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6例白如林,张光霁,朱诚,陈志坚,黄承光,陈左权我院从1990年12,月以来,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楼(I~);用生物膜和真丝线段栓塞双侧颈外动脉海绵窦疾(ECCF)l例,均获成功.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2...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告1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均用球囊栓塞治愈,颈内,颈外动脉-混合性海绵窦瘘4例,2例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瘘口,2例颈内动脉-脑膜支窦瘘未处理,4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均用固体策料,真丝线段闭塞,1例单纯颈外动脉瘘用IBCA效果良好,本组颈内动脉通畅率为45.5%,分析了真原因指出了改进的办法,本组有2例,在原瘘口栓塞后,又出现新的瘘,对其可能原因提出了自己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治方法。方法 9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其中6例采取球囊瘘内闭塞术,3例采用瘘口一同闭塞的颈内动脉闭塞术。11例采用微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行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栓塞。栓塞后7例仍有供血者3例经压颈1个月瘘口消失,2例疗效不满意,患者未再来治疗,2例采取经岩下窦途径和经眼静脉途径。1例单纯由颈内动脉脑膜支供血的行γ刀治疗。结果 13例栓塞后造影瘘口完全闭塞,7例栓塞后造影瘘口有显影,术后采取压迫患侧颈总动脉1个月,半年后3例造影瘘口消失,2例疗效不满意,失去随访,2例经眼静脉、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取得成功。γ刀治疗1例,症状消失。19例随访6个月未见瘘口再通。结论 介入栓塞是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影像学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种有利于指导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诊断和治疗的分型。方法:65例TCCF均行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并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分型。结果和结论:TCCF可分为3型(I型:单纯颈内动脉供血;Ⅱ型: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均参与供血;Ⅲ型:双侧TCCF和2个亚型(a:向前、后、对侧的静脉引流;b:伴有向上引流的混合性引流)。I型通过颈内动脉即可达到治愈;Ⅱ型需颈内、外动脉联合治疗或静脉入路;Ⅲ型需行双侧瘘口的分别治疗。b型提示潜在的颅内出血,需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14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均用球囊栓塞治愈,颈内、颈外动脉混合性海绵窦瘘4例.2例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瘘11.2例颈内动脉-脑膜支窦瘘未处理、1例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均用固体微粒、真丝线段闭塞、1例单纯颈外动脉瘘用IBCA效果良好。本组颈内动脉通畅率为45.5%,分析了其原因,指出了改进的办法,本组有2例、在原瘘口栓塞后,又出现新的瘘,对其可能原因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的技术特点。方法 对于不同的病例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包括海绵窦瘘口球囊栓塞,保持颈内动脉通畅,以及连同瘘口闭塞的颈内动脉闭塞术。对于动脉途径难以进行的病例采取了经静脉途径弹簧圈的栓塞结果 53例球囊闭塞瘘口且保持颈内动脉通畅。14例连同瘘口闭塞颈内动脉。3例通过静脉途径栓塞满意。结论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一般情况下海绵窦瘘均表现为良性过程.应力争解剖治愈,不可轻易牺牲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根据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影像学分型,制定相应的血管内治疗策略。方法自2000年2月至2003年2月我们共收治各型TCCF患者46例,对他们的影像学分型、所采用的栓塞技术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型病例:30例行球囊瘘栓塞术,3例行微弹簧圈瘘栓塞术,2例经动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岩下窦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面静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3例行颈内动脉闭塞术。Ⅱ型病例:经颈外动脉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经岩下窦入路海绵窦闭塞术1例,行压颈治疗1例。Ⅲ型病例:3例均分别行双侧球囊瘘口栓塞术。46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患侧颈内动脉通畅率达94%(43/46)。随访3个月至3年,有2例并发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症状明显行GDC栓塞后治愈,另1例无症状继续随访。本组无死亡及其它并发症。结论经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瘘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对于球囊无法进入的小瘘口TCCF可选用微弹簧圈栓塞;对动脉入路不能或失败的Ⅰ型及Ⅱ型患者可行静脉入路栓塞瘘口或海绵窦;对上述经动静脉入路栓塞均失败的Ⅰ型患者,才可考虑闭塞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2岁.因"头部外伤后1个月,右侧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20 d"入院.入院时查体见右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于右侧额颞部听诊可闻及与脉搏一致的杂音.术前行Mata(s)试验1周,患者能够完全耐受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显示为右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经右侧眼上静脉引流.同时发现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沟通,参与瘘的形成,亦向右侧眼上静脉引流.我们尝试用可脱性球囊封堵CCF颈内动脉瘘口.由于瘘口较大,无法单纯用一枚球囊进行封堵.最终使用了4枚球囊,封堵了CCF瘘口的同时,也闭塞了右侧颈内动脉(ICA).经左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见侧枝循环代偿良好.右侧颈外动脉造影见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的沟通依然存在.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未再给予特殊治疗.45 d后复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完全,颈内动脉瘘口无复发,同时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与海绵窦的沟通完全消失.患者的CCF彻底治愈,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观察1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血流情况,发现其引流静脉多以眼上静脉为主、患侧颈内动脉流速明显高于健侧,患慎MCA,ACA流速低于健侧,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患侧颈内动脉(痿口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倒灌血流。眼上静脉动脉化且血流反向的频谱特点及患侧颈内动脉倒灌血流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特征性表现。经眶窗检测颈内动脉虹吸段时,其流速受瘘口所在位置的影响。观察颅内盗血情况可粗略估价瘘口大小。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动脉海绵窦瘘还可了解病人Willis环代偿能力,为必要时行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1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血流情况,发现其引流静脉多以眼上静脉为主.患侧颈内动脉流速明显高于健侧;患侧MCA、ACA流速低于健侧;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患侧颈内动脉(瘘口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倒灌血流,眼上静脉的动脉化且血流反向的频谱特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最典型的表现.其流速与瘘口大小,引流路径及流量的高低相关。经眶窗检测颈内动脉虹吸段时,其流速受瘘口所在位置的影响,观察颅内盗血情况可粗略估计瘘口大小.TCD检测颈动脉-海绵窦瘘还可了解病人Willis环代偿能力,为必要时行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髂内动脉分支供血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髂内动脉分支供血SDAVF病人,左侧分支供血2例,右侧分支供血3例,双侧分支供血3例,多动脉分支供血及多瘘口例,瘘口无位于腰骶部,7例手术治疗,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手术3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肌力明显改善,1例无变化,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均明显恢复。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人肌力和感觉障碍恢复较好,尿便障碍恢复不明显,结论 对可疑SDAVF病人应行包括髂内动脉的全脊髓血管造影。瘘口切除及回流静脉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优、缺点。方法用可脱性球囊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1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18例患者瘘口栓塞15例,闭塞颈内动脉3例,均治愈。其中1例栓塞后并发眼上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及促进侧支循环治疗后治愈。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少数患者将丧失患面颈内动脉供血。一旦并发眼上静脉血栓形成,可采用抗凝及促进侧支循环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一、临床资料本组 14例产后发病的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其共同特点 :(1)年龄 2 5~ 30岁 ;(2 )产后女性 ;(3)分娩后 2~ 14个月出现症状 ,均有头痛 ,患侧眼球轻度突出 ,结膜充血 ,视力下降 ,起病缓慢 ,逐渐加重。影像学检查 :9例MRI提示同侧眼上静脉增粗 ,选择性脑血管造影见颈内动脉供血 6例 ,颈外动脉供血 8例均为深终末支颌内动脉供血。其DSA共同特点是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海绵窦端显影稍延迟约 0 5~ 0 8秒 ,供血动脉与海绵窦之间并无直接瘘口。均可见同侧眼上静脉扩张。二、结果8例一次栓塞痊愈 ,其中 6例突眼与结膜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周围静脉窦和静脉的病理改变,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990年4月-1999年4月共收治CCF患124例,28例施行眼上静脉(superior ophthalmic vein,SOV)海绵窦造影,其中A型17例,B型1例,D型10例。结果:海绵窦造影显示,海绵窦接近正常12例(42.86%),其中海绵窦3例,网状海绵窦9例。海绵窦扩大16例(57.14%),包括局限性扩张呈静脉湖状14例,其中海绵窦囊性占位5例,即囊中囊表现,提示存在外伤性动脉瘤;海绵窦分隔2例。辅助动脉造影检查发现,CCF合并同侧颈动脉闭塞2例,颈动脉例,合并外伤性动脉瘤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鼻出血。28例均经眼上静脉入路或眼上静脉 动脉入路闭塞CCF及假性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结论:眼上静脉-海绵窦造影与颈动脉造影结合,于动脉外闭塞CCF瘘口或闭塞海绵窦瘘,可提高CCF治疗的成功率并保持载瘘动脉的通畅率,有助于CCF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及外伤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18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血流情况,发现其引流静脉多以眼上静脉为主,患侧颈内动脉流速明显高于健侧;患侧MCA、ACA流速低于健侧;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患侧颈内动脉(瘘口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倒灌血流,眼上静脉的动脉化且血流反向的频谱特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最典型的表现,其流速与瘘口大小,引流路径及流量的高低相关.经眶窗检测颈内动脉虹吸段时,其流速受瘘口所在位置的影响,观察颅内盗血情况可粗略估计瘘口大小.TCD检测颈动脉-海绵窦瘘还可了解病人 Willis环代偿能力,为必要时行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脑膜动脉与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10 6例由脑膜动脉和海绵窦形成的动脉海绵窦瘘病人的资料分析 ,综述此类疾病的临床症状、治疗特点和诊断原则。将动静脉窦瘘分为四型 :第一型是由颈内动脉的脑膜血管支与海绵窦构成的瘘 ,占 45 4% ;第二型是由颈外动脉血管支与海绵窦构成的瘘 ,占 9 3% ;第三型是有颈内动脉也有颈外动脉血管支参与供血的海绵窦的瘘 ,占 38 1% ;第四型是联通整个颈动脉与海绵窦形成的动静脉窦瘘 ,占 7 2 %。依其供血源的不同 ,对病人可采用血管内治疗 (如颈外动脉血管支的球囊栓塞和海绵窦瘘孔的球囊栓塞 )可以进行放射外科或其它综合治疗可达到 78 9…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internalcarotidcavernousfistulas,TCCF)是由外伤导致颈内动脉主干或(及)其分支和(或)颈外动脉分支破裂与海绵窦直接交通形成的异常动静脉瘘,造成一系列的循环紊乱和相应的临床症候群。在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约为2.5%。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一例60岁妇女双侧典型颈内动脉一海绵窦的“红眼瘘综合征”(red-eyed shunt syndrome)。无头部外伤史。眼底镜检查发现双侧静脉扩张。CT无异常发现。双侧颈内动脉造影确诊为-海绵窦瘘区域的低流量硬脑膜动静脉畸形,并显示由颈内动脉(ICA)扩大的硬脑膜支供血。早期血管造影相发现上部眼静脉不正常。没有颈外动脉供血支。因而决定经上眼静脉闭塞该瘘。全麻下,暴露右侧眼角静脉。用F 5号导管导入上眼静脉未捎,然后将两个小钢圈(Gianturco steel coil)送入静脉。治疗后右眼结合膜充血明显减轻,右眼眼压也恢复正常。术后2月右颈动脉造影示右脑膜-垂体动脉显影而上眼静脉消失。第二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 CCF)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眼部症状在眼科首诊、经介入治疗的17例CCF患者临床资料,全部经DSA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其中15例有明确外伤史,2例为自发性CCF.1例双侧病变,经动脉途径以可脱球囊进行栓塞,行颈内动脉闭塞者2例(2/17),部分病例经颈外动脉、经岩下窦或眼静脉以微弹簧圈填塞海绵窦.结果 单纯以可脱球囊栓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者13例;闭塞颈内动脉者2例;1例为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窦型),行眼静脉切开暴露,经眼静脉途径填塞弹簧圈栓塞瘘口;1例经岩上窦栓塞瘘口.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无脑缺血、异位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可脱球囊栓塞是治疗CCF最有效的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颈内动脉闭塞率.配合微弹簧圈可提高复杂CCF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反复鼻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总结8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反复迟发性大量鼻衄。方法 8例TCCF合并鼻衄患者入院前采用鼻腔填塞和颈动脉压迫止血。8例中有7例行急诊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术中采用球囊闭塞TCCF的瘘口或闭塞颈内动脉的方法。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8例中有5例合并假性动脉瘤征象。1例治疗前死亡,6例治愈,1例反复鼻衄者经三次血管内治疗不成功,通过内窥镜直接用肌肉填塞获得成功.结论 TCCF合并反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