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杜志勇 《中国医疗前沿》2011,(10):40+14-40,14
目的探讨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28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组),27例行前路减压钛网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B组),25例行前路减压加PEEK-cage内植骨融合术(C组)。按JOA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析不同术式的融合率。结果三组神经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2.14%,88.89%,88.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率分别为75.00%,77.78%,96.00%,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方式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是PEEK-cage内植骨融合术早期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将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1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单纯髂骨植骨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2例,3节段18例;B组采用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3例,3节段19例;C组采用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6例,3节段22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经过随访,A组植骨融合率为83.1%,B组植骨融合率为96.7%,C组植骨融合率为96.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2周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06,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F=2.42,P>0.05)。A组与B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F=3.15,P<0.05),B组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F=2.32,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潜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和近期并发症.方法: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潜行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动态观察判定临床疗效和融合情况以及近期并发症.结果:32例病人均获随访10~36月,平均16月,骨性融合时间3~8月,平均4.2月,优良率86%,改善率96%,无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脊髓潜行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安全、操作简单、脊髓减压充分,症状改善明显.内固定牢靠、融合率高、近期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12例(9例四节段,3例三节段)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评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植骨融合率、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该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内固定无松动,植骨完全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加选择性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目的、术后融合率高、稳定性好、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田勇  卡索  刘成  李丹  马骁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1):1372-1373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Zephir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融合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结果:根据Frankel分级的评价,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和恢复,6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钢板和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植骨牢固、可获得术后颈椎即时稳定、融合率高、术后不需要外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其临床结果进行JOA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 32例前路植骨于11-18周骨性愈合,术后无椎间高度丢失,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上升到14.2分。手术有效率为93.8%,优良率为78.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是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前路钢板具有促进植骨融合,防止术后高度丢失等作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11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及后缘高度(HPB)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情况。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JOA评分,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HAB及HPB值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与术后即刻上述指标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有效的矫正了颈椎畸形并达到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的目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3例脊贸型颈椎病患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随访57例,优26例,良21例,中8例,差2例,优良率82.4%。植骨融合串为92.98%(53/57),无植骨块移位、塌陷和钢板断裂、松动及螺钉松动、退出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有益的,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杨军  张仁军 《甘肃医药》2010,(6):672-67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5月至2.5年。结果:临床结果按JOA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优21例,良7例,有效5例,优良率为85%;NDI评分由术前42.3±2.7分降至26.4±3.5分;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颈前路钢板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寇剑铭  程兆明  张学康 《河北医学》2006,12(10):1023-1025
目的:探讨颈前路开槽式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对48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后定期X线检查并随访所有病例。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3个月,植骨于术后3个月骨性愈合,无植骨块移位、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脱出及断裂等,椎体间高度得到恢复并可维持良好的颈椎生理曲度。手术有效率为100%(48/48),优良率为89.6%(43/48)。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开槽式潜行充分减压,使脊髓功能尽可能恢复,植骨内固定使颈椎更稳定,也利于植骨节段融合,其临床疗效更趋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结构重建和自体髂骨结构重建两种手术方法稳定性、融合率和疗效。方法56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组(A组)19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组(B组)37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进行JOA评分,以判定临床疗效,同时测量D值(颈椎整体曲度)、融合节段前高(heightofanteriorbody,HAB)、融合节段后高(heightofposteriorbody,HPB)以及Cobb角(颈椎活动度)。依据融合标准判定并计算术后各时期减压节段融合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每-参数术后各时期值与术前值的差值。结果术后3个月,A、B组减压节段融合率分别为89.5%(17/19)、83.8%(31/37),术后6个月全部随访病例达到骨性融合。与A组比较,B组融合节段后高差值(术后1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活动Cobb角差值(术后24个月-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此前各个时期活动Cobb角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期JOA改善率、D值差值、融合节段前高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减压-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维持融合节段后高及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颈椎疾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颈椎不稳7例,颈椎骨折13例,颈椎椎体肿瘤5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9.25±2.13)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全部病例生理弧度恢复,植骨愈合,无植骨块脱落、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形成;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等,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按Odom评分标准,优4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3%。结论 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联合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4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单节段39例,2个节段2例,共植入Zero-P 43个,手术节段C3/4、C4/5、C5/6、C6/7、C7/T1椎间隙各置入Zero-P为5、11、17、8、2个。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dom等级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3.7±11.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0±5.1)mL,术后均无吞咽困难、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气管、食管损伤。平均随访(17.3±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手术节段椎体不稳及椎体高度丢失,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8.76±1.15,而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16±1.07、14.37±1.2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Odom评分标准优3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5.1%,植骨融合率为100.0%。结论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Zero-P具有操作简便、融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节段颈间盘脱出症术式选择、减压范围及植骨的处理。方法:对48例患者的发病因素、病程及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本组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最平均4.7年。结果:治疗效果优:28例(58.3%)良:11例(22.9%)。可:6例(12.5%),差:3例(6.3%)。结论多节段间盘脱出症减压手术应首先考虑前路手术。如临床症状不缓解,可待植骨愈合后再后后路减压手术。一般两个节段的间盘摘除基本可以解决多间盘脱出的颈椎病。有的原则是务必保持椎间高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颈椎疾病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锁定型钢板颈前固定术。术后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有内固定物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32例获得6个月以上时间的随访,植骨节段均出现骨性融合,椎间高度保持良好。其中1例出现钢板下极2枚螺钉松动,钢板与椎体间距增大,余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 锁定型钢板可有效增加植骨节段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只要遵循手术操作规则,可避免内置物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对38例脊髓型颈椎病,通过影像特征进行分析,分别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颈前路减压植骨术。结果:随访6个月~10年,摄片未发现不稳定现象,植骨均愈合。功能评价:优良32例(84.2%),可4例(10.5%),差2例(5.3%)。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宜尽早手术。手术时机、适应证、术中注意的问题和并发症的防治对手术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效果。方法多节段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患者14例,经前路结合磨钻技术开"烧瓶"状骨槽,直视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减压后牵引下植骨并安置钢板,观察术后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按JOA评分和X线摄片,判定改善率和优良率。结果14例患者获3~20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的随访。无1例并发神经根麻痹、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4个月后均获骨性融合。按JOA评分,优8例(57.1%),良4例(28.6%),好转2例(14.3%)。结论结合磨钻技术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兔颈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兔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椎间融合情况。 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2.0~2.5 kg),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9只。A组用于解剖测量兔颈椎椎体结构;B、C、D组造模行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植骨材料选用兔自体髂骨。术后4、8、12周对实验动物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手触检查及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结果 自颈2(C2)~颈6(C6)椎体长度、椎体下端矢状径、椎体下端斜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检查显示B、C、D组植骨充分,钢板螺钉置入情况良好,仅1例术后发生螺钉松动退钉。B、C、D组手触检查颈椎融合率分别为22.2%(2/9)、55.6%(5/9)、88.9%(8/9)。C组新生骨体积与植入材料总体积比值和X线评分高于B组,D组BV/TV和X线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模型建立方法简便,为颈椎椎间融合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30例,颈椎骨折脱位(无关节交锁)失稳12例,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颈椎间融合率为93.4%,椎间隙高度平均增高31.3%;脊髓型颈椎病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为9.7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15.9分,术后改善率为84.9%.外伤后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为(按Frankle分级):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A级恢复至C级、7例B级恢复至C级、2例B级恢复至D级、16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10例D级恢复E级,有2例A级手术前后未有恢复.49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16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结论 在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的治疗中PCB系统显示了在生物力学和临床上的优点,PCB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