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器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器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器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器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69例多出口膜部瘤型VSD患者,经左心室造影证实右心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中29例患者选用普通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A组);40例患者选用小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B组)。2组患者分别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粘连牢固程度,置入相应型号的普通对称封堵器或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2组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定期心电图、TTE检查。结果:A组成功封堵19例,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1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另10例因封堵器未能完全覆盖多发缺损口或封堵器引起心室流出道狭窄而换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成功;B组40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3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3例和2例。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与普通对称封堵器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术中左心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小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成功率94%(62/68)。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时右心室流出道(RVOT)血流速度降低,心/胸比例(C/T)、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均有下降,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升高(P0.01)。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与腰长2 mm封堵器相比较,分析腰长(3~4)mm室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术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方法 2008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中心确诊的450例pmVSD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TTE)等检查具有介入封堵指征。根据室间隔缺损左室造影形态、大小,结合术前TTE检查,个体化选用封堵器。术后监测ECG,复查TTE,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450例患者造影后均尝试封堵术。444例患者成功行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99.2%。所有患者依据选用封堵器的不同,分为短腰组(腰长2 mm)和长腰组[腰长(3~4)mm]。两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新发心律失常149例,长腰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短腰组(P<0.05);其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短腰组发生率显著高于长腰组。短腰组出现3例III°AVB,1例Ⅰ°AVB,长腰组1例Ⅰ°AVB,无III°AVB发生。 结论 pmVSD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长腰封堵器可使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左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hr、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本组68例采用细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94%。术后24hr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时右室流出道(RVOT)血流速度降低,心/胸比例(C/T)、肺动脉平均压(MPAP)、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均有下降,左室短轴缩短率(FS)升高(P<0.01)。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3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说明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并发症少,对心功能有改善。需要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成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pmVSD)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自2013年6月~2021年6月成人pmVSD患者44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室缺封堵术,应用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日、1月、3月、6月以及每年随访的封堵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44例pmVSD患者,年龄(38±13)岁,其中膜部膨出瘤型24例,管型13例,漏斗型4例,pm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3例。应用ADOⅡ封堵器行pmVSD封堵术,造影下平均缺损出口大小(3.4±1.1)mm,封堵器腰部平均直径(4.8±1.5)mm,封堵器平均长度(4.3±0.7)mm,即刻封堵成功率100%,完全封堵率为75.0%。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术后6...  相似文献   

8.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疗效。方法41例患儿采用Amplatzer封堵器,76例患儿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比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国产组75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9%),进口组40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8%)。两组患儿术前各项临床指标、手术和X线曝光时间、封堵成功率及住院天数,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及C/T值减少程度无明显差异,治疗总费用进口组明显高于国产组。结论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相比较其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治疗费用低,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三尖瓣返流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三尖瓣返流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VSD封堵术后发生三尖瓣返流13(男7,女6)例,年龄3~12(平均5.0±2.7)岁。膜周部VSD伴膜部瘤患者11例,单纯膜周部VSD2例。其中囊袋型缺损10例,漏斗型缺损3例,VSD左室面直径为4~14(7.3±2.3)mm。结果13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4~15(7.5±2.4)mm,VSD距三尖瓣距离2.0~3.4(2.6±0.5)mm。囊袋型缺损右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最大出口直径2~6mm。术后即刻9例有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三尖瓣少~中量返流。1例三尖瓣少量返流伴有海鸥鸣,术后24h海鸥鸣消失,3d三尖瓣已无返流。1例5岁患儿,其三尖瓣前腱索附着异常(在缺损口附近),术后24h无三尖瓣返流,5d超声心动图发现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伴中~大量返流。1例VSD直径15mm、右室面多孔、最大孔直径6mm的患者,放置了16mm封堵器,术后即刻、7d、1月无三尖瓣返流,3月新出现三尖瓣少~中量返流。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发生的三尖瓣返流可能与导管损伤隔瓣腱索、输送钢丝损伤腱索、封堵器磨损腱索及封堵器本身的设计缺陷有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6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69例室间隔缺损(男24例,女45例),其中膜周部(PMVSD)50例、嵴内型(IVSD)9例、干下型(SVSD)8例、肌部2例。PMVSD使用对称型封堵器、IVSD和SVSD使用偏心型封堵器、膜部瘤形成合并多孔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或大边封堵器、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使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3mm~12mm,平均7.67mm±1.59mm。69例中62例封堵成功,其中50例膜周部缺损,47例成功,8例SVSD4例成功,9例IVSD及2例肌部室缺均成功。1例在术中发生封堵器脱落;1例出现脑栓塞;1例出现溶血;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国产封堵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缺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总结其技术难点和临床策略.方法 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51例多出口的膜部瘤型VSD行封堵治疗,年龄2~ 36岁.封堵前常规行左心室造影,并测量左室面破口直径为4 ~ 14 mm,平均为(8.7±4.5)mm;右室面均有多个出口,最大破口直径4 ~12 mm平均为(6.8±3.5) mm.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置入不同类型的国产封堵器,封堵后15 min重复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并于术后1、6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4种类型,其中51例多破口的菜花型和囊袋型VSD患者中,术后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其中3例48小时后消失,1例1个月随访时亦消失.术后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院前均恢复.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由封堵前的(13.4±4.3) mmHg下降为封堵后的(8.6±3.3)mmHg,下降明显(t=5.34,P<0.001).左室舒张末经(LVEDD)由封堵前的(48.1±5.3)mm下降为封堵后的(45.7±5.3)mm,下降明显(t=3.85,P <0.05).结论 经导管采用国产VSD封堵器治疗多出口的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技术关键是通过对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及膜部瘤组织牢固程度判断封堵部位及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封堵器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 1114例ASD患者,男388例,女726例,年龄2~75(26.3±17.0)岁.按14岁作为儿童与成人的划分点,成人组779例,平均年龄(34.4±13.5)岁;儿童组335例,平均年龄(7.3±3.9)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切面缺损大小及边缘长短,根据ASD最大直径选择封堵器,分析不同年龄、缺损形态和边缘大小时,选择封堵器的差别.结果 1114例ASD患者,成功封堵1085例,技术成功率为97.4%.1085例患者中,ASD最大直径为(19.7±7.8)mm,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5.8±8.9)mm,封堵器与ASD最大直径差值为(6.1±3.4)mm,封堵器/最大直径为1.3∶1.成人和儿童组ASD大小相近,但成人组封堵器直径、封堵器加大值明显大于儿童组(P<0.05);封堵器/ASD最大直径成人组为1.2~1.8∶1,儿童组为1.1~1.6∶1.随着缺损直径的增大,成人组选择封堵器的加大值亦增加,但非成比例增加.儿童组随着缺损直径的增大,选择封堵器的加大值有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D的最大直径与封堵器的大小显著相关,成人和儿章组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11和0.944(均P<0.01).以ASD最小直径/ASD最大直径的比例来描述缺损的形态,发现随着最小直径与最大直径比值的增大,各组间ASD最大直径或封堵器直径虽无差异,但封堵器加大值明显增大.主动脉侧无缘组选择的封堵器、封堵器加大值明显大于有缘组(均P<0.01).结论 介入治疗ASD,封堵器选择应以测量的ASD最大直径为主体,尚需参考年龄、缺损的形态及其边缘的状况适当增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对我科68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进行了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均进行了同期治疗。并进行术中,术后第1、3、6个月及每年随访,包括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并发症的情况(有无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形态、对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等),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有效性。结果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8.8%。因术后脑出血死亡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1例,半年后因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转外科手术1例,6例改用Amplatzer偏心伞进行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转外科手术。其余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对称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术后出现各种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应成为室间隔缺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同时应掌握好适应证,注意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18例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DA24例,ASD48例,VSD46例)均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结果:全组封堵成功率98.3%,所有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后24h、7d、1月和3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五年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分析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的随访结果,重点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7年11月,共有445例膜周部VSD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术,其中男性203例,女性242例,年龄2.5~58(14.2±6.8)岁.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采用的VSD封堵器包括进口偏心伞及国产对称伞.所有患者术后1、3、6、12个月(其后相隔1年)进行门诊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心电图.结果 共有417例患者封堵成功,总技术成功率93.7%(417/445),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死亡.至2008年2月,平均随访25.6个月(3个月~5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2%(10/445),其中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增大2例、中-大量主动脉瓣反流2例、中量三尖瓣反流2例、中量二尖瓣反流1例、溶血1例.术后5年有7例患者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总完全封堵率为98.3%(410/417).结论 VSD介入治疗总体上安全有效.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术后严格随访,以减少严重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经验,并对326例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3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诊,排除干下型室间隔缺损,采取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疗效,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320/326),失败原因为室间隔缺损过大或过小、位置特殊、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损伤三尖瓣或主动脉瓣、房室传导阻滞等.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1d封堵器移位,急诊心脏外科手术处理;2例8 kg患儿术后股动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后治愈;12例新出现三尖瓣轻度反流或原有三尖瓣反流增多;1例损伤主动脉瓣致中度反流,急诊外科手术处理;56例出现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经激素、人体白蛋白、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7例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10个月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恢复至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8d出现脑出血,开颅发现脑血管畸形,外科处理后治愈.术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胸比例较术前改善.结论 经皮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体外循环、成功率高等特点,值得推广,但应规范选择患者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封堵器移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介入治疗后封堵器移位患者4(男3,女1)例,3例为膜周部VSD伴膜部瘤,1例为嵴内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13、12、12和10mm,所选用的封堵器分别为16、12mm国产对称型膜部VSD封堵器,14mm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和14mm国产偏心型膜部VSD封堵器。结果4例均一次性封堵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2例在术后4和12h分别发生溶血,超声心动图检查封堵器位置无明显变化,但均有明显残余分流。经药物治疗后,溶血恢复正常,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心电图检查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明显向囊袋出口移位。转心脏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术后患者Ⅲ度AVB恢复。1例嵴内型VSD术后2周,超声心动图发现封堵器向右心室移位,有明显残余分流。随访4个月残余分流减少。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封堵器移位与缺损的病理解剖特性有关。多发生在伴有膜部瘤的膜部VSD和嵴内型VSD。  相似文献   

18.
国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评价我们研制的一种国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膜周部VSD封堵器的结构设计为“工”字形,有对称型及非对称型两种,金属材料选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阻流体选用聚四氟乙烯。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对该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并与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对比,对该装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封堵器检验合格并通过国家安全检测。成功建立VSD模型的22头猪均成功置入封堵器,随诊除1例伤口感染外无并发症发生。进行临床实验的58例膜周部VSD病例全部成功置入封堵器,1例出现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新型膜周部VSD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相比成功率、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即刻封堵效果优于Amplatzer封堵器。结论我们研制的封堵器结构设计合理,是一种疗效确切的膜周部VSD介入治疗装置,达到或优于进口Amplatzer装置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治疗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全组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5~43(24.5±11.1)岁.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腰部内径为18~26(25.5±1.8)mm,需采用腰部直径20mm以上的封堵器方可操作成功.术后3d及3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17例中6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7例患者中14例(其中5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成功(操作和临床成功),成功率为82%(14/17).16例选用国产特制PDA封堵器,1例26 mm ASD因封堵器位置不能牢固地“站稳”而放弃封堵治疗;1例严重肺动脉高压且左向右分流为主存在少量右向左分流,经封堵试验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治疗;1例术后第2天发生封堵器脱落入降主动脉,经捕获器成功取出体外,但死于误吸(迷走反射引起恶心呕吐)导致的严重肺部感染及感染性休克.封堵成功14例,封堵器直径为22~30(26.5±2.7)mm,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检查示9例微量残余分流,均为封堵器中间存在云雾状分流,10 min后重复造影云雾状分流消失.术后3d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患者所有左心内径增大均明显回缩,未发现残余分流和导管再通.结论 巨大PDA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争取介入治疗,成功后较普通PDA血液动力学恢复更明显,可获得较好的收益/风险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