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原旭海  张飞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17-3918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温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6例OVCF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行单侧入路PKP治疗,B组行双侧入路PK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骨水泥灌注量少于B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时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ODI评分和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伤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ODI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B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入路PKP治疗OVCF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单侧入路手术安全性更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与低粘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OVCF患者应用PVP治疗时应用高粘度骨水泥(高粘度组)和低粘度骨水泥(低粘度组)的患者,对患者随访至术后3个月,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天以及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以及有无发生渗漏。结果在VAS、ODI以及Cobb角方面,高粘度组要优于低粘度组。高粘度骨水泥组静脉渗漏率、椎体渗漏率均低于低粘度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PVP术中应用高粘度骨水泥与低粘度骨水泥均可减轻OVCF患者术后疼痛,恢复椎体高度,但高粘度骨水泥可以明显降低患者静脉渗漏率以及椎体渗漏率,因此高粘度骨水泥可作为治疗OVCF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 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11年10月采用单侧穿刺PKP治疗重度OVCF15例。于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并测量骨折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和伤椎后凸角,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15例20个椎体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骨水泥注入量2.9ml,4例5个椎体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和(或)椎旁软组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恢复(2.9±0.8)mm,伤椎后凸角矫正(2.0±0.5)°,1例术后发生其他椎体的继发性骨折。结论:单侧穿刺PKP治疗重度OVCF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2):1095-1097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德国Heraeus Medical Gmb H研发的OsteopaⅣ型高黏度骨水泥,行PVP治疗OVCF 57例(共78个椎体),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腰椎功能评分,记录骨水泥注射量、渗漏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 d、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P<0.05),后凸Cobb角显著减小(P<0.05),VAS疼痛评分及腰椎ODI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与术后1 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7例(78个椎体)患者骨水泥注射量为1.5~3.5 m L,平均(2.7±0.4)m L。20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25.6%(20/78);其中椎旁静脉渗漏率为7.7%(6/78),椎间隙渗漏率为8.9%(7/78),椎旁软组织渗漏率为8.9%(7/78)。57例患者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注射高黏度骨水泥治疗OVCF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且骨水泥渗漏率低,无严重并发症,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经椎弓根双侧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8月采用经椎弓根入路行PKP治疗的OVCF患者资料85例,依术中采用双侧与单侧PKP分为双侧组41例与单侧组44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率、末次随访椎体新发骨折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双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大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渗漏率、末次随访椎体新发骨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2组组内术后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双侧与单侧PKP治疗OVCF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单侧PKP具有手术时间短和术中透视次数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行PKP的OVCF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形臂X线机曝光次数、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d、术后1年视觉模拟数字法(VAS)得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以及局部后凸Cobb角度数.统计术后1年内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本组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52.93±15.3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5.82±12.27)mL,平均C形臂X线机曝光次数为(13.29±6.12)次,平均骨水泥灌注量为(3.74±1.58)mL,骨水泥渗漏率为11.43%;术后3d和术后1年,VAS得分分别为(2.65±1.32)分和(2.48±1.19)分,ODI分别为(24.49±2.67)%和(24.57±2.42)%,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d和术后1年椎体前缘、中部、后缘高度均显著升高(P<0.05),局部Cobb角均显著减小(P<0.05);术后1年内,非手术椎体再骨折4例,再骨折率为5.71%.结论:PKP治疗OVCF患者可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并矫正脊柱畸形,并发症少、骨水泥渗漏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型术(PKP)中不同骨水泥填充剂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OVCF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KP术中骨水泥填充剂量分为低剂量组(2~3 ml)、常规剂量组(3~5 ml)和高剂量组(6~8 ml)三组,每组各21例。比较三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腰椎功能、伤椎高度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7 d、3个月,三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三组间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3个月,三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Cobb角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三组伤椎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4.76%(1/21),常规剂量组为19.05%(4/21),高剂量组为38.10%(8/21),三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改良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1年3月于井冈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2例腰椎OVCF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传统入路组与改良入路组,各31例。传统入路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治疗,改良入路组采用改良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疼痛程度、骨水泥渗漏率及再骨折情况。结果 改良入路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多于传统入路组,再骨折发生率低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均大于术前,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腰椎OVCF患者中采用改良经椎弓根入路或经单侧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填充囊袋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33例接受骨填充囊袋PVP治疗,为囊袋组;另37例接受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为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后伤椎增加高度、术后12个月骨折再发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血量均<5ml,术中均无骨水泥椎管内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PK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囊袋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伤椎增加高度及术后12个月骨折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均P>0.05)。两组术后3d、12个月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而同时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填充囊袋PVP治疗老年OVCF,在抬升伤椎高度、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腰部功能恢复等方面效果满意,较PKP能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院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侧穿刺PK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双侧穿刺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暴露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骨水泥注入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与术前相比均下降(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压下降、疼痛加重、相邻节段椎体再骨折、骨水泥渗漏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穿刺与单侧穿刺PK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相当,均能够恢复伤椎高度和稳定性,其中双侧穿刺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较长,但术后疼痛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G型臂X线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C型臂X线机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采用PKP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辅助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52例采用G型臂X线机辅助PKP记为G臂组。55例采用传统C型臂X线机辅助PKP记为C臂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漏例数,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AVH)、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G臂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少于C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臂组骨水泥漏例数少于C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AVH、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G型臂X线机辅助PKP治疗胸腰椎OVCF不仅可以达到传统C型臂X线机辅助治疗的手术效果,而且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前测量联合术中精准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KP治疗的98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有85例病人获得超过1年的临床随访,根据术中通道建立方法将病人分为2组:观察组47例,采用术前图像测量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轨迹联合术中精准穿刺PKP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PKP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伤椎高度恢复、术后骨水泥分布及渗漏发生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上均低于对照组,骨水泥弥散至中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病人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均有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时间点2组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扫描发现,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8.5%(4/47),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1.0%(10/38),2组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术前图像测量联合术中精准穿刺法可以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使骨水泥更好地弥散超过中线,且骨水泥的渗漏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灌注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回顾性评价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其中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组65例68个椎体,经双侧椎弓根入路组47例59个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后凸Cobb's角、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丢失,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t=-11.905,P=0.002)、骨水泥注入量(t=-2.810,P=0.007)、骨水泥渗漏(χ2=5.477,P=0.019)及相邻椎体骨折(χ2=4.394,P=0.036)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椎弓根入路组患者术后即刻椎体高度增加显著低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t=-2.978,P=0.004),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显著高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t=11.511,P=0.001);两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后凸Cobb's角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3,3.765,0.072,P>0.05);VAS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3,106.558,19.101,P<0.05)。结论两种骨水泥灌注入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并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双侧椎弓根入路PKP远期效果较单侧入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改进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操作方法,探讨PV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边靶点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治疗伴IVC征的胸腰椎骨折26例,测量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本组手术时间30~45 min,骨水泥注射量3~7 mL,平均4.5 mL。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术前与术后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2 d及末次随访以上四项指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23.1%),其中椎间盘渗漏2例,椎体前缘渗漏2例,侧方渗漏1例,椎管内渗漏1例,未出现神经损伤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单边靶点精确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可明显减轻伴IVC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胸腰背痛,并能部分复位,改善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并可有效减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神木市人民医院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14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单侧组(74例,单侧入路PKP)和双侧组(74例,双侧入路PKP)。评价两组的疼痛评分、病椎功能、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及局部后凸Cobb角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两组间上述指标在各观测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住院天数及1年内临近椎体再骨折率均显著低于双侧组(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单侧和双侧入路PKP在改善OVCF患者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及功能方面的效果相当,但前者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骨水泥用量及放射暴露,降低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骨水泥的灌注量与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情况对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该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62例 OVCF 患者按常规行 PKP ,术中注射骨水泥PMMA 。术后将手术椎体做 CT 平扫并分区,将骨水泥的分布情况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比较不同等级骨水泥分布情况及灌注量的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后凸 Cobb 角及并发症。结果本组62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0.5±5.3)个月。术前与术后1周 VAS 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各等级间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灌注量大于5 mL 的病例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有3例、6例出现邻椎骨折。骨水泥灌注量小于3 mL 的病例术后12个月有2例出现手术椎再骨折。术后6个月、12个月骨水泥分布优差等级之间的手术椎高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椎体继发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骨水泥分布不同等级间疼痛、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OVCF ,按常规操作不同灌注量与分布均有良好的超早期(3个月内)疗效,但骨水泥灌注量适中,分布越均匀、越对称,可能早期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与评价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多节段OVCF患者68例,其中17例(共49椎体)为保守组,行绝对卧床保守治疗,51例(共121椎体)为手术组,接受PKP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行同样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两组患者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Barthel指数、Cobb角测量、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临床效果差异,评估PKP的治疗效果.结果 68例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月),手术组术后24 h内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或消失.X线片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组在Barthel指数、Cobb角测量、VAS评分及ODI指数的效果评分中,术前与术后3 d、入院后3个月、入院后12个月相比,效果差异较大(P<0.05);手术组与保守组1年后相比,Cobb角测量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而Barthel指数、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性较小(P>0.05).结论 PKP是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常丽鹏  申军  赵敏  袁太珍  龚国龄 《安徽医学》2019,40(12):1327-1331
目的探究3D打印数字技术辅助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重度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术前进行骨折椎体的三维重建,并3D打印椎体模型进行预操作;对照组行常规PVP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获得最佳穿刺位置时穿刺定位时间、透视次数;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2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检查,测定椎体高度、骨折椎体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双凹型、扁平型骨折类型及总体穿刺时间、透视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及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前缘压缩比、Cobb角、VAS评分、ODI较术前均下降,椎体高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VAS评分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PVP术治疗重度OVCF疗效确切,可提高PVP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张磊  李建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2):1632-1635, 1638
目的探讨球囊多点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4例OVCF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球囊多点扩张PKP术治疗病人44例为多点扩张组,单次球囊扩张PKP术治疗病人40例为单次扩张组,比较2组病人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前、术后当天、末次随访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人住院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点扩张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高于单次扩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当天、末次随访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椎体前缘高比均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点扩张组末次随访Cobb角低于单次扩张组、椎体前缘高比高于单次扩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多点扩张PKP术治疗OVCF能增加骨水泥灌注量,有助于减少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  相似文献   

20.
一期经皮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经皮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和椎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个球囊一期多次扩张行PKP治疗多发性疼痛性椎体病变18例45椎,年龄平均68.77岁。其中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11例29椎,椎体转移肿瘤2例4椎,多发性骨髓瘤5例12椎。监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分析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对手术满意程度等。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Cobb角)。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127min,平均29.3min/椎。术中球囊扩张的压力为87~210Psi,平均为165Psi;扩张体积为1.5~4ml,平均3.25ml;扩张次数为2~5次,平均2.94次,1例球囊在第5次扩张时破裂,1例球囊在第3次扩张时破裂。骨水泥注射量为2~8.5ml,平均3.95ml/椎。1例1椎出现椎管内少量渗漏,1例2椎出现椎旁渗漏,均无症状。患者VAS由术前(8.00±0.97)分降低到术后的(3.28±0.75)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的72.8%降低到29.5%。椎体前缘高度和中线高度明显恢复,Cobb角改善。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3个月,受防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均得到稳定的维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未见手术椎体再塌陷或手术临近椎体骨折发生。结论一期经皮穿刺单个球囊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和多发性椎体肿瘤的经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