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青  陈莉  赵冬  周超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76-76,7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应用。方法根据3例64层螺旋CT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图像及重建图像,分析影像特征。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类似,并清晰显示内膜片,夹层累计范围,是否有血栓及分支血管受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的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Sakamoto描述分型。结果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均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可清楚显示内膜瓣,后处理图像MPR、MIP、VR亦可清楚显示;动脉管径不同程度扩张,10~15mm,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间隙模糊;依据Sakamoto分型,有4例Ⅰ型,1例Ⅲ型,1例Ⅳ型;5例内科保守治疗,1例腔内支架治疗。结论多层螺旋CT有助于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徐航 《中国民康医学》2014,(22):26+28-2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于发病后72h内行64排螺旋CT检查,扫描完成后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曲面重建技术进行成像处理和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能清楚、逼真的显示患者肠系膜血管及分支,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9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2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4例。结论:64排螺旋CT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肠病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使用8层螺旋CT所发现的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结合横断位原始图像及各后处理方法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征象.结果:MSCTA动脉期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后处理图像亦可清楚显示.结论:MSCTA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对及时采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 CT在肺孤立性结节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30例患者均进行了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在这30例患者中,有良性肺结节患者22例,有恶性肺结节患者8例。这30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用螺旋CT诊断肺孤立性结节病灶的准确率达100%。结论:使用多排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进行检查,可发现该病的多种征象。这种检查方式可准确地诊断出孤立性肺结节的病灶,并区分出其良、恶性。该检查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后CPR联合VR重建方法在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4例SMA病变患者CT扫描影像特征。所有患者均由东芝64排螺旋CT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以CPR联合VR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4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内外解剖结构及整个肠系膜血管分支走向,无漏诊或误诊病例,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孤立上动脉夹层9例,可清晰显示真假腔和低密度内膜;肠系膜缺血性病变19例,可清晰显示缺血部位、缺血范围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血管狭窄5例,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厚度及血管狭窄程度。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后CPR联合VR重建技术对血管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有独特诊断优势,可连续显示病灶分布及病变程度,在SMA病变的诊断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秦定文 《河北医学》2014,(6):966-96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2种扫描。方法: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对肠系膜血管的显示能力,比较2种扫描方法对临床疑似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筛查性诊断有无影响,以利于选择较少的曝光时间获得能明确诊断的图像篇幅。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择22例急性腹痛临床疑似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患者,行64排CT腹部血管成像检查,7例采用动静脉双期扫描,15例采用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评价双期扫描、三期扫描对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病变的显示能力及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用配对X2检验曝光时间以及显示情况的不同。结果:对肠系膜血管采用2种不同扫描方法显示三级以上的分支比例均为100%,双期扫描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三期扫描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对患者接受曝光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肠系膜血管显示状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0.05)。结论:64排螺旋CT双期和三期扫描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筛查性诊断无明显差异,选择动静脉双期扫描不影响筛查性诊断准确率,双期扫描有利于患者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aphy,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TA诊断的孤立性SMA夹层病例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结果 5例患者CT轴面源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SMA夹层真假腔、动脉瘤样扩张、剥离内膜片、继发血栓范围、有无肠道缺血表现、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结论 CTA技术能够精确评估孤立性SMA夹层病变情况,可作为孤立性SMA夹层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SMA)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根据6例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肠系膜血管图像重建,分析影像特征.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并清晰显示SMA部位、范围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及SMA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特征及其临床研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腹症老年患者,选取同时行超声和多层螺旋CT两项检查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36例。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5例,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2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3例,假性动脉瘤3例。多层螺旋CT诊断腹主动脉瘤5例,动脉夹层8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3例,肠系膜扭曲5例,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6例,假性动脉瘤3例。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72.2%;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100%;经统计学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有显著差异(χ2=11.61,P0.01)。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在急诊老年血管源性急腹症中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对血管源性的病变范围及情况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波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1):1336-133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本组21例按照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6例,其中5例病变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累及肾动脉,肾动脉"起源于假腔";3例累及髂总动脉;2例下支架。结论: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分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的血管源性疾病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57例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腹部64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常规进行冠状位、矢状位MPR重建,38例患者进行了血管三维重建,重建方法为CPR、MIP、VR。结果 57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10例,腹主动脉瘤破裂5例,髂总动脉瘤破裂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4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5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肾动脉血栓栓塞10例,脾梗塞5例,MSCT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MSCT增强及三维血管成像是血管源性急腹症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是指夹层仅局限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而无主动脉受累~([1]),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急性血管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随着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检出SIDSMA患者逐渐增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1例SIDSMA患者的常规横轴面及多种方法重组CT图像,旨在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排CTA螺旋扫描序列,对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心胸联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图像及数据诊断AD及DeBakey分型,并追踪治疗结果.结果:320排CTA明确诊断15例AD,DeBakey Ⅰ型7例,DeBakeyⅡ型3例,DeBakeyⅢ型5例;手术治疗7例,内科治疗3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3例.结论:320排CTA是快速诊断AD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吉东  董相宇  韦庆 《广西医学》2014,(7):1005-100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应用于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疑似腹主动脉瘤"患者,均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0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检查诊断为腹主动脉瘤,其中9例为夹层动脉瘤,6例假性动脉瘤,4例真性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伴腹膜后血肿;CT诊断与手术结果比较,符合率为95.0%(19/20)。本组患者均有动脉壁钙化现象,其中15例伴有附壁血栓。结论在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中,64排螺旋CT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壁缺血性病变经多层螺旋CT诊断的作用。方法:选取116例肠壁疑似缺血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及病理检查,并以后者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效能及对病变类型的检查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10%、95.12%、88.24%,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11.76%、4.88%。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下动脉狭窄、血管狭窄、腹动脉狭窄、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等不同病变类型的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存在狭窄表现且有主干栓塞情况患者的附壁横断面影像特征是没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的直径大小不一,且有明显的纤细状形态,肠系膜下动脉血管则呈代偿性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且可有效分辨出不同病变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孤立小结节分析对早期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利用我院多排螺旋CT对45例肺部孤立小结节患者病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及病理结果追踪。结果:在这45位患者病例当中,经过多排螺旋CT行胸部CT扫描后,对小结节进行分析,有35例患者诊断为早期周围型肺癌,8例患者诊断为疑似周围型肺癌,2例患者建议随访对比。通过我院或上级医院手术、经皮穿刺活检后对该组患者肺孤立小结节病理结果进行追踪,结果显示和多排螺旋CT检查基本一致。结论:多排螺旋CT小结节分析能够很好的发现早期肺癌,在临床上具有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与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应用64排螺旋CT检查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所收治的76例脑血管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组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2组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2组患者双侧颈动脉斑块类型、狭窄程度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颈动脉狭窄率为78.95%(30/38)明显高于对照组36.84%(14/38)(P0.05);观察组各段血管主要以软斑为主,然对照组主要以硬斑为主。结论临床采用64排螺旋CT用于临床诊断可有效判断患者动脉内斑数量及性质,同时还可有效评估患者血管闭塞及狭窄情况。因此临床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实施CT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以我院收治的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判断临床分型,观察影像学特征和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中Ⅰ型11例(31.43%)、Ⅱ型4例(11.43%)、Ⅲ型20例(57.14%),累及肾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等,内膜破口可见率为88.6%。结论:CT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明确临床分型、受累范围,为临床治疗、预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研究正常人及胡桃夹患者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大小。方法使用多排螺旋CT回顾性观察200例正常人及7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结果 200例正常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61.1。±21.4。,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16.0。±6.0。,两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功能可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