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30例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例)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B组(15例)单纯全麻.分别于麻醉开始前、气管插管5 min后、手术开始1 h后、术后24 h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C反应蛋白和IL-6,同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每搏指数(SI).结果 术中B组MAP、HR均高于A组(P<0.05),A组SI显著提高.术中A组CRP、IL-6无明显变化,而B组升高(P<0.05),且B组CRP、IL-6均高于A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抑制应激反应,更适用于冠心病患者上腹部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炎症反应、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A组行单纯静脉麻醉,B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组行全麻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三组麻醉情况,三组切皮即刻(T0)、切皮后5 min(T1)、术毕(T2)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中、术后皮质醇(Cor)及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术后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为C组>B组>A组(P<0.05);B、C组丙泊酚与芬太尼用量少于A组(P<0.05),MAP、HR在T0~T2时间段增加幅度小于A组(P<0.05);C组术后Cor、IL-6、TNF-α较A、B组明显增加(P<0.05),术后6 h、12 h VAS评分均小于A、B组(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A组23.33%和B组20.00%(P<0.05).[结论]全麻联合区域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疼痛度,减少麻醉剂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与术后镇痛效果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全身麻醉联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不同时刻[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切皮时(T2)、术中1h(T3)、手术结束即刻(T4)、拔管即刻(T5)]炎性因子水平、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T2、T3、T4时刻MAP及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T1、T2、T3、T4时刻MAP及HR水平均高于T0时刻(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即刻、术后12 h、术后24 h及术后48 h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即刻、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食管癌根治术血流动力学稳定,且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术后疼痛程度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麻醉在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食管癌开胸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CTPVB。比较两组麻醉前(T0)、气管插管即刻(T1)、手术2h(T2)、术毕(T3)时的血流动力学[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结果 T0及T3时刻,两组SBP、DB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刻,观察组SBP、DBP及H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采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CTPVB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05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全麻组(Ⅰ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Ⅱ组)以及胸椎旁阻滞复合全麻组(Ⅲ组),各35例。使用血流动力学监护仪分别在患者进入手术后的安静状态(T0)、硬膜外或胸椎旁间隙阻滞20min(T1)、全麻诱导后插管前(T2)、气管插管之后(T3)这四个时段来监控三组的HR、无创MAP、心排血量以及心脏指数。观察患者在手术后的镇痛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在T2时Ⅰ组和Ⅱ组的HR、MAR、心排血量以及心脏指数与T0时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镇痛的满意度上没差别不大,Ⅲ组的患者在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明显少于Ⅰ组和Ⅱ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旁阻滞复合全麻对于心功能影响不大,并发症也较少,适合单侧开胸手术和术后镇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刘一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53-2254
目的:评估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下肾上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行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患者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22例)和单纯全麻组(B组,20例),两组诱导用药相同。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体温、尿量、血糖、中心静脉压,分别于麻醉前、气腹5 min后、气腹20 min后、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4个时间点记录HR、MAP、PETCO2,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在气腹5 min后和气腹20min后,HR和MAP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术后唤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应激反应轻,术后清醒快且术后躁动发生率低,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目的:评估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下肾上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行腹腔镜肾上腺手术患者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22例)和单纯全麻组(B组,20例),两组诱导用药相同。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体温、尿量、血糖、中心静脉压,分别于麻醉前、气腹5 min后、气腹20 min后、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4个时间点记录HR、MAP、PETCO2,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在气腹5 min后和气腹20min后,HR和MAP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术后唤醒时间短,躁动发生率低,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麻用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的应激反应轻,术后清醒快且术后躁动发生率低,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ASA Ⅰ~Ⅱ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3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全麻,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拔除气管导管前(T2)、拔管时(T3)、拔管后10 min(T4),观察3组MAP、HR、SpO2,术毕拔管清醒后均采用芬太尼0.5μg/kg术后镇痛.采用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7个不同时段疼痛程度并记录需追加芬太尼镇痛患者的时间间隔及追加次数;记录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3组不同时间点MAP、HR、Sp02比较,B、C组T2~T4各点MAP、HR较T1及A组显著升高,尤以C组为著(P<0.05),A、B两组患者在术后对应时段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且术后24 h内需追加芬太尼镇痛的患者明显少于C组(P<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术毕应用帕瑞昔布钠40 mg可以产生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C组)、椎旁神经阻滞+静脉全麻组(P组)和ESP阻滞+静脉全麻组(E组)。E组和P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和效果,术毕3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入手术室(T_0)、麻醉诱导前(T_1)、切皮即刻(T_2)和术毕(T_3)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 h (T_4)、8 h (T_5)、12 h (T_6)、24 h (T_7)和48 h (T_8)静态数字疼痛评分[NRS(R)]和动态NRS评分[NRS(M)];并于T_0、T_3、T_7和T_8抽取静脉血5 mL,检测血液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和Th1/Th2比值;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曲马多给药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比较,P组患者在T_1时点MAP降低、HR增快(P 0.05),C组患者T_2和T_3时点MAP增高、HR增快(P 0.05);P组和E组患者T_2和T_3时点MAP低于C组、HR慢于C组(P 0.05);C组和E组患者T_1时点MAP高于P组、HR慢于P组(P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_4~T_6时点的NRS(R)低于C组(P 0.05),E组患者术后T_7时点NRS (R)低于C组(P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_4~T_6时点的NRS (M)低于C组(P 0.05);P组和E组各时点N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患者在T_3、T_7和T_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均较T_0降低,E组和P组在T_3、T_7和T_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高于C组(P 0.05),E组和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组和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和曲马多给药次数均明显少于C组(P 0.05),E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术后低血压发生率高于C组和E组(P 0.05)、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组和E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与椎旁神经阻滞相当,但对患者循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谷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开胸手术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观察组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结果:2组各时间点血清IL-6、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T0时比较,2组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睡眠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患者麻醉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 I~II级,年龄18~60岁择期行开胸手术肺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各30例。P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E组患者麻醉诱导前行胸段硬膜外穿刺并留置硬膜外导管。3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维持麻醉,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入手术室时(T0)、诱导插管前(T1)、切皮前(T2)、切皮后5 min(T3)、拔管后(T4)及术后2 h (T5)的MAP及HR;记录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及多巴胺使用例数;记录患者术后2、6、12、24、48、72 h安静状态下和咳嗽时VAS评分及镇痛泵的按压次数。结果P组患者MAP在T3、T4时间点较G组患者有下降(P<0.05),HR在T3、T4、T5时间点较G组患者有下降(P<0.05);E组患者MAP、HR在T1、T2、T3、T4、T5时间点较G组、P组患者均有下降(P<0.05);P组及E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较G组患者少(P<0.05);E组患者多巴胺使用例数多于G组、P组患者(P<0.05),而P组患者多巴胺使用例数多于G组患者(P<0.05);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P组患者在术后2、6、12 h评分低于G组患者(P<0.05),E组患者在术后2、6 h评分低于G组患者(P<0.05);P组、E组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G组患者(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操作成功率高,镇痛效果确切,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可减少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肺结核患者开胸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对HIV感染者麻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HIV感染患者行手术治疗79例,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选择全身麻醉(A组)、局部麻醉(含局部浸润麻醉及外周神经阻滞,B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组)。记录麻醉前(T0)、诱导后(T1)、切皮时(T2)及术毕(T3)各时点HR、MAP和SpO2及术前CD4+T细胞计数、手术切口类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术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其余2组高,ASA分级较其余2组低(P<0.01);B组麻醉时间较A组短,术后发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其他2组低(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组T1-T3时点HR较快、MAP较高、SpO2较低;C组HR T1时点较快、T3时点较慢,T1-T3时点SpO2较低(P<0.05或P<0.01)。与C组比较:B组T2、T3时点HR较快,T1-T3时点MAP较高、SpO2较低(P<0.05或P<0.01)。结论 3种麻醉方式均可安全用于HIV感染患者,但全身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围术期生命体征较平稳,局部麻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复合全麻下妇科手术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妇科全子宫切除术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组(D组)20例和丙泊酚组(P组)20例,D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0.5μg/(kg·h)持续输注,待麻醉平面确定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丙P组除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其他各项与D组相同。记录人室后(T1),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后(T2),全麻诱导前(T3),气管插管前即刻(T4),气管插管后即刻(T5)和手术开始时(T6)时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氧饱和度(SpO2)。结果T1时间点2组各指标均无差别(P〉0.05)。D组与P组比较,其余各时间点的HR均低于P组(P〈0.05),T5和T6时间点SBP、DBP、MAP低于同时点P组(P〈0.05),T2、T3和T4SBP、DBP、MAP高于同时点P组(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连续硬膜外复合全麻患者,在全麻诱导期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84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4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维持用药量、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结果 HR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仅在切皮时、探查时较诱导前增快(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B组增快。MAP方面,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以及拔管时均较诱导前明显增快(P〈0.05),B组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在插管时、切皮时、探查时、拔管时均较B组明显增高。术毕至苏醒时间、拔导管时间A组比B组明显延长(P〈0.05);A组病人术后30min动脉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病人不良反应少,复苏快。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是目前开胸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选择,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对维持高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96例,随机均分为术中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硬膜外隙注药后,A组同时予以多巴胺2~9 g/(kg·min)持续静脉泵注,B组同时予以氯化钠溶液持续静脉泵注.观察并记录麻醉前10 min (T0 )、麻醉后10 min (T1)、30 min (T2 )、50 min (T3 ) 、70 min (T4 )及术毕(T5 )之MAP、CVP、HR等值.结果 B组T1~T5时MAP值、HR值及T1、T2时CVP值均显著低于T0时及A组(P<0.05),而T3~T5时CVP值却显著高于T0时及A组(P<0.05).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可安全有效地维持高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足月初产妇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等比重0.5%左布比卡因1 ml复合硬膜外2%利多卡因3 ml(A组)、等比重0.5%左布比卡因1.5 ml(B组)、2 ml(C组)、2.5 ml(D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每组40例。术中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麻醉前(T0)及麻醉后1 min(T1)、5 min(T2)、10 min(T3)、15 min(T4)、30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值;观察并记录给药后的麻醉效应,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痛觉消失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B、C、D组与A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时比较,B组平均动脉压(MAP)在T2、T3时,C、D组HR、MAP在T1、T2、T3、T4时均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MAP在T2、T3时,C、D组MAP、HR在T1、T2、T3、T4时均降低(P<0.05)。术中四组产妇的SpO2除D组在T2、T3时有所降低外,均维持在98%以上,四组新生儿出生后各时间点Apgar评分均>8分。A组与B、C、D组比较,患者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追加2%利多卡因例数、麻黄碱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行0.5%左布比卡因1.0 ml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3 ml对剖宫产患者循环影响最小,并能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镇痛在急诊下肢骨折手术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股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A组):摆放体位前30S内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1mg/kg、瑞芬太尼1ug/kg,然后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1;对照组(B组):摆放体位前不给任何镇痛药物,每组30例。记录入室后15min(T1)、摆放体位前(T2)、摆放体位后即刻(T3)及穿刺结束时(T4)MAP、HR、SpO2;每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体位摆放过程中VAS评分;评估患者满意率。结果:与T1时比较,A组T2~3时MAP、HR均下降(P〈0.05),B组T3~4时MAP、HR均升高(P〈0.05);与A组比较,B组T3~4时MAP、HR均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SpOz未见明显变化;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体位摆放过程中VAS评分则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能有效缓解股骨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体位摆放时的疼痛,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行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的老年患者,ASAⅡ~Ⅲ级,分为A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B组(硬膜外麻醉组)各20例,观察并纪录两组麻醉前及麻醉后5、10、20、30、60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完善及维持时间,以及局麻药和辅助药物用量、术中输液量、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术中所有患者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A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快于B组(P0.05),维持时间也长于B组(P0.05),整个麻醉过程中的MAP、H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B组患者注药后5分钟的MAP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20、30、60分钟的MAP较麻醉前及注药后5分钟均显著降低(P0.05),整个麻醉过程中H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B组术中输液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PNS定位下行单侧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安全有效,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术后不良反应少,镇痛时间长,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更适用于老年患者的单侧膝关节部位手术。  相似文献   

18.
杨艳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2):290-292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三种不同给药方式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腰麻用量0.5%布吡卡因重比重液3 mL(15 mg),B组0.5%布吡卡因重比重液2 mL(10 mg)+硬膜外充填(0.25%布吡卡因10 mL),C组0.5%布吡卡因重比重液7.5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神经刺激器引导连续神经阻滞操作的影响。方法将48例需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经腋路臂丛连续神经阻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A组)采用常规操作;干预组(B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观察并记录手术当日晨起(T0)、入手术室(T1)、开始操作(T2)、开始穿刺(T3)和操作结束(T4)时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操作时间、穿刺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B组患者各时点HR、MAP变化不大(P〉0.05);A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各时点HR、MAP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B组患者穿刺时间少于A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对进行连续神经阻滞操作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加快穿刺时间,更加满意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