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胰岛的血液引流与胰腺外分泌的机能联系与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微血管树脂/墨汁灌注扫描电镜/光镜观察法、保留动态及组织信息在静肪样本的微循环观察法、FITC标记红细胞(FITC-RBC)荧光活体显微镜观察法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微血管三维重建法,对11例男性尸体、40只猴、24只狗、62只鼠、24只兔的胰岛素血液引流通道与胰腺外分泌腺泡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 不同动物的内分泌胰岛血液主要经胰岛的三种类型输出血管引流至不同的外分泌腺泡区域,灵长类的部分胰岛血液还引流于邻近的小胰岛,研究者根据胰岛引流系统的特征对其进行了分类与命名:①连续型引流系统,所有胰岛具有这类引流(输出)管道,其管径细,行程短、引充至胰岛周围的腺泡毛细血管区域。②聚合型引流系统,所有胰岛具有这类引流(输出)管道,其管径细,行程短、引流至远离胰岛的腺泡毛细血管区域。③跨越型引流系统,为部分胰岛所有,其输出管道越过小叶间隔引流至另一胰腺小叶 泡毛细血管区域,而这一小叶往往没有胰岛存在。④胰岛-胰岛型引流系统,灵长类部分胰岛的血液通过胰岛-胰岛流通道回流至邻近的小胰岛。结论 胰岛具有完善联系外分泌腺泡的引流系统,提示含有高浓度胰岛内分泌激素的胰岛血液可能对外分泌腺泡的机能产生影响,胰岛引流系统的微血管的损伤以及胰岛-腺泡门脉循环中的胰岛素含量减少可能是糖尿病胰腺外分泌部病理损伤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用墨汁注射兔胰腺血管,冰冻切片以及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为铸型剂制备的犬和猴胰腺微血管铸型,分别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胰腺的微血管构筑。结果表明胰腺小叶内动脉向胰岛毛细血管网,腺泡毛细血管网和导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分别发出输入微动脉,即胰岛微动脉,腺泡微动脉和导管周围微动脉。而胰岛的血液经胰岛一腺泡门脉血管,胰岛—小导管路径以及直接注入小叶内或小叶间静脉三种途径离开胰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采用墨汁灌注光镜观察法、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研究了成人胰腺胰岛的微血管构筑。结果表明:成人胰腺内绝大多数胰岛由小叶内动脉直接分支供应;胰岛内微循环流向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胰岛输出血管——胰岛-腺泡门脉血管可分为聚合型和连续型两种类型;少数小胰岛无小叶内动脉分支直接供应,而由附近较大胰岛的输出血管供给,这种连接大、小胰岛之间的血管称为胰岛-胰岛门脉血管。  相似文献   

4.
人胰岛微血管构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采用墨汗灌注光镜观察法、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研究了成人胰腺胰岛的微血构筑。结果表明:成人胰腺内绝大多数胰岛由小叶内动脉直接分支供应;胰岛内微循环流向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胰岛输出血管——胰岛-腺泡门脉血可分为聚合型和连续型两种类型;少数小胰岛无小叶内动脉分支直接供应,而由附近较大胰岛的输出血管供给,这种连接大、小胰岛之间的血管称为胰岛-胰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法和墨汁灌注光镜观察法对大鼠舌下腺的微血管构筑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小叶内,小叶内动脉逐渐分支。在腺泡和闰管周围续于毛细血管,它们相互吻合形成排列稀疏的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腺泡周围毛细血管逐渐汇集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微静脉,它们在纹管周围交织吻合形成微静脉丛或直接注入小叶内静脉,在纹管周围未见窦状毛细血管网。排泄管呈树权样分枝状,上皮下为一层排列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它们由小叶间动脉分出的微动脉供血,输出微静脉注入沿途的小叶间静脉。在排泄管的起始部,上皮下毛细血管可注入纹管周围的微静脉丛。  相似文献   

6.
金日 《开卷有益》2013,(6):16-17
临床上急腹症包括很多疾病,且来势凶猛,急性胰腺炎就是其中之一。胰腺有两种分泌腺体,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糖代谢,属于内分泌腺,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可发生糖尿病;胰腺的腺泡分泌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属于外分泌腺。这三种酶统称为胰酶,参与食物的消化,在消化系统中起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病理和组织学的角度研究胰腺癌术后转移、复发的原因。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卫生部北京医院2005年4月~2007年8月胰腺标本38例,尸检标本13例,胰腺癌新鲜标本25例,分别从胰腺周围的组织构成、胰腺小叶和胰管的结构中观察正常胰腺和发生癌变的胰腺组织学的异同,研究胰腺癌组织对周边组织的浸润特点。结果 (1)正常胰腺前面和后面为疏松结缔组织,胰腺的基本单位是胰腺小叶,正常胰腺小叶间隙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胰腺的血液、淋巴和神经系统主要由外周通过胰腺小叶间隙而出入胰腺实质;胰管是胰腺的主要支架结构,其将各自独立的胰腺小叶连成一个整体。(2)与癌组织临近或癌组织侵犯的胰腺周围组织、胰腺小叶和胰管为致密结缔结缔组织和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远离癌组织变化程度轻,部分仍为疏松结缔组织。(3)癌组织对周边组织胰管、小叶间隙或腺泡细胞癌组织浸润有不同特点。结论胰腺癌术后易发生转移、复发与胰腺组织学特点有关,胰腺组织学特点导致胰腺癌浸润性生长有其自己的特点,即癌组织可通过胰管、小叶间隙或腺泡细胞浸润性生长;小叶间隙是胰腺实质与外界相通的道路,小叶间隙的浸润使肿瘤更早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8.
胰腺表面被覆包膜,伸入胰腺腺泡中将实质分隔为许多小叶,形成疏松结缔组织,其间有血管、淋巴管、神经组织。胰液为碱性液体,故在苏木素-伊红(HE)切片上,腺泡胞质呈嗜碱性。胰尾部的胰岛较多,在胰岛中有小血管。实体细胞与疏松结缔组织同时存在,增加了组织处理的难度,组织处理不当,石蜡切片很容易碎,展片也很困难。胰腺与肝、脾、肾等实质器官不同。其组织结构松散,摊片时很容易散。按照普通石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12例新生儿胰腺,连续切片,光镜观察。胰腺腺泡细胞呈锥体形,在不同部位腺泡细胞所含酶原颗粒数量不等。胰岛大小不一,染色较深。在胰腺中结缔组织较多,有成群或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供体脾脏对胰腺移植大鼠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制作异基因大鼠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模型,观察供体胰腺的病理学改变,测定供体胰腺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变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 β1 )mRNA的表达及CD4+ 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 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组:术后 3 d胰腺小叶间质水肿,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轻度水肿;术后5 d炎细胞浸润,腺泡细胞灶状坏死;术后7 d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部分坏死、自溶。胰、十二指肠移植组:术后3 d胰腺腺泡细胞片状坏死;术后 5 d胰腺小叶和部分胰岛细胞坏死;术后7 d腺泡细胞大片坏死,胰岛结构消失。胰、脾、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组供体胰腺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和 TGF β1mRNA的表达于术后各时点均高于胰、十二指肠移植组(P<0.001);其 CD4+ 和 CD8+ T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低于胰、十二指肠移植组(P<0.001)。结论: 细胞凋亡和 TGF β可减轻受体大鼠对供体胰腺的免疫排斥反应;调高供体胰腺组织TGF βmRNA的表达是供体脾脏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外科处理方法和对胰瘘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15年29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据AAST分级确定胰腺损伤类型,选择缝合修补、胰腺切除、胰肠吻合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多种手术方式。Ⅲ、Ⅳ、Ⅴ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胰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结论及时诊断和手术,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外科治疗的关键;胰瘘与胰腺损伤程度、外科处理方法和操作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刘晓刚  李晓勇  刘超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06-1308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1例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腺损伤Ⅰ级11例,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3例,Ⅴ级2例。单纯胰腺损伤4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27例。31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6例,死亡5例。结论:胰腺损伤早期诊断困难,应高度警惕。对怀疑或诊断为胰腺损伤者,应尽早手术探查,并根据损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孔凡彬 《中原医刊》2007,34(2):13-14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胰腺损伤诊断的可信性及CT分级对胰管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由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胰腺损伤18例,回顾分析其CT资料。根据是否存在裂伤,裂伤的部位和程度等分为Ⅰ-Ⅳ级,把CT分级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在15例病人中,CT正确诊断了胰腺裂伤,挫伤和创伤后假囊肿,共有2例假阴性和1例假阳性诊断;CT分级中.Ⅰ-Ⅱ级8例,胰管均完整;Ⅲ级9例,其中8例有主胰管损伤,1例胰管完整;Ⅳ级1例,病人胰管完整。结论 CT可准确地发现胰腺实质损伤.CT分级时预示胰管完整或断裂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假性胰腺囊肿的诊断与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31例假性胰腺囊肿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假性胰腺囊肿血、尿淀粉酶增高者约 90 % ,慢性假性胰腺囊肿血、尿淀粉酶增高者约 48%。 2 8例行上腹部 B超检查 ,符合诊断 2 4例 ,占 85 %。7例行 CT检查 ,符合诊断 6例 ,占 85 %。急性假性胰腺囊肿 8例 ,保守治愈 4例 ,因并发囊肿破裂、囊内感染行外引流术 3例 ,改行 期内引流 1例均获治愈 ;慢性囊肿 2 3例行囊肿空肠 Roux- en- Y内引流术 4例 ,囊内置管囊肿胃后壁内、外引流术 1 0例 ,对囊肿不超过胃大弯 6例 ,囊肿向横结肠系膜突出的 3例分别实行了我院自行设计的胃后壁小切口囊内置管外引流术及囊肿空肠乳头状吻合术 ,作者认为这两种术式操作简便疗效满意。结论 :B超、CT检查是诊断假性胰腺囊肿的有效方法。该病的治疗应以个体病程长短、囊肿大小、部位、囊壁厚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及有无并发症予以选择 ,力求手术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临床应用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评价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笔者自2003年3月-2010年2月完成的23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病例,男8例,女15例,年龄(45.2±11.75)岁,术前诊断良性病变21例,恶性疾病2例。结果21例顺利完成手术,2例中转开腹。手术方法包括胰体尾联合脾切除15例,胰体尾(保脾)切除8例。全组手术时间(184.6±122.7)min,出血量(189.8±256.32)ml。3例术后出现胰瘘,其中2例延迟拔除腹腔引流管后自愈,1例超声下穿刺引流置管后治愈。术后平均进食时间(3.79±1.25)d,住院(8.28±2.40)d。病理结果:胰岛素瘤13例(1例多发),无功能胰岛细胞瘤2例,副脾1例,囊腺瘤4例,囊腺癌1例,腺癌2例(中高分化各1例)。平均随访(28.79±19.25)月,1例出现2型糖尿病,1例于术后6个月死亡,1例于术后7月发生脑血栓,其余患者均健在,肿瘤病人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是安全的,适合于胰体尾部良性疾病、交界性肿瘤和早期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胰腺导管腺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中各级PanIN的发生率及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对航天中心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外科切除的36例胰腺导管腺癌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研究标本中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中PanIN的发生情况,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6例标本中共有13例存在PanIN病变,发生率为36.1%。其中,癌旁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PanIN的发生率(57.1%)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22.7%)(P<0.05);癌旁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中高级别PanIN发生率(35.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4.5%)(P<0.05),PanIN-3仅在癌旁慢性胰腺炎组织中见到。在不同性别、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临床分期间PanIN的发生率均未见明显差异;CA199阳性组与阴性组中PanIN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1)。CEA、CA125阳性组与阴性组PanIN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和癌旁合并慢性胰腺炎组织中PanIN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程度逐渐加重,支持慢性胰腺炎是向胰腺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的CT表现以及CT在其良、恶性及不同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3例PNET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确诊为PNETs,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PNETs的CT表现,测算出良性、恶性PNETs的CT值差异,并对功能性PNETs与无功能性PNETs的CT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恶性患者肿瘤直径1.2-11.7cm,良性患者肿瘤直径0.4-4.8cm,两者比较恶性PNETs患者瘤灶直径明显较大(P0.05),良性形态不规则,多处于胰头处,瘤灶内部结构实性25例,剩余6例均为囊实性,无囊性、钙化及胰胆管扩张。恶性瘤灶部位多处于胰头及胰体尾处,囊实性37例,均有钙化出现,胰胆管扩张者37例,明显高于良性患者;良恶性PNETs平扫时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静脉及平衡期良性PNETs患者CT值均高于恶性PNETs患者,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PNETs共11例,其中良性9例,恶性2例,无功能性PNETs共62例,恶性40例,良性22例,无功能性PNETs病灶直径2.7-11.7cm,功能性PNETs 0.4-7.9cm。结论 PNETs有其特殊的CT征象,CT增强扫描可实现良性、恶性PNETs以及功能性、非功能性PNETs的鉴别,在治疗方案选择、病情判断、预后评估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69例确诊为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B超检查阳性率为32.1%,CT检查阳性率为22.5%,腹腔穿刺液淀粉酶(Ams)升高占54.1%,血Ams升高占59.4%,尿Ams升高占63.8%,69例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63例,死亡11例,病死率为17.5%。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胰腺损伤术前诊断较困难,外科医生要提高对胰腺损伤的警惕性,术中认真探查,视胰腺损伤的程度及合并伤选择合理的术式,少数患者可以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腺手术后胰瘘与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科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行胰腺手术的112例患者,根据术后出现胰瘘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并根据胰瘘分级,比较A级与B级胰瘘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胰瘘)30例患者中,PA感染发生率60.0%,对照组(无胰瘘)82例患者中,PA感染发生率17.07%,两组PA感染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患者中,A级胰瘘与B级胰瘘患者的PA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4.55%和 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腺手术后胰瘘患者易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不同分级的胰瘘患者PA感染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08年手术治疗25例胰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有上腹痛,合并Ⅱ型糖尿病8例,脂肪泻5例,阻塞性黄疸2例,胰头癌1例,6例有急性胰腺炎发作史,均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B超、腹部X线平片、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确诊。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侧侧Roux—en—Y吻合术20例,胰体尾切除、胰断端套入空肠端Roux—en—Y吻合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25例随访2个月~4年,上腹痛症状20例术后消失,5例减轻。8例合并糖尿病者,4例血糖恢复正常。5例合并脂肪泻者,2例脂肪泻消失,1例减轻。结论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胰管结石的主要方法。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侧侧Roux-en—Y吻合术为治疗胰管结石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