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术前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意义。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135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患者(食管68例,胃55例,十二指肠12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评估其内镜下治疗的可行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内镜治疗方案再择期行内镜下治疗。现对内镜下肿瘤切除术护理配合的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经超声内镜检查后认为可行内镜下治疗的97例病变经病理检查均获得完整切除,其中食管平滑肌瘤48例,食管脂肪瘤2例,胃平滑肌瘤21例,胃间质瘤9例,胃类癌2例,胃异位胰腺10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1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3例,十二指肠脂肪瘤1例。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5%。切除病变最大直径3.5cm(平均1.3cm)。6例病变术中出血较多,予内镜下处理后均成功止血;术中、术后未见穿孔发生。所有切除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肿物残留。病例随访6~24月(平均12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是安全而有效的,且术中熟练、灵敏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的关键,且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对于内镜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 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SMT患者82例,患者均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全层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高蕾  周真真 《安徽医学》2019,40(6):631-634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EUS)结合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34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患者均予以EUS结合STER治疗,通过EUS分析SMTs大小、生长情况、回声特点、浸润深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然后行STER,术后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并复查胃镜、EUS。结果①34例患者平均肿瘤直径(4. 53±0. 71) cm,肿瘤所在部位:胃底17例、食管10例、胃窦3例、胃体3例、胃角1例。②STER成功率为97. 06%,1例患者EUS显示SMTs与周围组织粘连而无法继续治疗,转外科手术。3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 71±12. 30) min,术中平均隧道长度(4. 76±0. 90) cm,平均出血量(79. 92±10. 33) m L。共取出34枚肿瘤,其所在部位与EUS检查完全一致,术后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31例、间质瘤2例、血管球瘤1例,切缘均为阴性。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 47%(9/34),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 95±1. 26) d。④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3. 5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残留。结论 EUS结合STER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SMTs,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探头内镜超声(EUS)对食管黏膜下肿瘤(SMT)行内镜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食管SMT患者31例首先行微探头EUS检查判断病变的起源层次,然后采用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以及囊肿穿刺术给予内镜下治疗。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经微探头EUS诊断3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均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其中平滑肌瘤或间质瘤27例,囊肿4例。27例平滑肌瘤及间质瘤中,21例采用高频电圈套器切除术,6例采用EMR方法切除;24例一次切除成功,3例加用热活检钳治疗。无穿孔并发症。4例囊肿中3例成功行内镜下穿刺治疗术,1例穿刺失败,改用高频圈套器切除术。内镜治疗取得26例标本,病理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诊断为平滑肌瘤23例,间质瘤1例,恶性间质瘤1例,慢性黏膜炎症1例。病理与EUS诊断符合率为92.8%。结论微探头EUS对食管SMT有良好的判断价值,可以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cm的行EMR治疗,直径1~2cm的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患者EUS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联合EUS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cm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对17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征及病理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消化不良等,少数以其他症状就诊或合并其他疾病.行胃、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4例,胃壁部分切除7例,小肠部分切除2例,4例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超声内镜(EUS)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声像学主要特征为:病变多起自粘膜下层,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的中等回声,边界清楚无包膜.高频电凝切除术后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目前对异位胰腺治疗一般为手术治疗,EUS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内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行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的16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7例食管或贲门固有肌层起源的黏膜下肿瘤(SMT)患者行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STER),分析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后1~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9例行POEM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8. 5±20. 6) min;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6个月随访,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明显缓解。7例STER患者手术平均时间(48. 5±18. 0) min;肿瘤完整切除6例(85. 7%),1例因瘤体形态不规则,部分呈外生型生长,少许瘤体腔外残留;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6例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术后1~6个月随访,未见病灶复发及残留。结论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与内镜下治疗价值。方法 对常规内镜发现的67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和CT检查,并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获取肿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EUS、CT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67例病例中,对比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EUS(88.1%)明显高于CT(26.9%)(P<0.05)。EUS能清晰地显示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可较准确地判断出肿瘤的起源,但在显示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及淋巴结转移方面,CT优于EUS。结论 EUS可较准确的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边界,并对其微创治疗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史维  赵聪  邱雄  孙晓滨  袁德强 《四川医学》2001,22(12):1113-1114
目的 初探内镜粘膜切除结合小探头内镜超声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物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双钳道胃镜检查,高频小探头内镜超声定位评估,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电切法,病理检查定性治疗7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结果 6例治疗成功,1例切除不完整,没有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镜粘膜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的方式,高频率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确保手术安全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沈建伟  吴颖萍  陈惠蓉  沈晓伶  王昌雄 《浙江医学》2010,32(5):700-701,I0003
上消化道隆起行病变常规内镜检查难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及性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已成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尤其是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经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采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probesonography,MPS)检查了18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中的5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行上消化道ESD治疗的60例患者,ESD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对比超声内镜结果与ESD术中情况以及术后病理。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达100%,所有病例ESD术前超声内镜显示病变来源层次均与ESD术中情况一致,准确率达100%,而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也达91.7%。结论 EUS对判断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层次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对ESD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再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食管病变6例,其中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例,平滑肌瘤4例;胃内病变14例,其中胃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3例,异位胰腺1例,间质瘤7例。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100%。手术时间16~100(32.8±15.7)min;整块切除率85%,出血率为20%,穿孔率10%,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残留与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上消化道壁肌层小肿瘤安全、经济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普通胃镜表现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疑似粘膜下肿物的患者进一步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经超声内镜诊断为食管或胃肌层肿瘤且直径≤1.0cm者应用圈套结扎法治疗。结果35例患者术后3周复查胃镜肿瘤均已脱落,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应用圈套结扎法是上消化道壁肌层小肿瘤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结肠粘膜下肿物(SMT)行无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89例直结肠SMT患者,对其无痛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手术效果。结果经过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无痛ESD治疗直结肠粘膜下肿物中完整切除86例,2例因切除困难急诊外科会诊后开腹手术切除,完整切除率为98%,术后3例出血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穿孔、感染率为0。结论无痛ESD治疗直结肠SMT患者时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可达到微创、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及并发症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电子胃镜(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中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分析162例先后进行EGD和EUS检查的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病例的诊断符合率。结果EGD和EUS诊断符合率分别是:食管静脉瘤100%,壁外压迫94.40%,异位胰腺92.90%,十二指肠Brunner腺增生症90.90%,粘膜下良性肿瘤88.90%,怀疑恶性病变66.70%。结论掌握一定的EUS知识可以提高EGD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超声内镜诊治上消化道早期癌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可靠性。方法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肿瘤,有手术或内镜切除标本可证实诊断的21例,并对其中12例有适应证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指导下的早癌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诊断早期癌的准确性66%,12例内镜切除的早期癌切除完全,仅个别少量出血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部分类型的早期癌在超声内镜指导下行内镜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