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 方法:将6具新鲜人C2~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 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 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椎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及仞步临床结果.方法 6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平均15分.均于手术显微镜下施行颈椎前外侧入路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结果 8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即刻缓解.手术后3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CT和(或)MRI检查显示椎间孔减压良好,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CT和(或)CTA检查椎动脉减压良好;动态X线检查手术节段椎体活动度保留.JOA评分平均16.60分.随访6~47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颈椎前外侧入路手术可以直视神经根和椎动脉,能够获得最为理想的减压效果,且不破坏椎问盘的完整性,无需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可以保留椎间盘的功能及椎体间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人工骨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 方法:2005-06/2006-06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脊髓型颈椎病26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颈椎创伤脱位29例,均采用纳米人工骨替代自体髂骨进行60例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植入前根据临床症状行神经功能JOA评分,并予颈椎X射线、CT、MRI等检查。植入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随访情况定期复查,行神经功能JOA评分,X射线检查分析椎体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等,并将植入前后情况比较分析。 结果:60例患者随访≥3个月,植入后均未见过敏及毒性反应,切口愈合均良好。植入后定期拍片复查,可见颈椎骨折者伤椎高度恢复,颈椎病患者未发现伤椎高度丢失,颈椎椎间角和颈前屈基本正常,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等现象。植入前X射线片及磁共振可见C4~5椎体脱位,脊髓受压;植入后3个月X射线可见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植入后神经功能JOA评分有明显提高,随访3个月者JOA评分由植入前(9.78±3.15)分增加到(15.25±2.79)分。 结论:纳米人工骨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中效果良好,可以替代自体骨应用于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4.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融合后产生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解除患者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了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防止邻近椎间盘的加速退变。 目的:观察颈椎Prodis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术后的运动学变化。 方法:选择55例69个椎间盘,其中双节段受损14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8(31~76)岁;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14例。取颈椎前横切口或斜切口入路行Pro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置换前、置换后3,6,12,24个月观察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位片,JOA评分分析置换前后椎间盘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55例69个椎间盘, 41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14例行双节段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置换后随22(56~48)个月。 置换后JOA评分显示椎体功能改善率达56%。置换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冠状面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45, 0.74),并保持了和邻近间隙同样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说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保留了原来的椎间盘的活动度,患者恢复快,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作为新型植骨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取骨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稳定的植骨融合率。 目的:比较钛网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确诊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其中26例行钛网植骨,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 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置入后3个月JOA评分较置入前明显改善,两组对比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6个月钛网组及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置入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个月钛网组2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作为颈椎前路融合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颈椎病;钛质外科网;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前路植骨融合;生物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08  相似文献   

6.
背景: 目前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宗病例的临床报告并不常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01/2007-08于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的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增高(P < 0.05),术后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值也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说明前路次全切减压植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既能彻底减压又能有效矫正颈椎畸形,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入路椎间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10-0-2012-12我院收治的2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后入路椎间孔处切开减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随访3个月后通过CT和磁共振(MRI)检查,发现椎间孔减压效果良好;手术节段椎体经动态X线检查发现活动度也得到保留,JOA评分16.0±1.0,与术前比较有所提高.随访6~47个月,未发现复发病症.结论 后入路椎间切开减压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在保留椎间盘功能及椎体间活动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对椎间盘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恢复颈椎的生理性前凸,同时能够预防单纯植骨时植骨面微小活动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增加植骨融合率。但在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时,仍存在不同植骨物的选择:是取整块自体骨?还是运用钛网植骨?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选择92例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的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6例行单纯植骨,21例行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Robinson植骨),65例行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3种不同颈椎前路融合植骨相关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6例单纯植骨患者中2例发生植骨块脱出,1例发生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21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患者中6例发生椎间高度丢失,3例发生髂骨供区疼痛;65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中11例发生内植物下沉,椎间高度丢失,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结果显示单纯植骨因外固定时间长、并发症多目前较少使用;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存在植骨吸收和供区并发症的缺点;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解决了供区并发症的问题,但仍存在钛网下沉、椎间高度丢失的缺点,术后6~9个月椎间高度丢失无明显增加,已获得椎间融合,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不需要特别处理,由于它能从根本解决植骨供区并发症的问题,因此提倡使用钛网植骨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后的重建,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聚醚醚酮聚合物在体内外实验表明,它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最接近骨的弹性模量,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硬度,是最佳的椎间融合器材料。 目的:评价锚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09-0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55(42~67)岁。均采用前路间盘切除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治疗。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X射线检查测量椎间高度,侧位像过伸过曲位观察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17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在术后的几天内,患者的下肢肌力增加,术后肢体的灵活性较术前改善。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经X射线证实均达到牢固融合。结果说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可以使颈椎手术节段获得即刻稳定,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融合效果确定, 并发症较低,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显微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显微手术治疗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经验。均经前路行手术治疗,其中显微镜下手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59例,内镜下手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2例,显微镜下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植入24例。结果术后随访3~52个月,平均23个月;脊髓功能明显改善82例,占96.5%,稳定3例,占3.5%。24例Bryan人工椎间盘植入病人术后随访X-线平片显示:颈椎过曲、过伸运动及生理曲度良好,与自体椎体融合良好。结论对中央型或神经根型椎间盘突出病人经前路行显微减压术,减压更加充分,并可减少对脊髓的损伤;椎间植入人工椎间盘可保留部分脊柱运动功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of dynamic cervical implant (DCI; Scient’x, Villers-Bretonneux, France) arthroplasty versus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enrolled patients with single-level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who underwent DCI arthroplasty or ACDF between September 2009 and June 2011.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more than 2 years. Clinical evaluation included 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 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s for neck and arm pain. Radiological assessments included segmental range of motion (ROM), overall ROM (C2–C7), disc height (DHI), and changes in adjacent disc spaces. The VAS, SF-36, JOA, and NDI scor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surgery in both the DCI and ACDF groups. The VAS, JOA, and SF-36 scor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DCI and ACDF groups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segmental ROM at the treated level and overall RO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surgery in the DCI group, but the ROM in the adjacent cephalad and caudal segment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mean DHI at the treated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restored after surgery in both groups. Five patients (12.8%) in the DCI group showed new signs of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CI is an effective, reliable, and safe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However, there is no definitive evidence that DCI arthroplasty has better intermediate-term results than ACDF.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显微手术减压及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对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入路显微手术减压,12例取自体髂骨、26例用钛质网笼行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并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维持以及内植入物情况。结果随访32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8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1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4.8分,平均改善率为86%。32例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者以及6例三节段病变者术后3个月内形成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全部病例术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满意;全部植入物无脱落或移位。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方式,术野照明良好,经显微镜放大后解剖层次清晰,能准确识别各种病理损害,不但能使脊髓减压彻底而且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随着解剖学、影像学、外科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深入,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相关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的:观察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侧块固定、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10/2005-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27例,男22例,女5例,均伤后7 d内入院,并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损伤情况采用3种方式,前路减压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单开门+侧块固定,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疗效评价标准采用Frankel分级及JOA评分计算改善率。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8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减压充分,内固定固定良好,未见松动滑脱、断裂等现象,融合节段1年后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27例患者出院时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除1例Frankel A级患者无明显恢复外,其余均恢复1~4级。置入后JOA评分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其中前路减压重建脊柱稳定组改善率为50%,后路单开门+侧块固定组改善率为53%,前路重建脊柱稳定+后路减压组改善率为51%。所有病例置入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中亦无并发症发生。提示根据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不同特点,采取合理方式,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采取一期前后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51.5岁;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X射线,CT或MRI检查提示颈椎被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术后定期复查X射线观察融合率和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情况,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5个月。JOA术后6个月评分为(12.88±2.47)分,较术前(6.41±1.28)分明显提高(P < 0.05)。JOA评分改善率为:优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1%。全体病例植骨在三四个月后均获得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提示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早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Ⅰ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26例,其中16例采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10例采用分期手术(Ⅰ期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Ⅱ期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固定术),以Frankel分级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并计算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2 d、3个月、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ⅰ期手术组增高更明显(>P<0.05);术后3、6个月,ⅰ期手术组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P<0.05)。>结论 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能及时、彻底地解除对脊髓压迫,恢复颈椎稳定性,缩短疗程,近期、远期疗效明显,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颈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早期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技巧等对颈前人路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75例CSM病人行颈前人路手术脊髓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所有病人都经静态及动态Hoffmann征或(和)Lhermitte征检查。结果 所有病人都经随访,手术优良率87.7%,其中静态Hoffmann征阳性者手术优良率为81.1%,早期仅为动态Hoffmann征或(和)Lhermitte征阳性者手术优良率为93.1%。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前路手术治疗CSM,特别是在仅为动态Hoffmann征或(和)Lhermitte征阳性时,彻底去除致压物能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视镜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外视镜下ACDF。术后行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以患者的Odom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19个节段)的手术用时为(100±6)min(80~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75±10)ml(40~150 ml)。椎间盘融合比例为19/19。1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声音嘶哑,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3±1.7)个月(3~27个月)。术后3个月的Odom评分结果表明,非常满意12例,满意3例。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颈椎评分为(15.8±0.2)分,高于术前的(13.3±0.4)分(t=5.8,P<0.01)。所有患者术后的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外视镜下行ACDF治疗颈椎病的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