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庆市2012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ntibody,NA)水平,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南岸区、大足区、奉节县的部分健康人群,应用细胞中和试验法检测脊灰NA。结果在检测的629名健康人群血清标本中,脊灰I、II、III型NA阳性率分别为93.31%、96.34%和91.88%;NA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MeanTiter,GMT)分别为1:77.86、1:76.50和1:26.41。各年龄组人群I型脊灰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314,P〉0.05),II、III型脊灰NA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II=19.312,x2Ⅲ=14.093;P均〈0.05);各年龄组人群I、II、III型脊灰NA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34.054,FII=36.481,FIⅡ=21.08;P均〈O.05)。三个区(县)人群I、III型脊灰NA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I=13.866,x2IⅡ=8.545;P均〈0.05),II型脊灰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II=3.307,P〉0.05);三个区(县)人群I、1I、III型脊灰NA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2.528,FII=1.328,FIⅡ=2.583;P均〉0.05)。NA水平总趋势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结论重庆市健康人群脊灰NA水平可以维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抗体水平,为卫生部门已制定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顺义区10个乡街的6个月以上健康人群共243人,采集其静脉血以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脊灰抗体。结果243份血清标本中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7.94%、98.35%、97.5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为98.74、89.61、69.54,各型间GMRT有差异(F=4.574,P〈0.05),表现为Ⅰ〉Ⅱ〉Ⅲ型;户籍、性别、年龄、职业、脊灰疫苗免疫史均不是影响Ⅰ、Ⅱ、Ⅲ型抗体水平阳性率的因素,但年龄、免疫史是影响各型抗体滴度的因素,年龄越大抗体滴度越低,免疫次数越多抗体滴度越大(P〈0.05),免疫史〈4次和≥4次Ⅰ、Ⅱ、Ⅲ型病毒的抗体G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Ⅰ=5.63、tⅡ=4.02、tⅢ:6.69,P均〈0.05)。结论顺义区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较高,对脊灰形成免疫屏障。随着年龄的增大,抗体滴度下降,完成全程免疫即4剂次免疫人群抗体滴度更高,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免疫很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DTaP-IPV/Hib五联疫苗,简称五联苗)基础免疫后的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中和抗体水平,并与传统的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免疫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无脊灰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健康婴儿,按照接种疫苗的不同,分为五联苗组和OPV组,每组100人。收集每个研究对象的脐带血和基础免疫后的颈静脉血,以微量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脊灰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将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进行对数转换,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免疫前后抗体水平差异。结果基础免疫后,两组Ⅰ、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较免疫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保护率均达100%。五联苗组基础免疫后Ⅰ、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27.54、186.11、377.41,OPV组分别为1 217.75、680.29、418.77,两组Ⅰ、Ⅱ型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五联苗低于OPV组(Ⅰ型:t=-10.80,P0.01;Ⅱ型:t=-8.941,P=0.010);Ⅲ型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4,P=0.776)。基础免疫后Ⅰ、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水平与性别、出生体重、母传抗体水平无线性相关关系,Ⅰ、Ⅱ型抗体水平与采血间隔和接种疫苗的种类有线性相关关系。结论五联苗3剂次基础免疫后可提供针对脊灰的有效免疫保护,但Ⅰ、Ⅱ型抗体水平相对于OPV免疫后较低,建议对基础免疫时全程接种五联苗的儿童在4岁加强免疫时口服1剂次OPV。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河源市近年来实施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后人群中脊灰病毒抗体水平,评价免疫效果,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3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1家综合医院和2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监测点,在监测点的门诊患者中抽取0~49岁年龄组的患者作为监测对象,采集监测对象4 mL 血液样本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检测。结果共抽取0~49岁监测对象300人,其I、Ⅱ、Ⅲ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00%、98.67%和96.00%,3个型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 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06.64、1∶76.82和1∶38.14,各型抗体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的脊灰3个型别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各型中和抗体GMT均以0~1岁组最高,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均P<0.01)。结论河源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补充免疫,人群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GMT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免疫效果良好,人群对脊灰已经形成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5.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基础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考察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IPV)在中国婴儿中的免疫效果,并与目前常规使用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vaccine,OPV)进行比较.方法 对2个月龄婴儿采用组群随机法分为2个组,每组208名,分别接种IPV和OPV,并采集免疫前后血清.采用微量中和方法,对血清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的中和抗体进行测定,对于抗体保护率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抗体滴度进行对数转换后采用Z检验进行比较,所有统计学检验以P<0.05来确定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婴儿经初次免疫后,IPV组Ⅰ、Ⅱ、Ⅲ型病毒中和抗体保护率分别为100.0%(186/186)、97.3%(181/186)、98.9%(184/186),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51.2、86.7、211.3,OPV组Ⅰ、Ⅱ、Ⅲ型病毒中和抗体保护率分别为97.4%(188/193)、100.0%(193/193)、95.3%(184/193),GMT分别为1089.5、538.2、203.7.两组中Ⅰ、Ⅱ型的保护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Ⅰ、Ⅱ型分别为X2Ⅰ=2.991,P=0.084;X2Ⅱ=3.512,P=0.061),但Ⅲ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Ⅱ=4.143,P=0.042).IPV组Ⅰ、Ⅱ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OPV疫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Ⅰ=12.537,P=0.000;ZⅡ=13.415,P=0.000),而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Ⅲ=0.067,P=0.947).结论 经基础免疫后IPV在婴儿中免疫效果良好,和OPV相比,IPV组Ⅰ、Ⅱ型保护率与OPV相当,Ⅲ型高于OPV组.IPV组Ⅰ、Ⅱ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OPV疫苗,而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与OPV组相当.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免疫水平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解江苏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的免疫状况,进行了0~2月龄婴儿口服脊灰疫苗(OPV)免疫成功率监测,6月龄~、1岁、2岁、3岁、4~9岁儿童脊灰抗体水平监测。1996、1997、1999年儿童OPV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是Ⅰ型94.6%~98.2%,Ⅱ型98.2%~100.0%,Ⅲ型92.9%~100.0%。1995~1999年健康儿童脊灰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是中和抗体阳性率Ⅰ型为92.3%~100.0%,Ⅱ型94.2%~100.0%,Ⅲ型94.2%~100.0%;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Ⅰ、Ⅱ、Ⅲ型分别为1∶55.6~1∶359.2、1∶110.2~1∶188.0、1∶70.8~1∶108.4。说明通过OPV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江苏省儿童对脊灰已形成了牢固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7.
梁家素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32-1434
目的对北海市辖区连续17年34轮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利用该市1991—2008年1月的3岁以下儿童OPV强化免疫以及人群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脊灰发病监测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市17年OPV的强化免疫合计接种率97.9%;零剂次儿童占3岁以下总儿童的3.9%;1-59岁健康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99.5%、97.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15.7、1:97.2、1:32.6。病毒学监测已连续15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结论该市辖区17年OPV的强化免疫效果显著,人群对脊灰已形成免疫屏障,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8.
孔秀珍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73-1774
目的了解肇庆市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方法2005和2006年对肇庆市辖下3个县3~15岁儿童共465人进行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测定;检测方法用微量组织培养法。结果465名儿童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7%、99.8%、97.6%,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45、1:104、1:40。3县间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和G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个年龄组间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肇庆市通过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已形成对脊灰病毒有效的免疫屏障,年龄较大的儿童脊灰抗体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湖北省人群脊灰免疫水平,为脊灰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 - 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8个县(市、区)健康人群640人开展脊灰抗体水平监测,使用微量中和试验测定脊灰中和抗体(NA)(Ⅰ型和Ⅲ型抗体),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脊灰抗体阳性率。结果 脊灰Ⅰ型抗体:全人群阳性率为93.44%,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0,P>0.05),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371,P<0.01),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813,P<0.01),年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264,P<0.01),7岁以上年龄组人群阳性率偏低(≤92.50%),随州市阳性率偏低(75.00%);脊灰Ⅲ型抗体:全人群阳性率为92.81%,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74,P>0.05),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851,P<0.05),地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53,P>0.05),年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713,P<0.05),2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阳性率偏低(86.25%),鄂州市和随州市阳性率偏低(81.25%、85.00%)。结论 持续做好脊灰常规免疫和适时的补充免疫,进一步提高地区和重点人群免疫覆盖率,有利于降低脊灰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脊髓灰质炎(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与I+III型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b OPV)两种序贯基础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方法在河北省肥乡区招募健康婴儿,随机分成两组,按2-3-4月龄基础免疫程序分别接种IPV-b OPV-b OPV和IPV-IPV-b OPV,检测基础免疫前和免疫后28-42d血清脊灰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分析中和抗体阳性率、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结果 IPV-b OPV-b OPV、IPV-IPV-b OPV程序组分别招募受试者69名、68名,两组婴儿基础免疫后脊灰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Ⅰ型100%、100%,Ⅱ型98.55%、100%,Ⅲ型100%、100%;阳转率分别为Ⅰ型100%、100%,Ⅱ型97.06%、10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Ⅲ型100%、100%;GMT增长倍数分别为Ⅰ型758倍、810倍(Z=-0.62,P=0.535),Ⅱ型5倍、26倍(Z=-5.15,P0.001),Ⅲ型379倍、634倍(Z=-3.34,P=0.001)。结论两种IPV与b OPV序贯基础免疫程序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IPV-IPV-b OPV程序对Ⅱ、Ⅲ型脊灰病毒的免疫原性优于IPV-b OPV-b OPV程序。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福田区2002年脊灰免疫水平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人群脊髓灰质炎的免疫状况,于2002年进行了0~2月龄婴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疫成功率监测,对6月~1岁,2~4岁,6~8岁,13~15岁,20~29岁,30岁~共6个年龄组人群抗体水平进行监测。OPV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是:中和抗体阳性率I、Ⅱ、Ⅲ型分别为100.0%、98.2%、85.5%。人群脊灰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是:中和抗体阳性率I、Ⅱ、Ⅲ型分别为99.0%、98.3%、94,9%;GMI、Ⅱ、Ⅲ型分别为1:171.0、1:98.3、1:28.1。说明通过OPV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深圳市福田区对脊灰已形成了牢固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门市脊髓灰质炎(脊灰)口服活疫苗(OPV)质量及脊灰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于2002-2004年在冷链各环节随机抽取脊灰疫苗进行效价测定,同时对基础免疫儿童进行了脊灰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结果 OPV合格率为98A1%.平均效价为6.09半数组织感染计量(TCID)50/粒。基础免疫儿童免前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28%、40.23%、34.62%,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分别为2.38、2.28、1.22;免疫后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00%,GMRT分别为366.86、361.91、158.42,脊灰Ⅰ、Ⅱ、Ⅲ型免疫成功率分别为100.00%、100.00%、97.70%。结论 江门市脊灰免疫接种和冷链运作良好.儿童免疫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杭州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及时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1-2005年分别对2-4岁、6-8岁、13-15岁、25-39岁4个年龄组共计947人进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共抽取947人,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58%、98.94%和99.47%,GMT分别为1:648.08、1:394.92,和1:418.23。Ⅰ、Ⅱ、Ⅲ型脊灰抗体G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区与郊县间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下杭州市计划免疫冷链系统运转状况良好,脊灰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健康人群对脊灰已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北省2012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分离率高的邯郸地区人群脊灰中和抗体(NA)水平,为阻断可能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方法调查邯郸市已完成基础免疫1~1.5岁儿童158名;调查〈1、1~2、3—4、5—6、7—10、11~14、15—19、≥20岁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168名,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结果基础免疫儿童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均为10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67.88、1:335.46、1:290.02;健康人群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8.2%、99.4%、95.8%,抗体GMT分别为1:224.41、1:177.29、1:111.43。基础免疫儿童和健康人群间抗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人群抗体GMT随年龄增长和免疫后时间延长有逐渐下降趋势,年龄和免疫后时间对抗体有影响,性别间抗体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邯郸市人群对脊灰病毒形成了良好免疫屏障,对可能发生VDPV及其循环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二价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b OPV)引入前后北京市2014年和2016年不同基础免疫程序免疫效果和疫苗效价。方法 2014年和2016年脊灰疫苗基础免疫程序分别为3剂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 OPV)全程免疫和1剂脊灰灭活疫苗(IPV)与2剂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 OPV)序贯免疫,分别在北京市两个区选择完成基础免疫后4-8周的婴儿,采集血标本以检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同时采集不同疫苗储运环节的疫苗标本以检测疫苗效价。结果 2014年和2016年分别调查儿童72人和68人。2014年基础免疫后Ⅰ、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61%和100%,抗体滴度(1∶)[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 536(1 024-1 536)、1 536(512-1 536);2016年基础免疫后Ⅰ型、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均为100%,抗体滴度(1∶)分别为1 024(512-1 536)、1 536(1 024-1 536)。2014年和2016年Ⅰ、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Ⅰ型:χ2=8.77,P=0.038;Ⅲ型:χ2=16.76,P=0.001)。2014年t OPV的平均效价为6.1±0.1Lg CCID50/剂,2016年b OPV的平均效价为6.9±0.2Lg CCID50/剂(t=-7.76,P0.001)。结论新疫苗b OPV引入后,IPV-b OPV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效果与引入前的t OPV全程和IPV-t OPV序贯免疫程序效果一样好;疫苗储运各环节疫苗效价均合格,冷链运转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5年河南省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中和实验测定抗体的方法,抽取洛阳市新安县和许昌市禹州市部分健康人群。结果共检测273份血清样本,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70%、93.77%、89.38%,脊灰Ⅰ、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7.74、1:27.90、1:15.40。不同地区间脊灰Ⅰ型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和Ⅰ、Ⅱ、Ⅲ型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脊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灰Ⅰ、Ⅱ、Ⅲ型抗体GM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脊灰Ⅰ、Ⅱ和Ⅲ型抗体阳性率差异和Ⅰ、Ⅱ和Ⅲ型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已形成较牢固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我国口服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OPV)按现行免疫程序接种后,被免疫儿童对四川1型脊灰病毒的免疫水平,以指导预防、控制乃至消灭脊灰策略的制定。方法:应用微量中和试验方法检测血清中对三种毒株的中和抗体滴度。结果:儿童基础兔疫后对三种毒株Sabinl、Mahoney、四川株的阳性率为100%,免后GMT分别为1196.8、317.9、62.9。结论:免疫儿童对四川Ⅰ型脊灰病毒抗体的GMT较SabinⅠ型和Mahoney低.但OPV能诱生抗四川株的抗体,OPV对四川Ⅰ型脊灰病毒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消除玉溪市免疫薄弱环节和免疫空白,以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方法该市根据《云南省防止脊灰野病毒输入引起疾病扩散应急扫荡免疫实施方案》于2006年6月26-30日在全市范围内对0-4岁儿童开展了一轮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应急扫荡免疫。结果全市应服苗人数128024人,实服苗人数125025人,报告服苗率97.66%。各县区报告服苗率本地儿童在95.11%-98.61%之间,流动儿童在97.51%-100%之间;“零”剂次儿童登记,本地儿童0岁组所占比例为98.87%,而流动儿童0岁组所占比例为59.79%,1岁以上占40.21%:现场非正式快速评估服苗率97.35%(294/302人),不同居住形式:本地儿童调查服苗率97.40%,流动儿童97.27%,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服苗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05);不同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P〈0.05)。本地儿童零剂次比例为3.13%,流动儿童零剂次比例为11.8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P〈0.05)。结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仍然是薄弱环节,是该市常规免疫工作的难点问题,也是消除脊灰野病毒输入的主要关注对象。因此,加强“零”剂次免疫儿童、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是继续维持无脊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仪征市2011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为及时制订免疫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岁、1岁~、3岁~、5岁~、7岁~、15岁一和1〉20岁等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的血清386份,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测定血清脊灰中和抗体。结果调查对象的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阳性率分别为98.70%、97.93%、95.8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216.27、1:141.13和1:57.54;不同性别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Ⅰ、Ⅱ、Ⅲ型GMT有下降的趋势。结论仪征市健康人群脊灰抗体水平较高,对脊灰已形成了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福建省2016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转换前全人群和转换前后目标儿童脊灰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疫苗转换前抽取0-82岁人群且在疫苗转换18个月后抽取5岁儿童,采集血标本,检测脊灰中和抗体,比较转换前后儿童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疫苗转换前0-82岁人群脊灰病毒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29%、95.53%、92.21%,GMT(1:)分别为78.59、55.83、32.89。脊灰疫苗转换前后3岁儿童脊灰病毒Ⅰ型、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19%vs 99.11%(x2=0.006,P=0.94)、97.52%vs98.20%(x2=0.16,P=0.69),GMT(1:)分别为215.57 vs 325.88(t=-2.37, P=0.018)、128.74 vs 199.42(t=-2.30,P=0.02)。脊灰疫苗转换前后3-4岁儿童脊灰Ⅰ型、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73%vs 98.86%(x2=0.008,P=0.93)、95.60%vs97.70%(x2=0.71,P=0.40),GMT(1:)分别为171.74vs 155.86(t=0.51,P=0.61)、53.29vs 72.70(t=-1.46,P=0.15)。结论脊灰疫苗转换前福建省全人群已建立良好的脊灰免疫屏障,疫苗转换后未影响目标儿童脊灰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