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21例浆膜腔积液中细胞学诊断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西京医院2014-01—2016-05间由浆膜腔积液诊断为淋巴瘤者21例,对其进行常规涂片、染色、离心包埋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对部分病例进行基因重排分析,并对照其细胞学诊断和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21例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2~87岁,中位年龄64岁。14例为胸腔积液,6例为腹腔积液,1例为心包积液。21例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学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或基因重排明确分型的13例,2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3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2例浆母细胞淋巴瘤,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2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其余8例中4例因有淋巴瘤病史,未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2例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结论浆膜腔积液中淋巴瘤病例较少见,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为转移癌或结核性浆膜腔积液。对浆膜腔积液进行仔细的形态学观察,同时离心包埋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基因重排检测可有助于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 PTL)的超声特征及超声引导甲状腺活检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22例经病理证实的PTL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2~81岁, 中位年龄61岁)、超声声像图表现及活检方式, 将PTL超声表现分为3型, 即弥漫型、结节型和混合型。  结果  22例PTL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45.5%, 10/22)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6.4%, 8/22)。16例PTL患者(72.7%)首发症状为颈部肿物近期明显增大。22例PTL患者中16例(72.7%)超声诊断为恶性或可疑恶性, 6例(27.3%)超声诊断为良性。10例行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检, 其中仅2例诊断可疑PTL; 9例行超声引导组织活检, 其中8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15例PTL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活检, 获得病理诊断。PTL超声声像图特征分为弥漫型(45.5%, 10/22)、结节型(40.9%, 9/22)和混合型(13.6%, 3/22)。  结论  超声声像图特征有助于PTL诊断, 尤其是对有近期颈部肿物迅速增大病史的患者。超声引导组织活检安全、准确, 是诊断PTL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对50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DNA含量进行检测, 并以细胞学诊断结果作为标准, 分析该技术诊断阳性病例的最佳阈值。  结果  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用于胸腔积液诊断, 以细胞DNA指数(DNA index, DI)2.5判定为非整倍体细胞, 该类细胞数目最小值为1时诊断阳性敏感性为87.5%, 特异性为100%。  结论  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胸腔积液诊断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诊断阈值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  方法  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 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 抗体包括CD3, CD20, CD79α, CD5, Bcl-2, Bcl-6, CD10, CD23, CyclinD1, AE1/AE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  结果  2例患者均为汉族, 男女各1例, 年龄分别为57岁和53岁, 女性患者伴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 SS)及过敏性紫癜。术前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术后大体检查均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物, 内含小囊。镜下可见成片的小到中等大小弥漫淋巴细胞, 主要是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或单核样淋巴细胞, 偶见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小血管丰富, 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浆细胞; 并可见多房囊肿, 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柱状上皮细胞, 伴淋巴上皮病变, 囊壁Hassall小体增多并囊性退变, 内见粉染物; 存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 周围脂肪组织内散见多处小结节。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α和Bcl-2弥漫阳性, 囊肿上皮及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AE1/AE3阳性, 上皮间可见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PCR显示2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 IgHV)基因重排阳性。2例患者均开胸行肿物及部分胸腺切除术, 术后分别随访27和6个月, 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少见, 具有明显特点:亚洲人多发, 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体及镜下可见多房囊肿, 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 缺乏凋亡抑制蛋白2-黏膜相关淋巴瘤转位基因1(API2-MALT1)融合基因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 临床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 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6例小肠淋巴瘤和69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资料, 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和超声征象。  结果  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在超声回声是否均匀、是否伴有无回声区、是否伴有气体回声以及超声分型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 而在临床特征、大小、边界、是否分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肠淋巴瘤多表现为回声均匀、病灶内部无囊变坏死区, 超声分型为浸润型和肿块型; 而小肠间质瘤多表现为回声不均匀, 病灶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区, 超声分型均为肿块型。  结论  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的超声征象具有特征性表现并有一定差异, 有助于对两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细胞学特点及其诊断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GBS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CSF检查资料。入组病例均符合《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2010年)诊断标准。CSF细胞学检查采用CSF细胞沉淀器(自然沉淀法)制片, MGG法染色。采用χ2检验比较CSF常规计数和CSF细胞学的阳性率。  结果  共28例GBS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男19例, 女9例, 平均年龄39岁(8~69岁)。均急性起病, 肢体无力22例, 感觉减退13例, 感觉过敏3例, 球麻痹7例, 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3例, 尿潴留5例, 体位性低血压1例, 眼肌麻痹5例, 面瘫10例, 共济失调4例。临床分型: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20例, 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1例, 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1例, 急性感觉神经病1例, Miller Fisher综合征4例, 抗GQ1b抗体阳性的眼肌麻痹1例。CSF蛋白0.39~4.23 g/L, 蛋白升高26例, 其中11例蛋白>1.0 g/L; CSF白细胞计数:(0~5)×106/L 26例, (6~10)×106/L 2例。CSF寡克隆区带阳性者14例, 髓鞘碱性蛋白升高者18例。抗GM1抗体阳性3例, 抗GQ1b抗体阳性2例。CSF细胞学检查异常12例, 其中9例为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 3例为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 1例见2%的中性粒细胞, 6例可见激活的淋巴细胞, 2例可见激活的单核吞噬细胞, 3例可见浆细胞。病例中CSF细胞数超过5/μl者2例(7.1%), CSF细胞学提示炎性改变者12例(42.9%), CSF细胞学阳性率高于常规细胞计数(P < 0.01)。  结论  GBS的CSF细胞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炎症等炎性改变, 与GBS的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病理机制相一致。与CSF常规细胞计数相比, CSF细胞学能够更敏感地显示CSF的炎性状态, 因此对于GBS也更具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血管内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观察及总结了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肺活检病理诊断的5例肺血管内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及病理资料, 并复习文献。活检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及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5例肺血管内淋巴瘤患者中, 男3例, 女2例; 年龄36~59岁, 中位年龄45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5/5)、体重减轻(5/5)、咳嗽(4/5)、乏力(3/5)和气短(2/5)等; 5例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16~1025 U/L)。肺功能以弥漫性功能障碍为主。肺部CT:3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及实变影, 1例为多发结节影、胸膜下楔形实变影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1例表现为右肺下叶实变影。病理组织学:肺血管内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小簇淋巴瘤细胞分布于狭小的肺泡间隔毛细血管腔内, 保留肺泡结构, 伴有肺泡上皮增生, 其病变微小, 易漏诊。1例肿瘤细胞形成瘤栓伴肺梗死。免疫组化显示3例为B细胞性, 2例为T细胞性。随访20 d~6个月(平均3.17个月), 3例B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患者均行R-CHOP方案化疗, 2例化疗后病情平稳存活, 1例化疗6程后病情进展, 更换Hyper-CVAD方案化疗后病情平稳存活; 2例T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患者, 1例失访, 1例经CHOP方案化疗效果不佳, 于诊断后20 d死于消化道出血和呼吸衰竭。  结论  肺血管内淋巴瘤非常少见, 常见于中老年人, 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胸部CT常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病理组织学显示, 淋巴瘤细胞主要分布于狭小的肺泡间隔毛细血管腔内, 其病变微小、易漏诊, 免疫组化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8年1月至7月57例患者的57个甲状腺病变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并同时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其中14例获得手术病理, 其余病例全部进行临床随访, 随访时间5年至5年6个月。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结果分为四类:良性、恶性、可疑恶性及涂片不满意, 将其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分析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的细胞学特征及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  结果  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与常规细胞学涂片特征有一定差异, 主要表现在背景血细胞明显减少、细胞量较多、集中, 胶质量少或浓集、核较深染、细胞皱缩更常见、常见细胞质碎片及裸核。57个甲状腺病变中, 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恶性6个, 良性51个。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诊断良性48个(84.2%), 恶性4个(7.0%), 涂片不满意5个(8.8%)。该技术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66.7%, 特异性100%, 准确率94.5%, 阳性预测值100%, 阴性预测值96.2%。与常规细胞学涂片诊断结果相似。  结论  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细胞学特征与常规涂片有一定差异, 诊断准确性与常规涂片相似, 在甲状腺结节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蛋白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拷贝数改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9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特征, 并以9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腺瘤为对照,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corpion ARMS突变系统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的方法分析EGFR在二者中的蛋白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拷贝数改变的情况。  结果  9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中, Cushing综合征2例, 无功能性皮质癌7例。病例随访时间6~56个月, 皮质癌患者失访2例, 死亡6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中EGFR蛋白过表达率为77.8%(7/9), EGFR FISH阳性率为55.6%(5/9);仅有22.2%(2/9)皮质腺瘤存在EGFR蛋白的表达, 且EGFR FISH均为阴性。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腺瘤及皮质癌中均未检测出EGFR基因扩增及基因突变。  结论  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非常罕见, 其诊断依据病理学及免疫表型, EGFR蛋白过表达和7号染色体的高多体性较腺瘤更常见, 可能有助于与后者的鉴别诊断, 也有可能成为今后临床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组织活检(core-needle biopsy, CNB)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04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17例进行CNB、有完整手术病理或随访资料的甲状腺病变患者, 回顾性分析其甲状腺病灶的CNB及病理结果。  结果  CNB结果显示, 117例甲状腺病变中良性85例, 恶性28例, 可疑恶性2例, 取材不满意2例, 取材成功率98.3%;弥漫性病变37例, 甲状腺结节80例。29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显示恶性24例(22例乳头状癌, 2例淋巴瘤), 其中5例CNB为良性(假阴性); 良性5例。80例甲状腺结节中小于1 cm者2例, 1~2 cm者21例, 大于2 cm者57例。  结论  超声引导CNB取材成功率高, 安全可靠, 可作为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的有效补充手段, 并可用于特殊甲状腺病理类型, 如淋巴瘤的首选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在PCNSL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诊断PCNSL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就诊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44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37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脑脊...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 CL)中枢神经系统(CNS)累及患者脑脊液(CSF)中恶性B淋巴细胞的敏感的方法.对9例考虑有CNS累及风险的DLBCL患者采集其CSF,离心获取细胞沉淀,在直接裂解后运用BIOMED-2 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恶性B淋巴细胞特征性改变),并将此方法的敏感性与细胞学检测及流式细胞术进行比较.此外,通过一系列数量/浓度的肿瘤细胞,分析两种样品处理方式(细胞直接裂解法和传统DNA提取法)导致的敏感度差异,并评估直接裂解法联合BIOMED-2 PCR方案的敏感度.结果显示,BIOMED-2 PCR检测到5例DLBCL患者的CSF中存在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恶性B淋巴细胞“阳性”),而细胞学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均只能明确检测2例为“阳性”,表明BIOMED-2 PCR敏感性高于细胞学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另外,经过改进的样品处理方式——细胞直接裂解法比传统的DNA提取能获得更高的BIOMED-2PCR敏感度,前者可以检测到浓度低至1%、细胞数低至20个的肿瘤细胞.结论:细胞直接裂解联合BIOMED-2PCR是一种敏感的、非常适用于CSF(细胞数少)的检测方法,可辅助诊断DLBCL病例的CNS累及.  相似文献   

13.
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基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筛选高效、方便、经济的对NK/T细胞淋巴瘤更进一步分类与诊断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了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的34例患石腊包埋标本,27例发生于结外,7例发生在淋巴结。用多种抗体研究其免疫表型。EB病毒EBER探针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病毒感染。PCR方法检测T细胞受体β和γ基因的克隆性重排。结果:在34例结外淋巴瘤患中,18例CD56阳性,16例TIA-1阳性。2例皮肤淋巴瘤患中所有的瘤细胞Ki-67均阳性。在:EB病毒RNA检测中,12例发生于上呼吸消化道的病例阳性,包括鼻部的9例,以及鼻外的3例。同样在2例胃肠道淋巴瘤及1例皮肤淋巴瘤患中检测到EBER。22例上呼吸消化道淋巴瘤患中有2例检测到了TCRβ或γ基因克隆性重排,所有胃肠道和皮肤淋巴瘤患均检测到了TCR基因重排。2例其他部位结外淋巴瘤及7例结内淋巴瘤患中有5例显示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结论:大多数上呼吸消化道NK/T细胞淋巴瘤起源于NK细胞,只有一小部分为T细胞来源。然而,在皮肤及胃肠道中,NK样T细胞肿瘤更多见。在淋巴结中,NK细胞淋巴瘤很少。由于NK及NK样T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改变相似,在进行NK细胞标志物、细胞毒性颗粒蛋白检测的同时必须检测TCR基因重排才会得到准确诊断。TCR的基因重排检测仍是鉴别NK和NK样T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9例γδ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对2007至2010年住院诊治的患者,常规询问病史,进行体检及实验室检测.对有异常细胞的骨髓或脾组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行免疫分型,同时用PCR法检测TCRγ、TCRδ基因克隆性重排,用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用多重筑巢式PCR技术筛查急性白血病基因及1-8型人类疱疹病毒基因,并行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根据表达TCRγδ链来确定γδT细胞,根据T细胞抗原表达异常确定恶性γδT细胞,根据γδT细胞表达CD34、CD99、TDT、CD1a及急性白血病基因等确定为前体γδT细胞.结果 共9例患者经FCM分析诊断为γδ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初诊时8例患者骨髓中检测出大量恶性细胞,细胞形态同原始细胞.5例患者诊断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或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γδT型),4例患者诊断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HSγδTCL).行TCR基因克隆重排检测的6例患者均检测出有克隆性TCRγ和(或)TCRδ基因重排.全部患者化疗难以完全缓解(CR)或CR后很快复发,5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4例持续CR,CR时间分别为2、2、3、12个月;1例TALL(γδT型)患者在allo-HSCT后1个月内复发.结论 γδ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发病率可能比既往报道的高,部分T-ALL/LBL也为γδT细胞型;FCM是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克隆性TCRγ和(或)TCRδ基因重排阳性有助于诊断;患者预后差,allo-HSCT可能是唯一可治愈的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of 9 cases of γδT cell lymphoma or leukemia.Methods From 2007 to 2011, 9 patients with γδT-cell lymphoma/leukemia were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The immunophenotype of the abnormal cell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clonal gene rearrangement of IgH,TCRγ,TCRδ by PCR, chromosome karyotype analysis by G banding, acute leukemia gene and the DNA of type 1-8 human herpes virus by mulplex nested PCR, The γδT cells were determined by T cell with TCR γδ chain, the malignant γδ T cells by 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T cell antigens and the precursor malignant γδ T cells by the expression of CD34, TDT ,CD99, CD1a or acute leukemia genes.Results In the 9 patients with γδT cell lymphoma leukemia, significant malignantγδT cells infiltration of bone marrow were found in 8 with blast morphology.5 were diagnosed as T-ALL/LBL(γδT type) and 4 HSγδ TCL.The clonal gene rearrangement of TCRγ and/or TCRδ were detected in 6/6 patients.Patients either did not achieve complete remission (CR) after induction therapy or relapsed quickly after CR.Only 4/5 patients remained continuous CR(CCR) at 2,2,3,12 months respectively,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 the fifth T-ALL(γδT) relapsed 1 month after allo-HSCT .Conclusion s The incidence of γδ T cell lymphoma or leukemia may be higher than reported, part of them were T-ALL/LBL with poor prognoses.FCM and clonal gene rearrangement of TCRγ and/or TCRδ are helpful to diagnosis.Allo-HSCT may be the only curative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总结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11-81岁,中位年龄52岁,年龄越大,预后越差。病理类型全系非何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占90.91%,其中中心母细胞型占90.00%,T细胞型仅9.09%,T细胞及富T的B细胞型预后较差。生存时间5-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全部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单独放疗8个月,单独化疗13个月,放疗联合化疗13个月,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均为19个月,比较单独放疗组与放疗联合化疗及鞘内给药组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存期短,其预后主要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关,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免疫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免疫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PCNSL患者42例,综合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其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42例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PCNSL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脑脊液蛋白量及替莫唑胺、利妥昔单抗应用与否对患者总生存时间无影响(P>0.05),而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及治疗中常规鞘注、应用甲氨蝶呤能有效延长PCNSL患者总生存期。结论:尽早明确PCNSL诊断及积极规范化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常规鞘注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脑脊液髓样分化因子88L265P(MyD88L265P)突变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经手术或定位穿刺病理确诊的39例初发PCNSL患者(男18例,女21例,年龄40~73岁)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5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及实验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多种因素对恶性淋巴瘤(ML)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在协助T、B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SABC法进行免疫分型、PCR方法检测IgH(FR2A,3A)和TCR(β,γ)基因重排。结果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年龄分布呈递增趋势,危险比率每年剃守1.039^n;B-NHL发病率为66.7%,T-NHL为31.1  相似文献   

20.
CD45RO阳性的B细胞性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免疫表型异常淋巴瘤的起源。方法 从48例B细胞淋巴瘤中筛选出3例CD45RO、CD20和CD79a( ),CD3(-)的淋巴瘤。采用免疫组化、PCR和基因扫描技术对其免疫表型,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IgH)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TCR)进行深入研究。结果 3例淋巴瘤均为结外淋巴瘤。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2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PCR和基因扫描显示3例均有IgH克隆性扩增;PCR未显示TCR扩增;高敏感性基因扫描显示低峰值TCR克隆性扩增,提示可能为背景T细胞扩增。结论 CD45RO不是T细胞特异性抗原,CD45RO阳性细胞不能完全等同于T细胞,因此,在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中应选用多种抗体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