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线千伏级锥形束CT引导前列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在线测量前列腺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及图像引导后的残余误差,确定前列腺癌患者外照射治疗计划中CTV外放PTV的边界大小.方法 入选7例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每例患者每周至少行KV-CBCT在线校正治疗体位2次.采用常规皮肤标记激光对位后采集图像,将所获得CBCT与计划CT图像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计算摆位误差并进行在线评价,若摆位误差>2 mm则调整治疗床进行纠正.纠正后重新采集CBCT图像进行配准,计算残余误差.根据摆位误差和残余误差分别计算纠正前后临床靶体积(CTV)至计划靶体积(PTV)外放边界大小.结果 共获取197幅KV-CBCT图像.7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分别为3.1和2.1、1.5和1.8、4.2和3.7 mm,外放边界分别为9.3、5.1、13.0 mm.经KV-CBCT引导纠正后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残余误差和随机残余误差分别为1.1和0.9、0.7和1.1、1.1和1.3 mm,外放边界分别为3.4、2.5、3.7 mm.结论 在线KV-CBCT引导放疗技术可减小前列腺癌患者摆位误差、提高摆位精度,CTV外放PTV边界可缩小至3~4 mm.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头颈部肿瘤在六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并以此误差分析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到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预留边界大小.方法 应用兆伏(MV) CT于放疗实施前对2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通过自适应软件对重建的容积图像与计划CT扫描图像进行自动匹配和手动调节,记录六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并调整床位后给予放疗.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临床靶体积到计划靶体积的外放边界.结果 24例患者共行327次MVCT扫描,其中摆位偏差在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上的平均平移误差分别是(-0.88 ±2.37)mm、(-1.18±2.82)mm和(1.41±1.82) mm;在倾斜、旋转和偏离三个旋转方向上平均误差分别是(0.15±0.54)°、(0.27±0.96)°和(0.01 ±0.52)°.PTV-CTV外扩边界分别是X轴方向为3.42 mm、Y轴方向为4.33 mm、Z轴方向为4.09 mm.结论 MVCT图像引导下自适应功能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可以有效修正患者的摆位误差,在保证CTV-PTV边界3~5 mm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也保证了单次大剂量放疗肿瘤区域的剂量准确性和对正常组织的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3.
锥形束CT图像分析鼻咽癌临床靶区外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在线采集的千伏级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分析鼻咽癌放疗过程中摆位误差的大小,从而获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的合理外放边界.方法:16例鼻咽癌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放疗过程中以传统的热塑面膜固定头颈部,激光灯摆位.分次放疗前患者在治疗床上进行CBCT扫描,并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在线配准,根据配准得到的平移矢量调整治疗床的位置,从而修正摆位误差,并分别记录各个方向上平移矢量.结果:16例患者共计160组配准数据.为满足至少95%放疗分次的CTV接受处方剂量,计划靶区各方向上的外放间距均为4 mm.结论:鼻咽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时具有一定的摆住误差.基于千伏级CBCT图像分析的在线校正方法能减小该摆位误差,并有助于确定合适的CTV外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直线加速器机载千伏级扇形束CT(kV-FBCT)及兆伏级锥形束CT(MV-CBCT)定量分析不同治疗部位的肿瘤患者调强放射治疗期间的摆位误差,为制定临床靶区外放边界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分别于每次常规摆位后,调强放射治疗前行kV-FBCT和(或)MV-CBCT扫描,与计划CT配准,纠正摆位,获取每次摆位误差,根据患者的位移计算不同治疗部位患者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上的平均位移M、系统误差(Σ)和随机误差(б),通过PTV边界公式(2.5Σ+0.7б)估计在该方向所需要的外放边界。根据同一个患者的单次放疗获得三维位移。结果 70例患者共记录到1 130人次位移偏差,根据外扩边界公式得出三个方向上所需的PTV边界。头颈1.9~3.1 mm,胸部2.8~5.1 mm,乳腺4.6~5.1 mm,上腹部3.0~5.5 mm及盆腔3.5~6.8 mm。3D平均位移头颈、胸部、乳腺、上腹部和盆腔分别为2.4±1.0 mm、4.0±1.6 mm、4.1±2.0 mm、4.6±2.1 mm及4.6±2.1 mm。利用kV-FBCT和MV-CBCT校位所得3D位移中位值...  相似文献   

5.
胸段食管癌IGRT中摆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用CBCT测量食管癌IGRT中的摆位误差,为ART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使用千伏级CBCT采集23例胸段食管癌治疗前、后摆位图像,探讨配准方法、病变部位以及不同治疗时间IGRT前摆位误差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 骨性及灰度匹配在x、z轴测量摆位误差有显著差异。不使用CBCT下PTV在x、y、z轴向胸上段癌分别外扩6、17、6 mm,胸中段癌分别外扩4、17、6 mm,胸下段癌分别外扩11、11、4 mm。每次使用CBCT行疗前摆位误差纠正则x、y、z轴向分别外扩2、2、4 mm。不同治疗时间IGRT前摆位误差在y轴上相近(P=0.858),在x、z轴上自第5周开始IGRT前摆位误差均高于其他几周(P=0.001, P=0.000)。结论 胸段食管癌IGRT中建议采用灰度配准。不同部位食管癌PTV在x、y、z轴向外扩范围应有所不同。IGRT可使PTV外放边界显著缩小。疗前期摆位误差可考虑用于指导后续治疗,治疗后期患者x、z轴向疗前摆位误差变大,建议自第5周时更换体膜进行模拟定位,重新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骨转移患者在自带兆伏级CT(MVCT)影像引导的螺旋断层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骨转移患者从临床靶体积(CTV)外放到计划靶体积(PTV)的距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30例骨转移患者采用螺旋断层放疗,体网固定装置,每次治疗前均行MVCT扫描,将扫描所得MVCT图像与定位图像(KVCT)行靶区位置配准,分析患者左右(X)、头脚(Y)、腹背(Z)和横断面旋转(Roll)方向的误差值,根据公式Margin=2.5∑+0.7σ计算出CTV-PTV外扩Margin值.结果 30例患者共行494次MVCT扫描,线性误差在X、Y、Z方向的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2.85±0.77)、(3.11±0.95)、(2.21±0.55)mm;在Roll方向的旋转误差为(0.55±0.24)..CTV-PTV外放边界在X、Y、Z三个方向Margin值分别为3.64、4.17、2.86 mm.结论 应用图像引导技术对骨转移的调强放疗可实时摆位纠正,减小了分次治疗的摆位误差,提高了治疗精度,对临床放疗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千伏级CBCT联合HexaPOD evo RT六自由度治疗床研究宫颈癌术后盆腔放疗摆位误差,推算CTV外放边界。方法 采用医科达AXESSETM直线加速器治疗宫颈癌术后患者17例。所有患者常规摆位后CBCT,治疗床在线校正后再次CBCT,治疗后再次CBCT,分别获得XVI。与计划CT图像配准后,即可获得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移及旋转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CTV外放边界。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结果 CBCT校正前后均为304次,治疗后68次。所有患者分次间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经在线校正后均减小,校正前/后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2.42 mm/0.42 mm、3.55 mm/0.47 mm、3.26 mm/0.27 mm和1.24°/0.24°、0.70°/0.32°、0.57°/0.12°(P=0.036、0.000、0.000、0.002、0.000、0.004)。考虑分次内摆位误差影响,治疗床校正后CTV外扩边界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上分别为2.24、3.32、2.20 mm。结论 宫颈癌术后患者CBCT联合六维治疗床在线校正可明显减小6个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且能缩小C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千伏级CBCT引导前列腺癌IMRT的数据,为选择合理的图像配准方法和适宜的外放边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针对 16例接受根治性IMRT的前列腺癌患者,共行CBCT在线校正治疗体位214次。采用常规皮肤标记激光对位后采集图像,将所获得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默认自动配准、骨性配准、软组织配准及手动靶区配准。比较4种配准方式之间差异,并计算由CTV外放产生PTV间距。结果 16例患者默认自动配准、骨性配准、软组织配准及手动靶区配准方式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0.6±2.8)、(-0.6±4.5)、(-0.6±3.8) mm,(-0.7±2.7)、(-0.9±4.5)、(-0.8±4.1) mm,(-0.8±2.6)、(-0.3±4.4)、(-1.1±4.0) mm,(-0.6±2.9)、(-0.7±5.1)、(-0.9±3.9) mm。经分析4种配准方式之间相近。PTV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外放间距分别为4.7、5.2、6.5 mm。结论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应用在线默认自动配准+手动微调CBCT引导放疗技术治疗前列腺癌患者更为合适。PTV安全外放边界在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分别为4.7、5.2、6.5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千伏级CBCT引导下胸部肿瘤放疗中摆位误差及其外放边界。方法 采用瓦里安IX直线加速器机载影像系统对34例胸部肿瘤患者三维放疗前行CBCT,系统自动重建图像并与治疗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得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计算PTV及OAR外放边界。结果 共行279次扫描,考虑误差方向时左右、上下、前后方向误差分别为(-0.16±3.25)、(-1.36±5.43)、(-2.43±2.14) mm,只考虑误差大小时左右、上下、前后方向误差分别为(2.41± 2.18)、(4.27±3.60)、(2.71±1.77) mm。PTV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外放边界分别为2.68、7.19、7.57 mm。结论 本院胸部肿瘤患者应用热塑体膜固定,存在一定程度摆位误差。靶区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外放边界分别为2.68、7.19、7.57 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TOMO自带的MVCT图像引导系统,分析食管癌患者治疗摆位误差,指导计算CTV到PTV外扩间距。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间64例在我院接受TOMO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每次摆位后行MVCT获得图像,并将其与定位时KV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患者在x、y、z轴平移和横截位旋转(roll)摆位误差并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M= 2.5∑+0.7δ计算PTV的外扩间距。结果 颈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的CTV-PTV外扩间距在x、y、z轴向略有不同;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使用头颈肩膜固定在y轴向平均摆位误差低于体膜固定(P=0.000);体膜固定时第5、6周z轴摆位误差略小于前几周(P=0.036);3种图像配准模式得出的摆位误差相近(x轴P=0.868,y轴P=0.491,z轴P=0.169,roll方向P=0.985)。结论 食管癌患者摆位误差较大,TOMO自带的图像引导系统MVCT可以很大程度减少摆位误差,确保每次治疗精度。同时建议临床上在不同食管癌分段使用不同CTV-PTV外扩间距。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建议使用头颈肩膜来固定。  相似文献   

11.
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剂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筛选胸上段食管癌不同适形和调强放疗计划优选方案.方法 8例胸上段食管癌cT模拟后参考食管钡餐造影和食管镜结果勾画GTV,按统一标准外扩CTV和PTV,实施3、4、6个野适形治疗计划和3、4、5、7、9、11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以95%PTV体积获得6000 cGy处方剂量进行归一,分析各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进行剂量学对比研究.结果 3套适形计划之间,PTV剂量参数和体积参数均相近(P>0.05);6个野适形计划全肺V20高于4个野(P<0.05),3、6个野适形计划MLD也高于4个野(P<0.05).6套调强治疗计划中,3个野IMRT计划PTV D100低于9、11个野IMRT计划(P<0.05);4个野IMRT计划IV高于9、11个野IMRT计划(P<0.05);9、11个野IMRT计划PTV适形指数CI、剂量参数D95、体积参数V100和V95较57个野IMRT和s-IMRT计划无明显优势(P>0.05);各IMRT计划之间危及器官受量相近(P>0.05).胸上段食管癌4个野适形计划PTV CI、PTV剂量参数和体积参数均低于5、7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P<0.05);4个野适形计划全肺V20均高于5、7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P<0.05).结论 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中4个野适形计划可为优选方案,调强放疗中5、7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可为优选方案.胸上段食管癌5、7个野IMRT计划和s-IMRT计划优于4个野适形计划.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114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对114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CT 定位下以3~5 mm层厚连续扫描,静脉双期碘造影剂增强扫描,精确定位治疗靶区并制定3DCRT计划,使90%等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以Varian 2100C 直线加速器实施放疗计划照射剂量1.8~2 Gy/次,5次/周,总剂量50~66 Gy,总疗程5~7周.治疗后1个月33例部分缓解,3个月42例部分缓解,6个月53例部分缓解.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2.6%、35.1%和 28.9%.初步研究结果提示,3DCRT是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无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全脑照射加Vm-26治疗肺癌脑转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Vm-26配合全脑放疗与单纯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放疗组30例)和放化疗综合组(综合组30例).放疗组:全脑常规放疗40 Gy/4周.综合组:放疗方法与单纯放疗组相同,放疗第1天开始给药,Vm-26 60 mg/m^2,1次/周.结果:放疗组和综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24/30)和83.3%(25/30).治疗后中位生存时间放疗组为5.4个月,综合组为7.6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5,P=0.018 0,综合组骨髓抑制和胃肠反应高于放疗组,但大部分患者能耐受.结论: 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加Vm-26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分析其与各临床、剂量学因素关系,探讨低剂量区体积对放射性肺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5-2008年本科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食管癌患者共161例接受了三维适形放疗,其中局部晚期NSCLC患者53例,处方剂量60 Gy分30~34次,均行长春瑞滨+顺铂同期化疗;食管癌患者108例,处方剂量58~70 Gy分29~35次,单纯放疗46例,余62例接受亚叶酸钙+氟尿嘧啶+顺铂同期化疗.对急性放射性肺炎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ogistic因素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全组急性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为57.8%(93例),其中NSCLC组为94%(50例,4、5级各1例),食管癌组为39.8%(43例,无≥4级病例).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r=0.19,P=0.016)、大体肿瘤体积(r=0.52,P=0.000))、平均肺剂量(r=0.33,P=0.000)、肺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r=0.30,P=0.000)、接受5、10、15、20、25、30 Gy照射的肺体积百分比(肺V5~V30,r=0.21~0.29,P=0.000~0.027)均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Logistic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V5(X2=7.07,P=0.008)、大体肿瘤体积(X2=10.21,P=0.001)是预测≥2级放射性肺炎最有价值指标.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684,P=0.000;曲线界值为V5=55%.肺V5≥55%组与<55%组≥2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43%(36/84)和18%(14/77).结论 平均肺剂量、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V5~V30可较好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其中V5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预测性指标.当V5>55%时≥2级的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可能会明显增加,制定治疗计划时除平均肺剂量、V20、V30外,还应将低剂量区体积限制在适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癌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前列腺癌的初步疗效和早晚期副反应.方法 36例无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接受了3DCRT和IMRT,其中35例同时接受内分泌治疗.23例临床靶区包括前列腺或前列腺加精囊,13例先接受盆腔照射然后包括前列腺和精囊.临床靶区的中位剂量为76.0 Gy(52.5~83.0Gy),盆腔预防性照射中位剂量为45.0Gy(40~50Gy).结果 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84%.3、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均为91%.全组早期胃肠道反应≤2级35例,3级1例,无4级反应;早期泌尿系统副反应≤2级34例,3级2例,无4级反应.全组分别有4例1级和3例2级晚期胃肠道反应,无≥3级晚期胃肠道反应;晚期泌尿系统反应发生率低,6例1级,2级1例,3级1例.结论 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前列腺癌,高剂量放疗是安全的,早期和晚期副反应可接受,未发现严重晚期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恩格菲对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112例恶性肿瘤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分割根治性治疗,对照组不加用任何生物制品治疗组从开始治疗的第1天起肌肉注射恩格菲400U/d,30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指标比较:治疗前CD3+59.04±2.67,CD4+38.62±2.31,CD8+33.94±2.08,CD4+/CD8+1.14±0.66;治疗后CD3+62.53±2.75,CD4+41.55±2.36CD8+31.36±2.52,CD4+/CD8+1.32±0.68。比较CD3+、CD4+升高和CD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CD3+60.02±2.13,CD4+38.83±2.09,CD8+34.02±2.99,CD4+/CD8+1.14±0.70;治疗后CD3+42.33±2.02,CD4+28.87±2.06,CD8+42.02±2.13,CD4+/CD8+0.68±0.31。比较CD3+CD4+、CD4+/CD8+下降和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格菲能明显抵抗放疗引起的机体免疫指标下降。  相似文献   

17.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IMRT)在初治鼻咽癌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76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了全程IMRT.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20例,Ⅲ期29例,Ⅳ期25例.采用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技术实施IMRT,采用的逆向治疗计划系统分别为TMS、CMS和Pinnacle.各靶区处方剂量均以其PTV定义给予,鼻咽肿瘤(GTV)和颈部淋巴结(GTV-LN)处方剂量为68~7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CTV1)处方剂量为58~6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CTV2)37例采用IMRT技术,处方剂量为50~60Gy,39例采用常规技术单前切线野照射.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和视交叉的最高限量(99%体积低于此剂量)分别为8、54、40、54、54 Gy.7例合并同时化疗,4例IMRT后鼻咽局部予以立体定向放疗加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RTOG标准评价急性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期为10个月,全组死亡3例,分别死于鼻咽肿瘤未控大出血、肝转移和治疗相关并发症.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92%;鼻咽和颈部1、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95%,4例出现了远处转移;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86%.急性反应以1、2级为主,其中唾液腺为99%,咽部和黏膜分别为88%和72%.GTV、GTV-LN、CTV1、CTV2的平均剂量均值分别为74.3、74.1、67.2、60.2Gy,平均低于95%处方剂量的靶区体积分别为0.58%、0.31%、0.67%、0.59%.左、右腮腺的中位剂量分别为33.9、34.0 Gy,晶体、脑干、脊髓、视神经、交叉最高剂量平均值分别为7.2、53.4、41.6、53.4、55.6 Gy.结论调强放疗技术能对初治鼻咽癌的各靶区达到很好的剂量分布,达到较高局部控制率,并降低了周围危及器官剂量和急性治疗反应,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133例鼻咽癌调强放疗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国西北地区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疗效、不良反应和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09年在本院接受全程IMRT的133例患者入组分析,其中22例单纯放疗,111例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同期放化疗。鼻咽大体肿瘤体积66.0~76.6 Gy分30~33次,颈部阳性淋巴结66.0~72.4 Gy分30 ~33次,高危临床靶体积56.0~63.5 Gy分28~33次,低危临床靶体积50.4 ~53.2 Gy分28次。结果随访率为97.7%,随访时间满2、3年者分别为37、44例。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8%、88.3%、83.2%;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9.2%、95.4%、95.4%;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9.2%、96.8%、96.8%;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2.8%、79.8%、79.8%;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3%、76.7%、76.7%。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年龄及放疗前是否贫血是影响总生存率的因素(x2 =5.56、9.10、4.89,P=0.018、0.003、0.027),同时N分期还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因素(x2=8.98,P=0.003)。3级急性不良反应率分别为皮肤1.4%、口腔黏膜34.7%、唾液腺20.1%、骨髓抑制1.4%。全组未观察到4级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结论 中国西北地区初治鼻咽癌患者IMRT能获得较好局部、区域淋巴结控制率及总生存率,不良反应可耐受,远处转移仍是治疗失败的最主要模式,N分期、发病年龄、放疗前有无贫血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放射治疗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的疗效.方法176例由病理学证实的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4组:单纯全脑放疗(WBRT)组、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放射外科(WBRT SRS)组、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组、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WBRT SRT)组.SRS治疗单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8~20Gy,总剂量20~32Gy;SRT治疗单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2~5Gy,总剂量25~60Gy;WBRT1.8~2Gy/次,总剂量30~40Gy.结果四组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7.0%、87.7%、86.5%和78.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0,11.0,11.5和10.0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33,8.33,9.33和7.67个月;颅脑无新病灶生存期分别为4.11,8.57,9.03和6.12个月.在死因分析中,WBRT组死于脑转移的比率为57.6%,较其他三组高.而WBRT SRS组的晚期放射反应的发生率为12.2%,较其他组高.结论肺癌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是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失败后再行挽救性全脑照射或立体定向放疗.对于多发脑转移,全脑放疗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WBRT SRT)在提高生存率以及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脑转移瘤常规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在4种预后因素(年龄、疗前KPS评分、有无远处转移及是否单发转移灶)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配对选择两组病例,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40例,常规放疗组80例,常规放疗组采用全脑照射30~40Gy/3~4周;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中,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采用单次照射27例,分次照射13例,单次靶区平均处方剂量为13.4Gy,分次照射方法为5~10Gy/次,每周2次,总量达15~30Gy。结果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与单纯常规放疗组比较:1年生存率分别为50%,20%;1年局控率分别为73%,15%;治疗后KPS评分好转的比例分别为88%,56%;疗后1~3个月头部CT、MRI示,影像学上有效率分别为80%,50%,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明显差异(P<0.01)。在死因分析中,发现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死于头部的比例为22%比单纯放疗组49%的低(P<0.05)。而两组病例的放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结论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常规放疗结合治疗脑转移瘤,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