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控机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开展现状,为完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2021年3-4月从国家级、32个省级和部分地市级疾控机构(每个省份采用便利抽样选取1~2个地级市)中各选择1人参与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79个疾控机构,其中1个国家级、32个省级、46个地市级。截至2021年4月,79个疾控机构均已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其中61个(77.2%)设立了负责开展风险评估的部门,主要为应急管理办公室或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科),建立了风险评估例会制度。风险评估的信息来源主要为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其中以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100.0%)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97.5%)最常用。与省级疾控机构相比,地市级疾控机构对相关专病监测系统的信息利用比例更高(84.8%vs. 62.5%;χ2=5.09,P=0.024)。43个(54.4%)疾控机构开展风险评估所提出的风险管理建议经常被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采纳,并及时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务实举措。结论 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已在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疾控机构广泛开展,多数机构设有专职部门并建立了相关制度,但信息来源尚局限于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评估结果被采纳及应用的比例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全国省级CDC 2012-2014年教育培训管理现状及新职工培训需求,为今后做好疾控领域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我国32个省级和5个计划单列市(大连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深圳市)级CDC,收集、分析其教育培训管理情况、新职工岗前培训开展情况及新职工培训需求等。结果 36个CDC共有156名教育培训管理人员,中级及以上职称所占比例最高(70%);培训硬件配备各地间差别较大;2014年共有各类教育培训师资1214人,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技术领域师资占66%;2012-2014年,全国36个CDC共对5084人次新职工开展了岗前培训,投入约75万元;新职工培训需求率为99.5%,74%的调查对象认为2~5 d是最合适的培训时间,79%的新职工认为实践操作是最适合的培训方法。结论 全国各省级CDC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有待明确,管理人员队伍需要补充,应不断增加培训经费投入、完善培训配套的场地、食宿、师资等相关软、硬件配备,重视疾控机构人员尤其是新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政策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全国省、地(市)和县(区)级3 352 家CDC及1 200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果 (1)政策能力:省、地(市)和县(区)级政府配置慢性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的比例为75.0%、19.7%和11.3%。(2)基础配置能力:7.1%的县(区)级CDC设有慢性病预防控制科(所)。2009 年各级CDC有8 263 人从事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占CDC总在岗人员的4.2%。全国CDC有40.2%配置了慢性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3)培训指导能力:省级CDC举办慢性病预防控制培训班的比例(96.9%)高于地(市)(50.3%)和县(区)级(42.1%)。48.3%县(区)级CDC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过指导。(4)合作与参与能力:CDC与媒体开展合作的比例较高,为20.2%。(5)监测能力:县(区)级CDC开展死因监测的比例为64.6%;开展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比例均不到3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新发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8.6%和3.0%。(6)干预与管理能力:CDC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干预的比例分别为36.1%和32.2%,开展其他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干预的比例均不到20%。超过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仅为12.0%和7.9%,规范管理率分别为73.8%和80.1%,控制率分别为48.7%和50.0%。(7)评估能力:13.3%的CDC或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辖区慢性病应对情况开展定期评估。(8)科研能力:省级CDC科研能力明显高于地(市)和县(区)级。结论 各地慢性病预防控制政策能力偏低;县(区)级CDC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与省和地(市)级有较大差距,亟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中国省级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国家制定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从业人员相关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10-12月选取全国省级CDC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全部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该人群免疫接种状况,并利用SAS软件及趋势χ2检验和确切概率法进行免疫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调查77人,其中完成脊髓灰质炎基础免疫60人,17人(22%)基础免疫情况不详。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工作后明确接种疫苗者为66人(86%),接种信息记录不完整者为11人(14%)。影响免疫接种因素包括年龄(χ2=2.48,P<0.05)、职称(χ2=2.51,P<0.05)、工作时间(确切概率法计算:P<0.000 1)、学历(χ2=0.74,P=0.46)、性别(χ2=0.46,P=0.50)。结论 目前我国省级脊髓灰质炎网络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情况较好,其中完成≥3剂次者占41%,且接种信息记录完整,应加强新入职实验室人员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公共卫生专业高校本科、硕士和博士在校学生(公卫生)的基本素质和就业意愿,探讨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收集公卫生基本素质、就业意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对中国公共卫生现状的意见等信息。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公卫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词频分析公卫生对中国公共卫生现状的看法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共收集2 081份有效问卷,86.54%(1 801/2 081)的公卫生选择未来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目标税后月收入越高者(OR=0.345,95%CI:0.158~0.751),未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越低;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非常满意者(OR=4.072,95%CI:1.234~13.436)相对于非常不满意者来说,未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更高。结论 我国公卫生未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主要受薪酬待遇、就业指导和专业岗位认知3个因素影响。适当提高公共卫生相关岗位的薪酬待遇,加强学校就业指导培训和专业认同感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公卫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一起聊城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分析其病例感染情况及疫情传播链。方法 2020年1月30日聊城市、区两级CDC专业人员组成疫情处置联合调查组,针对来源于ZH超市COVID-19指示病例,2月1日开展密切接触者及相关对象追踪和筛查,包括ZH超市员工、与相关病例1月13-26日有接触史的家庭成员、1月16-30日超市顾客及其相关病例家属,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采集其鼻/咽拭子标本送到聊城市CDC实验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0年1月30日至2月9日,共筛查调查对象8 437人(超市员工120人、病例家属93人、超市顾客8 224人),该疫情是ZH超市造成的传播链并引起4起家庭聚集性病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25例,调查对象总的感染率为0.30%(25/8 437),其中,确诊病例22例(0.26%,22/8 437),无症状感染者3例(0.04%,3/8 437),无症状感染者占全部感染病例的12.00%(3/25);超市员工、病例家属和超市顾客的感染率分别为9.17%(11/120)、12.90%(12/93)和0.02%(2/8 224)。结论 这是一起聊城市某超市输入性病例引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提示聚集性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在于社区传播链和家庭聚集性病例,还需关注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7.
我国6个省份全人群流感疫苗接种及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调查地区全年龄组人群流感预防知识的认知及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探索影响流感疫苗接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选择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广东省、云南省和甘肃省6个省份,通过12320卫生热线采用随机数字表拨打电话的抽样方法,于2018年3-5月开展全年龄组人群的流感防控知识、流感疫苗接种情况的电话调查,调查估计样本量为9 438人。结果 本调查应答率为46.4%(10 045/21 658),10 045名调查对象中,"流感和普通感冒有区别"的知晓率为75.3%(7 564/10 045),"流感病毒会引起严重后果"的知晓率为82.0%(8 241/10 045)。出现流感样症状后采取频繁洗手、戴口罩和自我隔离的健康行为率分别为80.4%(7 936/9 873)、75.8%(7 506/9 899)和73.6%(7 228/9 822)。最近1年流感疫苗接种率为5.7%(570/10 037)。最近1年流感疫苗接种率的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来自甘肃省或北京市、职业是医务人员或全日制学生、调查对象共同居住人数≥ 2人、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戴口罩,最近1年流感疫苗接种率相对较高。结论 6个省份调查对象流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后的健康行为率和最近1年流感疫苗接种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加强流感预防知识和疫苗接种的健康教育,探索流感疫苗免费接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2014年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全国省、地(市)和县(区)级3 395个CDC和3 0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了解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政策能力、基础配置能力、培训指导能力、合作与参与能力、监测能力、干预与管理能力、评估能力和科研能力。结果 (1)政策能力:23个(71.9%)省级、139个(40.6%)地市级和919个(31.2%)县(区)级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有现行慢性病防控相关规划。(2)基础配置能力:25个(78.1%)省级、136个(39.8%)地市级和529个(18.0%)县(区)级CDC设置了专门承担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部门。各级CDC有9 787人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占CDC总在岗人员的5.0%。68.1%的CDC配置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3)培训指导能力:2 485个(74.9%)CDC举办过慢性病防控相关培训班。2 571个(87.3%)县(区)级CDC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过指导。(4)合作与参与能力:CDC与媒体开展合作的比例最高(42.0%)。(5)监测能力:各级CDC开展死因监测的比例为73.8%;开展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的比例均不到5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新发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报告的比例分别为32.4%和29.9%。(6)干预与管理能力:各级CDC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干预的比例分别为69.1%和68.2%,开展其他各类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干预的比例均不到40.0%。超过90.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工作,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别仅为17.4%和13.7%,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3.7%和80.4%,控制率分别为59.2%和55.2%。(7)评估能力:32.4%的卫生行政部门或CDC对本辖区慢性病应对情况开展了定期评估。(8)科研能力:省级CDC科研能力明显高于地(市)和县(区)。结论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各级慢性病防控政策能力呈稳步提高趋势,但总体仍较为薄弱;县(区)级CDC慢性病防控能力与省和地(市)级仍有较大差距,亟待提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较高,但管理效果不佳,与2010年和2012年的调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概括性综述国外现已开设的临床医学博士与公共卫生硕士(MD-MPH)双学位项目现状,以期为更好推进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循证决策证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信息获取和关键人物补充调查等方法,全面获取国外已开设MD-MPH双学位项目院校名单及项目相关介绍。提取项目的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学制长度、学习时段安排、实习要求、毕业要求等方面信息,利用Python 3.8.0软件整理并分析各维度下相关细分条目出现频次。结果 共纳入国外104所院校开设的99个MD-MPH项目。其中97.1%来自美国的高校;42.4%的项目(42/99)由本校公共卫生学院举办;流行病学为开设最多的MD-MPH的专业领域,占所有涉及专业数的12.0%(29/24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卫生政策管理与实践、公共卫生实践为最主要需掌握的核心能力。在99个项目中,有87个项目介绍中包含MD-MPH项目的学制信息,其中74.7%(65/87)的项目为5年制,6.9%的项目(6/87)为4年制,18.4%的项目(16/87)为4年制和5年制兼有。结论 国外MD-MPH项目已较为成熟,主要由公共卫生学院单独或与医学院联合举办,以流行病学为核心设置课程和能力培养目标,学制4~5年不等。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在借鉴国外MD-MPH项目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新时期医学发展背景,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系,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MD-MPH双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15-2017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新发县(区、市)病例发现情况,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布病发病及突发事件监测数据;以面对面访谈、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诊疗经历,以及医院、CDC布病实验室采样、诊断现状。结果 2013年以来四川省布病疫情上升明显,累计新发县(区、市)有103个。共调查23例新发县(区、市)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占91.30%(21/23);初诊医疗机构以县级及以下医院为主,占73.91%(17/23);初诊误诊率高达91.30%(21/23);发病到确诊的间隔中位数为52 d,最长142 d。病例布病知晓率为4.35%(1/23),与可疑牲畜接触中防护衣使用率为30.43%(7/23),手套使用率为8.70%(2/23),口罩使用率为4.35%(1/23),接触后使用消毒液洗手率为4.35%(1/23)。病例感染可疑牲畜均为羊,其中34.75%(8/23)为甘肃、青海等省份输入。调查临床医生295名,布病总知晓率为34.58%(102/295),相关知识培训率为58.31%(172/295)。调查33家医院,具备布病实验室诊断能力的仅占33.33%(11/33)。调查县级CDC 23家,具备布病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占34.78%(8/23)。结论 四川省布病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新发县(区、市)病例初诊误诊率极高,诊断延迟明显,且布病知晓率低,自我防护意识差。临床医生布病知识知晓率低、培训不够;医院和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病实验室诊断能力储备不足,为布病病例的早期发现、治疗及规范化管理等带来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段云  刘敏  赵欣  高晓凤 《现代预防医学》2022,(11):2059-2064
目的 了解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专业人员应对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抽取该省9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的319名专业人员,对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况进行问卷调查; 在对其应对能力现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采用秩和检验和秩相关分析影响专业人员应急能力的主要因素。结果 319名CDC专业人员8个方面的应急能力平均得分在2.55~3.08分之间,有7个方面的平均得分低于3分(满分为5分)。不同级别CDC专业人员的8个方面应急能力(包括分析评价能力、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技能、交流沟通技能、文化知识技能、社区实践技能、公共卫生基础科学技能、财政预算和管理技能、领导和系统思考技能)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依次为:H=12.159,P=0.002; H=22.784,P<0.001; H=26.253,P<0.001; H=24.694,P<0.001; H=34.816,P<0.001; H=23.661,P<0.001; H=12.144,P=0.002; H=21.509,P<0.001)。省级CDC专业人员8个方面应急能力得分均高于区县级CDC专业人员,且有6个方面的应急能力得分高于巿级CDC专业人员,巿级CDC专业人员有2个方面的应急能力得分高于区县级CDC。专业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及近一年参加应急处置培训的级别与其8个方面的应急能力得分呈正相关。 结论 该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一般,市级、区县级CDC专业人员的应急能力相对较差; 今后应加强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培训,尤其是高级别的应急处置培训,提升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标准的实施作为标准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标准化活动的目的所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是我国疾病防控的主体,而公共卫生标准的实施为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开展疾病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本文基于现场座谈和问卷调查对公共卫生标准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业务工作中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通过网络方式获知标准,参加和开展培训的部门分别占50.00%(25/50)和34.00%(17/50);国家强制规定实施相关标准仍然是各部门应用标准的主要原因;政府推动、工作需求促进标准实施,对标准的熟悉程度影响标准的实施。原因可能是省级及以下卫生标准协调管理部门的缺失、获取标准的途径相对匮乏、标准组织培训工作有待加强等,应强化公共卫生标准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省、市、县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培训与进修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国家级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和进修计划。方法选择广西、湖南、山东、福建、内蒙、甘肃、新疆7个省区,召开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及相关专业领域领导和业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填写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人员基本情况表,并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人员专业背景多样;近3年省级参加国家级培训人次数增加,多数市县级业务人员没有参加过国家和省级的健康教育培训;91.7%的业务人员参加培训是为提高实际工作能力;45.3%认为培训时间应在1周左右;首选的培训形式为授课与练习相结合(54.7%);省级人员最希望接受的前5个培训内容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61.6%)、健康教育计划设计(58.1%)、行为干预(54.7%)、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策划(51.2%)、人际交流与咨询技巧(50.0%),市县级略有不同;机构体制不顺和经费困难是制约培训需求的两大因素。结论各级健康教育培训需求巨大,但需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争取经费支持,采取多种形式举办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厘清中小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困难,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方法  2021年1—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重庆、云南三地的2 988所学校疫情相关工作负责人及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开展关于学校一般情况、学校卫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态度以及培训情况等内容的问卷调查。  结果  调查对象职务、职称、学历不同,各相关知识正确率不同:学历越高,相关知识正确率越高(χ2=50.73~203.36,P值均 < 0.05);高中学校定期开展健康相关课程情况最差(50.0%);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保健人员情况,城区学校(42.0%)高于农村学校(18.2%),民办学校(48.5%)高于公办学校(24.7%);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相关检测设备(84.91%,74.03%)。  结论  三地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虽与时俱进,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知识掌握情况仍有疏漏,建议增加学校卫生工作岗前与专项培训, 疾控机构要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管理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01-201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发表科技论文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制定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划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10年全国31个省级疾控中心发表论文总数22079篇,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浙江省1669篇(7.56%)、广西省1579篇(7.15%)、江苏省篇1410篇(6.39%);发表于中华类杂志论文数1366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6.19%,占发表论文总数比例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天津市111篇(13.67%)、北京市160篇(13.57%)、陕西省34篇(10.59%);中国东、中、西部平均发表论文1131篇、452篇、444篇,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P=0.0065、P=0.0028)。结论从2001-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存在东西中部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多数单位的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硕士(MPH)校外实践培养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国内外MPH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以胜任力为导向创新设计一个全面的、可行的MPH校外实践培养体系。结果 中山大学-广州市CDC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针对实践时长2年以上的MPH探索构建了“4+N+综合评价”的实践体系,“4”代表基于实践的教学、专业实践、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参与和科研训练,分别培养MPH“公共卫生科学”“操作与实践”“人群健康管理”“卓越技能”能力。“N”代表拓展实践,培养MPH“综合能力与职业精神”能力,以综合评价来评估培养效果。结论 本研究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MPH“4+N+综合评价”校外实践体系,培养新时期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四川省21个市州疾控网络状态、远程会议音视频效果、视频会议室建设情况、网络管理现况等,为尽快完善国家及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使用国家为四川省省级及市州配备的设备,利用互联网公网建立网关到网关VPN链路,完成省级与市州的连接,结果绝大部分市州达到理想的远程会议音视频效果,其中流量一般为384K、延时在20~80ms之间、静态图像、声音完全满足视频会议的要求;大部分市州疾控机构建有专门视频会议室,但在疾控内部网络管理和规划上,普遍存在轻管理、无规划的现象,网络硬件设施的发展参差不齐,缺乏有实际网络管理经验的人才,这样极不利于单位对网络应用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结论建议各级领导转变意识,加强设备的投入,注重对内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实际应用性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全省疾控内部网络的全面发展,提高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效率。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