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浩英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1993-1995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和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EFS—CV)对60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组对照显示:其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高于父亲(P〈0.05或P〈0.01)。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和控制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否认,及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之间呈负相关(r≥0.6)。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一定作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用自编“家庭环境调查问卷”、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82例青少年患者和82个正常青少年家庭进行调查,用Camberwell家庭会谈表(CFI)评定患者亲属的情感表达(EE)水平。结果 (1)病例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差,父母有不良行为习惯者多(P〈0.05);家庭性患者父母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P〈0.01)。(2)病例组父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2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5或P〈0.01);患者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的低情感温暖(P〈0.01或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学生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方式、父母养育方式的特征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7名在我院心理门诊确诊为神经症的(研究组)和67名在校学生(对照组)进行防御方式(DSQ)和父母养育方式(EMBU)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对防御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做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与掩饰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均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研究组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惩罚和拒绝因子分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在母亲教养方式中,研究组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惩罚、拒绝因子分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相关分析中,成熟的防御方式与父母正性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则与父母负性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神经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且防御方式的采用明显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毅坚  曹志良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3):2999-3000,3002
目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对50名双相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0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家庭在双相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李素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304-1305,1307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率家庭环境及患者工作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经住院治疗痊愈出院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及家属进行每月1次的定期心理健康教育1年,并与同期痊愈出院,仅靠药物维持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复发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41.7%(P〈0.01);其家庭环境量表分及工作能力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而且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的改善和工作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对61名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7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家庭在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动力、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特质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3例(研究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程≤1年)患者进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表(SSFD)、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MMPI-2中的神经质量表(Nf)、精神质量表(PSY)、偏执量表(Pa)、病态人格量表(Pd)、忍耐(宽容)性量表(T0)评定,以谎量表(L)作为评定有效性控制指标,并对疗效进行分级评分。对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系统家庭动力学、父母教育方式评定,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并对研究组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SSFD中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高于对照组(t=4.04,3.295,2.44,均P〈0.05),EMBU中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2.925,3.450,均P〈0.01)、父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得分高于对照组(t=4.715,4.971,4.331,4.067,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r=0.3378,0.4677,0.2895,均P〈0.05),父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偏执呈负相关(r=-0.2913,-0.3254,-0.5003,-0.3242,均P〈0.05),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病态人格呈正相关(r=0.3417,0.2958,均P〈0.05)。精神质与疗效呈负相关(r=-0.3194,P〈0.05)。回归分析显示,精神质对疗效差的预测率为10.2%,父亲、母亲拒绝否认对精神质高分的预测率分别为11.41%和21.87%,母亲惩罚严厉对精神质高分的预测率为8.13%。结论父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质具有一定影响,心理特质中精神质对疗效有影响,精神质高分预示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0.
刘玉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68-1471
目的:探索吸毒青少年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密度以及适应性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对330例吸毒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在教养方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吸毒青少年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较低,父亲的惩罚严厉及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评分较高(P〈0.05)。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吸毒青少年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均比对照组低(P〈0.01)。吸毒青少年的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控制性以及高矛盾性(P〈0.01)。结论:吸毒青少年家庭在教养方式、亲密度以及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大学生与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OC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1018名北京市大、中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中学生的OC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的网络成瘾与上网时间、性别、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中学生及男生更易发展为网络成瘾,同时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不良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缸薯榴为啻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红  余绍军  龚劭工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3):3052-3053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态及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编。般项目调查表对6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分别于入院时、2个月测评,将患者父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1名,对干预组进行临床干预。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焦虑抑郁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干预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均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亲属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2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32例患者父母(为避免混淆,患者父母组称患者亲属组)及2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强迫症组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较少,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较多(P<0.05),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强迫症亲属组的父母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较正常对照组少(P<0.05),家庭环境各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强迫症组与强迫症亲属组相比,患者的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偏爱较多,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少(P<0.05);患者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这些不良的家庭相关因素可能是父母与患者之间双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气质特征、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旨在为癫痫患儿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学龄儿童气质量表(CSTS)对58例癫痫患儿进行了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同中国常模组儿童比较。同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58例癫痫患儿及58名正常儿童进行了测评。结果 (1)癫痫组患儿与常模组儿童的气质类型构成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癫痫组患儿的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及持久性气质维度得分与常模组儿童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3)癫痫纽患儿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及控制性得分与对照组儿童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4)癫痫组患儿与正常儿童的父母情感温暖、惩罚及拒绝因子得分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及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得分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癫痫组患儿的气质特征、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的不同,此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何海英  王玲  王梅  陈坚  贾小飞  沈洋 《广西医学》2009,31(5):628-630
目的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干预效果。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NBU)进行测定,以群体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8个班50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4个班248人为干预组,4个班260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中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干预效果进行前瞻性研究,时间为18个月。结果干预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8.99%,对照组为18.11%,两年后分别为9.57%和16.12%,干预组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降低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各因子分除焦虑、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外,其余各项因子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因子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能有效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16.
陶永  关晓峰  胡健 《黑龙江医学》2008,32(9):649-650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精神分裂症及其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下简称患者组)40例和正常对照者(以下简称对照组)40例,检测血清S100B蛋白水平,同时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患者的病情和认知功能,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患者组WCST的完成分类数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4),而错误应答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应答和持续性错误百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患者组WMS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和记忆商数均低于对照组(P〈0.001)。患者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PANSS的总分、阴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7、0.405,P均〈0.05),与WCST中的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及非持续性错误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3、0.359和0.378,P均〈0.05),与WMS中的短时记忆呈负相关(r为-0.320,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水平升高越明显,表明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程度和认知损害程度就越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人群社会心理因素,为精神分裂症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10例壮族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为病例组,110例壮族非精神障碍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壮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结果病例组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低、未婚和离婚、有幼年时不良遭遇、病前内向性格、与父母关系和与邻居关系差、无知心朋友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生活事件总分和负性事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的艾森克个性量表的E分低于对照组,N分和P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有精神病家族史、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收入差、未婚或离婚、性格内向、家庭支持缺乏、人际关系不良、病前遭遇大量负性生活事件的壮族人群是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300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30对有或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各因子分、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总分和各因子分、冲动量表(BIS-11)总分、敌意量表(BDHI)总分和各因子分、P300潜伏期及P300振幅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两组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年龄、病期、治疗情况、自杀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方面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MOAS总分、MOAS自身及对他人攻击因子分、BIS-11总分、BDHI总分、BDHI躯体攻击因子分及易激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研究组中央顶部(Cz)事件相关电位P300振幅比对照组降低,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非攻击对照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CZ)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提示男性精神分裂症攻击个体可能存在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刘久香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11-1312,1315
目的:了解60例非亲生父母养大的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养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60例青少年心理异常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例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心理异常者与养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其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发病起一定作用,且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华文球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308-1308,131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负担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4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56名家属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各78例,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在其患者入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两组家属在其患者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减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两组家属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的因子数研究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负担较重,应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