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丽水地区2008年1月—2010年6月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892例,共输注红细胞1132例次。其中输注有效962例次,无效170例次。采用二元条件Lot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输血史(x2=81.49,P=0.00)、感染(X2=33.32,P=0.00)、肝脾肿大(x2=4.81,P=0.03)和恶性肿瘤(x2=105.7,P=0.00)与红细胞输注效果有关;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史(OR=2.41,P=0.001)和恶性肿瘤(OR=2.86,P=0.00)是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有输血史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无效红细胞输注的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并验证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9 年1月至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174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其中4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128例血小板输注有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多次妊娠、活动性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脾肿大、发热、ABO血型、输注血小板次数、血小板抗体和血小板计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 =2.43,95%CI =1.08~5.44,P =0.031)、血小板抗体阳性(OR =4.46,95%CI =1.11~17.85,P =0.035)、发热(OR =2.42,95%CI =1.03~5.71,P =0.042)、脾肿大(OR =2.14,95%CI =1.01~5.92,P =0.045)、输注血小板3 次以上(OR =4.90,95%CI =2.10~11.42,P =0.002)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由此建立列线图模型。模型经内部验证(Bootstrap重抽样500次)后,预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列线图预测模型准确性良好,有良好的校准度与区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63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予以血小板输注治疗,比较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并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较输注前显著较高(P0.05);急性白血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7.13%、83.02%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51.28%、67.86%显著较高(P0.05);反复输血次数≥3次、发生感染、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68%、36%、70%、12%较血小板输注有效率30.41%、19.88%、36.26%、4.68%显著较高(P0.05)。结论反复输注血小板、感染、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无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5例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分析抗体强度、体质量、性别、年龄、感染、脾肿大、输血次数、活动性出血、血小板类型、治疗类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抗体强度、体质量、感染、输血次数、脾肿大、活动性出血、治疗性输注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感染、输血次数≥3次、脾肿大和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感染、输血次数≥3次、脾肿大和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婷 《中国乡村医生》2023,(18):106-108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中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统计患者血小板恢复百分率与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分析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264次,其中无效输注108次,无效输注率为40.9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尽量减少无效输注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0.67%(P〈0.05);AL、AA组中发热患者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P〈0.05);AL患者脾脏肿大与否及是否发生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和骨髓移植组血小板榆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而HSCT组中的死亡者与未死亡者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和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综合判断并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合理的管理策略,提高血小板有效输注.方法 选择2015-2018年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首次在我院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198例,应用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估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性,分析发热、脾大及化疗等非免疫因素以及血小板HLA-Ⅰ类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时合理有效的输注管理策略.结果 198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1823次,有效输注l 040次,总体输注有效率为57.0%.血小板输注有效性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降低(x2=45.840,P=0.000);发热、脾大、免疫抑制、化疗和移植因素可显著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P<0.05).患者血小板HLA-Ⅰ类抗体阳性率为22.2%.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在HLA-Ⅰ类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比较(62.3%比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281,P=0.000),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明显降低.HLA-Ⅰ类抗体产生在不同输注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015,P=0.091),抗体的产生未伴随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并且HLA-Ⅰ类抗体的产生在不同年龄、性别及血液病种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在反复输注血小板的管理过程中,加强非免疫性因素监测及处理的同时,应在血小板输注前常规开展血小板HLA-Ⅰ类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血液病患者HLAⅠ类抗体微珠反应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68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小板输注前HLAⅠ类抗体MFI情况。依据血小板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血小板输注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根据AUC计算约登指数和其最大值,采用ROC曲线分析HLAⅠ类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预测作用。结果 68例患者HLA抗体检测后输注血小板128次,其中有效输注98次,输注有效率76.56%,血小板无效输注30次,PTR发生率23.44%。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和无效组在性别构成、HLAⅠ类抗体阳性占比、HLAⅡ类抗体阳性占比输注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LAⅠ类抗体阳性为PTR危险因素(OR=9.64,95%CI:2.73~34.08,P<0.001);Pear...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高儿童预防保健工作质量。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本院门诊体检的1420名1~5岁儿童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检测,分析维生素D缺乏的发病率,并对可能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因素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舟山地区1~5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124+39.6)nmol/L,维生素D缺乏发病率为7.3%,维生素D相对缺乏发病率为14.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5,OR=1.339)、季节(P〈0.05,OR=1.529)、户外活动时间(P〈0.05,OR=2.195)、厌食(P〈0.05,OR=0.716)、经常腹泻(P〈0.05,OR=0.742)及是否规律服用鱼肝油(P〈0.05,OR=2.719)与儿童维生素D缺乏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厌食(P〈0.05,OR=0.975)、经常腹泻(P〈0.05,OR=0.374)是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P〈0.05,OR:4.026)及规律服用鱼肝油(P〈0.05,OR=2.024)是保持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舟山地区1~5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应该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降低儿童维生素缺乏的发病率,预防儿童佝偻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13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80例,按照1:1比例选无切口感染普外科80例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O.05的变量筛选出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共12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切口感染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长(OR=3.78)、体重指数高(0R=3.18)、备皮至手术时间长(OR=3.02)、心理准备不充分(0R=2.76)、年龄大(OR=2.52)。结论普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复杂,通过提高患者抵抗力、控制手术时间、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预防对策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30岁以上)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饮食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26个饮食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18项因素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有关(P〈0.05),其中危险因素13项,保护因素5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8项因素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有关(P〈0.05);其中危险因素7项,主食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OR=5.053)、经常食用油炸食品(OR=5.690)、偶尔食用芦笋(OR=9.390)、经常食用成莱(OR=3.779)、经常食用螃蟹(OR=1.653)、经常食用牡蛎(OR=2.416)、经常食用烧烤(OR=9.999)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保护因素1项,经常食用粗粮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结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改善饮食习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可预防或减少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苏晴  葛艳  张勇  王纳 《中原医刊》2011,(8):76-78
目的运用病例对照方法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54例呼吸科收治的COPD患者,以1:2比例匹配同院、同性别、年龄相差〈2岁的非COPD患者508例作为对照。采集生活习惯、职业暴露等临床资料,组间暴露因素构成比采用卡方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行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OPD组在城市生存、使用生物燃料、肺疾病家族史、吸烟量大、吸烟指数高、烟龄长、5年内室内装修、职业粉尘暴露、14岁前经常咳嗽、经济收入低的构成比大于非COPD组,P〈0.05或P〈0.01。入选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使用燃料(OR=3.364),吸烟指数(OR=1.550,OR=1.880)、职业粉尘(OR=3.167)、14岁前经常咳嗽(OR=2.263)、经济收入(OR=0.343)。结论使用生物燃料、吸烟、接触职业粉尘和14岁前经常咳嗽是COPD的危险因素,经济收入是保护因素。改变不良生存方式,减少职业粉尘接触,禁烟将有助于COPD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并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治术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7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笔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编制的自编问卷收集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治术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治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40%(54/375),以手术部位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为多见。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OR=6.22,P=0.000)、淋巴结远处转移(OR=6.41,P=0.000)、营养不良(OR=16.83,P=0.00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OR=18.79,P=0.000)、基础疾病种类〉3种(OR:4.88,P=0.000)和侵入性操作〉3种(OR=4.58,P=0.000)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OR=6.92,P=0.000)、营养不良(OR=10.04,P=0.000)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OR=12.87,P=0.000)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手术部位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为多见,其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强化医务人员患者营养支持重要性,优化血糖控制方案,有效控制血糖,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减少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主要中医证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基于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1868例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探讨其常见证型与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CHB的常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42.3%)、湿热蕴结证(23.1%)、肝郁气滞证(11.9%)、肝肾阴虚证(5.7%)、瘀血阻络证(5.3%)、脾肾阳虚证(3.4%);HBeAg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9.010,P〈0.01),与肝郁气滞证(OR=0.335,P〈0.01)、肝肾阴虚证(OR=0.215,P〈0.01)、瘀血阻络证(OR=0.506,P〈0.05)、脾肾阳虚证(OR=0.111,P〈0.01)均呈负相关;HBeAb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3.489,P〈0.01),与肝肾阴虚证(OR=0.356,P〈0.01)、脾肾阳虚证(OR=0.108,P〈0.01)呈负相关。结论CHB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见;CHB主要中医证型与病毒学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主要对输注辐照血小板后血液病患者免疫参数变化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将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分成实验组(53例)与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使用普通机采集;实验组患者的血小板使用γ辐照机采集,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榆注有效率进行比较,并对其在输血前后C蛋白变化(CRP)、循环免疫复合体(CIC)、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体、补体、免疫球蛋白在输注前后的变化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出现了明显的升高,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血液病患者的免疫参数进行测量时,循环免疫复合体、补体、免疫球蛋白可能引起血小板的输注无效,利用γ辐照机来对患者的血小板进行采集,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体液免疫反应,提升输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枣庄市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于2003年8月至2003年11月,对本市6个调查点(6个辖区)40岁以上人群进行COPD流行病学调查,实检人口4047人。通过问诊、体检、肺功能测试和胸透等方法诊断,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全国COPD诊治指南。结果枣庄市农村地区COPD总体患病率为8.57%。多因素分析显示,COPD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大(OR=5.95,95%(21:4.52~7.84,尸〈0.01),文化程度低(OR=4.04,95%CI:2.84—5.74,P〈0.01),空气污染(OR=4.46,95%CI:2.71~7.32,P〈0.01),吸烟(0R=3.04,95%CI:2.42~3.80,P〈0.01),幼时经常咳嗽(OR:2.39,95%CI:1.63~3.50,P〈0.01),有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OR:1.96,95%CI:1.54~2.48,P〈0.01),男性(OR=2.71,95%CI:2.15~3.42,P〈0.01),使用生物燃料(OR:1.81,95%CI:1.32~2.48,P〈0.01),厨房通风差(OR=1.90,95%CI:1.42~2.55,P〈0.01)。结论COPD是严重危害枣庄市农村地区公众健康的疾病,其危险因素呈多样化,应注意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血压值尾数偏好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以系统抽样的方法调查上海市某j级医院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住院患者入院血压值尾数及其相关情况。结果2276例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平均(125±14)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平均(77±9)mmHg。收缩压尾数0偏好1874例,占82。3%(P〈0.01),舒张压尾数0偏好1859例,占81.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冬季人院(OR分别为1.270、1.270)、住院科室为外科(OR分别为2.169、2.039)及其他科室(OR分别为1.619、2.045)、无高血压史(OR分别为1.432、1.310)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尾数0偏好共同的相关因素,而年龄〈65岁(OR=1.288)、心率60~100次/min(OR:1.823)仅与舒张压尾数0偏好相关。结论住院患者血压值尾数0偏好现象严重,医生测量非冬季入院、住院科室为外科系统及其他科室、无高血压史、年龄〈65岁、心率正常的患者时,更易出现血压值尾数0偏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入选200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35—80岁,每1个月随访1次,随访2年。结果2年随访结束时,60例患者发生脑卒中,死亡11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5岁、糖尿病、收缩压、平均血压和脉压是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收缩压、平均血压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是发生脑卒中(0R=2.13,95%可信区间1.26~3.47,P〈0.01)和死亡(OR=1.25,95%可信区间1.06~2.35,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脉压是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MB)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危险因素及各TOAST亚型间的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连续收集老年性脑梗死的住院病例,详细记录临床资料,观察脑内微出血及白质病变(WMC)的严重程度。对所有入组病例行TOAST分型,观察各亚型间MB发现率的异同。结果 694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本研究。217例患者(31.3%),其中26例小动脉闭塞型患者(55.3%)脑内存在MB。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21),高血压病(P=0.024),入院时收缩压(P〈0.001)、舒张压水平(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P〈0.001)及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史(P=0.002)与MB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C分值(OR 1.157。95%CI 1.112-1.203,P〈0.001)、既往脑梗死病史(OR 1.587,95%CI 1.013-2.486,P=0.044)及舒张压水平(OR 1.019,95%CI 1.007-1.032,P=0.003)为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型的患者。MB的发生率增高,提示更为严重的脑内微血管病变及可能的出血倾向。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既往脑梗死病史、舒张压水平是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脑内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