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阶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矫正度丢失的原因。方法选择短阶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矫正度丢失的患者19例进行分析。结果(1)矫正度丢失以伤椎高度丢失为主,椎间隙丢失次之。(2)内固定螺钉螺帽松动6例,螺钉断裂1例,神经症状加重2例。结论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不容忽视,未充分的植骨融合,对前路稳定性重建的认识不足,以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结果:术后随访2~11年,平均4.3年,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及躯干位移。侧弯角右术前平均的36.5°矫正到12°(矫正率达66%)。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组的矫正效果,侧弯角由术前的37.7°矫正至9.6°,后凸角由术前30.5°矫正至6°,躯干位移从23mm恢复至5mm;对于大于3岁的患儿组,X线及CT相关参数显示T4~L3椎弓根的横径从(2.6±0.43)~(5.2±0.85)mm;选用的螺钉的直径为3~4mm,长度为30~40mm;侧弯角由术前的40.9°矫正至12°,后凸角由术前32.5°矫正至8°,躯干位移从29mm恢复至7mm,侧弯角及后凸角丢失分别为2°和3°,所有患儿丢失角度不超过5°,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针对患儿的年龄和畸形程度采用前路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牵引石膏矫正;或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对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后路多节段顶椎区水平式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观察并评价这一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对14例AS后凸畸形患者[年龄平均33岁;身高(156.64±6.78)cm;矢状面不同节段Cobb角:T5-1283.00°±10.29°,T11~L237.00°±10.51°,L1-514.000±4.85°;后凸Cobb角:T10~L248.60°±15.62°;躯干后凸角(WBKA角):53.30°±11.09°]采用顶椎区多个节段水平式脊柱截骨的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均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结果术后患者身高平均增长(8.70±2.05)cm(P〈0.01)。矢状面不同节段Cobb角:T5-1243.20°±9.04°,矫正39.80°±4.17°(P〈0.01);T11~L23.80°±1.53°,矫正33.20+4.74°(P〈0.01);L1-5 32.80°±6.81°,矫正18.79°±6.99°(P〈0.01)。后凸Cobb角:T10-L25.60°±1.68°,矫正43.00°±10.09°(P〈0.01)。WBKA角8.30°±3.10°,矫正44.18°+7.17°(P〈0.01)。均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后随访0.5~2年,截骨部位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顶椎区多节段水平式脊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疗效良好,同传统的Lt以下椎体楔形截骨比较,有明显的优点,但不适用于椎体前缘有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杜向东  李涛  任飞 《河北医学》2014,(5):757-760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后的长期功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胸、腰段骨折患者86例,均经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结果:内固定术后2例患者未恢复(2.4%),1例患者因为其他原因死亡(1.2%)。83例患者内固定术前平均Cobb角为(19.22±177;6.7)度,术后为第3天为(3.4±177;1.9)度,矫正角度最终丢失量为(6.2±177;2.6)度,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正常高度比值为53.5±177;8.4,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正常高度比值为89.6±177;3.9,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丢失量为7.6±177;5.1。结论:SSPI 手术治疗胸、腰椎段骨折效果良好,术后矫正角度丢失量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对性生活、旅游及提物影响较大,大多数患者术后仍有中度的疼痛,应注重术后锻炼及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87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手术前后随访观测VAS评分、后凸角度、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5.3±12.5)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的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1-2级的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5.3±0.7)分与(2.8±0.5)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后凸角度分别为(-3.1±6.2)。与(0.7±0.4)°,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伤椎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2月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11例,9例行6钉固定,2例行5钉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为AO分型A型,爆裂性骨折4例,压缩骨折7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10°~30°。术后Cobb角矫正至5°~10°,爆裂骨折中2例椎管容积完全恢复;术后所有病例中脊柱稳定,内固定牢固,无断钉、断棒及拔钉等,Cobb角无丢失。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对于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固定牢固有效,骨折复位效果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张禹  段荣华  高波 《中原医刊》2011,(5):60-61,63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以来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植骨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5个月。骨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伤椎前、后缘高度术前为(35±8)%、(68±15)%,术后恢复至(94±6)%和(98±6)%。手术前后Cobb角由260±60矫正为4.6°±1.5°。2例神经完全损伤,神经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外,其余不完全损伤患者ASAI分级较术前均有Ⅰ级或Ⅰ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发挥了手术复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临床疗效满意,骨性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02~2010-11收治的51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33例(6钉组),跨伤椎双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18例(4钉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和Cobb's角.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5个月.结果 三椎均顺利完成椎弓根螺钉植入,放置横连杆.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能良好,无切口感染,无脊髓神经症状加重.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s角恢复满意.术后随访1年,6钉组效果优于4钉组(P=0.002).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可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PKP治疗的31例无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观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伤椎前后缘压缩率改变、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并发症,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前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495±6.1)%和(16.7±3.2)%,术后1年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9.1±1.3)%和(1.2±0.9)%,Cobb角由术前平均(25.7±4.5)°矫正至术后(3.3±2.1)°,平均矫正19.8。,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0.5)分降为术后(1.9±O.6)分,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矢状序列,同时也能较好地维持伤椎的高度和强度,避免术后椎体塌陷,有助于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单侧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的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一2012年2月我科收治的载荷分享评分(LSC)为4—6分的56例单节段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均行伤椎单侧置钉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性48例,女性8例,年龄28~54岁,平均45.7岁。Lsc评分,4分15例,5分30例,6分11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情况、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5~36个月,平均17.6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7.2%±2.6%%恢复到术后96.8%±2.5%,末次随访时为93.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643,P〈0.0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5.8°±5.1°。恢复到术后1.3°±5.1°,末次随访维持在2.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36,P〈0.05)。末次随访VAS平均为1.1±0.6。结论:后路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轻中度不稳定的脊柱胸腰椎骨折患者,安全有效,且有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的优势,可以作为轻中度不稳定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首选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及经伤椎椎弓根羟基磷灰石植骨治疗胸腰段爆散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因胸腰段爆散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患者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20例采用单纯内固定,B组16例在单纯内固定基础上联用经椎弓根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椎体内植骨。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12、24个月的伤椎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前缘压缩比、Denis疼痛与功能状态评分。结果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内固定断裂。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楔变角、后凸角、椎体前缘压缩比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取内固定前A组伤椎楔变角[(11.2±1.7)°]、后凸角[(11.2±2.0)°]、椎体前缘压缩比[(0.79±0.15)]与B组[(9.5±2.2)°、(9.7±2.1)°、(0.87±0.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个月A组伤椎楔变角[(12.2±2.6)°]、后凸角[(12.3±2.6)°]、椎体前缘压缩比[(0.78±0.13)]与B组[(10.1±2.7)°、(10.3±2.7)°、(0.85±0.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Danis疼痛评分和功能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骨可以有效的协助术后矫形度数的维持,维持脊柱的矢状序列,防止内固定失效,但是其对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状态的影像有待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未行椎体间融合,其中试验组84例为伤椎单侧置钉加伤椎内植骨,对照组114例伤椎未植入椎弓根钉未行伤椎内植骨,术后随访,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断钉率、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Cobb角和椎体高度、VAS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内固定失败均为断钉发生,试验组断钉发生率(3.6%)低于对照组(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的非融合技术可降低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术后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椎弓根螺钉一期后路手术治疗重度(Cobb角≥90°)脊柱侧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2008年以前先经前路松解,后期经后路椎弓根螺钉或钩固定手术(A组29例)和2008年以后采用全椎弓根螺钉一期后路手术(B组29例)治疗的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完整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SRS-24评分的差异.结果 A组主弯Cobb角由(96.3±4.7)°矫正到(28±4.5)°,术后矫正率为(69.5%±4.1)%,B组主弯Cobb角由(98.4±5.8)°矫正到(25±3.7)°,术后矫正率为(72.3%±3.5)%.两组影像学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SRS评分分别为(350.4±38.7)min,(2 210±165)mL,(94 230.8±3 422.1)和(17.54±0.20)min;B组分别为(253.0±30.7)min,(1210±185)mL,(75 620.8±5432.1)元,(19.74±0.30)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椎弓根螺钉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任何病因的重度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省略前路脊柱松解术,手术风险小,并发症与满意度高且住院费用相对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庄云强  应瑛 《浙江医学》2014,(11):955-957
目的 探讨后路Quadrant辅助下棘旁入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07-2013-07,采用Quadrant辅助下棘旁从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6~ 58岁,平均38岁.损伤节段:T111例,T12 21例,L1 21例L27例.评价骨折椎体复位和内固定位置.结果 手术耗时30~50 min,平均40min.手术出血量40~100ml,平均60ml.未发生手术中血管和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愈合.术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测量骨折椎前缘压缩百分比从术前(41.0±3 0)%恢复至术后(8 0±1 0)%(P<0.05);骨折椎后凸畸形Cobb角从术前(25.2±3 3).恢复至术后(6 2±1 3).(P<0.05).结论 Quadrant辅助下棘旁入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安全,固定可靠,但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板后外侧植骨与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破型骨折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融合25例(A组);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融合19例(B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取内固定前及之后1年行胸腰椎X线及CT检查。结果 术前、术后1周及取内固定前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后1年2组间比较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植骨置钉对预防椎体矫正度丢失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12月本院采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置钉20例(伤椎处置组),单纯后外侧植骨23例(伤椎未处置组)。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15个月时伤椎处置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小于伤椎未处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置钉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能重建椎体高度且能长期维持,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7.
李日旺 《河北医学》2013,19(5):710-713
目的:评价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分为植骨融合组37例和非植骨融合组30例。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植骨融合组复查结果显著优于非植骨融合组(100.65±3.57)vs.(94.58±3.74),(7.92±2.53)VS.(10.10±4.39),P〈0.05;②植骨融合组术后腰背疼痛VAS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非植骨融合组(6.7±1.5)VS.(5.6±1.2),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实现骨折满意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减少Cobb角丢失,促进骨性愈合,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爆裂骨折三种后路术式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后路术式治疗胸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经骨折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经骨折伤柞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同定法和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治疗.分别从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对比三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种方法术前、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而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固定法和经骨折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固定法与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同定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前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同定法、经骨折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同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优于传统的跨伤椎四钉固定法,而经骨折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四钉短节段同定法更优于经伤椎椎弓根置钉的六钉同定法,但适应证有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经后外侧植骨融合(PLF)与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2013年9月7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按不同术式分为TLIF组(40例,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和PLF组(36例,经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 〉0.05);TLIF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PLF组(P 〈0.05);TLIF组术后1月、12月的的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优于PLF组(P 〈0.05)。结论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显著,优于经后外侧植骨融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