-3或IL-6基因疗法,可望为恢复肿瘤患者放、化疗导致的机体造血损伤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家族细胞因子包括IL-12、IL-23、IL-27及IL-35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集105例确诊为IBD患者的外周血(其中克罗恩病组65例,溃疡性结肠炎组40例),另采集24例肠息肉患者的外周血作为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中IL-12、IL-23、IL-27及IL-35的含量,比较3组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IBD间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血清中IL-12、IL-27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克罗恩病组患者血清中IL-12、IL-23、IL-27以及IL-35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典型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血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IL-6、IL-8、IL-1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费城染色体(Ph)阴性(Ph-)的初诊MPN患者[MPN组,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5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9例],以2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2R、IL-6、IL-8及IL-10水平,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PN患者JAK2及MPL基因突变,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ALR基因突变。结果MPN组血清TNF-α、IL-2R、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2个组之间血清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F组血清IL-2R水平高于PV组和ET组(P<0.05)。在JAK2 V617F突变阳性患者中,PMF组血清IL-2R水平显著高于PV组和ET组(P<0.01),血清TNF-α和IL-8水平高于ET组(P<0.05),血清IL-6水平高于PV组(P<0.05)。骨髓纤维化分级为MF-3级的MPN患者IL-2R水平高于MF-2级患者(P<0.05),TNF-α水平高于MF-0级患者(P<0.05)。结论MPN患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1β、IL-2R、IL-6、IL-8及IL-10)水平异常,且在3种MPN亚型之间也存在差异,或许可作为MPN诊断分型及随访的辅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8(IL-18)血清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RA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IL-6和IL-18的血清水平,分析不同证型两指标之间及其与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含量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IL-6和IL-18血清水平与健康人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活动期RA患者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风寒湿阻型患者血清IL-6浓度明显高于痰瘀互结型与肝肾两虚型(P<0.05),而与风湿热郁型无明显差异(P>0.05);而风寒湿阻型患者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风湿热郁型与肝肾两虚型(P<0.05),而与痰瘀互结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血清水平与RA的活动性密切相关,且与其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及病原菌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03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将121例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氯氮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对6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氯氮平或利培酮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8周末、6个月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2、IL-6水平及其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8周末血清IL-2、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不同药物对IL-2、IL-6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对IL-2、IL-6均有抑制作用,利培酮对IL-2、IL-6的影响大一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第1、3、7、14天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L-10、IL-8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IL-10在发病后第1、3、7、14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69±4.90)、(16.75±5.16)、(13.71±5.66)、(13.68±4.80)ng/L vs(8.76±4.22)ng/L;q1=4.32,q3=8.80,q7=5.45,q14=5.42,均P<0.01);IL-8在发病后第1、3、7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38±17.11)、(33.71±19.86)、(43.92±18.54)ng/L vs(20.25±12.17)ng/L;q1=3.93,q3=4.36,q7=7.67,均P<0.01);IL-10与IL-8不相关.结论 IL-10、IL-8 均参与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桥本氏甲状腺炎(HT)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纤维化,是目前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目前,H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均会影响甲状腺异常免疫反应的发生。HT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CD4T淋巴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其进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CD4T细胞可分化为两种细胞形式,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继而分化成为不同功能的T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在HT疾病进展中,多种细胞因子,如IL(白细胞介素)-6、IL-17、IL-22等细胞因子参与并发挥作用,笔者就CD4T细胞与HT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急诊内科及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1例房颤患者,按其房颤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组11例、持续性房颤组23例和永久性房颤组37例;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心房内径。结果:永久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均大于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大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成正相关r=0.26,P0.01;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成正相关r=0.31,P0.01;白细胞介素-18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成正相关,r=0.34,P0.01。结论:房颤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升高,左心房内径增大;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在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IL-13、IL-15水平及IL-15/IL-13比值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0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3、IL-15水平。结果 肝炎组血清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组IL-15值及IL,15/IL-13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好转组(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与无细菌感染组间比较,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均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IL-13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IL-15、IL-15/IL-13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存在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的异常,存在IL-13、IL-15的失衡;通过联合检测血清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能较好地反映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激活状态,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