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乳腺良性病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现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乳腺良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同乳腺良性病变DWI表现规律.方法:收集109例患者良性病灶115个,其中纤维腺瘤41个,囊肿28个,乳腺病26个,慢性炎症5个,导管内乳头状瘤2个,错构瘤2个,结核灶2个,脂肪瘤9个;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DWI扫描采用b=400-0、800-0、1000-0 s·mm-2,计算ADC值.计数病灶随b值增大其信号强度及面积变化规律,计数病灶DWI信号表现.结果:乳腺纤维腺瘤、囊肿、乳腺病、慢性炎症与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囊性病与非囊性病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非囊性病变之间ADC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囊性病变在3个b值下的ADC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非囊性病变在3个b值下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b值越低,ADC值越大.大部分乳腺良性病灶随着b值的增大DWI信号强度及面积逐渐减低.除9例脂肪瘤均为低信号外,乳腺良性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等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ADC值有助于乳腺良性病变中囊性病变及非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乳腺良性肿块随b值的增大,其DWI信号强度及面积大小表现有差异的规律性,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7例共38个乳腺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DWI,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500 s/mm2、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①导管原位癌[(1.483±0.257)×10-3mm2/s、(1.296±0.239)×10-3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组[(1.718±0.190)×10-3 mm2/s、(1.462±0.159)×10-3 mm2/s]、正常组织间[(2.347±0.339)×10-3mm2/s、(1.902±0.164)×10-3mm2/s]2种b值(b=500、1000)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组[(1.577±0.276)×10-3 mm2/s、(1.308±0.223)×10-3 mm2/s]与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正常组织组之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导管-小叶上皮增生与正常组织组间2种b值条件下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34.21%病灶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结论①MR弥散加权成像中b值越高,ADC值越低;ADC值越小,病灶越趋于恶性;②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在DWI图像上表现出异常高信号或稍高信号比率较低,认为仅依靠DWI对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确立较困难。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98-100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序列表观扩散系数等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应用。方法比较2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与30例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等磁共振影像特点诊断特点,探讨ADC值等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鉴别中的意义。结果导管原位癌的ADC值高于浸润性导管癌,低于正常腺体组织,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在达峰时间、第1分钟早期强化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鉴别肿块型乳腺硬化性腺病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乳腺硬化性腺病和72例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和DWI扫描,比较两组的年龄、肿块大小、ADC值、T2信号、形态、边缘、内部强化、早期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等特征;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将单因素分析结果P<0.1的自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所有统计学分析的检验水准ɑ=0.05。结果 硬化性腺病和浸润性导管癌的肿块型(MLE)病变在患者年龄、肿块大小、ADC值、形态、边缘、内部强化、早期强化、TIC曲线及腋下淋巴结肿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块大小、ADC值和强化方式是鉴别肿块型硬化性腺病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影响因素。对回归方程预测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的面积AUC=0.949(0.888-0.982),有统计学意义(Z=19.301,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分析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乳腺病变患者(浸润性导管癌45例,纤维腺瘤19例)临床病例,另选取同期正常乳腺20例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于术前1周行3.0TMRI平扫、DWI(弥散敏感因b=1000s/mm~2)、DCE-MRI检查,测量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值),并与检查后经手术或穿刺获得病理结果。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与纤维腺瘤、浸润性导管癌与对照组、纤维腺瘤与对照组各组间ADC值、K~(trans)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ADC值联合K~(trans)值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单独使用ADC值及K~(trans)值鉴别。结论DCE-MRI定量渗透性参数K~(trans)值与DWI定量分析ADC值联合诊断,不仅可反映肿瘤形态学信息,还可反映肿瘤内部细胞水平及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b值下病变的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信号特点及其表面扩张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探讨其在肺部肿瘤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7例CT发现并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肺部肿块,行肺部常规MRI序列以及不同b值(500、800、1 000 s/mm2)DWI。在病灶最大径层面上,分别测量各b值下病变的DWI信号强度、ADC值;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最佳b值及ADC值对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作用;分析病灶DWI信号大小、ADC值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①肺部良性肿块DWI呈等低信号或低信号,大多数恶性肿块DWI呈现等信号或高信号。②良性肿块在b值为500、800、1 000 s/mm2时,ADC值分别为(2.142±0.560)×10-3、 (1.746±0.499)×10-3、(1.457±0.374)×10-3 mm2/s ;恶性肿块在b值为500、800、1 000 s/mm2时,ADC值分别为(1.499±0.298)×10-3、(1.274±0.230)×10-3、(1.179±0.176)×10-3 mm2/s。③3种b值对良恶性肿块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37,P<0.001;t=3.695,P<0.001;t=3.097,P<0.004)。④3组b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9、0.794和0.765,AUC>0.5,可以作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其中以500 s/mm2时所测AD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DC值良恶性鉴别阈值取1.475×10-3 mm2/s时,诊断作用最高,敏感性为0.833、特异性为0.773、约登指数0.606。结论: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大小对肺部肿块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肺良性和恶性病变组ADC值均随b值增加而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在不同b值下的DWI成像特点及其ADC值改变、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MRI DWI检查,其b值分别取为500s/mm2、800s/mm2、1000s/mm2,分别测定癌灶在不同b值下扫描后的ADC均值,分析其DWI信号特点,比较其ADC值的差异性,并与术后病理Ki-67表达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为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瘤灶在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b值500s/mm2组(b-500组)与b值800s/mm2组(b-800组)、b-500组与b值1000s/mm2组(b-1000组)间ADC值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值0.05);而b-800组与b-1000组的ADC均值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值0.05)。b-500组、b-800组、b-1000组ADC均值分别为1.1416×10-3mm2/s、0.9258×10-3mm2/s、0.8668×10-3mm2/s。不同b值扫描后所测得瘤灶的三组ADC均值与Ki-67表达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不同b值下扫描所测得的ADC值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选择b值为800s/mm2时扫描较为合理。当ADC值低于0.9258×10-3mm2/s时提示早期乳腺癌的可能。早期乳腺癌的ADC值与Ki-67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b值下DWI鉴别良、恶性肺结节准确性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接收的72例SPN者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恶性组42例和良性组30例。对患者进行常规化T1WI,T2WI和DWI扫描,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b值时ADC值变化以及信号强度情况。结果:当b=500 s/mm~2时,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800~1000 s/mm~2时,少数SPN于ADC图像上无法测定出具体值,良性组中7例ADC的均值为0,恶性组中8例为0。当b=300~1000 s/mm~2时,两组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对于良、恶性SPN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结节信号水平诊断效能比ADC值高,DWI可视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MRI形态及动态增强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35例经手术证实患有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受检者,均已在术前7天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受检者术前MRI的病灶分布形式和内部强化特征,将资料分为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组与非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组,最后对MRI形态及动态增强表现进行分析、评估、统计、分析、整理。结果:共检查出36个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灶,其中斑点状2个、非肿块样32个、肿块样病灶2个,三种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32个非块样强化的病灶中导管分支样7个、段样17个、局灶性4个、区域性3个,其中以导管分支样、段样最常见;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组中导管分支样3个、段样10个、局灶性3个、区域性1个;非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组导管分支样4个、段样6个、局灶性1个、区域性1个。TIC的11个病灶中持续上升型4个、平台型5个、廓清型1个、与腺体同步强化型1个。结论: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非块样强化是乳腺导管原位癌MRI形态的主要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是导管分支样与段样,TIC以持续上升型与平台型居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形态以及动态增强表现 ,以提高检出率.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这段时期收治的6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患者 ,在其手术前7天都进行MRI检查 ,并分析MRI的病灶分布形式以及内部强化特征 ,据此将患者分为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组(实验组)和非浸润性乳腺导管原位癌组(对照组) ,然后对MRI形态以及动态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检查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灶62个 ,其中肿块样病灶3个 ,非肿块样病灶56个 ,斑点状3个.在非肿块样病灶中段样32个、导管分支样10个、区域性6个、局灶性8个.三种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灶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中段样18个、导管分支样9个、区域性4个、局灶性3个 ;对照组中段样10个、导管分支样8个、区域性3个、局灶性2个.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非肿块样强化 ,其中段样和导管分支样最为常见 ,少数患者表现为肿块型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I)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分化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经临床证实的23例前列腺癌(PCa)和21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采用GE3.0T超导型MRI扫描仪行常规序列及高b值DWI序列检查。分析b值分别为1000s/mm~2、2000s/mm~2时,PCa病灶与BPH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趋势及有无统计学意义。将23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分别测量各组病灶ADC值,观察分析不同分化程度组间病灶ADC值差异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PCa病灶于b值为2000s/mm~2时较1000s/mm~2所测平均ADC值为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b值ADC伪彩图所测PCa病灶平均ADC值低于BP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病灶依据不同病理分化程度分组所测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b值DWI及ADC值定量分析对于PCa的诊断、分化程度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6±11.60)岁,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T1WI、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2例患者扫描的磁共振图像,包括病变位置、DWI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病变强化形态及特点、动态增强曲线类型,计算信号增强比率(signal enhancement ratio,SE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ER值的鉴别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变主要发生在外上象限,共16例(50%),其次发生在内上象限,共7例(21.9%),乳头后方5例(15.6%),内下及外下象限3例(9.4%),不同区域多发1例(3.1%)。23例DWI信号升高,不均匀或环样升高7例,轻度升高2例。ADC值平均(0.910±0.231)×10-3mm2/s,与患者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显著减低(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诊断界值1.178×10-3mm2/s,灵敏度81.3%,特异度90.6%。30例为肿块或结节样强化,可见分叶或毛刺征,2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缘向心性强化或多发小环状强化30例,中心强化1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增强曲线表现为流出型26例,平台型5例,渐进型1例。ROC曲线分析显示SER值的AUC为0.912,最佳诊断界值0.857,灵敏度96.8%,特异度83.9%。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多发生在两上象限,以结节或肿块型为主,多见分叶及毛刺,DWI信号不同程度增高,ADC值减低,病灶早期强化明显,强化以边缘或多发小环形强化为主要特点。增强曲线以流出型最多见,SER值显著增高,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3-T 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最优b值探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以磁共振超声融合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探究3-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优b值.方法 前瞻性招募临床拟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43例,于穿刺前行包括常规T2WI及10个b值(0、50、100、150、200、500、800、1 000、1 500、2 000 s/mm2)DWI在内的MR检查.采用DWI联合T2WI对病灶进行分析判断,根据MR诊断结果选择穿刺方式.MR提示有可疑病灶者行靶向穿刺联合系统穿刺,未提示可疑灶者行单纯系统穿刺.选择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测量不同b值病灶及正常组织的DWI信号强度.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s非参数配对检验分析不同b值病灶和正常组织信号强度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b值诊断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入组病例共43例,22例确诊为前列腺癌,16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5例为前列腺炎.在确诊为前列腺癌的22例中,16例病灶在b值为1 500 s/mm2 DWI上显示较为清晰,6例病灶在b值为2 000 s/mm2 DWI上显示较为清晰.Wilcoxon Signed Ranks结果显示当b值为500 s/mm2时病灶和正常组织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在其他b值图像上病灶和正常组织信号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ROC曲线分析提示b值为1 500s/mm2时AUC最大(0.933).当诊断的信号强度cut-off值为49.2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09和0.909.结论 3-T MR DWI在b值为1 500 s/mm2时具有最佳显示病灶能力,在b值为500 s/mm2时无法区分诊断前列腺癌与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的62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良性34例,恶性28例,均接受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取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 s/mm~2、1 000 s/mm~2时,计算病灶检出率,并比较不同b值下及正常腺体和良恶性病变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b值为1 000 s/mm~2时,病灶检出率为95.16%(59/62),明显高于b值为600 s/mm~2时的74.19%(4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 000 s/mm~2时,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b值为600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的恶性病变ADC值比较,b值为1 000 s/mm~2恶性病变的ADC值低于b值为600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的正常腺体组织ADC值明显高于良恶性病变,且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高b值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量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不同b值条件下ADC值的差异,探讨最佳b值选择及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值阈值。方法采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设备,对96例肝脏占位病变行DWI扫描,b值设定为200,500,800s/mm2,分别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随b值增加,各种病变的ADC值均逐渐下降;各种病变b200组与b500、800组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b500与b800组之间,除肝细胞癌外无明显差异;b值取500、800s/mm2时,可获得相对稳定的ADC值。2、不同b值下,肝血管瘤与其他各组病变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恶性肿瘤间、FNH与转移瘤间无统计学差异;当b值为500、800s/mm2时,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与FN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ROC曲线分析获得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最佳b值为500s/mm2,以ADC值1.27×10-3mm2/s为最佳阈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1.4%、85.2%。结论通过不同b值条件下ADC值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是对常规MR检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乳腺病患者的52处病灶同时行MR扩散加权成像(b值=800mm2/s)和动态增强MRI扫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以1.228×10-3mm2/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0%;以Ⅰ型曲线诊断乳腺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诊断乳腺癌,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80%。如结合ADC值与时间-强化曲线对病灶良恶性分析,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0%。结论应用DWI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MRI扫描ADC值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经病理学活检确诊的7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预后分子指标(ER、PR、Ki-67、HER-2)ADC值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预后分子指标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不同SBR分级与对照组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比较有差异,Ⅲ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ADC值明显高于Ⅰ级、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DC值明显低于Ⅰ级、Ⅱ级、Ⅲ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Ki-67不同表达水平ADC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ER阴性、PR阴性、Ki-67阴性ADC值明显高于ER阳性、PR阳性、Ki-67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R-2不同表达水平ADC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与ER、PR、Ki-67表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92、-0.348、-0.475,P均0.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与HER-2水平表达无关(P0.05)。结论 MRI扫描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于临床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进行研究,分别进行b值=300 s/mm2,800 s/mm2,1000 s/mm2 DWI扫描,测量不同b值条件下前列腺癌区信号强度(S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前列腺癌患者在b=300 s/mm2时,25例患者DWI呈等低信号,7例稍高信号,8例高信号;b值=800 s/mm2时,11例呈稍高信号,29例高信号;b=1000 s/mm2时均呈高信号。随着b值增加,前列腺癌区信号强度及ADC值逐渐降低,不同b值条件下,信号强度及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b值增加,DWI对前列腺癌越敏感,信号对比越明显,但图像信噪比降低,在b值=1000 s/mm2时,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3.0T 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序列在肾脏肿块型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肾脏肿块型病变,采用3.0T MR行b值=800s/mm2DWI检查,除肾囊肿(包括单纯囊肿及复杂囊肿)外,所有肿瘤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对病灶的DWI信号特点进行记录和分析,计算DWI诊断肾脏良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所有病灶的ADC值。结果与癌周组织相比,肾细胞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doefficient, 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透明细胞癌相比,肾透明细胞癌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细胞癌、肾盂癌、肾脓肿、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及肾细胞癌囊变区各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71,P=0.000),其中肾细胞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肾盂癌组的ADC值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细胞癌及肾盂癌的ADC值统计学上均低于良性病变(肾脓肿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盂癌的ADC值最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ADC值最高。良性囊肿性病变及肾细胞癌囊变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6,P=0.000)。其中透明细胞癌临床各分期两两比较发现,Ⅰ期与Ⅲ、Ⅳ期及Ⅱ期与Ⅲ、Ⅳ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期及Ⅳ期的ADC值较低。结论 高b值DWI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准确率,结合量化分析ADC值能够更好的显示肾脏肿块的病变特征,在肾脏肿块的鉴别以及恶性程度评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目的 探讨DCIS的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DCIS患者(35侧)的病理分级、MRI特征〔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病灶形态学和病灶动态增强表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病理分级:低级别4例,中~高级别31例。BI-RADS分类:3类1例、4A类2例、4B类5例、4C类12例、5类15例。病灶形态学:肿块型DCIS 6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中,节段性强化15例、区域性强化5例、线样强化4例,成簇小环形强化15例、集簇状强化5例。病灶动态增强表现: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10例、Ⅱ型TIC 15例、Ⅲ型TIC 10例;早期缓慢强化4例,早期中度强化2例,早期快速强化29例。ADC值<1.2×10-3 mm2/s 19例,≥1.2×10-3 mm2/s 16例。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病灶形态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形式、内部强化类型、TIC类型、早期强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 MR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又以节段性、区域性、线样强化,成簇小环形强化和集簇状强化多见,其病理基础是导管受侵,增强时导管周围基质和导管壁强化。MRI表现能反映其病理改变,并能提示病理分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DCIS是否伴有浸润及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以调整活检及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