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通脉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TTC染色、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和ELISA法观察醒脑通脉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脑组织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的影响。结果:醒脑通脉胶囊大剂量组能降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大、小剂量组均能减少模型大鼠脑组织脑梗死范围,降低脑组织中PAF的含量(P<0.05或P<0.01)。结论:醒脑通脉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模型大鼠脑组织中PAF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报道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芪丹通脉片组,并予相应处理以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以免疫组织化学法与医学图像分析结合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TUNEL阳性神经细胞及Fas-L阳性细胞表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芪丹通脉片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TUNEL阳性神经细胞及Fas-L阳性细胞表达减少。结论芪丹通脉片可下调Fas-L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这可能是芪丹通脉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余假手术组外,其余2组制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分别在脑缺血再灌注后12 h、24 h、72 h取各组大鼠脑组织,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数及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瑞舒伐他汀组神经细胞凋亡数和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均<0.01),瑞舒伐他汀组神经细胞凋亡数和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数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1);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各组神经细胞凋亡数和Caspase-3阳性表达细胞数均逐渐减少,组内再灌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spase-3的表达、对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血复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行为学和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颈总动脉夹闭缺血再灌注手术,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神经细胞凋亡模型,并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HE染色光镜观察大脑皮质及海马病理形态改变,在缺血再灌注不同灌注时相TUNEL法检测神经凋亡细胞,并定量分析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变化,以及活血复方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神经行为学计分较假手术组为高;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出现退化、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术后6h皮质及海马细胞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升高。活血复方能有效改善大鼠神经行为症状,降低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增加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活血复方可以减缓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较好地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5.
赵瑛  张季  金成 《中草药》2004,35(5):548-551
目的 探讨御风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御风胶囊高、低剂量组和阳性药对照组。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1h及24h神经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C-fos表达及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结果 御风胶囊能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p53的表达并诱导bcl-2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MDA的产生,提高SOD活性(P<0.05);并对CAT活性呈现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御风胶囊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周亡,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龙醒脑片组和尼莫地平组的凋亡细胞数和TNF—α阳性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凋亡细胞数和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龙醒脑片组凋亡细胞数和TNF—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TNF-α表达下降可能是丹龙醒脑片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参通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血塞通组、丹参通脉胶囊组,各20只,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计算脑梗死体积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的水平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的含量。结果:丹参通脉胶囊能够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P 0. 01),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比(P 0. 01),提高脑组织中SOD活性(P 0. 01),降低脑组织中MDA及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P 0. 01)。结论:丹参通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天舒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天舒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天舒胶囊低剂量组(0.6 g·kg-1)、天舒胶囊高剂量组(1.2 g·kg-1).口服给药5d后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90 min再灌注24 h模型.观察天舒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缺失症状、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检测各组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和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天舒胶囊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低、高剂量脑梗死体积分别为29.11%,27.85%);血清CK-BB水平(低、高剂量分别为9.95,9.87 U·L-1)也明显降低(P<0.01),神经缺失症状和脑组织病理损害,神经细胞凋亡减少(P <0.01),脑组织含水量(低、高剂量分别为79.03%,78.89%)降低(P<0.05).结论:天舒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通过降低血清CK-BB水平、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水蛭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水蛭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川芎嗪对照组,水蛭注射液大、小剂量组,每组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四组均采用栓线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规定时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ml/kg)、川芎嗪(6ml/kg)、水蛭注射液(2ml/kg或4ml/kg),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脑梗塞面积,计算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百分率。结果:水蛭注射液大、小剂量组大鼠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及脑神经细胞凋亡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以水蛭注射液大剂量组为明显。结论:水蛭注射液能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功能缺失,减少脑梗死面积,并能减低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率,从而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疏血通脉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水肿及脑梗死灶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疏血通脉胶囊组,除正常组外,模型组和疏血通脉胶囊组均制作脑缺血2小时再灌注6小时、脑缺血2小时再灌注48小时的2个不同时间的亚组,测定模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结果:疏血通脉胶囊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表明疏血通脉胶囊可降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减少脑组织含水量及脑梗死面积,且再灌注6h组更为显著。结论:疏血通脉胶囊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水肿程度,缩小脑梗死灶面积,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永刚  李芳君  谢少玲 《中成药》2007,29(9):1274-1277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抗氧化及线粒体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栓线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白藜芦醇对大鼠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乳酸(LD)、一氧化氮(NO)的影响;检测脑组织线粒体组分中的MDA、GSH含量及SOD、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白藜芦醇对大鼠MCAO 2 h再灌注24 h后脑组织及其线粒体组分中SOD活性和GSH含量的降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抑制大鼠脑组织和脑组织线粒体组分中MDA的增加,能抑制大鼠脑组织LD、NO含量的增加,并可明显提高脑组织线粒体组分中Na -K -ATPase、Ca2 -Mg2 -ATPase活性。结论:白藜芦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保护线粒体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陈泽斌  袁芳  梁凤霞  王华 《中国针灸》2004,24(5):347-350
目的:证实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为针刺效应物质的探讨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先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大鼠脑组织提取液行大鼠腹腔注射,再采用颈动脉引流法脑缺血再灌注造模,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脑片缺血性病理变化,进行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计数.结果:在3个时间段F组幸存神经元密度均显著高于C、D、E 3组(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P-选择素和E-选择素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在灌注3 h各实验组P-选择素和E-选择素均开始表达,二者均于再灌注24 h均达到高峰(组内比较P<0.01),持续至再灌注48 h,针刺可显著降低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表达(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P<0.01)。结论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表达上调与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有关,早期针刺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黏附分子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表达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热凝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 (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为实验模型 ,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方法 )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 ,MCAo后 1hr脑缺血区已出现细胞凋亡 ,2 4hr达到高峰。凋亡细胞主要局限于梗塞灶中心坏死区域的周边“半影区”。“半影区”的细胞凋亡可能对梗塞灶的扩大起着重要作用。“醒脑开窍”针法能使缺血区脑细胞凋亡明显减少 ,从而减小梗塞面积 ,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片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龙醒脑片组、尼莫地平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神经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NF-κB、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丹龙醒脑片能显著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假手术组有一定量的NF-κB、ICAM-1表达,缺血后NF-κB、ICAM-1迅速增加,丹龙醒脑片组能显著抑制NF-κB、ICAM-1的表达,模型组和丹龙醒脑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抑制由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NF-κB、ICAM-1表达可能是丹龙醒脑片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血清褪黑素含量及松果体褪黑素合成限速酶―芳烷胺-N-乙酰转移酶(AANAT)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百会""神庭"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组取"百会""神庭",非经非...  相似文献   

17.
王逍  屈阳柳  胡雪纯  程颖  李雨  贾妮 《陕西中医》2022,(9):1185-1190
目的:观察通脉舒络胶囊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外周免疫中Th17细胞亚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脉舒络低剂量组、通脉舒络中剂量组、通脉舒络高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四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制备脑缺血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1、3、7、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缺血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测定脑、脾脏中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及其分泌的IL-17含量。结果:给药治疗后,与假手术组相比,通脉舒络各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治疗后,通脉舒络各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炎症细胞损伤现象有所缓解,细胞排列较整齐,间质水肿程度减轻,且大鼠脑和脾脏内RORγt、IL-17含量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通脉舒络胶囊可抑制脑缺血后局部脑组织及外周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抑制炎症细胞因子产生,改善缺血性中风引起的Th17细胞亚群功能失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Kong LH  Ye YW  Zhou H  Zhou HJ  Du YJ  Cui CX 《针刺研究》2010,35(6):409-414
目的: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剂-1(PAI-1)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侧皮质区表达的变化和穴位埋药线及穴位注射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穴位埋药线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穴位埋药线组在"大椎""百会"穴埋入胶原川芎嗪缓释剂药线,穴位注射组在"大椎""百会"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缺血皮质区中uPA、PAI-1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缺血区皮质区中uPA表达增高、PAI-1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两治疗组均能下调uPA表达、上调PAI-1的表达(P0.05,P0.01),穴位埋药线的优势作用表现在3 d和5 d,与穴位注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药线和穴位注射均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皮质区中PAI-1的表达,下调uPA表达,通过减轻脑微血管基底膜和内皮细胞的损害进而保护脑微血管结构的完整性;穴位埋药线的作用优于穴位注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檗碱(BBR)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BBR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脑保护机制。方法将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BR低剂量组(50 mg/(kg.d))、BBR高剂量组(150 mg/(kg.d))、假手术组,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分别在再灌注后2 h和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在再灌注12 h、24 h后断头取脑,检测BBR大鼠脑组织匀浆中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 BBR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BBR低剂量组和BBR高剂量组MDA显著降低,SOD活性升高,且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BBR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造成的行为障碍,能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SOD活性,升高MDA活性。BBR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而减少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