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童彤  唐丽琴  张善堂  吴颖其 《安徽医药》2013,17(6):1059-1061
目的通过对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不同肾移植患者的全血中环孢素浓度监测结果的进行初步分析,以探讨影响其浓度的可能因素,为更好地开展CsA浓度监测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877例次肾移植患者的CsA血药浓度,分析术后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与CsA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 CsA血药浓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组CsA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CsA血药浓度在同一时间段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移植术后患者进行CsA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存活7年以上肾移植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素兰  蒋艳  钱春艳  钱爱而 《中国药房》2010,(18):1661-1663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环孢素A(CsA)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91例存活7年以上肾移植患者2291例/次的CsA血药浓度,分析术后时间、性别、年龄等因素与CsA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CsA血药浓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且个体差异大;男性、女性2组CsA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在同一时间段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CsA血药浓度,可防止免疫过度、不足和药物毒性,从而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监测环孢素血药浓度峰值(C2)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肾移植受者,采用单抗免疫荧光偏振法(TDX)同步监测CsA全血谷浓度(C0)和峰浓度(C2),比较研究C0和C2的监测在预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异反应、药物性肝损害以及肾毒性中的价值.结果 8例患者发生急性排异反应,6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6例发生肾中毒.术后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异患者CsA谷浓度C0与未发生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CsA峰浓度C2明显低于正常组C2(P<0.05).结论 监测CsA峰值浓度(C2)能有效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王羽  谢经  乔小云 《医药导报》2014,33(1):113-115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手术后患者合并使用保肝药与环孢素(CsA)治疗窗浓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均相酶扩大免疫分析(Emit)法,对手术后常规服用CsA的56例肾移植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按手术后是否合并使用保肝药及保肝药的种类进行分组统计和分析。结果肾移植受者手术后合并使用保肝药的比例为85.71%。除还原型谷胱甘肽外,使用保肝药和未使用保肝药两组间的Cs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肝药不同种类之间比较Cs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移植手术后使用的大多数保肝药物会影响CsA的血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口服国产环孢素A(CsA)软胶囊后治疗药物监测的适宜指标。方法:采集10例肾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口服国产CsA软胶囊后12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样,以单克隆荧光偏振免疫(mFPIA)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各采样点CsA浓度与AUC0~12和AUC0~4的相关系数,考察相关系数间的差异性。结果:除0.5、0.75h外,其余各时间点与0h的相关系数两两间检验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稳定期口服国产CsA软胶囊患者,谷浓度(c0)仍然可以作为适宜的治疗药物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肾移植患者环孢素(CsA)血药浓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58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口服CsA达稳态时,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其全血CsA浓度。结果:随着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延长,CsA治疗浓度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每个患者的病情、用药情况都不尽相同。监测CsA血药浓度时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正确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的使用及其血药浓度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后环孢素A(CsA)的使用及其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法)测定102例肾移植患者术后CsA谷浓度,并对其初期用药剂量,给药后至首次CsA谷浓度监测的间隔时间及CsA谷浓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9.60%的患者初期用药剂量为300-460mg.d^-1,76.47%的患者在用药后5-14d内进行了CsA谷浓度监测,64.04%的患者CsA谷浓度在150-400μg.L^-1之间。结论: 肾移植患者术后CsA的应用及CsA血药浓度监测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8.
40例肾移植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孢素A(CsA)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目前广泛应用干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环孢素A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用药时间长,保持适宜的血药浓度至关重要。CsA的血药浓度过高易引起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感染,过低则发生排斥反应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肾毒性反应与肾移植术后发生的排异反应难以区别。因此为提高CsA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在其治疗过程中常规性监测血药浓度,并随时调整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在临床中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 对2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并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CsA血药浓度监测,同时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总结.结果 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CsA血药浓度监测示:<1月为(341±53.7)ng/ml,1月为(309±49.4)ng/ml,3月为(286±46.1)ng/ml,6月为(237±41.5)ng/ml,1年为(218±39.3)ng/ml,>1年为(164±37.8)ng/ml.2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5例占19.23%.结论 肾移植术后实施CsA用药个体化方案,监测CsA血药浓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是指导临床医师调整给药方案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监测肾移植后病人环孢素A(CsA)全血浓度,提出CsA在三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中的理想治疗窗。方法 用特异性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CsA全血浓度,对521例病人监测3275次,按术后时间及临床表现分组比较。结果 肾移植后<1、1-3、3-6、6-12个月、1-2和>2年的CsA全血谷浓度的理想治疗窗应分别为250-450、200-400、150-300、100-250、100-200和100-180μg/L。结论 CsA全血浓度在上述范围内,中毒反应和排异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肾移植受者应用霉酚酸酯(MMF)与硫唑嘌呤(Aza)的临床疗效.方法:肾移植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MMF组,即用环孢素(CsA)加MMF、泼尼松(Pred)三联用药方案者40例;Aza组为CsA加Aza、Pred三联用药方案者46例;定期监测其肝肾功能、CsA全血浓度等,观察时间为1 a.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基本相同,但MMF组患者血肌酐(Cr)值显著低于Aza组,差异有显著性,;MMF组的CsA用量及其血药浓度也显著低于Aza组;MMF对急慢性排斥反应效果较Aza好;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Aza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于MMF组.结论:含MMF的三联用药更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和降低肝肾毒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硫唑嘌呤(Aza)在肾移植病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肾移植术后服用霉酚酸酯、硫唑嘌呤患者各28例,均采用同服环孢菌素和泼尼松三联用药方案,每月常规监测环孢菌素A(CsA)全血浓度、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尿常规。结果:MMF组的CsA用量及其血药浓度显著低于Aza组(P〈0.05),MMF组患者血肌酐(Cr)值也显著低于Aza组(P〈0.05),同时MMF组对急慢性排斥反应效果较Aza组好,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低于Aza组。结论:MMF较Aza不良反应小,减少或避免肝、肾功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机会,使肾移植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MMF)替代硫唑嘌呤(Aza)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5例肾移植后应用皮质激素(Perd),环孢素(CsA),MMF(或)硫唑嘌呤(Aza)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分成MMF组57例,Aza组38例,MMF组适当减少环孢素用量。结果 MMF组发生急性排斥率为8.89%(5/57),Aza组为23.7%(9/38)。结论 以MMF代替Aza应用于肾移植术后,可以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及CsA的用量,减少药物的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14.
王莉  卢一平  石明  谢喜  王佳  唐科士 《中国药房》2008,19(11):844-84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环孢素A(CsA)、强的松(Pred)和吗替麦考酚酯(MMF)后是否允许CsA减量而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是否可以减少CsA相关副作用以提高疗效。方法:将使用常规剂量CsA的肾移植患者(213例)与使用低剂量CsA患者(176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肾功能水平、排斥反应发生率及人/肾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低剂量CsA组总体疗效稍好,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CsA+MMF+Pred三联用药,在使用足够剂量MMF的情况下,可以允许CsA减量而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刘航  梁思敏  吴小候 《中国药房》2009,(14):1100-1101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雷帕霉素(RP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同种尸体供肾移植患者分为试验组(28例)与对照组(30例),免疫抑制方案分别为环孢素A(CsA)+RPM+强的松(Pred)、CsA+霉酚酸酯(MMF)+Pred。观察2组在移植术后6月内的疗效、并发症及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同时监测血脂水平、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分析2种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人/肾存活率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观察期内均移植肾带功存活。试验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28,14.3%)稍低于对照组(5/30,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发生血脂异常11例(39.3%),切口感染4例(14.3%),腹泻3例(10.7%),白细胞减少1例(3.6%);对照组中血脂异常3例(10.0%),切口感染2例(6.7%),腹泻8例(26.7%),白细胞减少5例(16.7%)。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应用CsA+RPM+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会产生更强的免疫抑制效果,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其主要副作用是血脂升高和切口感染,但腹泻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麦考酚酸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麦考酚酸酯( mymcophenolatemofetil,MMF)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0例肾移植病人分为2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 8例,年龄(43 ± s 10) a]为治疗组,给予MMF1g, po, bid;另 20例[男性 13例,女性 7例,年龄(45±11) a]为对照组,给予硫唑嘌呤(Aza) 150mp,po, qn。共 6 mo。结果: MMF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0,Aza组为2例,2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组病人的消化道反应、肝中毒、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MMF是一种能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服用吗替麦考酚酯(MMF)和硫唑嘌呤(Aza)导致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策略。方法肾移植术后白细胞减少症31例;服用MMF22例,Aza9例。将白细胞减少症分为4度:轻度:WBC〈4×109/L;中度:WBC〈3×109/L;重度:WBC〈2×109/L;极重度:WBC〈1×109/L,根据不同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措施:(1)轻、中度白细胞减少(21例):MMF和Aza减量到1/2或停用MMF或Aza,换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口服升白细胞药物。(2)重度白细胞减少(5例):停用MMF或Aza;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3)极重度白细胞减少(5例):停用MMF或Aza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大剂量应用rhG-CSF;预防感染、加强支持治疗等。结果轻、中度白细胞减少21例:治愈21例(100%)。重度减少5例:治愈5例(100%)。极重度减少5例:治愈3例(60%),死亡2例,死于多部位感染1例,死于伤口感染大出血1例。结论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后绝大多数白细胞减少可被逆转,最有力的手段是大剂量应用rhG-CSF,停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霉酚酸酯(MMF)与环孢素A(CsA)及皮质激素(Pred)合用时CsA的治疗窗,分析霉酚酸酯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164份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呆:MMF方案CsA的治疗窗为:1mo内为150~300ng/ml,1~3mo 120~260ng/ml,3~6mo 110~225ng/ml;MMF方案中毒反应、排异反应发生均低于经典三联方案(CsA 硫唑嘌呤Aza Pred).结论:MMF方案优于经典三联方案,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及中毒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尸体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多种外科并发症治疗效果和治疗经验。方法收集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2007年1月—2012年9月实施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的398例患者,采用原位低温灌注改良切取法取肾,进行肾移植手术。移植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根据血药浓度进行调整。结果发生各种外科并发症2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5%。2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尿瘘6例,占27.3%。其中输尿管膀胱吻合VI瘘4例,占18.2%,肾盂输尿管坏死1例,占4.5%,输尿管坏死1例,占4.5%。切口及手术局部出血和血肿5例,占22.7%;动脉吻合口狭窄4例,占18.2%;切口感染3例,占13.6%;淋巴瘘2例,占9.1%;移植肾破裂1例,占4.5%;肾动脉血栓形成1例,占4.5%。结论强调修肾及移植过程中手术操作的技术要求和围手术期的精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赵莉  张相林  杨志豪 《中国药房》2009,(14):1074-1076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对肾移植患者钙调酶抑制剂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对2例肾移植前、后并发结核感染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钙调酶抑制剂血药浓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患者术后常规进行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偏振法测定服抗结核药前、后各个时期全血中CsA(或FK506)浓度的变化。结果:利福平可明显降低CsA的血药浓度。该患者的CsA日剂量需增加为原来的3倍以上才可维持较理想的血药浓度;利福喷汀可降低FK506的浓度,但降幅不大。结论:对肾移植前、后并发结核感染的患者应严密监测钙调酶抑制剂浓度,同时注意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