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82-883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手术治疗10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采用常规乙状窦后入路,54例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垫入Tefflon垫棉。结果:49例常规入路手术中32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0例1周至3月疼痛消失,2例疼痛较前缓解,5例术后6月疼痛复发或未缓解。15例次出现各种并发症,54例锁孔入路术中39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6例1周至3月疼痛消失,3例疼痛较前缓解,6例术后6月至1年疼痛复发。6例次出现各种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采用锁孔入路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正确的植入垫片,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28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7例,显著减轻者2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1例。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疼痛消失29例(96.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1例,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采取适当材料及方法使三叉神经痛入脑干区减压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枕下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对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26例采用锁孔入路,12例采用传统手术入路。对治疗效果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疼痛立即消失31例,延迟缓解2例,明显减轻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4%。锁孔手术有效率为25/26(96.15%),传统手术有效率为11/12(9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面部麻木5例,听力减退9例,面部疱疹5例,角膜炎2例,颅内感染1例。结论:枕下锁孔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与传统开颅手术有效率相似,但具有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在我科手术的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开颅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采用垫片隔开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结果】7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84%),明显改善10例(11%),总有效率95%,无改善4例(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创伤小,对血管和神经均无损伤,效果确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28例中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27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2例,显著减轻2例,1周内减轻1例。随访10-35个月(平均16个月),疼痛消失26例(92.86%),复发1例,因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采取适当材料及方法使异常血管袢和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分离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本组1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发现有明显血管压迫三叉神经,并与术前MRTA检查一致,在显微镜下显露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脑段,注意处理好岩静脉,寻找责任血管后,用自体筋膜片将责任血管与神经根隔离。结果10例症状术后立刻消失,4例症状术后2天消失,1例3个月后疼痛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邵珠平  鲍波  施鹏  于效良 《现代医学》2014,(11):1348-1350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术前均行磁共振血管断层成像(MRTA)检查确定受压迫血管。结果: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54例,1周内消失2例,1个月内消失3例,3个月内消失2例,半年内消失1例。随访1~2年,复发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迟发性面瘫2例,听力下降3例。结论: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安全、创伤小、有效率高,可作为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rnlnal neuralgia。TN)是一种以面部发作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神经疾病,其患病率182/10万人,发病率为4~5/10万人。其主要原因为三叉神经出脑干段(rootentry,REZ)受到血管压迫所致。目前微血管减压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6年12月采取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3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术中护理配合经验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和总结手术体会。方法: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1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根据术中所见压迫血管的类型,分别采用Teflon棉隔离、血管悬吊、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及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等手术方式。其中发现明确血管压迫,尤其压迫处神经变形者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部分责任血管仅与神经接触者,行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责任血管为长袢状者行血管悬吊;而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者行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154例,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19例.未见责任血管但明显蛛网膜增厚者5例。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45例,动静脉联合责任血管22例,单纯静脉责任血管6例。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155例,减压加部分感觉根切断11例,责任血管悬吊7例,蛛网膜松解加感觉根部分烧灼s侧。术后疼痛立邵消失169例,显著减轻者6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75例(98.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2例.疼痛复发如术前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责任血管类型采取适当减压方法是提高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及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林合麟  唐凯  林晓风 《广东医学》2008,29(7):1183-1185
目的 探讨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1年5月一2006年5月采用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8例的手术经验和疗效。结果 68例中术后疼痛完全缓解67例,治愈率为98.5%,1例术后疼痛减轻。结论 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手术技巧的改进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实用性及其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手术方式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并在垫入Teflon垫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进行多角度观察,主要目的是观察神经全程及其周围血管,判别责任血管,并观察确认垫片位置,协助垫片调整.结果 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59例疼痛消失,3例疼痛减轻,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消除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外科解剖死角,有助于正确地判断责任血管以及置入Teflon垫片,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中相关的小脑动脉及静脉三叉神经敏感区而发病.临床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特点[1].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科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法治疗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巧。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药物控制情况筛选出31例面肌痉挛患者,对以上患者全部行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1例患者中,面肌痉挛症状完全缓解者24例(27.4%),明显减轻者6例(19.4%),未缓解1例(3.2%),术后出现轻度面瘫3例(9.68%),听力下降2例(6.45%),头晕伴频繁恶心呕吐者1例(3.23%),术后发热2例(6.45%)。无术后出血及小脑挫伤病例,无脑脊液漏及刀口愈合不良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是在充分掌握神经解剖及熟练应用神经内镜基础上,取得高效微创治疗效果的一种新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自1992.5-2001.12月,对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疼痛消失46例,3个月后疼痛消失3例,无一例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三叉神经痛微创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孙志庭  王彭  王玎 《吉林医学》2002,23(2):79-80
目的 :评价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根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进行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根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12例 ,对其中 3例伴有同侧三叉神经痛者 ,同时进行了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所有 12例患者术后舌咽神经痛立即消失 ,3例伴有三叉神经痛者术后疼痛也消失 ,追踪 3个月~ 6a,无疼痛复发。结论 :乙状窦后径路舌咽神经根切断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方法: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结果:24例患者均发现三叉神经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16例,小脑前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2例,静脉1例.18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5例明显改善,1例部分改善.随访2年,1例复发.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锁孔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手术前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进行分析,其中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9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手术12例。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8例(85.7%,18/21),次(近)切除(SimpsonⅢ级)3例(14.3%, 3/21),术后三维CT显露锁孔骨瓣复位良好,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23.8%),其中短暂性滑车神经3例、外展神经1例、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的1例,同时伴有听力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随访时,11例KPS同术前,7例术后改善,3例加重。KPS平均评分77.14±23.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者19例(KPS≥70),恢复一般2例(KPS<70)。术后随访3~2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是简便、安全、微创、理想的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对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乙状窦后入路。用Teflon棉行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疗效优者5例,良者1例(10%)。临床总有效率95%。结论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副作用.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别对其手术效果、并发症及副作用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实际临床效果.结果: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术后疼痛即刻消失有31例,术后3个月疼痛症状缓解率为97.4%;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14例患者出现眩晕、5例患者出现面部疱疹及面部感觉减退、2例患者出现听力减退、2例患者发生感染及2例头疼.但无疼痛症状消失后再复发患者,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显著,尤其是在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疼痛缓解效果更佳,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来应用MVD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43例(面肌痉挛21例,三叉神经痛20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三叉神经痛及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1例面肌痉挛患者中19例术后痉挛立即消失,2例术后3d痉挛消失。所有患者未见听力下降、面瘫、眩晕、血肿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43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