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为探讨炎性细胞因子 (CK)在Alzheimer病 (AD)慢性炎性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对AD病人 (1 1例 )、血管性痴呆 (VD)病人 (1 3例 )与正常对照 (1 3名 )的血清与脑脊液 (CSF)、白细胞介素 1 β(IL 1 β)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水平进行了测定。 结果 与VD(38 51± 1 4 39)pg/ml、正常对照 (33 98± 1 6 31 )pg/ml相比 ,AD病人血清IL 1 β水平 (60 1 3± 1 7 81 )pg/ml明显升高 ,P <0 0 1。AD病人血清TNF α水平 (81 2 0± 2 3 99)pg/ml虽较VD(71 77± 2 8 86)pg/ml和正常对照 (73 91± 1 7 69)pg/ml轻度升高 ,但并无统计学意义。AD病人CSFIL 1 β水平 (38 2 5±1 8 42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 (2 0 2 5± 1 5 86 )pg/ml和VD病人 (32 1 8± 1 9 81 )pg/ml,P <0 0 5。AD病人CSFTNF α水平 (1 4 2 58± 1 1 46)pg/ml也明显高于VD病人 (1 1 5 46± 1 9 52 )pg/ml,P <0 0 5 )和对照组 (1 0 6 2 3± 2 6 1 3)pg/ml,P <0 0 1。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 ,炎性细胞因子IL 1 β和TNF α在AD的神经变性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炎症可参与AD的发病机制。开发针对AD细胞因子网络的特异性治疗有着相当意义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测定48例GBS患者和58名健康人血清中TNFα含量。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TNFα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①GBS组TNFα水平为(47·34±6·12)pg/ml,较健康人[(21·18±5·24)pg/ml]升高(P<0·05)。②GBS组TNF2等位基因频率为20·83%,较健康人(5·17%)明显升高(P<0·05)。③基因型为TNF1/2和TNF2/2的GBS患者TNFα水平分别为(50·76±2·86)pg/ml和(58·07±1·09)pg/ml,较基因型为TNF1/1的患者水平高[(44·46±4·77)pg/ml,P<0·05]。结论TNF2等位基因与GBS的易患性相关。TNFα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调节TNFα水平,从而影响不同个体对GBS的易患性和免疫应答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氧化应激在 β 淀粉样多肽 (Aβ)神经毒性的介导作用和褪黑素 (Mel)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氧化机制 ,为老年性痴呆的抗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新生大鼠原代神经元培养 ,分为实验组 (A1 ,B1 ,C1 ,D1 组 )、治疗组 (A2 ,B2 ,C2 ,D2 组 )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四组分别暴露浓度为 0 5 ,1 0 ,1 0 0 ,2 0 0 μmol/L的Aβ2 5 35,治疗组四组同时暴露 1 0 μmol/LMel。比色法测定丙二醛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水平以及过氧化氢酶 (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力 ,并用MTT法测定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率。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细胞存活率与Aβ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r=- 0 834 ,P <0 0 0 1 )。MDA :实验组 (A1 ,B1 ,C1 ,D1 组 ,以下同 )分别为 (2 1±0 5)nmol/L ,(3 1± 0 5)nmol/L ,(4 8± 0 9)nmol/L ,(6 0± 0 6)nmol/L ;治疗组 (A2 ,B2 ,C2 ,D2 组 ,以下同 )分别为 (1 9± 0 3)nmol/L ,(2 3± 0 3)nmol/L ,(2 8± 0 5)nmol/L ,(2 9± 0 4)nmol/L ;对照组为(1 6± 0 2 )nmol/L。GSH :实验组分别为 (8 3± 1 5)g/L ,(5 8± 1 7)g/L ,(4 4± 1 3)g/L ,(3 7± 0 5)g/L ,治疗组分别为 (9 9± 1 6)g/L ,(7 7± 1 7)g/L ,(6 3± 1 2 )g/L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负载电鳗乙酰胆碱受体(TAChR)免疫优势肽段α146-162(Tα146-162)的不成熟髓源树突状细胞(iMDC),即Tα146-162-iMD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Tα146-162-iMDC组、iMDC组、对照组、正常组,每组6只。Tα146-162-iMDC组、iMDC组和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TAChR抗原乳剂(作为第0天)。第7天,Tα146-162-iMDC组皮下注射Tα146-162-iMDC,iMDC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对照iMDC和磷酸盐缓冲液(PBS)。正常组小鼠不做干预。第14天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2)另外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和EAMG组。每只小鼠在第0、30、60天皮下注射抗原乳剂诱导EAMG。预防组每次免疫后3d皮下注射Tα146-162-iMDC,对照组皮下注射PBS。观察发病情况并进行肌力评分。第90天结束观察。(3)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淋巴细胞培养液上清中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6的含量。结果(1)Tα146-162-iMDC组、iMDC组、对照组和正常组TAChR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值(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分别为3314·1±571·3、7717·5±1283·4、8608·6±1458·9、922·9±109·3,与iMDC组和对照组相比,Tα146-162-iMDC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降低(P<0·01)。(2)预防组和EAMG组临床评分分别为(0·33±0·65)、(1·46±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和EAMG组发病率分别为3/12(25%)和9/12(75%)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预防组和EAMG组TAChR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值分别为3347·6±556·9、9416·2±1546·5,预防组显著低于EAMG组(P<0·01)。(4)预防组和EAMG组淋巴细胞在TAChR刺激下分泌IFN-γ分别为(117·6±18·5)、(363·1±63·2)pg/ml,分泌IL-6为(49·7±9·9)、(90·6±13·6)pg/ml;与EAMG组相比,预防组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IFN-γ、IL-6分泌显著减少(P<0·01)。结论Tα146-162-iMDC能抑制TAChR预致敏T细胞免疫反应,预防EAMG的发生。Tα146-162-iMDC诱导免疫耐受与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和IFN-γ、IL-6的分泌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雌激素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在离体的细胞培养物中 ,雌激素 (estrogen ,E)对 1 甲基 4 苯基吡啶离子(MPP+ )诱导的帕金森模型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以PC12细胞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模型 ,将MPP+ 或E加入培养的PC12细胞 ,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及代谢状态 ,SABC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 (TH)的含量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 随MPP+ 浓度增加 ,细胞活性下降 ,MPP+ 浓度为 2 5 0 μmol/L时 ,吸光度A570 值为 0 30± 0 0 7,符合帕金森病细胞模型 ;随E浓度增加 ,细胞活性升高 ,呈量效依赖关系 ;当雌激素浓度 >10nmol/L ,细胞活性无明显增加。单纯用E组A570 值为 0 6 1± 0 17,比空白对照组 (0 4 9± 0 11)、MPP+ 组 (0 30± 0 0 7)、E +MPP+ 组 (0 5 6± 0 16 )细胞活性高 (P <0 0 5 ) ;TH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E组 (0 4 6± 0 0 6 )比空白对照组 (0 2 2± 0 0 7)、MPP+ 组 (0 10± 0 0 3)、E +MPP+ 组 (0 2 4± 0 0 4 )高 (P <0 0 5 ) ;凋亡率E组(11 5 % )比对照组 (31 3% )、MPP+ 组 (6 3 5 % )、E +MPP+ 组 (33 6 % )低 (P <0 0 5 ) ,每组细胞数为 2× 10 5个 /ml。E +MPP+ 组比MPP+ 组细胞活性高 ,TH含量高 ,凋亡率低 (P <0 0 5 )。结论 雌激素对PC12细胞可  相似文献   

6.
米帕明和丁螺环酮抗隔离小鼠攻击行为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米帕明和丁螺环酮对小鼠探究行为、自主活动以及隔离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雄性昆明种小白鼠隔离饲养 38~ 45天 ,建立隔离小鼠攻击模型。急性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米帕明或丁螺环酮 ,30min后测定小鼠的攻击行为。采用XZC 4A自主活动测定仪 ,测定群居小鼠的探究行为和自主活动性。结果  (1)米帕明各剂量组 (0mg/kg ,2 5mg/kg ,5 0mg/kg ,10 0mg/kg)攻击行为的潜伏期 ( x±s)分别为 (5 2± 2 8)s ,(6 7± 47)s ,(132± 87)s ,(2 2 8± 94)s;呈剂量依赖性延长隔离小鼠攻击行为的潜伏期 ,拮抗其攻击行为。然而 ,同等剂量的米帕明对群居小鼠的自主活动和探究行为无明显影响。 (2 )丁螺环酮 2 5mg/kg,5 0mg/kg ,10 0mg/kg剂量组的攻击行为潜伏期 ( x±s)分别为(2 15± 74)s,(134± 10 3)s和 (30 0± 0 )s。与生理盐水组 (18± 7)s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可明显抑制隔离小鼠的攻击行为。给小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丁螺环酮 ,呈剂量依赖性减少群居小鼠的自主活动和探究行为。结论 米帕明和丁螺环酮均具有抗隔离小鼠攻击行为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7.
应激对大鼠海马谷氨酸、天冬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应激对大鼠海马谷氨酸、天冬氨酸和γ 氨基丁酸 (GABA)含量的动态影响。方法 将 72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5个应激暴露不同时间组和对照组 ,每组 12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紫外检测法 ,分别于应激第 1,3,7,14和 2 8天观察应激对大鼠海马谷氨酸、天冬氨酸及GABA含量的影响。结果 应激第 1天组大鼠海马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但GABA含量 [(2 74 7± 0 339) μmol/g]低于对照组 [(3 719± 0 5 2 8) μmol/g;P <0 0 5 ]。应激第 3,7,14和 2 8天组谷氨酸含量 [分别为 (7 818± 0 799) μmol/g ,(9 0 0 7± 0 5 2 0 ) μmol/g,(8 0 4 9± 0 733) μmol/g和 (8 12 9± 1 5 5 6 ) μmol/g]高于对照组 [(6 4 11± 0 6 38) μmol/g];天冬氨酸含量 [分别为 (2 717± 0 2 5 8)μmol/g,(2 6 96± 0 317) μmol/g,(2 82 8± 0 4 6 8) μmol/g和 (4 6 4 9± 0 6 37) μmol/g]也高于对照组 [(2 0 0 3± 0 2 71) μmol/g];均P <0 0 1。应激第 14天组和 2 8天组GABA含量 [分别为 (4 4 6 2± 0 883) μmol/g和(4 4 97± 0 85 7) μmol/g]高于对照组 (P <0 0 5~0 .0 0 1) ,应激第 3天组和 7天组的GABA含量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应激第 3天开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 (a) [Apo(a) ]五核苷酸重复序列 (PN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ABI)的关系。方法  1998年 3~ 12月收治的ABI患者 82例 ,男 5 4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 6 8岁。健康对照组 15 3名 ,男 86名 ,女 6 7名 ,平均年龄 6 2岁。分别检测血清脂蛋白A [Lp(a) ]、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甘油三酯 (TG)、载脂蛋白AⅠ(ApoAⅠ )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高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Apo(a) 5′调控区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基因的多态性 ,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ABI患者Lp(a) [(2 40±2 2 5 )mg/L]、TC[(4.7± 0 .7)mmol/L]、TG[(1.7± 0 .6 )mmol/L]和LDL C[(2 .8± 0 .6 )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34± 98)mg/L、(4.3± 0 .7)mmol/L、(1.1± 0 .5 )mmol/L和 (2 .8± 0 .6 )mmol/L],HDL C水平 [(0 .9± 0 .2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 [(1.0± 0 .4)mmol/L];两组ApoAⅠ [(1.1± 0 .2 )mmol/L ,(1.2± 0 .2 )mmol/L]、ApoB[(0 .9± 0 .1)mmol/L ,(0 .9± 0 .2 )mmol/L]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ABI组中重复序列数为 5的等位基因频率 (0 .0 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0 .0 2 6 ) ,重复序列数为 9的等位基因频率 (0 .0 73)  相似文献   

9.
β-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 β 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域 - 4 5 5G/A基因变异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的高血压脑梗死患者 86例 (脑梗死组 )、高血压非脑梗死患者 85例 (高血压组 )、门诊健康体检者 90名 (对照组 )作为研究对象。β 纤维蛋白原基因启动子区域 - 4 5 5G/A的多态性分析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加HaeⅢ内切酶检测目的基因片段 (PCR RFLP)法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法。结果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脑梗死组 (4 82± 0 2 6 )显著高于对照组 (4 37± 0 19) (P <0 0 1) ,而高血压组 (4 5 0± 0 2 0 )较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脑梗死组A - 4 5 5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较高血压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 (均P <0 0 1)。脑梗死组及高血压组中 - 4 5 5G/G基因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 - 4 5 5G/A +- 4 5 5A/A的基因型 (均P <0 0 5 ) ,而在对照组不同基因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则差异不明显。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受 β 纤维蛋白原基因 - 4 5 5G/A多态性的影响 ,A - 4 5 5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干预重症肌无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抗CD40配体单克隆抗体(CD40LmcAb)干预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MG患者25例和健康对照组16名,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植物血凝素(PHA)和美洲商陆原(PWM)进行刺激,并用CD40LmcAb进行干预。PHA刺激组培养后收集上清检测γ干扰素(IFN γ)和白细胞介素4 (IL 4);PWM刺激组培养后收集上清检测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抗突触前膜受体抗体(PsmRab)。比较MG患者两组中CD40LmcAb干预与否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MG患者PBMC体外诱生AchRab(0 32±0 11)、PsmRab(0 28±0 11)、IFN γ[ (36 24±10 47)pg/ml]和IL 4水平[ (263 08±35 95)pg/ml]对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分别为(0 10±0 02), (0 15±0 03), (17 56±2 94)pg/ml和(190 00±6 50)pg/ml,P<0 01),CD40LmcAb干预后MG组的上述四项指标均基本降至健康对照组水平(P>0 05)。结论CD40LmcAb在体外能有效干预MG患者PBMC诱生AchRab、PsmRab、IFN γ和IL 4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RA联合IFN—γ协同诱发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诱导分化治疗新策略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潜在用途。方法 :应用Hoechst 3 3 2 5 8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分析 ,检测RA/IFN γ协同诱导分化处理前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诱发特征。结果 :单独应用RA(即使 10 -5mol·L-1高浓度 )及IFN γ处理均未能诱发明显凋亡 ;而RA/IFN γ协同诱导分化处理却可使C6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 (P <0 0 1)。结论 :脑胶质瘤协同诱导分化过程也可有凋亡机制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α-干扰素和奥曲肽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α 干扰素 (IFN α)和奥曲肽 (SMS)对人垂体腺瘤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将垂体生长激素 (GH)腺瘤 (11例 )标本进行体外细胞培养 ,每例培养细胞随机分成IFN α组、SMS组、IFN α +SMS组及对照组 ,每组 3管 ,观测药物干预后细胞激素分泌量的变化。结果 干预 2天和 4天时 ,IFN α对 6 0 % (6 /10例 )和 70 % (7/10例 )垂体腺瘤细胞GH分泌有明显抑制 ,与对照组比较GH分泌量减少 2 2 %~ 5 4 %和 30 %~ 6 1% (P <0 .0 5和P <0 .0 1) ,其中 ,6 7% (4/6例 )和 83% (5 /6例 )侵袭性垂体腺瘤细胞GH分泌受到明显抑制 ,与对照组比较GH分泌量减少 2 2 %~ 38%和 30 %~ 5 5 % (P <0 .0 5和P <0 .0 1) ;SMS对 4 0 % (4/10例 )垂体腺瘤细胞GH分泌无明显抑制作用 ,而IFN α对其中 3例有明显抑制GH分泌效应 ,与对照组比较GH分泌量减少 38%~ 5 4 %和 4 3%~ 6 1% (均P <0 .0 1)。结论 IFN α对大多数垂体GH腺瘤 ,尤其是侵袭性垂体腺瘤激素分泌有抑制作用 ,对大多数SMS耐药的垂体腺瘤细胞GH分泌亦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3水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3(IL 13)在抑制脑卒中炎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5 0例脑梗死患者及 3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 48h内及第 6~ 8天、第 15天血浆IL 13的水平 ,并检测 6 0例对照者的血浆IL 13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 3个时相血浆IL 13水平 (ng/L)分别为 37 6± 6 2 ,45 2± 10 1,41 3± 8 3;脑出血组为 36 6± 4 9,45 3± 8 9,38 1± 5 6 ;均较危险因素对照组 (2 8 0± 3 2 )及健康对照组 (2 6 4± 2 7)明显增高。中度 (脑梗死组 :40 7± 5 8,5 1 1± 8 0 ,44 8± 7 2 ;脑出血组 :38 2± 4 1,48 2± 5 8,38 7± 4 1)及重度 (脑梗死组 :42 3± 5 2 ,5 3 3± 7 2 ,47 3± 9 6 ;脑出血组 :38 6± 3 9,5 2 2± 9 2 ,40 6± 7 6 )患者血浆IL 13水平明显增高 ,且第 6~ 8天的水平最高。结论 IL 13可能参与了抑制脑卒中炎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并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时空分布。方法 采用海人酸 (KA)诱导大鼠癫痫模型 ,以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癫痫发作后 6h、1d、3d、7d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 对照组及KA致痫后 6h组 ,海马区均未发现凋亡细胞。KA致痫后 1d ,海马CA1、CA3及CA4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3d时明显增多 ,7d时最多。KA致痫后 1d、3d、7d ,海马CA1锥体层线性长度1mm的TUNEL阳性细胞数分别为 (6 .6 0± 3.6 9)个、(13.5 7± 5 .17)个和 (2 5 .96± 4 .87)个 ;CA3区分别为 (6 .4 8± 2 .4 5 )个、(13.89± 2 .5 2 )个和 (2 8.80± 5 .39)个 ;CA4区分别为 (4 .6 0± 1.4 5 )个、(12 .2 0± 2 .0 4 )个和 (2 5 .2 0± 5 .83)个。 3个时间组相应区域凋亡神经元数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 0 1)。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结论 凋亡参与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神经元迟发性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 5 羟色胺 2C(5 HT2C)受体基因启动区 - 759C/T和 - 697G/C单碱基置换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 (TD)的相关性。方法 先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 (AIMS)评定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有无TD及其严重程度 ,再对 42例符合TD(AIMS总分≥ 3分 )者和与TD组严格相匹配的 50例非TD者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评定精神症状 ,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 5 HT2C受体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1 )TD组的 - 697C(突变型 )半合子型频率 (38% )高于非TD组 (1 8% ;χ2 =4 7,P =0 0 3 ,OR =2 8)。TD组 - 759T(突变型 )半合子型频率和 - 759T/ - 697C突变型单倍体频率虽高于非TD组 ,但差异均无显著性 (χ2 值分别为 2 9和 4 9,P =0 0 9)。 (2 )TD组的AIMS和BPRS评分分别为 (6 5± 1 8)分和 (51 2± 7 8)分 ,非TD组分别为 0分和(50 0± 7 3)分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5 HT2C受体基因启动控制区的 - 697G/T单碱基置换突变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TD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β-干扰素对多发性硬化患者趋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干扰素 β 1b(IFNβ 1b)在体外对多发性硬化 (MS)患者趋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MS患者外周血 ,分离单个核细胞 (MNC) ,以其他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 (OND)及健康人 (HC)为对照组。MNC在完全培养基中分别与自身抗原髓鞘碱性蛋白 (MBP)、对照抗原AChR及不加抗原组 ,加或不加药物IFNβ 1b共同培养 ,3d后收集细胞 ,涂片 ,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 (ISH) ,检测C C趋化因子单核细胞炎性蛋白 1α/ β(MIP 1α/ 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 )和正常T细胞表达及分泌的调节活化因子 (RANTES)mRNA的表达。结果 MBP刺激的MIP 1α及自发产生的MIP 1αmRNA均受到IFN β 1b的抑制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RANTESmRNA的表达受到IFNβ 1b的抑制 ,在MBP诱导下无药物处理时为 30 2± 1 5 0 (细胞数 / 1 0 5,下同 ) ,有药物处理为 1 1 1± 5 3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在无抗原诱导下无药物处理时为 1 8 5± 3 3 ,有药物处理为 5 1± 3 2 ,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P <0 0 1 )。IFNβ 1b在 1 0U/ml浓度下 ,可对MBP刺激的MCP 1mRNA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 (分别为 1 58 4± 1 0 4 3和 63 2± 36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 ,而对自发产生的MCP 1mRNA作用不明显 ;对MBP刺激  相似文献   

17.
质粒pLXSN介导人bcl-2 cDNA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研究质粒 pLXSN介导bcl 2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5 4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空质粒组和bcl 2组 ,每组 18只。分别于皮质区两部位注射生理盐水、质粒 pLXSN、pLXSN bcl 2 ,并于注射后 2 4h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2 4h模型。采用TTC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状况、bcl 2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  (1)标尺测量各组注射点 1、2处及两者中点处冠状轴上脑梗死内缘距大脑纵裂距离 ,生理盐水组分别为 (2 70± 0 36 )mm、(2 5 2± 0 2 7)mm、(2 33± 0 16 )mm ;空质粒组分别为 (2 83± 0 4 7)mm、(2 5 9± 0 6 7)mm、(2 6 3± 0 38)mm ;bcl 2组分别为 (4 2 2± 0 80 )mm、(4 77± 0 74 )mm、(3 5 7± 1 4 9)mm。于注射点 1、2处 ,与生理盐水组和空质粒组比较 ,bcl 2组的脑梗死内缘距中线距离显著增大 (P <0 0 1) ;于两注射点中点处脑梗死内缘距中线距离 3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2 )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免疫组化检测注射处缺血半暗带bcl 2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 ,生理盐水组为 0 93%± 0 2 6 %、空质粒组为 0 95 %± 0 37%、bcl 2组为 1 95 %± 0 6 5 % ,与前两组比较 ,bcl 2组注射处缺血半暗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 [81 5 4 %、(7 4 3± 0 0 7)mm、(7 5 2± 0 6 0 )mm]与对照组[2 8 5 7%、(7 75± 0 10 )mm、(7 97± 0 75 )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 (78 2 3% ) ,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14 5 2 % ) ,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 (7 2 5 % )。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5 ) ;脑梗死组三酰甘油 (TG) [(1 81± 0 12 )mmol/L]、餐后 2h血糖 [(9 2 2± 0 4 3)mmol/L]及纤维蛋白原 [(3 18± 0 0 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39± 0 0 9)mmol/L、(8 2 0± 0 35 )mmol/L、(2 6 4± 0 14 )mmol/L](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4,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2 5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部分脂质  相似文献   

19.
抽动障碍患儿免疫功能检测与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抽动障碍患儿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和体液免疫 ( Ig A,Ig G,Ig M)功能。方法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 3 0例抽动障碍患儿和 2 0名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并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患儿的体液免疫 ( Ig A、Ig G、Ig M)功能。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抽动障碍患儿外周血 CD4+细胞百分比、CD4+ /CD8+细胞比值和自然杀伤 ( NK)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 ( 2 6.89± 9.0 8) %、( 0 .88± 0 .3 5 ) %、( 9.61± 6.45 ) % ,较对照组 ( 3 8.3 1± 6.95 ) %、( 1 .5 8± 0 .2 9) %、( 1 4.83±4.1 6) %明显降低 ,CD8+ 细胞百分比 [( 3 2 .5 8± 9.0 4) % ]较对照组 [( 2 4.82± 5 .5 4) % ]明显升高 ,而体液免疫Ig A、Ig G、Ig M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表现为 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调和自然杀伤细胞阳性率低。提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某些儿童易患抽动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0.
PAI—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及再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PAI- 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及再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5 0例初次脑梗死 (FCI)患者、45例再次脑梗死 (RCI)患者及 6 0名健康对照者以发色底物分解法测定血浆PAI- 1活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AI- 1基因启动子区 4G/ 5 G和第四内含子区 (CA) n序列多态性。结果患者血浆 PAI- 1活性 ,无论 FCI(1.13± 1.1AU/ ml)和 RCI(1.13± 0 .15 0 AU/ ml)均显著高于对照者 (0 .7±0 .2 5 AU/ m l) (均 P<0 .0 1) ;4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脑梗死组均显著高于对照者 (均 P<0 .0 1) ,且 RCI高于FCI(P<0 .0 5 ) ,并与血浆 PAI- 1活性升高及高血脂有关 ;短片段 (CA) n重复倾向于与血浆 PAI- 1活性升高相关联 ,长片段者在脑梗死特别是 RCI者中较少 ;4G等位基因的脑梗死患者中短片段 (CA) n频率较高。结论  PAI- 1基因启动子区 4G等位基因及第四内含子区 (CA) n二核苷酸重复数少可致血浆 PAI- 1活性升高 ,从而参与脑梗死特别是 RCI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