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 1 月—2019年8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42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 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 18.5~25.0 kg/m2)、超重和肥胖组(BMI>25.0 kg/m2);根据孕期体 重增加(GWG)情况分为GWG不足组、GWG正常组及GWG过度组3组。比较各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 妊娠结局。结果 消瘦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 <0.05),GWG高于正常组(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高于正常组(P <0.05),GWG 低于正常组(P < 0.05)。GWG不足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GWG正常组(P <0.05);而GWG过度组 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均高于GWG正常组(P <0.05),新生儿体重低于GWG正常组(P <0.05)。与正常 组比较,消瘦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及巨大儿发生率低,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 高于正常组(P <0.05),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低于正常组(P <0.05)。与GWG正常组比较,GWG不足组胎膜早 破、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0.05);GWG过度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胎膜 早破、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高于GWG正常组(P <0.05)。结论 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可导致妊娠 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孕妇营养评价和体重管理,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膳食情况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GDM患者157例,根据其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巨大儿组(新生儿体质量≥4000g,n=17)与正常体质量儿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00g~<4000g,n=140)。记录患者身高、孕前体质量及分娩体质量等资料。采用24h膳食回顾调查法调查两组患者饮食摄入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妊娠早中期增重、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早中期增重超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身高、孕前体质量、孕前体质指数(BMI)、分娩体质量、孕晚期增重、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上班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水果、蔬菜、食用油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是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患者存在膳食摄入不合理情况,其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是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多,应对孕前超重孕妇尽早进行膳食干预和运动干预控制孕期增重,从而减少巨大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各孕期孕妇的血脂水平和变化情况,观察妊娠期糖尿病者和娩出巨大儿的孕妇血脂水平变化?方法:依托“孕期体重增长适宜值多中心队列研究”,收集江苏省丹阳市某医院516例单胎孕妇一般状况信息,妊娠早?中?晚期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观察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新生儿出生状况?比较出生巨大儿与出生非巨大儿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者与正常妊娠者孕期血脂状况?比较不同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妇之间孕早期和孕晚期血脂水平?结果:随着孕期进展孕妇血脂水平逐渐升高,而HDL-C/TC比值不断降低,LDL-C/HDL-C比值不断升高(均为P < 0.05)?但是在同一孕期内,巨大儿与非巨大儿母亲血脂状况几乎没有差别(均为P > 0.05);与正常妊娠者相比,GDM孕妇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具有明显较高的TG水平(均为P < 0.05)?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血脂偏高,且GDM发病率较高,而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几乎没有差别?结论:孕早?中期高TG水平可能与GDM发生风险增大有关,孕前应使BMI达到正常水平避免孕早期血脂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前、分娩前体质量的测量,分别计算孕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前理想体重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G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BMI≥28kg/m^2),其中肥胖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产后出血率低体重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中超重组最高。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BMI的增加值。4组BMI的增加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产妇妊娠结局中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响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50例足月单胎活产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计算出产妇的BMI,根据BMI高低分为孕前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BMI<25.0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每组50例;按孕期体重增加(GWG)增幅分类分为孕期GWG过少40例、GWG适宜40例和GWG过多70例。对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低体质量组(P<0.05);孕前低体质量组发生早产、产出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及产妇贫血发生率均高于孕前超重肥胖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GWG过多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GDM、剖宫产术及产出巨大儿发生率高于GWG过少组和GWG适宜组(P<0.05);GWG过少组早产及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WG过多组和GWG适宜组(P<0.05)。结论孕前BMI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当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异常时要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严格调控其恢复适宜范围,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冷芹  张英  许孝凤  曹云霞  魏兆莲 《安徽医学》2017,38(9):1123-1126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质指数增长幅度(△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1 261例产妇按孕前BMI分为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按孕期△BMI分为△BMI< 3.8 kg/m2组(A组)、3.8 kg/m2≤△BMI< 7.5 kg/m2组(B组)和△BMI≥7.5 kg/m2组(C组),分析比较各组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情况.结果 超重及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期糖尿病(GDM)、刮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及消瘦组(P<0.05);C组的PIH、GDM、剖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A及B组(P<0.05);消瘦组及A组早产率、低体质量儿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和A、B、C组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体质量是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孕期体质量的增加,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258例定期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患有HDP分为HDP组(n=190)和非HDP组(n=12068).比较不同孕前BMI孕妇HDP发生率及妊娠结局,分析孕前BMI及其他相关因素与HDP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产妇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分娩孕周、是否为辅助生殖、孕前BMI及B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高于孕前偏瘦、孕前BMI正常、孕前超重的孕妇(P<0.05);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剖宫产率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孕妇(P<0.05).结论:辅助生殖、孕前超重、孕前肥胖为提示HDP发生的影响因素,孕前肥胖可增加HDP的发生率,建议孕前肥胖的妇女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0.
张娟峰  张琳 《当代医学》2014,(36):33-3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与孕前体重指数、饮食习惯和孕期运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60例足月初产孕妇的相关资料,对其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运动量及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超重组(n=122)与非超重组(n=238),非超重组包括正常体质量组和低体质量组;根据孕期增加的体质量分为A组(n=53)、B组(n=61)、C组(n=112)、D组(n=134)。结果超重组出现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数最多,其次为正常体质量组,出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数最少的为低体质量组,3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人数最多,其余依次为C组、B组和A组,4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体质量指数与饮食习惯、孕期运动量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对调节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并通过控制孕期的运动量,调节其饮食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妊娠期增重过多或不足均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但妊娠不同时期增重对围生结局的影响是否不同目前尚无定论。目的 本研究拟分析比较妊娠不同时期增重对大于胎龄儿(LGA)和小于胎龄儿(SGA)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妊娠早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建档并接受规律产检,于2014-06-01至2015-05-31在本院分娩的单胎孕妇,共纳入15 334例。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孕妇基线信息、妊娠期增重情况及分娩结局,分析妊娠不同时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将孕妇按照妊娠前体质指数(BMI)分为4组:低体质量组(<18.5 kg/m2,n=2 438),正常体质量组(18.5~24.9 kg/m2,n=11 052),超重组(25.0~29.9 kg/m2,n=1 600)及肥胖组(≥30.0 kg/m2,n=244)。由于本院产检建档时间为妊娠16周,因此按照0~16周(妊娠早期)、17~28周(妊娠中期)及29周至分娩(妊娠晚期)计算各期增重。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推荐的妊娠早期及妊娠中期平均每周增重标准,按照具体孕周对不同BMI组妊娠期增重划分为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及增重过多。结果 15 334例孕妇中LGA发生率为15.66%(2 401/15 334),而SGA发生率为2.93%(449/15 334)。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妊娠期总增重分别为(16.2±4.7)kg、(15.8±4.9)kg、(13.6±5.5)kg和(10.8±5.8)kg,分别有27.62%(1 456/5 272)、73.41%(3 870/5 272)及49.89%(2 630/5 272)的孕妇在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增重过多,而50.89%(2 683/5 272)、13.54%(714/5 272)及31.83%(1 678/5 272)的孕妇在此3个阶段增重不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增重过多增加LGA发生风险(P<0.001),增重不足增加SGA发生风险(P<0.001);妊娠晚期增重情况对SGA、LGA的发生无影响(P>0.05)。其中,妊娠中期增重过多对LGA发生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最高。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肥胖组在妊娠早期、妊娠中期随着增重增加,LGA发生风险升高(P<0.05)。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在妊娠早期、妊娠晚期随着增重增加,SGA发生风险降低(P<0.05)。结论 妊娠早期及妊娠中期增重与LGA及SGA发生风险均相关,其中妊娠中期增重过多的比例最高,LGA发生的PAR%也最高。妊娠早、中期是临床干预的关键时期,这一发现为妊娠期体质量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大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537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妇年龄分为低龄组144人,适龄组289人,大龄组80人,高龄组24人;按孕妇孕前BMl分为肥胖组9人,过重组44人、标准组416人,过轻组68人。分别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情况、巨大儿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低龄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高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龄组、大龄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明显高于低龄组(P〈0.01)。孕前过重组和肥胖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质量均明显高于标准组(P〈0.01),孕前过轻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质量亦明显低于孕前标准组(P〈0.01)。结论:孕妇年龄、孕前BMI均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妊娠期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从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中随机抽取434例纳入研究。根据孕妇TG异常发生孕周分为A组(妊娠中期开始TG异常持续至分娩,n=224)、B组(妊娠晚期开始TG异常持续至分娩,n=110)和C组(TG正常组,n=100);同时根据TG水平将A、B组分为A1、B1组(5.64 mmol/L≤TG<8.00 mmol/L)及A2、B2组(TG≥8 mmol/L),进行组间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比较。结果:A1、A2、B2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及巨大儿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B2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出生体重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B2组剖宫产率也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TG水平可用于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TG异常持续时间越长,妊娠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4.
俞巧稚  张文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55-1056,1059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孕早期体质量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瘦组(P<0.01)。孕中、晚期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最高,而正常组或消瘦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及孕期各阶段BMI均与巨大儿的发病率正相关。严格监测孕妇BMI,控制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有利于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和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将500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 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I组(BMI的增幅4)、Ⅱ组(4≤BMI的增幅≤6)和III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III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增加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杨李丽  蒋波  杨年  梅芳 《四川医学》2020,41(5):526-530
目的探究孕期妇女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的表达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产妇2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妊娠期合并症将患者分为合并症组(97例)、正常组(143例)。比较两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液流变学[血沉(ESR)、全血低切粘度(LWBV)、全血高切粘度(HWBV)、红细胞压积(HCT)、血浆黏度(PV)]水平差异及妊娠结局(胎儿窘迫、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巨大儿等);分析血脂水平异常与正常者、血液流变学水平异常与正常者的妊娠结局差异。结果合并症组血脂TC、TG、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HDL-C水平低于正常组; ESR、LWBV、HWBV、HCT、PV水平高于正常组;早产儿、低出生质量、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发生率亦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脂异常者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发生率高于血脂正常者,血液流变学异常者胎儿窘迫、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发生率高于血液流变学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妊娠期合并症造成不良妊娠结局的机制与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水平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增幅对母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珊  沐朝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1099-110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增幅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369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按妊娠前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A1组)、超重组(B1组)、肥胖组(C1组),按孕期BMI增幅分为A2组(增幅〈4)、B2组(4≤增幅≤6)、C2组(BMI增幅〉6),比较各组间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GDM孕妇C1组较A1组、B1组早产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高(P〈0.05);C2组的早产、巨大儿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妊娠前肥胖及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增加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孕前超重对妊娠不良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以孕前体质指数(BMI)为标准进行分组,BMI≥24的85例孕妇为观察组,BMI18.5~24.9的170例孕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超重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难产和剖宫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的差异,孕前超重的孕妇产后出血、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有针对性加强对特定肥胖人群的孕前宣教,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孕期根据个人孕前BMI来指导合理营养和监测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心血管健康与空腹血糖异常的妊娠糖尿病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岭市妇幼保健院院产检的空腹血糖异常妊娠糖尿病产妇604例,根据母婴不良结局发生情况,分为子痫前期组(n=27)与非子痫前期组(n=577),计划性剖宫产组(n=535)与非计划性剖宫产组(n=69),巨大儿组(n=61)与非巨大儿组(n=543),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组(n=58)和新生儿低血糖组(n=546),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和妊娠期心血管健康评分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健康评分与多项母婴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 非子痫前期组的血压、总胆固醇情况以及心血管健康评分均优于子痫前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划行剖宫产组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娩时孕周以及心血管健康评分均优于非计划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巨大儿组的FPG、总胆固醇、BMI、体力活动情况以及心血管健康评分均优于巨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非低血糖组的FPG、膳食情况以及心血管健康评分均优于新生儿低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总胆固醇及心血管健康评分是子痫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FPG、心血管健康评分是非计划性剖宫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FPG、总胆固醇、BMI及心血管健康评分是巨大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FPG、心血管健康评分是新生儿低血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空腹血糖异常的妊娠糖尿病产妇心血管健康程度越好,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就越低,为今后临床干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