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效果。方法47例AIS患者均行后路矫形,术前均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及随访时拍X线片,对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术后全部患者获11—48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手术前主侧凸Cobb角平均为53.4°±10.7°,术后平均为12.5°±5.3°,平均矫正率为68.0%,终末随访矫正丢失率平均2.1%。本组患者均无躯干失平衡及断钉、断棒。结论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4月,连续收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10-19岁,平均14.9岁;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胸腰支具保护3个月;术前术后行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位胸弯与腰弯Cobb角,并测量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平均距离(C7-CSVL),术前按Lenke法进行分型,Nash-Moe法对椎体旋转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平均52.4°,术后为12.3°,矫正率为76.5%,末次随访14.6°,矫正率为72.1%,平均丢失2.3°;术前腰弯Cobb角平均43.7°,术后为10.8°,矫正率为75.3%,末次随访12.1%,矫正率72.3%,平均丢失1.3°;C7-CSVL由术前平均6.3 cm矫正为1.8 cm.术后随访24-48个月,平均32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明显畸形丢失.结论: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矫正率,且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矫形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系统的心理护理、心肺功能及唤醒训练,术后做好生命体征及脊髓功能的观察、体位护理、饮食及康复指导。结果术后Cobb角矫正12~52°,平均27°,身高增长3~10 cm,矫正率为77.6%。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切口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正确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矫形术成功及术后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4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侧凸矫形,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患者术前Cobb角平均为63.6°,术后Cobb角为20.5°,畸形矫正率为66.4%,随访中角度丢失平均为2.8°,身高平均增加约5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表现,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强大的三维矫正力,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CT分析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徒手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方法:选择1996年6月至2006年12月有完整术后CT资料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0例。术前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82°~142°(96.3°±14.3°),主弯后凸角66.2°±12.4°。术中采用徒手直视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根据轴位CT扫描评价螺钉置入椎弓根的精确性。结果:共置入174枚胸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密扫157枚螺钉(90.2%)完全在椎弓根皮质骨内,9例17枚螺钉(9.8%)发生错置:11枚螺钉(6.3%)偏外侧,其中9枚穿破皮质≤2 mm,2枚穿破皮质在2~4 mm;6枚螺钉(3.5%)偏内侧,其中3枚穿破皮质≤ 2 mm,3枚穿破皮质在2~4 mm。凸侧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4枚,其中错置6枚,准确率为93.6%,凹侧共置入80枚,其中错置11枚,准确率为86.3%,凹侧与凸侧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未发生神经并发症。结论:应用徒手法行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度较高,但有一定的误置率。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 方法:自1994年3月到2005年3月应用徒手法螺钉植入技术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畸形183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10例,成人脊柱侧凸3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8例,马方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7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凸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术后及随访期脊柱侧凸Cobb角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矫形率,并统计分析围手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本组病例畸形矫正率为72%,矫形效果与文献报道的钩棒系统比较有一定的优势;本组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4%(术中椎弓根爆裂1.5%,术后感染3.8%,肺部并发症1.6%,一过性神经损害0.5%,失血性休克1%);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6%(迟发感染0.5%,内固定松动断裂1%,矫形显著丢失或畸形加重1.6%,一过性神经损害0.5%)。与文献报道的钩棒系统比较,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矫形丢失不显著、永久性损害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治疗各种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发生率低,熟练掌握椎弓根螺钉技术并熟悉椎弓根及其邻近组织的解剖,同时进行术中脊髓功能监护,能有效地防治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椎脊柱侧凸畸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37例需行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肺功能锻炼、主动锻炼及术前饮食指导,术后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疗效显著,未出现严重护理并发症.结论 对行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对症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刘斌  肖丹  郑秋坚  曾时兴 《广东医学》2006,27(7):1032-1034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青少年脊柱侧凸行椎弓根螺钉三雏矫形,均采用美国Stryker公司的Diapason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三维矫形的节段性内植物。结果术前Cobb’s角由平均50°善为术后10°,平均矫正率80%,无脊髓损伤、血气胸、断钉、松棒、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随访0.5年以上,全部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更高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治疗脊柱侧凸的CT影像学特征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42例,对其行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对患者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腰背疼痛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T影像学参数改变情况,评价近期疗效;对典型病例的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后患者腰背疼痛情况较治疗前显著缓解(P0.05),术后患者冠状位Cobb角度逐渐变小,顶椎偏移距离减少,矢状面和躯干平衡逐渐恢复(P0.05)。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侧凸效果显著,CT扫面有助于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疗效判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对治疗上颈椎疾患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研究发展越来越快。本文将对已经进行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林楚标  黄海安  叶育强  陈利武 《医学综述》2013,19(11):2077-2080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80例,随机分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组40例(治疗组)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组40例(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行伤椎及伤椎上下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行传统4钉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同时观察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30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治疗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无完全神经损伤者较术前均有1~2级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无损伤加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专析了脊柱后路经推弓根内固定应用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共应用R-F系统及Dick内圈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163例,脊柱滑脱Steffee钢板内固定35例.出现并血症有定位错误2例、螺钉位置不良15例,神经部分损伤3例,螺钉弯曲松动16例,矫正度数丢失12例,深部感染1例,对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志成  郭素银  陈晓斌  郝夏 《医学综述》2011,17(7):1113-1115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加后路横突椎板间植骨或伤椎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骨折48例。结果经9~24个月的随访,48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33%恢复到术后的94%,Co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24°降低到手术后的平均4°,椎管内骨块复位率达91%。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脊柱及椎管减压的目的,后期随访椎体高度及Cob角丢失率低,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猛  廖晓凡 《黑龙江医学》2008,32(10):780-781
目的分析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5例,其中椎体屈曲压缩性9例,爆裂性骨折6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12例中,呈完全性神经损伤8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4例。结果经随访,采用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后缘高度,观察其高度矫正情况,前缘术前平均高度40%,术后94%;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2%,术后98%。完全性神经损伤完全恢复0例,部分恢复2例,无恢复6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3例。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俊  刘昆伦  王力 《河北医学》2012,18(9):1216-1218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不伴有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腰椎骨折不伴有骨髓损伤患者均给予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螺钉固定情况、影像学改变、手术住院时间、随访情况、并发症等各项指标.结果:60例手术均成功,椎弓根螺钉固定良好,伤椎椎体高度恢复良好,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后凸Cobb′s角减小,植骨达骨性融合标准.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平均住院时间14.7d.术中无大出血,术后无静脉血栓形成和继发脊髓损伤等重大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不伴有脊髓损伤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椎弓根钉固定与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笔者医院行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的患者共筛选48例,其中以脊柱中前柱损伤为主的患者行颈前路钢板固定术(27例)设为A组,以脊柱中后柱损伤为主的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21例)设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在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颈椎生理曲度重建率、神经损伤恢复(ASIA分级)方面的差异。 结果 除B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方面多于A组外,骨折愈合时间、颈椎生理曲度重建率和神经损伤恢复情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各自的适应证、掌握正确的手术技巧,后路椎弓根钉固定与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袁新军 《河北医学》2014,(5):780-783
目的:探究胸腰椎骨折患者及早进行经后路间接减压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脊椎及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时机选择的不同分为早期组和延迟组。早期组在受伤后不耽误常规治疗措施的前提下第一时间(一般在5h内)进行经后路间接减压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延迟组在处理好其他较紧急的损伤后(一般不超过3d)进行经后路间接减压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早期组患者的排尿及排便障碍的例数明显少于延迟组( P<0.05),早期组的ASIA分级、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及治疗后一年能从事的劳动类型均优于延迟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椎体高度比、后凸cobb’ s角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但治疗前后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早期进行经后路间接减压及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受压脊髓的恢复情况,但对椎体的恢复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椎弓根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因腰椎管狭窄症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治疗12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腰椎管狭窄症椎弓根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处理性措施.结果:本研究1244例患者中发生深度感染的有11例,检出病原菌19株,革兰阳性菌9株(占47.37%),革兰阴性菌10株(占52.63%),其中金黄色葡萄菌所占比例最高,为44.44%;患者性别、抗生素使用时间与深度感染的发生率无关(P>0.05);患者年龄>65岁、手术时间>100min、术中出血量>500mL、存在基础性疾病、术后引流时间<2d、BMI>30kg/m2与深度感染的发生率关系密切(P<0.05);经Logistic非条件性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BMI均是诱发深度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诱发深部感染的因素较多,医院要做好围手术期相关治疗护理工作,预防深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