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标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比较容易,但在病因诊断方面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国内外尚缺少通用的病因诊断标准.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 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1993年该标准公布以来[2-4],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
目的依据改良TOAST分型方法作为标准,探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的TOAST病因分型法作为诊断标准,结合头颅DWI和/或TCD微栓子监测结果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AT)的诊断及病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6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M-TOAST亚型构成比例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71.48%,小动脉病变21.39%,心源性栓塞3.09%,其它病因明确0.86%,不明病因者3.18%。结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AT为主。  相似文献   

3.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学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的TOAST病因分型法作为分型标准确定患者的卒中亚型,并分别计算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构成比。结果本组患者改良的TOAST亚型构成比例为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型44.12%,小动脉病变型30.39%,心源性栓塞型6.86%,其它病因明确型5.88%,不明病因型12.75%;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构成比由高到低分别为高血压病69.61%、吸烟58.82%、高脂血症43.14%、饮酒39.22%、脑血管病家族史24.51%、糖尿病20.59%。结论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型和小动脉病变型仍占较大比例;高血压病、吸烟、高脂血症及饮酒是青年型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TOAST标准对125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学分型,分析常见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TOAST分型构成情况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22.4%,心源性栓塞型为12.0%,小动脉闭塞型为17.6%,其它明确病因型为6.4%,病因不明型为32.3%;危险因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是饮酒为43.2%,高血压病为40.8%,吸烟为32.8%,血脂异常为28.8%,脑血管病家族史为25.6%,糖尿病为14.4%.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以不明原因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比例较高;饮酒、高血压病、吸烟、血脂异常、脑血管病家族史、糖尿病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和预后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了解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病因分型的构成,分析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登记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间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1例.TOAST各亚型构成比如下不明原因型36.1%,小动脉闭塞型29.6%,心源性栓塞型23.7%,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7%,其他明确病因型0.9%.各型6个月末病死率比较,心源性栓塞型最高(27.6%),小动脉闭塞型最低(1.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型6个月末死亡/残疾率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高(45.2%),小动脉闭塞型最低(7.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型6个月末复发例数较少,结论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结论TOAST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和复发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s,CS)是指经过目前全面的检查和诊断评估后仍无法明确病因的症状性脑梗死,占缺血性卒中患者的10%~40%~([1])。病因学调查显示超过200种已知缺血性卒中的原因可能需要排除~([2])。在Orgl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rial of Orgl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类系统中,原因不明是指检查不完善的,存在多个潜在病因的,或是完善检查后不能明确病因的卒中现象。引起卒中的原因不能归类于动脉粥样硬化(A),小血管疾病(S),心脏疾病(C),或其他原因(O)当中。故而,TOAST分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Toast分型与危险因素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我院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OAST病因分型标准确定本组患者的卒中亚型,并计算各个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构成比。结果本组患者TOAST亚型构成比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42.53%(37例),心源性栓塞型6.90%(6例),小动脉病变型34.48%(30例),其他病因明确的5.75%(5例),不明原因10.34%(9例)。该组患者危险因素从高到低分别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饮酒、糖尿病、脑血管病家族史。结论在我国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病变型脑梗死占较大比例,其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与饮酒为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及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TOAST标准对127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学分型,分析常见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29.1%,心源性脑栓塞型为9.4%,小动脉闭塞型为17.3%,其他病因型为11.8%,病因不明型为32.3%;危险因素由高到低分别为血脂异常57.6%、高血压病43.1%、饮酒40.1%、吸烟35.4%、糖尿病17.2%、脑血管病家族史14.8%.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以不明原因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高;血脂异常、高血压病、吸烟及饮酒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确立之后,进一步确定其亚型将有助于治疗病因和评估预后;有利于更具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同时也有利于对临床试验中的患进行分层,以便为个体化治疗提供详细的依据。因此,临床医师有必要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方法,以及TOAST(the Trial of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40例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双侧颈内动脉颈段的管径、管壁、血流参数及心脏,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资料:40例为我院1988年3~7月间住院病人。均系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心原性及其他明确病因的脑栓塞不计在内,也不包括外伤及血液病引起的脑血栓形成。其中急性期24例,恢复期15例,后遗症1例。除彩色多普勒外,所有病人均作了胸透、血糖、血三脂、心电图及眼底检查。17例曾作头颅 CT。二、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 HP—77020—AC 型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病人取平卧位,探头与颈间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经颅多普勒(TCD)联合颈动脉超声的诊断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DSA、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共检出11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110例符合实际情况,诊断符合率91.67%。结论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检查费用较贵,且存在创伤性,不易于被患者接受,通过采用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能为这类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的TOAST病因分型基础上,研究各亚型与近期炎症事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登记2007年8月1日~2008年2月28日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h内用专为此课题设计的表格完成资料收集,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与近期炎症事件间的关系。结果近期炎症事件与TOAST亚型间存在显著性差别(P=0.011〈0.05)。近期炎症事件能增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 R1.68,95%CI 0.82~3.46)和心源性脑栓塞(OR 2.07,95%CI 1.12~3.80)的发病率。结论炎症事件能增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而对小动脉卒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关于CCMD-3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经过大家五年的协作终于面世,但其对“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阐述使人产生如下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主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之一,其高复发率是导致预后差,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是降低其致死、致残率的关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防治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我们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3例,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8-01~2010-06在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标准:无严重肝、肾功  相似文献   

15.
诊断头痛应当依据国际头痛分类。在最新版国际头痛分类中,脑血管病相关性头痛属于 6.头颈部血管病导致的头痛,包含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清晰的分类条目。雷击样头痛常见于脑血管病, 也可见于颅内非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查找和诊断原发疾病是正确诊断的根本。卒中 时头痛与卒中类型有关。头痛史导致卒中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TOAST亚型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差别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01—2013-12我院收治的26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45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并根据随访记录,比较不同亚型患者复发率和病死率,找出不同TOAST亚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心源性栓塞型(CE)40例(15.33%),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90例(34.48%),小动脉闭塞型(SAO)47例(18.01%),其他明确病因型(ODC)32例(12.26%),不明原因型(UND)52例(19.92%);各亚型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病死率最高;各亚型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异常、吸烟、抗血小板凝聚治疗、NIHSS评分、饮酒、血脂异常是影响各亚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不同TOAST亚型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发率差异不明显,预后影响因素各有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应针对不同亚型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血管造影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室出血,9例两次以上脑出血,分别作头颅CT平扫与CTA,观察其出血病因。结果 CT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阳性率达90%,其中检出动脉瘤41例(82%),动静脉畸形3例(6%),血管发育不良1例(2%),结论 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方面具有安全,快捷,有效,无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各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NIHSS)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3 d、7 d、14 d、出院当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期间筛查并记录各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各亚型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TOAST亚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TOAST分型情况:心源性脑栓塞(CE)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7例;小动脉卒中(SAA)143例;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OE)5例;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UE)65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高血脂(P<0.05);与小动脉卒中(SAA)相关的危险因素仅为高血压(P<0.05)。心源性栓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恢复较慢,预后最差;小动脉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最轻,恢复最快,预后最好;其他类型卒中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TOAST作为一种病因分型方法可以有效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及危险因素预防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不同TOAST亚型脑卒中患者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按照TOAST分型标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学分型,并评价各类型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方法选取2014-01—2016-05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并根据动脉硬化负担分级对各亚型卒中患者进行分级评价,比较各亚型卒中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结果 TOAST分型结果:心源性栓塞型(CE)24例(15.3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54例(34.62%),小动脉闭塞型(SAO)28例(17.59%),其他明确病因型(ODC)20例(12.82%)及不明原因型(UND)30例(19.23%);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结果:心源性栓塞型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小动脉闭塞型患者的动脉硬化负担分级程度高于其他明确病因型与不明原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小动脉闭塞型患者的病因均与血管性因素有关,通过动脉硬化负担分级有利于血管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病发病、致死、致残和复发率均很高,已成为人类死因的第2位。由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不同病因对预后影响可能不同。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有助于根据不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目前临床较常用的病因分型方法是TOAST(The 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re)分型法。该分型是以NINCDS分型系统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