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急性脑梗死患何时开始康复,目前尚有争议,为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作此对比研究。方法 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12h)、早期康复组(生命体征稳定后24h),每组34例,以2-4周康复为晚期康复组。3组患人院时、康复训练后1,3月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 3组患康复训练后ADL评分均显提高,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超早期和早期康复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康复组,超早期康复组治疗效果优于早期康复组,而且无一例病情加重。结论 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提高ADL,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早期康复组,50例脑卒中后2~4周为晚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h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1,3月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1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提高,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结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早期康复组,50例脑卒中后2~4周为晚期康复组。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h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入院后即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1,3月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1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提高,汉密顿焦虑量表、HDRS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结论 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晚期康复护理组各50例,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24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神经症状不再进展、生命体征稳定72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病程3~4周的脑梗死恢复期为晚期康复护理组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后1个月、3个月3组患者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HAMA焦虑量表和HDRS抑郁量表的评定。结果 3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HAMA焦虑量表和HDRS抑郁量表评分则明显下降。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早期康复护理组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护理组,且超早期康复护理组疗效亦明显优于早期康复护理组(P<0.05)。结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与特殊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天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天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天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天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天两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以对照组为基础,介入早期康复训练。评价2组患者肌力、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E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护理后患者肌力、ESS以及ADL较护理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康复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患者在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肌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康复介入时间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76例脑出血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40例和晚期康复组36例。早期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7d开始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3~4周开始康复训练。两组均采用以Bobath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FMA、MBI和ND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个月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早期康复组的改善程度更大。结论早期和晚期康复均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但早期康复介入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省交通医院收治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I-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d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天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天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0天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使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宗俊学  芦琳  芦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97-4597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山东省交通医院收治21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30d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lt;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lt;0.01)。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陈明远  梅翠红 《护理研究》2006,20(32):2939-2940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脑梗死病人,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2周内开始康复治疗。晚期康复组在发病2周后开始康复治疗。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和MBI入组时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d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治疗均可明显促使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150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康复组各50例,分别采用针刺治疗、康复训练治疗、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及梗死灶体积、中风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指标改善情况。结果:针刺康复组总有效率98%,高于针刺组84%及康复组82%;在缩小梗死灶体积、降低中风评分和神经缺损程度积分方面,针刺康复组显著优于针刺组、康复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显著,可作为脑梗死偏瘫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焦虑抑郁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进行规范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康复组同时接受由康复师进行系统规范的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观察3个月。于康复训练前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焦虑抑郁状况。结果康复训练3个月两组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康复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开展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康复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前,2组HAMA及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护理后,观察组HAMA及HAMD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护理前,2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 0. 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脑梗死患者开展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患者活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介入时机对脊柱骨折所致截瘫患者心理状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柱骨折所致截瘫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n=40)与晚期康复组(n=40),两组患者均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分别在入院时与入院后3周开始心理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早期康复组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高于晚期康复组(P<0.05),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量表评分低于晚期康复组(P<0.05),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和总评评分高于晚期康复组(P<0.05)。结论早期心理康复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陈明远  梅翠红 《护理研究》2006,20(11):2939-2940
[目的]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脑梗死病人,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2周内开始康复治疗。晚期康复组在发病2周后开始康复治疗。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和MBJ入组时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0d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治疗均可明显促使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组。  相似文献   

17.
庄恒忠 《中国疗养医学》2013,(11):1010-1011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脊髓型减压痛患者心理状况、独立生活能力及功能独立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脊髓型减压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即介入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由同一医师采用焦虑抑郁量表、Barthel指数、FIM量表进行功能评定。结果通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降低,ADL及FIM评分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练可明显改善脊髓型减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及功能独立能力。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的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的功能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19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微创组,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基本药物治疗,并在发病72 h内给予微创手术,康复组患者配合康复治疗。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神经功能缺陷(CSS)程度评分,康复组与治疗前和微创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ADL及临床疗效比较,康复组均优于微创组((P〈0.01,0.05),死亡率比较,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ADL改善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入院24h内康复治疗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2-10/2004-05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次序进入超早期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两组的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方法相同,超早期康复组的患者在入院当天就接受康复训练,一般康复组等临床病情稳定(脑梗死3~10d,脑出血10~20d)介入康复。所有患者进行4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法(共50项,每项2分,满分100分,<50分为有严重运动障碍)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修订的Barthel指数(共10项,每项0~15分不等,满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8~17分轻度抑郁;18~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评估脑卒中后抑郁情况,同时计算经济花费。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Fugl-Meyer评分:治疗后超早期康复组高于一般康复组(58.35±12.43,48.12±15.67,P<0.05)。②修订的Barthel指数:治疗后超早期康复组高于一般康复组(77.38±22.45,60.13±18.92,P<0.05)。③汉密顿抑郁量表得分:治疗后超早期康复低于一般康复组(10.23±4.89,18.21±6.41,P<0.05)。④经济花费:超早期康复组低于一般康复组[(1.98±0.87),(2.35±0.79)万元,P<0.01]。⑤超早期康复组患者在训练前后血压和心率无变化。结论入院24h内进行适当训练强度的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减少住院花费,且对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1例)和晚期康复组(28例)。早期康复组是指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予以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早期进行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