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22例重型流行性出血热(EHF)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其抑制物(PAL)活性、血浆纤溶酶(PL)活性在病程中的活动变化。结果EHF患者在发热期、少尿期七一PA与PL活性显著上升(P〈0.01),PAL活性低于正常,t-PA/PAL比值显著升高(P〈0.01)多尿期与恢复期t-PA与PAL的活性有所下降,PAL活性增强,t-PA活性增强,PAL活性下降,纤溶系统功能亢进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患者血浆VWF含量、以发色底物比色法测定患者血浆的t—PA和PAI活性。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血浆VWF量增高、t—PA活性下降、PAI活性增高;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比单纯高血压病患者更显著。本资料提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液促凝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弱,有并发症者变化更加明显。这将有助于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为临床上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病提供临床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对象为Ⅰ、Ⅱ、Ⅲ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7例,正常对照者41例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2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及20例正常晚孕妇女(正常晚孕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t-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01),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血浆PAI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晚孕组(P<0.01),子痫患者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P<0.05),子痫前期患者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纤溶抑制系统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浆t—PA及其抑制物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②方法采用显色底物法对2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和20例健康人血浆t-PA及PAI的活性进行测定.③结果心绞痛病人血浆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t=3.87,P<0.01),PAI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t=2.63,P<0.05),65岁以上老年病人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尤为显著(t=3.87,2.98,P<0.01).④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存在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有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改变。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发色底物法 ,对 5 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组 )、30例非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 )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止物 (PAI 1)和D 二聚体 (D D)含量及t PA和PAI 1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肿瘤组血浆t PA含量与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AI 1活性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D 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溶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有明显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展相关 ,进一步研究纤溶系统与妇科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血瘀证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溶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 4 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1 )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 48例血瘀型、5 2例非血瘀型冠心病 (CHD)患者和 5 4例健康人 ,对其血浆GMP—1 4 0含量、t—PA、PAI—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CHD血瘀证患者血浆GMP—1 4 0明显高于非血瘀证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 ,CHD患者血瘀证PAI—1活性明显升高 ,t—PA活性明显降低 ,与非血瘀组和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 ,进一步分析表明 ,t—PA/PAI—1比值各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 ,以血瘀证组最低。结论GMP—1 4 0、t—PA、PAI—1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58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抗原含量,反映纤溶-抗纤溶活性的变化,并对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纤溶指标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M-1的含量、PAI-1/t—PA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M-1的含量较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显著为高。但t—PA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均无显著降低。患者组及对照组不同性别间纤溶及抗纤溶水平均未见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栓性疾病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及纤溶-抗纤溶的平衡失调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纤溶激活系统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方法 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 81名冠心病患者和 59名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的纤溶激活系统中PAI 1、t PA活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1. 04±0. 18)比正常人群(0. 52±0. 07)的PAI 1活性上升,t PA活性下降(分别这 0. 35±0. 09, 0. 38±0. 04) (P<0. 05);这种改变在不同行为类型之间比较,A型行为类型比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PAI 1的活性升高而t PA活性降低,两者差异都有显著意义 (P<0. 01)。结论 冠心病患者随着A型行为的增加,血浆中PAI 1活性上升,t PA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并加重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液纤溶活性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8例颈AS患者与94例无颈AS的对照组,分别采用产色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荧光偏振光法测定Hcy含量。结果:颈AS患者血PAI1活性和Hc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t 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PAI-1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Hcy含量升高、高胆固醇与颈AS相关。结论:血液纤溶活性降低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颈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乳癌组织内的水平状况,我们用底物发色法测定69例乳癌组织和33例乳房纤维瘤组织t—PA值,并结合患者临床分明。淋巴结转移情况、月经状况、雌孕激素受体、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PA值在乳癌组(n=69)为98±47Iu/mg蛋白,略高于纤维瘤组(87±40,n=33,无统计学差别,激素受体(ER,PR)双阳性组t—PA值(125±37)显著高于其他组,随临床分期Ⅰ→Ⅲ,t—PA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t—PA值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t—PA值可以补充说明体内雌孕激素受体功能状态,为激素疗法提供更多信息并提示临床病程。  相似文献   

12.
熊俊杰 《中原医刊》2006,33(23):43-44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EH患者(实验组)和42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口服缬沙坦80mg,每日1次,共8周,分别测定并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活性的变化。结果EH患者治疗前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及纤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缬沙坦治疗8周后,实验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PA活性明显升高,PAI-I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缬沙坦可有效减少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改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肝止血中药柴胡止血液对置含铜宫内节育器(Cu—IUD)大鼠子宫局部及外周血清纤溶状态的影响,探讨调肝止血中药治疗置Cu—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的机理。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了柴胡止血液对置Cu-IUD大鼠子宫组织及外周血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置Cu—IUD后大鼠子宫组织t—PA活性明显升高,PAI活性也代偿性小幅度升高,t—PA,PAI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使用柴胡止血液治疗后,t—PA活性及t-PA,PAI比值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同时,模型组t—PA活及t—PA,PAI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升高,而PAI活性无明显变化,经柴胡止血液治疗后,t—PA、PAI活性及t—PA,PAI比值恢复正常一结论:置Cu—IUD大鼠子宫局部纤维系统功能亢进,其全身纤溶系统功能也有一定升高,调肝止血中药柴胡止血液对置Cu—IUD后大鼠子宫组织及外周血清纤溶状态有一定调整作用,能明显降低t—PA活性及t—PA,PAI比值,这是其有效治疗置Cu—IUD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牙周炎维护期龈沟液(GCF)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与牙周炎活动期发生的关系。方法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后1个月,对全口牙进行检查并记录牙周情况。3个月后再次进行复查,筛选出活动期牙位,测定活动期GCF中t-PA及PAI的活性,并和邻近非活动期牙位进行比较。结果牙周炎活动性的估计年发生率约在8.61%;最常发生牙周炎活动性破坏的是上颌磨牙;牙周炎活动性多见于邻面。非活动性位点与活动性位点之间t—PA及PAI的活性、PAJ/t—PA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现有的牙周炎活动性诊断标准具有局限性,本研究尚不能确定t-PA及PAI活性与牙周炎活动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GMP- 14 0及纤溶活性的改变。方法 :选择 3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 ,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 14 0 (GMP- 14 0 )含量及血浆组织型酶原激活物 (t- PA)、t- PA抑制物 (PAI)活性。结果 :高脂血症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浆 TC、TG、L DL - C明显增高 (P均 <0 .0 1) ,HDL - C下降 (P<0 .0 1)。GMP- 14 0含量、PAI活性明显升高 (P均 <0 .0 1) ,t- PA活性降低 (P<0 .0 1)。PAI- 1活性与 TG呈正相关 (r=0 .4 6 ,P<0 .0 5 )。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性明显增加 ,GMP- 14 0水平升高 ;纤溶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 活性 (AT- :α)、纤维蛋白原 (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α)及其抑制物活性(PAI- 1:α)在脑梗死和糖尿病伴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4 0例脑梗死和 5 2例糖尿病患者血浆 AT- 、t- PA、PAI- 1的活性及 Fbg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 AT- :α、t- PA:α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 t- PA:α水平显著降低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抗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脑血栓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头、针体结合电针进行治疗。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的活性。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与一般治疗方法作对照。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电针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AI-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头、体穴位结合电针治疗能明显提高血浆t-PA活性,降低PAI-1水平,促进纤溶功能,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淫羊藿总黄酮甙对小鼠纤溶系统及对卒中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126_Ⅰ标记的纤维蛋白测定淫羊藿总黄酮甙(TFG)对小鼠巨噬细胞(M)纤溶活性的影响,用专一发色底物法测定在TFG作用下小鼠M的纤溶酶原激活剂(PA)的活性。结果表明TFG能使小鼠M中PA的活性显著增加,酶活性相当于0.731 IU/ml(P<0.01)。鼠M纤溶活性也显著增强,给药组的纤溶活性是对照组的2.8倍(P<0.01)。SHRsp大鼠体内实验表明,TFG能显著降低SHRsp大鼠死亡率,并能抑制其血压的升高。对照组大鼠中风死亡率为90%,给药组死亡率5%。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22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患者分3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65例;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42例;③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15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纤溶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结果:①血浆t-PA抗原浓度:AMI组t-PA浓度中位数(3.28ng/m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2.29 ng/mL,P=0.000)、SA组(2.47 ng/mL,P=0.002)和UA组(2.57 ng/mL,P=0.006).SA组、UA组、对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1).②血浆PAI-1活性水平:AMI组(38.06 U/mL)和UA组(55.61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63 U/mL)和SA组(30.33 U/mL),P均=0.000;UA组高于AMI组(P=0.048);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③血浆PAI-1/t-PA比值:UA组(21.47)显著高于对照组(9.07)、SA组(10.90)和AMI组(12.48),P均=0.000;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S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PAI-1升高导致的纤溶活性下降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测定血浆PAI-1和t-PA,并计算P/T比值,有助于判断患者纤溶功能状态、甄别ACS和不同类型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