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的国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诊断为pmVSD并伴有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患者(n = 35),应用改良的国产PDA封堵器介入治疗,对其基线特征、经导管操作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100%)手术成功,术中无传导阻滞发生。1例(2.9%)于术后48 h内发生一过性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静脉推注地塞米松3 d后心电图恢复正常。35例(100%)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均未观察到残余分流。在平均(4.4 ± 2.3)年的随访期内,1例(2.9%)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较术前增加,为中量TR,其余患者未观察到严重的TR或TR加重。 结论 使用改良的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三尖瓣腱索附着异常的p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未发现严重的TR及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常用器械抗栓方案。随着房颤防治ABC综合策略以及中国房颤分级诊疗方案的出台,左心耳封堵术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房颤患者规范化综合治疗中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疗效及并发症的中远期随访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并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9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IVSD缺损(4.9 ± 1.6)mm(2~8 mm),36例(92.3%)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成功,封堵器型号为(10.3 ± 2.3)mm(5~14 mm)。封堵器选用对称型VSD封堵器(20/36,55.6%)或零边偏心型VSD封堵器(16/36,44.4%)(上海)。其他3例(7.7%)中2例行外科手术干预,1例左向右分流细小终止手术。术后1、3、6、12个月以及之后每一年,至少达5年为观察终点,通过心电图(ECG)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胸部X线片等对其介入封堵效果、并发症进行中远期随访评价。 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死亡、需要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外科手术、心包填塞等主要并发症,无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返流中至大量增加,均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封堵器相关血栓等次要并发症发生。36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2.3%)。封堵器移位1例(2.6%),残余分流1例(2.6%),急性溶血1例(2.6%)。围手术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10例(25.6%),2例(5.1%)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即出现主动脉瓣返流量由轻度增加至中度以上,终止介入后行外科修补手术。心律失常发生8例(20.5%)。随访期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患者7例(17.9%),其中2例(5.1%)为新发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心律失常2例(5.1%)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性早搏。介入封堵手术以后中远期随访发现主动脉瓣返流无明显增加,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减少,与围手术期有差别(P<0.05)。 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缺损8 mm以下IVSD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及中远期并发症少,尤其是主动脉瓣返流增加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中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导丝漂流技术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分析2011年12月~2019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资料(n = 256)。按术中建立动静脉轨道的方法,分为常规技术组(n = 132)和导丝漂流技术组(n = 124)。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一次性建立动静脉轨道的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及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等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 常规技术组手术成功率97.0%(127/132);导丝漂流技术组手术成功率97.6%(121/1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一次性建立动静脉轨道成功率导丝漂流技术组高(96.7% vs. 87.4%,P<0.05),手术时间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成功的患者中,导丝漂流技术组术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7.1% vs. 0%,P<0.05)。其中,术中常规技术组发生传导阻滞9例(7.1%),均经调整导管位置后恢复正常;导丝漂流技术组术中无传导阻滞发生。两组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2年随访过程中,常规技术组TR较术前加重2例(3.9%),导丝漂流技术组无新发TR。 结论 应用导丝漂流技术治疗PmVSD安全有效,在建立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可减少导管、导丝对缺损周围组织的刺激,从而减少术中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04例,其中合并OSAHS患者285例纳入观察组,余患者219例纳入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止于2018年6月,以患者全因死亡为研究终点。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呼吸功能、心功能、血糖、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及死亡原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低通气指数(AHI)、氧减饱和指数(ODI4)、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百分比(SIT90)高于对照组(t/χ~2=12.410、18.729、38.823,P均=0.000),体质量指数(BM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高于对照组(t=5.061、38.063、6.981,P均=0.000),冠心病病死率、全因死亡率高于对照组(χ~2=9.334、15.863,P=0.002、0.000),累计生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hs-CRP、BMI、OSAHS、SIT90均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OSAHS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高血压健康教育教学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思路.方法 2020年5—7月,针对60名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其中男29名,女31名,对于应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学生在情境教学前后的健康教育知晓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班级60名学生,教学前的健康教育知晓度为(86.32±4.57)%,教学后的健康教育知晓度为(92.73±4.61)%,在高血压健康教育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认可,让学生掌握了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结论 高血压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水平,利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保障教学质量,在高血压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情境教学法能够将高血压健康教育教学中所展现的内容灵活展现,从而给学生较强的体验感和带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高血压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传达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李巍  张玉顺  杜亚娟  成革胜  谢学刚 《重庆医学》2008,37(23):2699-2700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63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2例并发3种畸形,余均为2种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同期治疗应先行瓣膜球囊扩张术纠正瓣膜狭窄,其次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再次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最后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特殊情况时则遵循个体化原则.结果 63例中,2例VSD并PDA患者因年龄小于3岁,体重不足10Kg,而进行分期介入治疗,其余患者均行同期介入治疗.63例患者均荻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19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者,术后跨肺动脉瓣平均压差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4例Lutembacher综合征患者,术后二尖瓣瓣口面积均明显增加.术随访后3d、1个月、6个月,所有患者房室水平及大血管水平分流均消失,扩大的心腔进行性缩小,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移位及脱落;X线检查显示肺血均明显减少,心电图检查未记录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 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虽较复杂,但只要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内畸形之一,既往外科修补是唯一治疗方法,近年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发展迅速,现从适应证、禁忌证、封堵器的选择、治疗效果及如何减少并发症等角度,提出应根据左室造影形态结合超声检查选择封堵器.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介入封堵治疗,说明室间隔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40 mm以上国产封堵器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ASD)的近期、中远期治疗效果。方法:纳入57例ASD患者(男24例,女33例),年龄20~66(34±18)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ASD最大直径为30~40 mm,全部病例右房、右室明显增大,左房同时增大者有38例。应用国产40 mm以上封堵器闭合。术后1、3、6和12个月各随访1次;1年以上每年随访1次;随访时行心电图、经胸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0~46 mm。其中,40 mm封堵器41个、42 mm封堵器8个、44 mm封堵器6个和46 mm封堵器2个。全部病例完成12个月随访。与术前比较,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于封堵术后1个月明显缩小(P0.01),在其后的随访中,内径进一步缩小(P0.01),术后1年恢复至正常水平。左心房内径在随访期间变化不明显。左心室内径逐渐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但仍在正常范围内(P0.05)。整个随访期间未发现主动脉壁穿孔、心脏穿孔和心包积液。结论:应用40 mm以上封堵器治疗巨大ASD可获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小白鼠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以及寄生关系。方法采用解剖法取小白鼠肠道内容物于光镜下检测。结果共检出肠道寄生虫4种:微小膜壳绦虫、管状线虫、四翼无刺线虫和鼠贾弟鞭毛虫,并且以混合感染为主。结论贾弟鞭毛虫与其它3种寄生虫之间共生;微小膜壳绦虫与管状线虫之间竞争;微小膜壳绦虫与四翼无刺线虫之间竞争;管状线虫与四翼无刺线虫之间共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