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OCSP分型、TCD检测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05-01~2006-12我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OCSP分型、TCD检测、ADL评分。结果(1)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预后最差,部分前循环梗死次之,后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预后较好。(2)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者预后最差,轻度狭窄及正常血管预后较好。结论建议整合临床信息,把OCSP分型、TCD检测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评估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OCSP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OCSP分型各亚型的关系。方法 对161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对其中配合检查的156例以及54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和43例健康正常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并探讨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75%,较高血压组35.19%,和正常对照组27.91%明显升高(P〈0.01)。脑梗死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腔隙性梗死49.1%,部分前循环梗死37.9%,和后循环梗死7.5%,完全性前循环梗死5.6%。OCSP各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的颈动脉狭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中重度的血管狭窄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结论 脑梗死同颈动脉颅外段的狭窄明显相关,OCSP分型不能提示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OCSP分型构成比,分析各亚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NHISS、BI、rankin评分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2年我院42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按照OCSP分型标准分为4大类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3个月后随访,应用Barthel指数(BI)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和残疾程度,比较各型之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NHISS评分、BI及rankin的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OCSP分型的各亚型中,LACI分型所占比率最多,POCI比例最小,入院时NHISS评分较高,说明神经损伤较重,LACI评分最低。(2)TACI 3个月BI指数最低,表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差,rankin评分最高,为重度依赖;LACI各项指标较好,预后最好。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临床分型,并应用NHISS、BI及rankin评定,有助于合理评估病情,早期采取正确的治疗及对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RIPostC)在脑梗死TOAST分型和OCSP分型中对不同亚型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标准选取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干预,分别于住院时和治疗7d后进行NIHSS评分,计算好转率。同时对所有入组患者按标准进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比较每个分型中不同亚型的NIHSS评分好转率。结果 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的卒中型和不明原因型亚型之间的NIHSS评分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中,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和部分性前循环梗死亚型的NIHSS评分好转率优于腔隙性梗死和后循环梗死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肢体缺血后适应在脑梗死TOAST分型和OCSP分型中,对不同亚型脑梗死短期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提示RIPostC应在适宜的、有选择的脑梗死亚型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特征、影像和血管病变分型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牛津地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影像和血管病变3种分型方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估计的差异。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0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根据OCSP分型将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LACI)、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PACI)和后循环梗死(POCI)4种亚型。根据头部MRI所示脑梗死部位,将患者分为皮质、基底节区、放射冠和后循环梗死四种亚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颈部血管彩超和脑血管造影评价患者的血管病变,并参考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原则将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和小血管病变两型。应用Barthel指数(BI)和Rankin评分(Rs)了解不同亚型患者病后1年的功能状态,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概率,评价不同亚型患者复发和死亡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在调整各项危险因素后,OCSP分型与病后1年时的BI(P=0.004)、RS(P=0.004)显著相关,如加入病灶大小进行调整后,OCSP分型与BI和RS均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大小显著相关(P=0.001)。影像分型与病后1年时的BI、Rs显著相关(P〈0.05),如加入病灶大小进行调整后,影像分型仍与BI、RS显著相关(P〈0.05)。OCSP和影像各亚型患者的复发和死亡事件差异无显著意义(P=0.76,P=0.51)。小血管病变患者复发和死亡事件的发生显著低于大血管病变(0 VS 17.9%,P=0.03)。结论不同分类方法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OCSP分型为基础,结合影像学和DSA表现探讨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神经影像学改变、血管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经DSA证实存在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MRI、CT、DSA的结果进行OCSP分型、影像学分型、及血管病变部位分型。分析OCSP分型与神经影像学及脑血管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OCSP各型所占的比例依次为:(1)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占47%;后循环梗死型(POCI)占31%;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占13%;腔隙性梗死型LACI占9%。(2)OCSP分型中前循环梗死型(TACI+PACI)、腔隙性梗死型(LACI)、后循环梗死型(PCI)与影像学分型中皮质梗死和低灌流区梗死(CO+LFI)、皮质下小梗死(SSI)、后循环病变部位梗死(PCI)的一致率分别为77.97%、79.30%、79.30%。(3)OCSP分型中前循环型(TACI+PACI)和后循环型(POCI)与前循环血管狭窄(ICA+MCA)和后循环血管狭窄(VA+BA)一致率分别为78.41%、71.84%。结论 OCSP分型与神经影像学改变分型和血管改变分型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不同脑梗死亚型患者血清Fractalkine浓度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ractalkine(FKN)浓度的变化。方法: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发病1~3d、7d、14d和28d时血清FKN浓度,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分析FKN浓度与相应时间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3个月时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各种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KN浓度均升高,TACI组最为显著;在不同时间点,血清FKN浓度变化大致为TACI〉PACI〉LACI〉POCI,与相应时间点NIHSS评分呈正相关,与3个月时BI呈负相关。结论:血清FKN浓度的变化可能提示急性脑梗死各OCSP亚型患者炎症损伤的差异,并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患者3个月时的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10 d以内)患者160例,按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脑梗死(LACI)、后循环梗死(POCI),比较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组后30 d、6个月的患者病死率、脑卒中复发率(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以TACI最重,POCI、PACI次之,LACI最轻,入组后30 d的患者病死率为TACI>POCI>PACI>LACI,6个月时病死率仍然是TACI>POCI>PACI>LACI,而6个月内脑卒中复发率是PACI>POCI>LACI>TACI,存活6个月者残疾程度TACI最重(重度依赖),其余3个亚型均为轻度依赖.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不同OCSP分型之间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30 d及6月时预后存在差异,不同的OCSP分型可以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预后,OCSP分型有利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OCSP分型中各亚型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按OCSP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4型。每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康复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各型中康复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结果按脑梗死OCSP分型,TACI型、PACI型和POCI型中康复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I型中康复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脑梗死OCSP分型,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PACI亚型、POCI亚型和TACI亚型1~3个月的预后,对LACI亚型预后改善不明显,早期康复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功能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72h内的TCD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前循环狭窄组、后循环狭窄组、前后循环均狭窄组,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分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正常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最少,预后较好;其次为前循环狭窄组、后循环狭窄组;前后循环均狭窄组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预后最差。结论 TCD可对颅内血管的功能状态有初步的了解,便于做到个体化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判断脑梗死后吞咽困难预后的评估方法。方法 对205例脑梗死后伴发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吞水实验,以改良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根据牛津郡社区脑梗死分型(OCSP)进行分型。临床观察吞咽困难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晚期恢复患者和早期恢复患者在吞水试验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延髓梗死、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完全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发生吞咽困难较其他类型的脑梗死伴发者更难恢复。结论 判断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预后可以综合吞水实验、改良的Barthel指数和OCSP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吞咽困难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99例,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划分为4型,于入院24h之内行标准床旁吞咽功能评估(SSA),判断有无吞咽困难,比较其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99例患者中吞咽困难者占45.73%(91/199),TACI(完全前循环梗死)中为76%(19/25);PACI(部分前循环梗死)中为42.25%(50/113);POCI(后循环梗死)中为35%(14/40);LACI(腔隙性梗死)中为38.10%(8/21)。各型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1.679,P〈0.05),两两比较只有TAcI和其他3型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困难是脑梗死后的常见症状,OCSP各型吞咽困难发生率的不同与缺血损伤不同区域的吞咽中枢以及缺血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OCSP分型和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OCSP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登记2002年1月~2005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17例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变为:TACI占7.3%,PACI23.3%,POCI6.0%,LACI63.4%,分型与预后明显相关,TACI的预后最差,POCI和LACI预后相对较好,PACI次之,卒中复发与分型无明显相关。结论OCSP分型作为一种脑梗死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019例脑梗死OCSP分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OCSP 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标准分型分为TACI、PACI、POCI和LACI,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 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别为:TACI占4.3%、PACI占54.2%、POCI占29.4%、LACI占12.1%,分型与预后明显相关,TACI的预后最差,POCI和LACI预后相对较好,PAC1次之.复发与分型有明显相关.结论 OCSP分型作为一种脑梗死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早期OCSP分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验证OCSP(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法在急性脑梗死临床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202例急性脑梗塞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OCSP分型与影像学结果有良好对应关系;我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脑隙性脑梗塞占65.3%,部分前循环梗塞19.3%,完全前循环梗塞9.9%,后循环梗塞5.4%.结论OCSP法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我国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中轻型病例多,重型少.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的亚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亚型和发病的症状学特征。方法对2002年7月~2003年2月因首发缺血性脑卒中于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300例患者进行MRI、MRA、DSA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依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法确定每例患者的所属亚型。结果本组患者OCSP分型各亚型的构成比为:腔隙性脑梗死占21.0%,完全前循环梗死21.0%,部分前循环梗死占36.3%,后循环梗死占21.7%。不同性别患者OCSP分型各亚型的分布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亚型所占比例最高,不同性别患者各亚型的分布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2—2015-03收治发病时间在24h内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脑卒中OCSP分型将其分为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完全前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同时按脑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与闭塞组。统计所有患者入院2周及半年内血压均值,分别于入院时、入院2周及6个月后采取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卒中量表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及Bathel指数评分评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关系。结果急性期收缩压在120~150mmHg时,患者6个月后mRS评分与Ba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入院时、入院14d、6个月后,≤145 mmHg组mRS评分分别为(3.06±1.33)分、(2.41±1.34)分、(1.41±0.98)分,145mmHg组评分分别为(3.08±1.26)分、(2.92±1.42)分、(2.67±1.28)分,2组6个月后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远期预后与急性期血压水平呈U型联系,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前3d收缩压均值低于145mmHg患者,预后优于收缩压超过145mmHg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 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别是: 95. 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各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缺血性卒中OCSP临床分型及M-TOAST病因分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卒中注册软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登记方法,登记5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亚型分布,并以卒中登记中96例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研究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6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梗死505例,TIA61例.部分前循环是最多见的缺血性卒中亚型,共243 例(48.12%).脑梗死病因学分型M-TOAST分型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最多,共248例(49.11%).高血压、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相对于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关系更为密切的是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OR=3.854,2.922).结论 本研究中缺血性卒中OCSP分型中部分前循环梗死最多见,其病因学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AT)最多.相对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的是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卒中病变血管和侧支循环代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其侧支循环代偿方式,探讨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症状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OCSP分型(完全型前循环梗死3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94例,后循环梗死31例,腔隙性梗死50例),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及代偿方式.结果 检出有病变血管的患者198例,共累及病变血管206支,责任血管为颈内动脉98条、大脑中动脉54条、椎动脉27条、颈总动脉6条、基底动脉5条、锁骨下动脉4条、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各2条;经Willis环代偿98例,软脑膜支吻合115例,颅外代偿46例.结论脑动脉病变最多位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其次位于椎动脉,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最充分,软脑膜支吻合最常见;脑梗死的临床分型受病变血管与侧支循环代偿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