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移植术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肝脏移植后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3例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前后的溶血象检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的变化趋势。结果 3例患者均出现与免疫抑制剂可能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脏移植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肝脏移植后少见并发症之一,明确其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成功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20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75例COVID-19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5例患者重型43例,危重型32例,男性41例 (54.67),女性34例(45.33%),年龄58.1±15.9岁,49.3%患者有基础疾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78.67%)和咳嗽(70.67%)等。与重型患者比较,危重型患者在年龄>60岁患者比例、入院时WBC计数、hsCRP、PCT、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ALT、CRE、LDH、cTnI、NT-proBNP等均较重症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WBC计数升高、hs-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升高、NT-proBNP升高、cTnI升高是 COVID-19 危重型的相关因素 (P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8.165,95%CI 1.483,45.576,P=0.017),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7.516,95%CI 2.568,21.998,P=0.006)和NT-proBNP 升高(OR=6.194,95%CI 1.305,29.404,P=0.022)是 COVID-19 危重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大于60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NT-proBNP升高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可能为危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0-1082G/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相关性.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Embase、Ovid数据库获取白细胞介素10-1082 G/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等位基因模型、显性遗传模型、隐性遗传模型、共显性遗传模型、超显性遗传模型分别评价ALI/ARDS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并按照病种及人种分组对基因多态性进行亚组分析.运用荟萃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白细胞介素10-1082G/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等位基因模型、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共显性模型及超显性模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均表明IL-10-1082 G/A基因多态性与ALI/ARDS的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结论 10-1082 G/A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是一种为严重呼吸或心力衰竭的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有效辅助手段。较多研究报道ECMO可能通过对药物的吸附、增大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及改变药物的清除率等方式来影响部分药物的代谢过程。本文总结了ECMO对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现有体内及体外研究。在抗细菌药物中,当前研究建议ECMO期间需要增加替考拉宁、亚胺培南和利奈唑胺的常规用药剂量,而暂可沿用阿奇霉素、环丙沙星、替加环素的常规用药剂量。目前对于抗真菌药物在ECMO期间药代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较为有限,伏立康唑因其高亲脂性被ECMO大量吸附,建议使用更高剂量;米卡芬净在儿童ECMO患者中需要增加剂量;而卡泊芬净和氟康唑目前研究有限,尚不明确是否需要常规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5.
靶控输注在镇静镇痛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以药动学和药效学原理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达到按临床需要调节麻醉、镇静、镇痛深度的目的。TCI在麻醉过程中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随着PC机的发展、新型静脉药物的诞生、对静脉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概念的更新与发展,使TCI的应用及研究更广泛。本文在简介TCI系统的组成及特点的基础上.对TCI近年来在镇静镇痛方面的研究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监测外科危重患者镇静深度中的价值。方法60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给予静脉靶控、持续输注丙泊酚或持续输注咪唑安定维持患者的镇静深度在Ramsay评分2~4分,记录患者用药前后每小时Ramsay评分和需要吸痰时气管吸痰评分(TSS)和BIS指数,直到患者撤机并拔除气管插管后结束。比较BIS指数与Ramsay评分和TSS评分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ROC曲线和BIS评价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寻找最适BIS值。结果 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BIS值与对应的Ramsay和TSS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r分别为-0.852和-0.752,P均<0.01)。Ramsay 评分(2~5)分和TSS评分(2~4)分镇静适度时对应的BIS临界值为58.5~82.5。结论 BIS监测与Ramsay评分和TS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BIS可连续、客观地监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深度,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岩  陈仲清  余让辉  李国锋  王晓俏 《医药导报》2009,28(11):1427-1431
目的 制备罗哌卡因 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简称微球)并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W1/O/W2双重乳化 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研究实验过程中有机相PLGA浓度、外水相/有机相体积比、内水相体积、外水相聚乙烯醇(PVA)浓度几项因素变化对罗哌卡因 醋酸地塞米松PLGA微球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和突释行为的影响。结果有机相PLGA浓度在制备微球的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因素。随着PLGA浓度增加,微球粒径增大,载药量﹑包封率明显提高,突释降低;外水相/有机相体积比增大,微球粒径增大, 载药量﹑包封率明显提高,微球表面更加光滑﹑微孔减少,突释降低;随着内水相体积增加使得微球表面的微孔明显增多,突释增加,载药量﹑包封率降低;当外水相PVA浓度由0.5%增加到2%,微球粒径变小,突释效应增加。通过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形状为球形,外观光滑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其中>90%分布在20~70 μm。罗哌卡因载药量(7.48±0.33)%,包封率(70.97±2.36)%;醋酸地塞米松载药量(1.52±0.16)%,包封率(57.30±1.17)%。结论采用W1/O/W2双重乳化 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罗哌卡因加醋酸地塞米松PLGA微球;以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在体外具有明显的缓释行为,释药曲线呈典型S形三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地氟醚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EI)的影响。方法 对5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成人静脉注射芬太尼+吸入地氟醚进行麻醉诱导,随机平均分为4组(A、B、C、D组),各组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2、4和6 μg/ kg·b.w.。记录诱导过程中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变化以及气道刺激情况。根据患者对气管插管的反应,应用“Up-Down”法测定MACEI。 结果 A组诱导过程中,随着地氟醚浓度的迅速升高,咳嗽发生率57%、喉痉挛发生率50%,并伴有MAP和HR的显著升高。而B、C、D组很少发生咳嗽和喉痉挛,MAP、HR无显著升高,且MAP和HR峰值显著低于A组。4组病人地氟醚MACEI分别为(1.9±0.3)、(1.1±0.2)、(0.8±0.2)和(0.6±0.2) MAC。与A组比较,其他各组MACEI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地氟醚麻醉诱导过程中,气道刺激和心血管反应发生率高;预先使用芬太尼2~6 μg/ kg·b.w. 能减轻和防止地氟醚引起的气道刺激和心血管反应,并产生地氟醚MACEI剂量依赖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无创通气(NIV)辅助治疗急性重度哮喘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急性重度哮喘发作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6),接受常规治疗和加用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呼吸频率、FEV1和氧合指数较前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中支气管舒张药吸入总量、ICU治疗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NIV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可加快急性重度哮喘发作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减少气管舒张吸入剂的需要量及缩短ICU和住院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反映手术刺激应激反应的指标很多,如血压(BP)、心率(HR)等,但因影响因素众多而准确性的可靠性较差,1984年EVANS等首先提出食管下段收缩性LEC(Lower Esophageal Contractility)与应激有关,可作为麻醉深度判断指标。本文通过观察手术切皮前后LEC、血压(BP)和心率(HR)的变化。以评定LEC与手术刺激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