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颅内蛛网膜囊肿临床少见,Marall报告约占颅内占位病变1%。本文2例均行带蒂颞肌瓣贴覆——硬脑膜联合术,疗效甚佳,报告并讨论如下: 例1:男,5岁。因头痛伴左颞隆起2年入院,查体:左颞隆起5.0×4.0×4.0cm;X线平片示左颞骨变薄膨隆。CT示左中颅凹巨大低密度区,CT值与脑脊液相同,颞叶受压后移。全麻下行左颞开颅。术中见巨大白色囊肿位于中颅凹,内壁与侧裂池及鞍上池粘连紧密。抽吸出200ml囊液,完整切除囊壁,打通外侧裂池及鞍上池。将带蒂颞肌瓣内层1/3剥离后止血,并贴覆于脑皮层表面,距骨窗0.5cm处剪除硬膜,其游离端与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9岁。头痛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二年。近一个月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语言纳吃,饮水反呛,右侧面肌抽搐,视物模糊。诊为“颅后凹占位病变”,于1987年4月10日入院。检查:体质瘦弱,智力较低下,反应迟钝,步态蹒跚。双眼水平眼震,右眼伴有垂直眼震,右视为著。双视乳头高度水肿,中心凹消失。右眼睑及右侧面肌阵发性抽搐每分钟3~4次,咽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低。指鼻试验右手明显不准,轮替试验右侧笨拙。Romberg征(+),Mann氏征(+)。CT扫描诊为“枕大池扩大”。脑脊液化验:白细胞15/视野,潘氏试验(?),蛋白90mg%,糖49mg%,氯化物693mg%,入院8天后行后颅凹探查术,发现囊肿紧贴硬膜,  相似文献   

3.
前颅凹皮样囊肿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40岁,工人。因“发作性头痛伴恶心、呕吐3年,加重1个月”于2006年12月3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枕部及双颞部为著,伴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无耳鸣、眩晕及走路不稳等症状。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颅脑MRI示“前颅凹皮样囊肿伴囊肿破溃”。全麻下行幕上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位于额叶,包膜已破口,血供不丰富,囊液乳白色、浓稠不透明,其内有少量豆腐渣样物,予以全切除。病理诊断为皮样囊肿;术后患者症状消失,痊愈出院。2讨论皮样囊肿是先天性颅内肿瘤,起源于残余在颅内有胚胎上皮母细胞的部位,临床进展缓慢。自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为8年。当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囊肿破溃而发生无菌性脑膜炎时则病情急剧加重。随着肿瘤长大,不仅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产生颅内压增高,还可累及重要神经结构使其功能紊乱。肿瘤位于后颅凹者多有共济运动失调等小脑症状;位于其他部位者,则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在显露肿瘤后用取瘤钳将囊内容物分块切除。瘤壁塌陷后,仔细分离囊肿(瘤)包膜予以彻底切除。对于大或巨大的肿瘤可配合脑室镜,扩大视野提高全切率。手...  相似文献   

4.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临床较为少见,容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混淆,现报道2例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46岁,入院前1w打完乒乓球后突然出现头痛,以双侧颞顶枕部为重,无恶心、呕吐,行头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3d后头痛加重,出现恶心伴呕吐,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示:小脑幕可见异常高密度影。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最高达170/110mmHg,规律服用降压药。查体:血压160/110mmHg,颅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 1 995~ 2 0 0 0年共收治中颅凹海绵状血管瘤 (CA) 1 6例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男 7例 ,女 9例。发病年龄 2 9~4 8岁 ,平均年龄 31 .8岁。首发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平均为 1年 5个月。左侧中颅凹CA1 0例 ,右侧 4例。临床表现为头痛、视物障碍 4例 ,头痛、面部麻木 9例 ,头痛、月经紊乱 1例 ,头痛、复视 2例。2 .放射学检查 头部CT检查 1 6例。平扫见鞍旁或蝶骨嵴内侧或鞍旁蝶骨嵴内侧等密度影 ,边界整齐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瘤周无水肿区。增强扫描见大多数出现强化 ,其中均一强化 7例 ,肿瘤直径 3~ 4cm。行MRI…  相似文献   

6.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2岁,入院前20余天开始出现右眼视物不清,无头痛及多饮多尿。行头CT及MRI检查,示鞍区囊性占位,CT可见囊肿周边有钙化,故术前诊断为“颅咽管瘤”。入院查体:神清,语利,视力左眼1.0,右眼1.0,无视野缺损,其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0岁、司机。因头痛,呕吐3月余视力减退1月,于1989年10月22日入院。1年前有头部外伤史,当时无昏迷。查体:神清,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左眼0.4,右眼0.6;四肢肌力均为Ⅴ级,CT示双颞底部低密度区;右额颞部新月形低密度影。诊断:双侧颅中凹蛛网膜囊肿;右额颞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同年11月3日全麻下行额部冠状瓣开颅。术中见右额颞部硬膜下血肿包膜形成,血肿量30ml连同包膜一并清除血肿。双侧颅中凹底部蛛网膜囊肿大小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8.
中颅窝蛛网膜囊肿多为先天异常,儿童、男性多见,多发生于左侧,可无任何症状或轻微的神经系统体征和/或癫痫发作,也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常发生囊内或硬膜下出血。手术治疗有时无效,从而常行保守治疗,但从未考虑有自发消失的可能性。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例大型中颅窝蛛网膜囊肿“自愈”的病例。男、14岁,1980年6月出现额部头痛数周,全身性癫痫发作。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颅内压增高征,无任何症状。EEG:有轻度弥漫性异常,头颅X线片示左颞骨局部变薄隆起。同年12月CT示左中颅窝巨大积液,呈卵园形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脑室向对侧移位明显。诊断为左侧中颅窝蛛网膜囊肿。81年7月CT示原囊肿明显缩小,无脑室受压。同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16例少见的颅底骨巨细胞瘤,女11例,男5例。平均年龄28岁。16例均位于颅底硬膜外,临床表现以单发或多发颅神经损害及阵发性头痛为特点,头颅 X 线平片可见局部骨质破坏,CT 多为类圆形均匀一致高密度影像,脑血管造影无供血血管及肿瘤染色。  相似文献   

10.
后颅凹占位性病变的眼震电图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37例经手术证实的后颅凹占位性病变术前眼震电图表现特点,除2例外,其余35例(占94.6%)均有单项或多项视动中枢改变。初步分析了小脑半球及桥脑小脑角占位性病变的眼震电图各自特征。同时指出前庭眼反射对确定病变侧别、范围亦有重要作用。在当前CT检查尚未普遍应用的情况下,眼震电图检查对后颅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眶内及颅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8年3月至2003年8月,由CT及MRI确诊后经颅入路切除18例眶内及颅眶肿瘤,取得了较佳的效果,现如下报告。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23~75岁,平均45岁。2.临床表现:病程8d至25年(平均32个月)。患眼的症状和体征:均表现为单眼眼球突出,其中视力下降17例,眼球活动受限16例,复视15例,视乳头水肿10例,继发性视神经萎缩1例,眼痛2例,无明显颅内症状表现。3.CT及MRI:18例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18例CT增强扫描后,17例有不同程度的强化,1例皮样囊肿不强化;3例有骨质破坏,12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MRI定性3例)。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9例中颅凹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行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全切除 4例 ,部分切除 1例 ,活检 4例 ,活检中 2例 +部分切除 1例行放射治疗。结果 :无手术死亡。随访期 9个月~ 11 5年 ,4例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 ,3例放疗者肿瘤消失 ,未治疗者 2例无变化。结论 :肿瘤放疗和人工栓塞可以增加手术全切除率。放疗对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有效  相似文献   

13.
锁孔入路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显微交通术(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颅窝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本组23例均采用锁孔入路,显微镜下仔细解剖颈内动脉周围脑池,充分沟通囊肿腔和深部脑池.结果 随访3~15月,14例(14/15,93%)头晕头痛症状明显改善,2例(2/2,100%)肢体轻偏瘫恢复至正常,3例(3/4,75%)癫痫患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例因头部外伤偶然发现的患者术后囊肿明显缩小,囊腔内出血消失.CT或MRI复查囊肿完全消失4例,缩小18例,有效率95%,无变化1例.结论 锁孔入路囊肿-脑池显微交通术侵袭性小,是治疗中颅窝蛛网膜囊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李××,男性,18岁,1979年10月21日因头部外伤后3天头痛呕吐进行性加重入院。三天前因车祸摔伤,枕部着地,仅短暂昏迷,但头痛呕吐逐步加重。检查:神清有项强,无后组颅神经损害,无颅后凹体征,眼底可见轻度视乳头水肿,汤氏位X片见枕骨线状骨折。入院后观察:头痛、呕吐频繁,但无新的神经系统体征出现,病程迁延至伤后一周仍不缓解,右颈动脉造影检查,正位片示轻度脑积水征,无幕上占位病变表现,经颅后凹探查发现中线上相当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巨大症状性蛛网膜囊肿形成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998~2002年收治临床少见6例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病因及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的临床经验。结果 采用带蒂颞肌肌瓣填塞巨大颅内蛛网膜囊肿腔可发挥其强大的吸收作用,脑组织可逐渐膨胀,术后两周CT复查囊肿明显缩小,6~8月后复查囊肿消失,辅以抗癫痫药物应用,未见癫痫再发作。结论 由于外伤、炎症或手术后引起蛛网膜周围软脑膜粘连及较晚出现颅高压症状,病程长,确诊晚等综合因素是形成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主要原因。对病史中有间歇癫痫发作伴头部外伤、颅内炎症或颅脑手术史患者,应尽早做头颅CT检查,以排除IAC或明确IAC存存,避免颅内巨大IAC形成。采用带蒂颞肌填塞治疗.简便实用,安全可靠.效果满意,为治疗少见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20岁。因突发头痛、呕吐10小时,1980年7月4日急诊入院。检查:嗜睡,两眼水平眼震,眼底正常。颈部有抵抗,脑膜刺激征阳性。右上下肢共济运动差,双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腰穿压力400mmH_2O,血性脑脊液。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予止血、降颅压等治疗。次日病情加重,浅昏迷。行股动脉插管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检查,侧位片示:后颅凹枕骨内板下有一无血管区,提示后颅凹占位性病变。急诊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后颅凹开颅探查术,见右侧小脑半球硬脑膜下色蓝,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二例向三脑室生长的颅咽管瘤的CT扫描所见。例一,男,45岁,头痛,行为紊乱伴遗忘症,时间、空间定向力障碍及阵发性白天嗜睡三个月。CT扫描显示三脑室前中部有一巨大囊性肿块,无脑积水。注入造影剂后见鞍上区有一巨大的局限性影像,其中一部分呈实质性影像,一部分呈囊性影像,据此虽无钙化仍可考虑为颅咽管瘤向脑室内生长。手术见一囊性肿块使三脑室底前分明显凸起。但三脑室后分无阻塞故能解释无脑积水。穿刺囊肿抽出油状黄色液体,囊壁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颅咽管瘤。一年后复查无特殊,已恢复工作。例二,男,27岁,记忆力差,行为紊乱一年,颅内压增高及水平复视4个月。检查发现左侧有霍纳氏综  相似文献   

18.
无症状的小的松果体胶质样囊肿在CT、MR、及尸检中并不少见,而大的表现出症状者仅见于个案报告。作者复习24例大的松果体囊肿,病人平均年龄28.7岁(15~46岁)。其中女性18例,男性6例。有症状者20例。其中19例头痛,7例伴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5例,视觉障碍5例(3例复视、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发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成年人起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急性起病6例,亚急性2例,慢性起病6例。头痛、行走不稳或共济失调各6例(42.9%),头晕5例(35.7%),眼震4例(28.6%),双下肢乏力、麻木3例(21.4%),肌张力减退2例(14.3%),腱反射减退2例(14.3%),合并精神发育迟滞、三叉神经痛、精神症状、颅内肿瘤、神经皮肤黑变病各1例(7.1%)。头颅MRI检查显示,患者均有后颅窝巨大囊肿或后颅窝囊肿与第四脑室相通、小脑蚓部缺如或部分缺如,7例患者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梗阻性脑积水,5例患者小脑半球发育不良。7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1~2周患者症状均改善。结论成人发病的Dandy-Walker综合征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行走不稳及双下肢乏力,头颅MRI主要表现为后颅窝扩大,后颅窝囊肿与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蚓部缺如。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囊肿     
本文报导了32例无明确原因的颅内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AC),并对其症状、神经放射学诊断、手术适应症及予后进行了讨论.其中,中颅窝AC21例,发病年龄8个月~67岁,平均15.6岁,男女比16∶5,左右比15∶6.后颅窝AC6例,年龄7个月~49岁,平均24.3岁.鞍上3例;前颅窝底2例.发病症状依次为头痛13例(40.6%)、癫痫发作4例(12.5%)、头围扩大及不完全性偏瘫各2例(6.3%)、呕吐及视野障碍各1例,另有9例(28.1%)无症状而被偶然发现.神经放射学检查:X平片有14例(48.3%)出现异常,其中12例有某种临床症状;出现骨异常者多为中颅窝AC,21例中颅窝AC有9例示局部骨质变薄,8例局部骨隆起者有7例伴骨质变薄,2例头围扩大.25例行CT扫描,其中12例行M-CT(Metrizamide-CT).AC大小按CT测量公式(最大长径×短径×高度,cm)计算.中颅窝AC中,有进行性症状者容积为120~270,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