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培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UC-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细胞表型。采用聚氟乙烯巢状片进行三维培养,吖啶橙荧光观察UC-MSCs在支架上生长情况。采用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MeDIP-Seq)技术检测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情况。 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UC-MSCs并证明其表型符合国际标准,细胞黏附在聚氟乙烯巢状片三维培养体系中且生长良好。MeDIP-Seq结果显示,三维培养后UC-MSCs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较二维培养整体上调。基因本体(GO)分析显示,与二维培养的细胞相比,三维培养的UC-MSCs中上调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多参与蛋白质的代谢、膜相关细胞器的组成、酶活性调节等;而下调的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参与囊泡运输和cGMP代谢过程。通路分析显示,三维培养的UC-MSCs中上调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多参与RNA转运、神经配体受体活性、Notch信号通路等;下调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多参与磷酸肌醇代谢通路和囊泡分泌相关的通路。 结论 三维培养改变了UC-MSCs的DNA甲基化谱,所涉及的甲基化上调基因多参与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功能。三维培养降低了UC-MSCs的免疫调控和分泌囊泡相关基因的甲基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晚期康复护理组各50例,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24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神经症状不再进展、生命体征稳定72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病程3~4周的脑梗死恢复期为晚期康复护理组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后1个月、3个月3组患者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HAMA焦虑量表和HDRS抑郁量表的评定。结果 3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HAMA焦虑量表和HDRS抑郁量表评分则明显下降。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早期康复护理组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护理组,且超早期康复护理组疗效亦明显优于早期康复护理组(P<0.05)。结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与特殊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青霉素和链霉素对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凋亡和胞外分泌物基因表达的影响。首先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然后检测其免疫表型以及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并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定量RT-PCR法检测胞外分泌物(ECS)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cDNA表达。结果表明:培养得到的贴壁细胞表型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征,低浓度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可以有效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其最佳作用浓度为100 U/ml;同时青霉素和链霉素能降低其细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secretion,ECS)成分的表达,抗生素浓度越高,ECS表达降低越多;而且低浓度的青链霉素还能提高bcl-2/bax的cDNA表达比值。结论:在脐带MSC的体外培养中,低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可增加细胞增殖,降低凋亡比率,但大剂量使用会降低脐带MSC胞外分泌物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中的内皮细胞(EC)比例,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MSC中EC比例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C标志CD34+CD133+和vWF+CD31+双阳性细胞的比例,用瑞氏染色观察经VEGF作用的MSC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技术观察CD34、CD133、CD31、VWF的表达,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对EC标志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BM-MSC和UC-MSC中存在少量EC及内皮祖细胞(EPC),经VEGF 10 ng/ml作用24 h后,MSC的长宽比变大,EC比例上升而EPC比例下降,EC相关标志基因Tie-2和ecNOS等的表达均上调,其中UC-MSC对VEGF的反应更明显。结论:BM-MSC和UC-MSC中存在少量的EC及EPC,VEGF可以提高EC的比例和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
脐动、静脉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在胎儿期造血中的作用,寻找造血干/祖细胞的新来源,供临床移植应用。方法分别测定并比较脐动、静脉血中CD+34细胞含量及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单位(HPP-CFU)集落的产率。结果脐静脉中CD+34及CD+34/CD-38细胞含量分别为(1.25±0.94)%和(0.61±0.50)%,较脐动脉血中的含量(0.77±0.50)%、(0.33±0.27)%显著增高(P均<0.05);脐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MNC)大多处于静止期(>95%),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合成期细胞的比率在脐静脉血中为(2.2±1.8)%,明显高于脐动脉血的比率(0.9±1.0)%;脐静脉血中CFU-GM、CFU-MIX和HPP-CFU的产率分别为(49.7±28)/2×105MNC、(8.7±4.6)/1×105MNC和(1.6±1.2)/1×105MNC,明显高于脐动脉血的产率(18±9)/2×105MNC、(5.2±2.7)/1×105MNC和(0.4±0.4)/1×105MNC,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脐静脉血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高于脐动脉,提示胎盘绒毛膜在胎儿期造血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造血干/祖细胞的又一来源。  相似文献   
7.
混合脐血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混合脐血移植重建免疫造血系统的可行性,扩大脐血移植(CBT)的应用范围,将孕20日的C57BL/6(H-2b)小鼠和615(H-2k)小鼠经剖腹产取出胎盘和胎鼠,剪碎后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将二者各1×10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载脂蛋白E(apoE)表型与老年人收缩压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apoE的作用机制。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本研究以117例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为对照组,男86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93±543)岁;以10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为高血压组,男75例,女33例,平均年龄(6731±705)岁。2方法:先制备凝胶板,备好电极条放在凝胶的长边上,进行电泳。然后电泳转移,加入氧抗人apoE抗血清,孵育2h后冲洗,加过氧化物酶标记鼠抗羊IgG,孵育2h后冲洗,显色。二、结果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其apoE基因分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正常老年人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诱导条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胚胎干细胞ES—D3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诱导条件。方法:ES—D3细胞培养于鼠胚成纤维细胞滋养层上,对数生长期时转入无血清含bFGF的DMEM液中,隔天换液,2周后,用DTZ染色、ELIS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鉴定诱导生成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及其所分泌的胰岛素。结果:ES—D3细胞在不含白血病抑制因子和滋养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呈悬浮生长,并于第4天形成拟胚体,加入促分化因子bFGF可使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诱导生成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在培养基中自我组装形成三维立体细胞簇。诱导第17天,DTZ染色发现大量被染成暗红色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亦证实了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存在;同时,用ELISA法检测到胰岛素分泌。随着诱导天数增加,DTZ染色阳性细胞数及胰岛素含量均增加?结论:胚胎干细胞ES—D3在无血清含bFGF培养基中能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且该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  相似文献   
10.
MMP-1、MMP-3对高动力血流状态肺血管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肺动脉壁内金属基质蛋白酶鄄1(MMP鄄1)、金属基质蛋白酶鄄3(MMP鄄3)的表达水平,探讨MMP鄄1和MMP鄄3对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套管连接法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穴S1、S2雪各20只和对照组(C1、C2)各10只,实验组用套管连接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和右侧颈外静脉第1属支的近心端,对照组只在相同部位作假手术。于实验后第8周和第16周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和右心室收缩压,留取肺组织行免疫组化法染色,应用IA1型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壁中MMP鄄1和MMP鄄3的含量相对值。结果:术后8周S1组PAP和RVP均显著升高,与C1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5),术后16周S2组PAP和RVP升高,与C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S1组与S2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01);术后8、16周S1组大鼠肺血管大中动脉中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胞浆及细胞外基质中有较多MMP鄄1和MMP鄄3棕褐色颗粒沉积,同时可见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平滑肌肌层增厚,无肌型小动脉肌化;而对照组大鼠肺血管无明显MMP鄄1和MMP鄄3棕褐色颗粒沉积和肺高压病理改变。IA1型自动图像分析量化结果显示,术后8、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01);S2组和S1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MMP鄄1和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