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是一种跨膜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其特异性配体为胶原蛋白,活化过程不同于经典的RTK,激活后参与细胞内外信号传导,促进肿瘤细胞的黏附与迁移,与肿瘤的增值、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CT表现的CVST,总结其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影像学表现及溶栓和抗凝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13~30d,CT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完全吸收。DSA复查示静脉窦完全再通5例,部分通畅3例。症状消除6例,明显改善2例,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随访1~16个月,无颅内再出血发生。结论提高对CVST的认识,并正确采用多手段影像学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早治疗的关键。适当强度的抗凝、溶栓治疗对于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VST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位于小角度动脉分叉处小型动脉瘤特点及手术夹闭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5例体积≤3mm,生长在夹角<45°2个动脉分叉根部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动脉瘤生长特点,结合动脉瘤夹的性能,从几何和力学角度探索手术夹闭方法。结果这种动脉瘤常与相邻最近一个分支动脉壁粘连;并且位于两分叉动脉根部,不易将瘤颈部分离出能够通过动脉瘤夹叶片的空间,不能够按照常规方法夹闭。结论在游离困难时不必完全游离动脉瘤,采用小弯形夹平行一侧分支的方法夹闭动脉瘤颈及对侧分支壁少部分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合并外侧裂血肿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合并外侧裂血肿(血肿量超过20ml)者31例,探寻手术中血肿未完全清除的原因,从解剖及手术技巧探讨手术不足之处.结果 原因包括术前切口设计骨窗偏小,清除血肿时颞叶前部皮层切口过短,及动脉瘤夹闭成功后对外侧裂血肿清除重视不足;另外对于动脉瘤及重要分支附近某些“早期机化”质地较硬的血肿过度清除,导致分支损伤术后继发出血.结论 头皮及颞叶皮层切口可以向颞后部适当扩大或延长,对于血肿清除有利;对于个别粘附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重要分支附近的“机化样”血块,适度清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和总结手术体会。方法: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1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根据术中所见压迫血管的类型,分别采用Teflon棉隔离、血管悬吊、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及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等手术方式。其中发现明确血管压迫,尤其压迫处神经变形者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部分责任血管仅与神经接触者,行血管隔离加感觉根部分切断;责任血管为长袢状者行血管悬吊;而未见明确责任血管者行神经松解加部分感觉根烧灼。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154例,血管与神经接触密切者19例.未见责任血管但明显蛛网膜增厚者5例。其中动脉责任血管145例,动静脉联合责任血管22例,单纯静脉责任血管6例。单纯行Teflon棉隔离减压155例,减压加部分感觉根切断11例,责任血管悬吊7例,蛛网膜松解加感觉根部分烧灼s侧。术后疼痛立邵消失169例,显著减轻者6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75例(98.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2例.疼痛复发如术前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责任血管类型采取适当减压方法是提高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及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瘦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侵袭性和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2月至10月手术切除的61例垂体腺瘤标本及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瘦素和Ki-67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本组垂体腺瘤中瘦素阳性表达率为34.4%(21/61);瘦素在正常垂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垂体腺瘤;瘦素染色阳性组的Ki-67指数、肿瘤直径低于瘦素染色阴性组;瘦素染色阳性组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表达率高于瘦素染色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垂体组织相比,垂体腺瘤中瘦素的表达下降;垂体腺瘤中瘦素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大小、侵袭性、增殖系数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61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Ⅰ级(完全恢复)9例,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31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行)11例,Ⅳ级(卧床,意识稍醒)4例,Ⅴ级(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慢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重塑的干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及VitD组。以卵白蛋白(OVA)致敏、反复激发9周(共31次)建立慢性哮喘气道重塑模型。VitD组在每次OVA激发前1 h予以腹腔注射100 ng 1,25-(OH)2D3。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OVA进行致敏和激发。末次激发后24 h处死小鼠。肺组织分别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气道结构及上皮下纤维化,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评价各组气道重塑;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核移位及IκBα、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PCR检测肺组织中IκBαmRNA表达水平。结果 (1)哮喘组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增多、上皮下纤维化及平滑肌细胞层增厚等气道重塑的结构改变,而1,25-(OH)2D3的干预可有效减轻上述病理改变;(2)1,25-(OH)2D3明显抑制哮喘肺组织中NF-κB p65的核移位;(3)1,25-(OH)2D3能通过上调IκBα的mRNA表达并抑制其磷酸化来上调哮喘肺组织中IκBα的蛋白表达。结论 1,25-(OH)2D3可通过负性调控NF-κB信号通路来拮抗哮喘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10.
胼胝体切开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10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胼胝体切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999年1月至2010年8月单纯采用胼胝体切开术治疗10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类型以容易致残的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48例)、全身性强直发作(32例)或失张力发作(25例)为主.其中58例行胼胝体前2/3切开,47例行前3/4切开.结果 术后随访13~15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正规服用抗癫痫药物,13例(12.4%)患者术后发作消失,59例(56.2%)发作频率减少大于75%,22例(21.0%)发作频率减少50%~75%,9例(8.6%)无明显改善,2例(1.9%)加重.围手术期没有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较轻,且多为一过性.结论 对于无法行致痫灶切除术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胼胝体切开术能有效减少癫痫全身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