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40 例不同治疗期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过氧化物酶进行显示,并以食管良性病变和正常人为对照,且所有受检者血常规正常。结果表明,食管癌组的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颗粒的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 P< 0 .05) ,食管癌术中输血者,短期内部分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颗粒的含量增高之后又降低。食管癌术中未输血者,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患者病情越重,身体状况越差,过氧化物酶量越少。正常组与食管良性病变间无显著差异( P> 0 .05) 。作者认为,通过观察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的变化,具有监测病人病情和治疗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中性、嗜酸性较细胞及单核细胞胞质内含过氧化物酶(POX),能将试剂中的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生成蓝色颗粒. 1.酶活性增高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放射病,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出现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钠对细菌脂多糖( LPS)诱导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NE)释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瑞氏染色法鉴定中性粒细胞及胞内嗜天青颗粒,使用LPS刺激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提取细胞上清液,应用比色法检测上清液中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以确定合适的刺激时间和浓度后,给予中性粒细胞LPS刺激同时予以普伐他汀钠处理,使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NE含量,比色法检测NE活性.结果 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E的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增高.普伐他汀钠处理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E明显降低(P<0.05).结论 普伐他汀 钠能降低LPS刺激导致的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降低NE释放量及其活性.  相似文献   

4.
正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存在于髓系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嗜苯胺蓝颗粒中,是中性粒细胞活化的标志物。MPO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如肺癌、冠心病、白血病、胃癌、大肠癌、哮喘等的易感性与MPO基因多态性有关[1-2]。现将近年来MPO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形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在鉴别感染及感染类型中的意义。方法 观察1 200例临床确诊感染性疾病病例白细胞浆内颗粒的变化,结合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和积分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细菌性感染中性粒细胞内中毒颗粒明显、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淋巴细胞形态异常,中性粒细胞形态、碱酶无明显异常。结论 白细胞形态检查结合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是检测、区分感染早期诊断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何莹  ;陈安  ;胡川闽 《医学综述》2014,(22):4044-4046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存在于中性粒细胞的过氧化物酶阴性颗粒中,并在人体组织细胞中广泛分布。近年研究发现,NGAL与肾脏关系十分密切,可能参与启动肾脏发育并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众多实验室和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肾损伤(AKI)时NGAL表达明显增高并分泌释放入体液中。尤其是尿液中的NGAL水平与肾脏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且很早就表现出来,NGAL被认为是新的有效的AKI早期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王成付 《安徽医学》2008,29(3):335-338
ANCA即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 neutm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胞浆中有些特殊颗粒及嗜天青颗粒,颗粒中具有杀菌作用的酶,它们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当受到炎症刺激时可以在细胞表面表达,诱导免疫反应产生ANCA。ANCA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G(即IgG)。  相似文献   

8.
髓过氧化物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又称过氧化物酶,是一种重要的含铁溶酶体,存在于髓系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嗜苯胺蓝颗粒中,是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随着对MPO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MPO基因多态性导致个体对一些疾病易感性的差异,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对自身免疫性间质肾炎模型免疫炎症的抑制作用冯江敏吴靖川1周希静(第一临床学院肾内科,沈阳110001)关键词自身免疫性间质肾炎;髓过氧化物酶;抑制作用自身免疫性间质肾炎免疫病理改变中,常常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中性粒细胞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机理和寻求新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冠脉结扎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不同时程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CPK)、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采用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来定量分析中性粒细胞。结果;随着缺血30min后再灌注时间的增加 ,CPK、MDA和MPO都呈现出时间相关性,而且在再灌注2h时都达到峰值。结论: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与心肌组织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介绍了高铁细胞色素C还原法,四唑氮蓝还原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产生O_2~-7·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氨基安替比林-酚红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产生H_2O_2。研究表明,高铁细胞色素C还原法和氨基安替比林-酚红法测定活性氧灵敏性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道重塑。以往哮喘被认为主要由2型炎症因子驱动,Th2细胞分泌IL-4、IL-5和IL-13,引起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中性粒细胞与哮喘炎症过程也存在密切关系。哮喘患者气道中的中性粒细胞在趋化增加的同时凋亡下降,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中性粒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更早到达,通过产生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哮喘的发生及发展过程。针对这些效应分子的拮抗剂如抗IL-8受体抗体、抗IL-17抗体,DNA酶显示出对中性粒细胞哮喘的治疗作用,但应用于临床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持。本文主要就中性粒细胞在哮喘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孙艳玲 《医学综述》2013,19(14):2521-2523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类由环境、遗传、免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有研究认为蛋白酶3和髓过氧化物酶是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最重要的抗原成分,在启动中性粒细胞全面活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改变。方法 采用免疫化学法测定 32例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和氧化酶反应的变化 ,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重症肺炎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基础和PMA刺激的胞吐作用均明显下降 (P <0 .0 1) ;重症肺炎患者的基础和PMA刺激的反应性氧属 (ROS)产生明显增加 ;重症肺炎患者肺部中性粒细胞释放乳铁蛋白、髓过氧化物酶 (MPO)和ROS增加 ,PMA刺激后相似 ;肺炎的严重性与血液中性粒细胞释放乳铁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吐作用明显受损 ,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30例健康供者在应用rh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有无改变。方法:注射rhG-CSF前后采集静脉血制备血涂片, pH6.4-6.8条件下瑞特-姬姆萨混合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同时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pH5.4条件下姬氏染色观察中毒颗粒。结果:应用rhG-CSF前1天中性粒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毒颗粒、NAP阳性率及积分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应用rhG-CSF后中毒颗粒、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增高,96%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偏大,胞浆内见大量“中毒”性颗粒、Döhle小体、空泡数量增加。结论:应用rhG-CSF可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髓过氧化物酶可作为粒细胞的标志酶,用于急粒和急淋的鉴别,慢粒急变时细胞类型的确定,以及白前时异常细胞群体的发现等。本文就10例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血液标本,采用DAB显示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方法处理,在电镜下观察酶在细胞超微结构中的定位及其异常改变。结果显示,在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内,髓过氧化物酶的出现不仅显示了从粗面内质网,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包装而形成嗜天青颗粒的正常分泌过程,亦可出现于种种异常结构内,如棒状小体、假性Chediak—Higashi颗粒等。此外,本文就电镜髓过氧化物酶反应程序中应注意的事项也加以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GAL在50例食管癌和1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病变类型的关系及其在食管癌组的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 NGAL在食管癌中显著表达.结论 NGAL可能在检测食管癌发生、进展、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yeloperoxidase-an-tineutrophil cytopasmic antibody,MPO-ANCA)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asmic antibody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的主要自身抗体之一,是我国AAV患者血清中的最主要自身抗体。临床研究报道,MPO-ANCA阳性母亲可通过胎盘传递自身抗体,导致新生儿出现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MPO-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MPO-AAV)的临床表现(肾小球肾炎和肺出血)[1];AAV患者MPO-ANCA滴度与肾小球新月体形成数目及疾病的活动性相关[2-3]。Mark等[4]使用人MPO抗原主动免疫实验鼠,Xiao等[5]使用纯化的MPO-ANCA被动免疫实验鼠,均成功获得MPO-AAV的动物模型,目前研究[6-8]显示,MPO-ANCA为MPO-AAV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其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趋化粘附和脱颗粒等炎症反应,导致 AAV 的临床损害。这一观点被已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9.
陈谱  何韶衡 《广东医学》2004,25(5):602-604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多种炎症性细胞参与了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激活标志物为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2D7及BB - 1。中性粒细胞的特异性激活标志物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 trophilelastase ,NE)、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d loperoxidase ,MPO)及乳铁蛋白(lactoferrin ,LF)。在患者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 ,BALF)、血清及尿中可查出这些标志物升高。通过对这些标志物的评价,有利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流引起肺损伤的细胞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肠缺血、肠缺血再灌流三组,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肺组织髓过氧化酶(是中性粒细胞的特征酶)活性、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缺血再灌流组肺髓过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均高于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结论 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流致肺损伤中起了重要作用,介导着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