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63篇
神经病学   84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27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3月—2013年7月,我们对30例血栓前状态的患者给予巴曲酶注射液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0~60岁,平均51.4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一侧或双侧小腿酸沉症状,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血流变及血脂中一项或几项指标高于正常,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排除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综合征,按病因一般可归为5类,病因不同,防治策略亦有区别。隐源性卒中占整个缺血性卒中病患群体的比率达20%~30%,其中50%以上与心源性栓子相关,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隐源性卒中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近年,国内逐渐开始了相关的临床工作,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它们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不同病因骨缺损94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背景:自体骨移植由于生物相容性好,被认为是最佳的植骨材料,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加之髂骨取骨所导致的并发症较多,故寻找一种能替代自体骨的材料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填充修复骨缺损的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观察,于2001-02/2004-09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缺损患者94例.对象:骨缺损患者94例,其中骨折塌陷复位后骨缺损63例,骨髓炎20例,骨囊肿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缺损范围为1cm×1cm~4cm×20cm.方法:CPC由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国食药器械监[准]字2005字3460304号(更)),CPC粉末与固化液按3.0g:1mL比例调制,CPC充填量为3~42g,其中单纯CPC填充修复7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38例,骨折复位后空腔充填25例,良性骨肿瘤病灶刮除后充填11例),载药CPC填充修复骨髓炎20例.主要观察指标:CPC植入后有无过敏或毒性反应,有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的指标,植入后12个月X射线片观察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情况和CPC降解成骨情况.结果:本组94例均获随访,植入后14个月随访94例,植入后24个月随访76例,植入后36个月随访47例,植入后48个月随访36例.CPC能在人体内30min内初步固化.全部患者植入后未见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切口无瘙痒感.X射线片随访显示,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紧密,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未见脱落现象,随访时部分患者CPC部分降解成骨.9例发生植入后伤口渗出,为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20例载药CPC患者在随访时均未见骨髓炎复发,CPC均未完全降解成骨.结论:单纯CPC填充修复骨缺损,载药CPC填充修复治疗骨髓炎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免疫性血管炎是指在多种因素参与的多环节相互作用下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是一种可致大、中、小及毛细血管内膜、血管壁各层不同程度损伤的血管炎症性疾病,病程缠绵,治疗困难、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及心理的负担。现代医学认为[1],本病多因外来物质作为抗原或某些自身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并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的基底膜,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补体被激活,免疫活性细胞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简便建立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饮食联合维生素D3组(B组)、复合方法造模组(C组)。A组喂食普通饲料,B组给予高脂饮食和维生素D3(Vit D3),C组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上给予Vit D3腹腔注射、丙基硫氧嘧啶(灌胃)、免疫损伤法、Fe SO4(饮水)制备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4周后处死,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的病理变化;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光镜下观察,A组SD大鼠未出现动脉硬化改变,B组仅出现轻度动脉硬化病变,C组出现典型动脉粥样硬化改变;A组血清TC、TG、LDL分别为(2.82±0.26)mmol/L,(1.69±0.31)mmol/L,(1.62±0.26)mmol/L,B组分别为(3.68±0.41)mmol/L,(0.95±0.21)mmol/L,(2.19±0.35)mmol/L,C组分别为(4.33±0.28)mmol/L,(0.99±0.13)mmol/L,(2.19±0.24)mmol/L,C组与A组比较升高显著(P<0.01),C组与B组比较升高明显(P<0.05)。结论:复合造模方法比高脂饮食联合Vit D3成模效果好,可以快速简便造成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SAL)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IRI模型组、SAL预处理+IRI组(每日10 g/kg,溶于生理盐水,浓度为1. 5 g/ml,连续灌胃14 d),于再灌注24 h应用试剂盒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中丙二醛(MDA)、活性氧簇(ROS)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表达水平;应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方法评定脑梗死体积,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神经元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IRI模型组MDA、ROS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SOD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 01),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大(P 0. 01),Neu N的表达降低(P 0. 01);与IRI模型组相比,红景天苷预处理+IRI组MDA、ROS的表达明显降低,SOD的表达明显升高(P 0. 05),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 0. 01),Neu N的表达升高(P 0. 05)。结论:红景天苷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氧化应激来减少脑梗死体积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切除雌性小鼠卵巢研究Basigin在脑皮质和海马中表达,以确定雌激素调控Basigin状况。方法:选择雌性昆明小鼠28只,体重(26±2)g,3月龄。小鼠随机分为切除卵巢组(n=14)和假手术组(n=14)。小鼠切除卵巢组经背侧行卵巢切除术,假手术组只切除卵巢周围相应大小的脂肪组织,而不切除卵巢。2个月后将小鼠处死取出脑组织,选择脑皮质区和海马区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Basigin表达水平。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脑皮质区和海马区均可见细胞质和胞膜中Basigin阳性表达。免疫组化表明,与假手术小鼠比较,切除卵巢小鼠皮质区和海马CA1、CA3区Basigin表达明显下调(P0.05~0.01),但海马CA4变化不明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切除卵巢小鼠脑皮质区和海马区Basigin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小鼠(P0.05)。结论:卵巢切除小鼠脑皮质区和海马区Basigin表达明显下调,表明雌激素在调节脑皮质区及海马区Basigin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各组织器官在一定时间的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较缺血时反而加重的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RI 是一种不同于缺血时期损伤情况的复杂病理反应,也一直都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核因子E2 相关因子2(Nrf2)/ 血红素加氧酶1(HO-1)途径是参与机体抗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很多研究已显示激活Nrf2/HO-1 通路后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本文对Nrf2/HO-1 信号通路在IRI 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骨折术后植入体断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植入断钉的相关因素,随访观察1998-08/2005-08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行椎板减压134例,未做减压81例,行后路植骨融合149例,未做任何植骨66例。术后常规佩带支具3个月。发现215例术后患者中有22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其中爆裂型骨折15例,术中行椎板减压的18例,未做任何植骨融合的16例,7例双侧进钉角度不一致,术后X射线片示5例伤椎相邻椎间隙增宽,12例伤椎上位椎间隙明显变窄,8例术后未严格佩带支具。提示导致置入术后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的相关因素有:①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部位。②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③术中是否行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否准确、是否有过度撑开、骨折节段是否植骨融合。④内置物留置体内时间过长。⑤术后是否严格佩带支具。⑥椎弓根螺钉本身的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 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机制、损伤部位、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VT发生率等指标.根据INR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VT的发生率.结果 入选创伤患者200例,60例(30%)患者出现ATC,87例(43.5%)患者发生DVT.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凝血病组(71.7% vs.3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是非凝血病组的5.74倍(OR=5.74,95% CI:2.80 ~ 11.74,P<0.01).在次危重(9≤ISS< 16)患者中,凝血病组DVT发生率的增加更加显著(OR=9.80,95% CI:2.09~45.90,P=0.004).同时脊髓损伤(OR=4.96,95% CI:1.17~ 20.95,P=0.029)和下肢长骨骨折(OR=4.80,95% CI:1.70~13.5,P=0.003)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后24 h内收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ATC的发病率较高.伴有ATC的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次危重组(9≤ISS< 16)患者中更为明显.同时脊髓损伤和下肢长骨骨折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