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多期扫描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期血管成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14例正常者及 15例肝硬化患者 (包括 6例肝癌 )行MSCT多期扫描 ,准直 2 .5mm ,pitch 5 ,每期扫描时间约为 6~ 9s。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血管三维成像 ,重建方式为容积再现技术 (VR) ,最大密度投影(MIP)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 (SSD)。统计 3种成像方法对胃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显示率 ,并对门静脉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 ,腹腔干血管及其分支 ,VR、MIP及SSD对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总显示率分别为 85 .3% ,85 .3% ,6 6 .4 %。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 ,正常人门静脉可显示 6级以上 ,VR及MIP优于SSD(P <0 .0 5 ) ,VR立体感强于MIP。结论 MSCT肝脏多期扫描 ,双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以VR血管成像最佳 ,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关肝动脉和门静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因颌面部外伤进行MSCT检查并均采用VRT、MPR及MIP对轴扫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VRT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多平面重建。MPR在显示深部结构骨折、细小骨折等方面优于容积再现三维成像。MIP对于线性骨折显示清晰。结论 MSCT具有快速扫描、图像分辨率优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MSCT容积再现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对颌面部外伤骨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高价值。MPR、MIP和VRT3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为外科整复手术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48个椎体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法(VRT)成像等后处理,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MSCT各种后处理技术联合应用能够准确显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牙科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112例齿科疾病患者行MSCT扫描,将获得的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成像,对各种三维重建成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行MSCT检查的112例口腔疾病患者中.均能全方位再现齿科全貌技术,MIP能显示牙齿全貌、牙齿纵向排列关系;MPR则对根尖骨质、根尖与牙槽骨的局部关系显示更清晰。CPR能够得到与颌骨全景断层片相似的图像;vR能够立体显示颌骨的外部形态。结论MSCT牙科成像可对口腔、面颌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提供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检查手段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布加综合征MS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合理的MS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方法 随机选取82例临床或超声诊断为布加综合征而行MSCT血管造影检查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6例,采用新扫描方法,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肝3期扫描方法 ;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技术进行后处理,观察血管内造影剂均匀度及血管显示情况,分析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最佳扫描时间,并对比2组门静脉、肝静脉图像质量.结果 实验组除2例门静脉内造影剂稍有不均,余造影剂混合均匀,门静脉分支达6~9级;门静脉触发后延迟22 ~31 s(95%置信区间)显示肝静脉、下腔静脉最好,肝静脉分支达4~7级.与传统肝3期扫描相比较,二者对于门静脉显示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肝静脉显示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布加综合征患者行腹部MSCT血管造影检查时,采用新方法 较之传统3期扫描方法 有很大优势,可有效降低造影剂用量和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同期分别行MSCT和DSA2种检查。MSCT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分支,比较CT与DSA对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结果45例患者,MSCT发现病灶167个、门静脉癌栓11例、动脉静瘘12例;DSA发现病灶172个、门静脉癌栓8例,动静脉瘘15例。MSCT与DSA比较,DSA对肿瘤的数目显示率略高于MS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4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MSCT对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49个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后处理成像,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脊椎爆裂性骨折的部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片突入椎管的深度范围、局部椎管狭窄程度及三维空间关系。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MSCT)门静脉系统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腹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Light-speed Ultra16排CT对86例疑及腹部肿瘤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在ADW4.2工作站进行腹部门脉系统血管重建,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和MIP(2D和3D)等。结果:86例门静脉系统MSCTA均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直观立体的评价门静脉的走行、位置、有无肿瘤癌栓、门静脉与肿瘤的空间关系等,为门静脉及其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其中观察空间关系以VR图像最佳,观测静脉栓子以2D-MIP最佳。结论:MSCT门静脉系统三维血管成像能准确、直观、立体地显示其解剖特点,为腹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64层VCT后处理重建对手足关节疾病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VCT(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手足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手、足关节病变行MSCT扫描.并进行后处理重建,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分析病变情况.结果 骨折33例,X线共发现骨折40处,MPR、VR共发现51处.7例涉及关节面的骨折,VR和MPR显示最佳,清晰显示骨折全貌.SSD很好显示骨折脱位周围软组织、皮肤表面血管.4例石膏外固定的病人运用MIP成像,对比平片得到更为清晰的骨的三维图像.结论 64层V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手足关节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肝癌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173例肝癌患者中,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也被应用。结果:在评价肝动脉解剖识别方面,容积再现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最大密度投影(P〈0.001)。在评价肿瘤病灶供血动脉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显著优于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P〈0.001),且容积再现技术优于多平面重建(P〈0.05)。在评价肿瘤血管的连续性和血管形态方面,MIP优于VRT(P〈0.001);MIP优于MPR(P〈0.001);VRT优于MPR(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评价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MSCT对30例CTPV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 (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CTPV的MSCT平扫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示动脉期10例有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8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8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1例门静脉主干变细.胆管周围静脉丛(100%)、胆囊静脉(60%)及胃左静脉(23.3%)呈点状、簇状扩张.MPR、MIP、VR可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栓塞及其周围纡曲扩张的侧枝静脉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患者多层螺旋CT在体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系统管径、肝脾体积、肝实质强化与病因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126例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提示门静脉高压患者和47例非门静脉高压者进行门静脉CTA,并进行胃左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测量,肝脏、脾体积测量及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主干CT值的测量,并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3.73±3.36) mm和(13.61±1.90) mm,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0.30±3.28) mm和(9.23±1.39) mm,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分别为(10.83±2.03) mm和(10.46±1.32) mm,胃左静脉宽度分别为(5.10±3.49) mm和(1.48±1.59) mm,肝脏体积分别为(1189.46±305.36) cm3和(1322.40±283.81) cm3,脾体积分别为(809.37±471.14) cm3和(255.53±110.35) cm3.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在显示门静脉高压患者相关血管形态、肝脾体积及肝实质强化等多方面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观察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门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的MS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6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形成患者的MSCT资料。受检者均行上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83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成像。结果:本组共发现不常见门腔分流243处:食管旁静脉曲张61处(其中伴假肿瘤征16处)、胃肾静脉分流42处、脾肾静脉分流20处、椎旁静脉丛曲张21处、脐静脉和/或副脐静脉再通95处(其中脐静脉再通59处、副脐静脉再通30处、脐静脉和副脐静脉同时再通6处)、门静脉右后支瘤样扩张并向下腔静脉分流4处。门腔分流的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期可见门静脉属支与腔静脉系血管之间有异常交通。结论:MSCT可较好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HDCT能谱技术提高肝脏门静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能谱技术在提高CT门静脉成像质量方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1例可疑肝脏病变的患者,采用能谱扫描模式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后,运用能谱分析软件获得最佳对比信噪比单能图像和70 keV单能图像。测量传统(混合能量,QC)图像和70 keV单能图像、最佳对比信噪比单能图像中门静脉的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三组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组,采用双盲法对重组质量进行评估。对三组图像的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混合能量图像、70 keV单能图像、最佳CNR的单能图像同层对比,发现最佳CNR的单能图像的SNR、CNR大于混合能量图像和70 keV单能图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最佳CNR的单能图像的VR、MIP重组图像对门静脉分支的显示级别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和70 keV单能图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最佳CNR的单能图像可以提高CT门静脉成像(CTPV)门静脉分支的显示级别和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门静脉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健康对象及20例肝脏疾病患者行MSCT门静脉成像,分析VR,MIP重建图像,比较其优缺点。结果VR,MIP均可显示4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对于4级以下的分支MIP的敏感性要优于VR,但VR可以显示门静脉与病变或肝静脉的三维空间关系。结论两种重建方法应相互补充,结合横断面图像,可为临床确诊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 的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10例临床推荐行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两种后处理成像方法,10例增加曲面重建(CPR).结果:MSCTP能很好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系统的全貌及其与病变之间的空间解剖关系,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 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结论:MSCTP是肝静脉和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VR比MIP重建的血管图像更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对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18例,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机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结果:显示胃网膜静脉曲张(84%)、胃短静脉曲张(90%)、胃冠状静脉曲张(78%)、胃结肠干曲张(50%)和食管静脉曲张(17%)。MPR、MIP、VR可以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从不同方位显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姜滨  张龙江  沈文  祁吉 《放射学实践》2007,22(2):186-18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TIPSS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17例TIPSS术后患者(共19支支架)行MSCT门静脉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17例中6例进行了DSA检查,11例得到了病理标本.将MSCTA表现与病理或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A发现19支支架中完全闭塞3支,支架狭窄4支,肝静脉端狭窄3支,同时伴有支架内和肝静脉端狭窄3支,未见明显异常6支.与DSA或病理对照,CTA诊断支架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和特异度分别为90%和83.3%,诊断支架闭塞的诊断符合率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4.1%.结论:MSCTA可准确显示TIPSS术后支架的通畅性,为外科提供了一种无创的随访和筛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门静脉瘤的CT表现.方法1例74岁男性患者因腹部不适且逐渐加重而接受了CT平扫与增强扫描,以及后处理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与容积再现),对其影像表现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分析。结果CT平扫显示门静脉主干后壁见囊状膨大的低密度影与主干相连,边缘光滑,门脉期增强显示门静脉主干后壁膨大的低密度影均匀件强化,囊壁规整,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交汇处呈梭形膨大,门静脉左右支分叉处呈囊状膨大,CT诊断为门静脉瘤。结论CT是诊断门静脉瘤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M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证实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VR、MIP、MPR、CPR)进行肠系膜血管成像,观察肠系膜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2例,MMSCTA及DSA示SMA充盈缺损;SMA血栓形成1例,MMSCTA及DSA示SMA主干呈长条状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9例,MMSCTA示SMV充盈缺损7例,2例不显影;胰腺癌侵犯SMA、SMV者13例,MMSCTA示肠系膜血管被包埋,血管狭窄中断;SMA主干或分支狭窄伴软斑形成7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性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