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3年以来.广东省连续开展消灭脊灰全省强化免疫活动。每轮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均超过95%;经过四次强化免疫活动,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减少了34.7万,其分布逐渐集中于0岁组;按出生队列比较。第一、二、三次强化免疫0岁组儿童漏种率分别为28.9%、11.2%、6.0%。呈逐渐下降趋势;第四次强化免疫活动,现场抽查836名适龄儿童。第一、二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6%和98.0%。1994年以来广东尚未发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炎。今后强化免疫的重点对象是0岁组和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2.
梁家素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32-1434
目的对北海市辖区连续17年34轮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利用该市1991—2008年1月的3岁以下儿童OPV强化免疫以及人群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脊灰发病监测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市17年OPV的强化免疫合计接种率97.9%;零剂次儿童占3岁以下总儿童的3.9%;1-59岁健康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99.5%、97.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15.7、1:97.2、1:32.6。病毒学监测已连续15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结论该市辖区17年OPV的强化免疫效果显著,人群对脊灰已形成免疫屏障,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一次及第二次强化免疫日活动实施情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强化免疫日(NID)活动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儿童零剂次免疫状态的持续累积,免疫人群覆盖率显著提高,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显著下降,基本控制了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区域性暴发或流行,表明强化免疫措施对于在短期内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效果显著。据免疫人群出生队列分析,我国多数省份的第二次强化免疫儿童接种数明显较第一次强化免疫提高,全国1—3岁组儿童接种数平均增加了7.9%(第一轮)和4.3%(第二轮),其中主要含有第一次强化免疫0岁组漏服儿童,而且零剂次儿童总数比第一次强化免疫减少了59.3%。零剂次儿童集中分布于0岁组,其百分构成从第一次强化免疫的66.3%升至第二次强化免疫的82.9%,表明加强和提高0岁组儿童免疫水平是保障我国强化免疫效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第二次全国强化免疫活动实施过程中,第二轮接种人数明显减少的具有468个,占18%,应种儿童数低于登记儿童数的县占37%,并有19%的县接种人数低于常规免疫建卡数,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2012年四川省西部的阿坝、甘孜、凉山地区开展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按照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在阿坝、甘孜、凉山地区开展了3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进行了每轮服苗结束后接种率现场快速评估和脊灰疫苗接种后目标儿童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3轮脊灰强免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7.54%、97.77%和96.94%,均达到了95%以上的目标.共报告零剂次儿童15 583人,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在0~1岁组(51.71%),大于1岁年龄段儿童的零剂次比例明显下降.3轮快速评估接种率分别为99.53%、98.42%和97.96%.接种1个月后,0~14岁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97.70%.结论 该次强免活动疫苗接种率较高,接种效果较好,0~14岁儿童对脊髓灰质炎建立了比较牢固的免疫屏障.但零剂次儿童的存在,提示常规免疫工作中有薄弱环节,免疫空白仍然存在.儿童完成全程免疫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基础,强化免疫只能是一种对常规免疫的补充,不能以强化免疫代替常规免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免疫规划仍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强化免疫活动对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免疫水平的影响,于2000年在不同地区以0-、1-、2-、3-、4-9岁5个年龄组计296人进行脊灰抗体水平观察并与强化免疫前1986年的监测结果比较。结果表明:3型脊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32%、99.32%、98.31%。3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57.80、1:164.45、1:76.46,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强化免疫前后抗体GMT有非常显著差异,说明通过开展脊灰疫苗(OPV)的常规免疫,特别是强化免疫工作,兴化市健康儿童对脊灰已形成了牢固的免疫屏障,但要重视特殊人群中儿童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评价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方法:对该区连续7年(1992-1999)开展的7次14轮强化免疫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7次14轮强化免疫,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零剂次”儿童的持续积累,人群免疫水平显著提高,阻断了脊灰野病毒株的传播,自1999年至今,已连续10年无脊灰病例发生,目前,“零剂次”儿童逐年减少,其分布趋势集中于<1岁组,其构成比分别是60.08%,89.98%,91.79%,93.96%,94.87%,但1-3岁年龄组仍有漏夏种现象。结论:由于1-3岁年龄组仍有漏复种现象,该区必须加强和提高<1岁组和1-3岁组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1994年3~4月,在太原市流动儿童中随机采集336份血清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脊灰抗体。结果表明:强化免疫和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80.06%和72.62%。强化免疫和基础免疫组与未强化无基础免疫组之间脊灰抗体水平(GMT)和3型抗体全阳性率上存在差异。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则是影响强化免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马俊峰  魏叶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741-1743
目的了解南通市开发区2005-2006年度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于2005年12月5、6日和2006年1月5、6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2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在每轮服苗结束后进行了现场快速评估。结果2轮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8.44%、98.57%,均达到95%以上的目标。通过零剂次儿童分析,发现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分布在〈1岁组儿童(96.08%),并且流动儿童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占全部零剂次免疫儿童的75.00%。现场快速评估调查外来居住〈3月龄的流动儿童接种率分别只有58.82%和43.75%,且现场快速评估接种率低于报告接种率。结论2轮强化免疫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消除脊髓灰质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零剂次儿童是强化免疫的重点。流动儿童接种率偏低,今后应继续加强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在1993~1998年连续开展五次十二轮强化免疫日活动,其中十轮是全国性强化免疫活动日,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零剂次”儿童的持续积累,显著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阻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野毒株的传播。目前,福建省“零剂次”儿童逐年减少,其分布趋势集中于0岁组,其构成比分别是60.11%、84.79%、87.84%、87.78%、87.51%,今后加强和提高0岁组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经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和局部化免疫日活动迅速地提高了省内0 ̄47月龄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覆盖率,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零剂次免疫儿童的持续累积,已连续四年未发现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四次强经免疫接种率分别为89.93%、86.36%、88.68%、82.06%,总强化接种率为86.87%,出生队列分析表明:同一年代的儿童随可化免疫次数的增加,其接种率明显升高;零剂次免疫儿童随强化免疫次数的增大  相似文献   

11.
韶关市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韶关市脊髓灰质炎(脊灰)强化免疫效果。方法 对韶关市1989 ̄1999年消灭脊灰活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市1989年起十一次十九轮脊灰强化免疫共接种适龄儿童3529129人次,平均接种率为96.86%,其中1991年起均达96.00%以上;同一出生队列的人群比较,各年份出生儿童后几轮实种人数均比第一轮增加;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中零剂次免疫人数逐年减少;4岁以下人群脊灰Ⅰ、Ⅱ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强化免疫日活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是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发区,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在1993~1996年每年12月和1月5~6日开展了3次全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每轮NIDs活动的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3次NIDs活动的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由10.17%降至3.7l%,<l岁儿童零剂次免疫构成由的64.43%升至90.76%。根据出生队列分析,1992、1993年出生儿童的实种数,第2次NIDs活动比第1次增加14.83%(第l轮)和14.08%(第2轮)1994年出生儿童的实种数,第3次NIDs活动比第2次增加17.50%(第l轮)和ll.16%(第2轮)。用省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对所辖20个市第3次第2轮NIDs活动做接种率评估,18个市<4岁儿童的接种率达到95%,ll个市<l岁儿童的接种率达到95%。通过实施NIDs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零剂次免疫儿童的积累,l994年和199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  相似文献   

13.
旬阳县1993—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我县1993-2000年8次15轮强化免疫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县防疫站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计划免疫资料,县脊灰监测专报资料及省站脊灰实验室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县4岁以下儿童累计服苗403093人次,服苗率达99.65%,有效地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出生队列分析,每次强化免疫均有一定比例的常规漏服儿童得到补服,漏服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同一年龄组漏服率随强化免疫次数的增加而下降,1岁以上零剂次在第四次强化免疫之后逐步消失,显示免疫及时性有所提高。(结论)据脊灰监测结果,连续18a无脊灰病例,AFP病例监测示检出脊灰野病率,提示强化免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福田区2002年脊灰免疫水平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人群脊髓灰质炎的免疫状况,于2002年进行了0~2月龄婴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疫成功率监测,对6月~1岁,2~4岁,6~8岁,13~15岁,20~29岁,30岁~共6个年龄组人群抗体水平进行监测。OPV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是:中和抗体阳性率I、Ⅱ、Ⅲ型分别为100.0%、98.2%、85.5%。人群脊灰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是:中和抗体阳性率I、Ⅱ、Ⅲ型分别为99.0%、98.3%、94,9%;GMI、Ⅱ、Ⅲ型分别为1:171.0、1:98.3、1:28.1。说明通过OPV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深圳市福田区对脊灰已形成了牢固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5.
林桂芹 《职业与健康》2006,22(6):433-434
目的了解2002/2003年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方法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全国消灭脊灰强化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结果在流动儿童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占全部零剂次免疫儿童的5.63%。非流动人口服苗率(97.89%)与流动人口服苗率(94.3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各年龄组仍发现“零剂次”免疫儿童,且集中分布在〈1岁者中,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结论提高和巩固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免疫接种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消除免疫空白仍是今后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1995/1996年强化免疫日活动实施情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1995/l996年开展了强化免疫日活动,0~3岁4个年龄组儿童两轮报告接种率均在99%以上。用省统计局公布的人口资料估算,接种率为86.56%。其中1993、1992年出生的2~、3~岁组儿童接种率均在95%以上;1994、l995年出生的1~、0~岁组儿童接种率分别为78.92%、61.36%。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占摸底调查应种儿童数的1.87%,l995年出生的0~岁组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为10.42%,占0~3岁零剂次免疫儿童数的94,85%。反映在既往接种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漏洞,提示今后免疫的重点仍是低年龄组(0~l岁)儿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消除玉溪市免疫薄弱环节和免疫空白,以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方法该市根据《云南省防止脊灰野病毒输入引起疾病扩散应急扫荡免疫实施方案》于2006年6月26-30日在全市范围内对0-4岁儿童开展了一轮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应急扫荡免疫。结果全市应服苗人数128024人,实服苗人数125025人,报告服苗率97.66%。各县区报告服苗率本地儿童在95.11%-98.61%之间,流动儿童在97.51%-100%之间;“零”剂次儿童登记,本地儿童0岁组所占比例为98.87%,而流动儿童0岁组所占比例为59.79%,1岁以上占40.21%:现场非正式快速评估服苗率97.35%(294/302人),不同居住形式:本地儿童调查服苗率97.40%,流动儿童97.27%,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服苗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05);不同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P〈0.05)。本地儿童零剂次比例为3.13%,流动儿童零剂次比例为11.8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P〈0.05)。结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仍然是薄弱环节,是该市常规免疫工作的难点问题,也是消除脊灰野病毒输入的主要关注对象。因此,加强“零”剂次免疫儿童、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是继续维持无脊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河北省2012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高的邯郸地区人群脊灰中和抗体(NA)水平,为阻断可能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调查邯郸市已完成基础免疫1~1.5岁儿童158名;调查〈1、1~2、3—4、5—6、7—10、11~14、15—19、≥20岁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168名,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结果基础免疫儿童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均为10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67.88、1:335.46、1:290.02;健康人群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8.2%、99.4%、95.8%,抗体GMT分别为1:224.41、1:177.29、1:111.43。基础免疫儿童和健康人群间抗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人群抗体GMT随年龄增长和免疫后时间延长有逐渐下降趋势,年龄和免疫后时间对抗体有影响,性别间抗体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邯郸市人群对脊灰病毒形成了良好免疫屏障,对可能发生VDPV及其循环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07—2008年福州市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和消灭脊灰工作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脊灰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于2007年12月5—6日和2008年1月5—6日在福州市全市范围内对所有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0月4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开展两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强化免疫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并采用随机原则进行现场快速评估。结果第1轮全市目标儿童应种数为261728名,实种240216人,接种率为91.8%。其中常住儿童197057人,接种率93.7%;流动儿童64671人,接种率85.9%。第2轮全市目标儿童应种数为279921人,实种256872人,接种率为91.8%;其中常住儿童为206172人,接种率93.3%;流动儿童为73749人,接种率87.4%。该工作结束后,省、市、区分别进行了快速评估,第1轮共调查目标儿童1081人,接种率93.4%;第2轮共调查目标儿童1471人,接种率91.0%。结论2轮强化免疫活动脊灰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0.0%以上强化免疫的目标,但流动儿童接种率偏低。今后应继续加强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近4年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发现及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与处理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方法:开展高危AFP病例早期流行病学调查与评估,针对性实施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结果:发现高危AFP16例,发病年龄0~3岁,1岁占56.25%;2例有聚集性;13例检出脊灰疫苗病毒,其中4例为Ⅱ型疫苗重组株,密切接触者检出3株与病例同源脊灰Ⅱ型疫苗重组株病毒;13例残留麻痹;14例为超生儿童其基础免疫为“0”剂次,15县病例当地乡镇脊灰疫苗接种率平均值72.18%,低于85%者9个县,且流动和超生儿童明显低于常住和计生儿童,病例所在县均实施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评估接种率均达95%以上。结论:四川省曾有脊灰Ⅱ型疫苗变异病毒在自然界的局部循环,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能有效阻断该变异病毒。增强AFP监测敏感性,尽早发现和及时调查处理高危AFP病例,有利于提高敏锐发现、有力阻断输入性脊灰野病毒传播循环的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