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SCT)与超声心动图在急诊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急诊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MSCT和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比较MSCT与TTE诊断急诊AD分型的准确率,对急诊AD患者主动脉瓣、主动脉弓部、胸腹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异常诊断准确率及对急诊AD破裂口、血栓及心包积液的检出率差异。结果MSCT对急诊AD分型、胸腹主动脉异常及冠状动脉异常诊断准确率高于TTE,对主动脉瓣异常诊断准确率低于TTE(P<0.05)。2种方法对急诊AD患者主动脉弓部异常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急诊AD破裂口、血栓及心包积液的检出率高于TTE(P<0.05)。结论TTE对急诊AD分型、胸腹主动脉异常及冠状动脉异常诊断准确率低于MSCT,对急诊AD破裂口、血栓及心包积液的检出率低于MSCT,对主动脉瓣异常诊断准确率高于MSCT,且操作便利、无辐射,2种方法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AD患者48例,均给予TTE与MSCT检查,比较TTE联合MSCT检查AD与单纯TTE或MSCT检查的准确率,以及AD破裂口、血栓、心包积液检出率.结果 TTE、MSCT对48例AD检查,检出率均为100.00%(48/48),TTE联合MSCT诊断AD分型准确率为100.00%(48/48),高于单纯TTE、MSCT检查的83.33%(40/48)、93.75%(4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联合MSCT对AD破裂口检出率为95.83%(46/48),高于单纯TTE、MSCT检查的33.33%(16/48)、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联合MSCT检查对血栓、心包积液检查检出率分别为95.24%(20/21)、100.00%(16/16),高于单纯TTE检查的71.43%(15/21)、75.00%(1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E联合MSCT检查可提高AD分型诊断准确率及破裂口、血栓、心包积液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与超声心动图在急诊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MS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94例疑似AD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然后将检查结果与增强CT血管造影(CTA)或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二者诊断准确性以及对疾病相关损害检出率,另比较MSCT和CTA对AD患者真假腔内径检测结果,进而分析TTE及MSCT在AD急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TTE和MSCT对AD诊断;TTE和MSCT检测AD灵敏度分别为76.31%和92.11%,特异度分别为94.44%和88.88%,且MDCT对DebakeyⅠ型检出率高于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DebakeyⅡ、Ⅲ型型检出率高于TT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内膜片、血栓和心包积液检出率均高于TTE,对主动脉瓣损害检出率低于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与CTA所测真假腔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E与MSCT均是安全有效的AD患者急诊检查方法,TTE诊断准确性稍低,但其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且能提供患者心功能和血流状态等参考信息;MSCT检查后期图像处理能力强大,能准确更多细节信息,可为手术方案和器材选择以及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许东峰  胡铭  卞和星  孙良 《吉林医学》2008,29(21):1852-1853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方法:27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作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作了螺旋CT(SP-CT)、磁共振影像(MR I)、DSA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结果:TTE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率为81.5%,有较高准确率。结论:TTE作为一种方便、无创的检查方法对于AD来说为首选的方法,尤其对AD并发症如主动脉瓣反流及少量心包积液,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超声检查(TTE),X线平片,CT,MRI,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汇总分析.结果:X线平片提示性阳性率69%(18/26);超声检查阳性率77%(20/26),检测出破裂口16例,检出率62%.CT阳性率92%(24/26)检测出破裂口8例,检出率31%.超声结合CT阳性率100%(26/26),检测出破裂口20例,检出率77%.心血管造影4例,4例阳性,4例检出破口;MRI检查6例,6例阳性,5例检出破口.结论:超声检查和CT扫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最快捷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二者结合可提高主动脉夹层的阳性诊断率及破裂口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应用价值。方法: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SCT平扫、增强血管成像,并应用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可确定诊断及分型、破裂口定位,并能准确测量术前所需数据。结论:结合轴位图像和后处理技术,MSCT能提供详尽、丰富、可靠的影像信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及伴发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例手术证实的法洛四联症的MSCT(多层螺旋CT)资料并与心脏二维超声(TTE)结果比较。结果:MSCT及TTE对法洛四联症的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诊断符合率基本相同,无统计学意义,对肺动脉瓣的狭窄B超优于MSCT,瓣上、下狭窄的观察,伴发畸形的诊断,MSCT优于B超。结论:MSCT与TTE联合检查可提高对法洛四联症术前的评估,指导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的评估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SCT平扫、增强检查,并应用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可确定诊断及分型、破裂口定位,并能准确测量术前所需数据。结论结合轴位图像和后处理技术,MSCT能提供详尽、丰富、可靠的影像信息,在腔内隔绝术的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照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磁共振 (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 3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及 MRI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 ,评价 TTE、TEE与MRI对主动脉夹层分型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结果  TTE、TEE和 MRI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0 % ,96 %和 10 0 %。 结论  TTE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TEE和 MRI可明显提高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TE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技术分析19例主动脉夹层的夹像图表现。结果:MTEE及TEE对主动脉夹层检出率分别为100%及47.4%(P<0.001);MTEE能清晰的显示主动脉结构、主动脉夹层之剥离内膜的起始部位、累及范围、交通口大小与脉夹层及合并症检出率极高,临床应用MTEE检查主动脉夹层对选择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对术前、术后随访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排MSCT诊断、并经临床/或DSA证实的13例AI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AIH64排MSCT表现特点。结果 13例AIH中,64排MSCT轴面平扫4例主动脉壁呈新月型增厚,9例环形增厚,其中7例增厚动脉壁密度不均,可见内膜钙化并钙化片内移;CT增强所有病例动脉管腔直径变小,均未发现内膜撕裂破口,增厚主动脉壁不强化。结合三维重建后表现,本组病例按Stanford法分型,B型12例,A型1例。9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64排MSCT平扫和增强可以反映AIH的特点,并能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与AIH,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对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结果各种处理方法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真假腔,但以MPR和VR显示最佳,MPR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形态、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及夹层累及范围和破裂口,VR可立体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关系以及螺旋状的内膜.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明确的价值,MPR和VR作为后处理技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5例经检查和手术证实为A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比分析MSCT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急性AD的准确率。结果MSCTA、TTE、MRA诊断急性AD的准确率分别为100%、61.3%、100%。结论MSCTA对诊断急性AD较TTE、MRA有明显的优势,是诊断急性AD准确快捷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非常适合临床急诊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简称为MS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简称为A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例AD患者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技术参数及影像后处理方法。结果:MS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病变及复杂的解剖关系,如血管双腔、内膜片、累及范围等。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主动脉夹层确诊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与1.5T MRI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42例,均给予MSCT、1.5T MRI及心血管造影检查。以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MSCT、1.5T MRI检查结果与心血管造影结果的一致性;比较MSCT、1.5T MRI对血管分支受累、破口、溃疡、主动脉钙化、假腔附壁血栓的检出率及对De Ba Key分型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检查结果与心血管造影结果的一致性(Kappa=0.851)大于1.5T MRI(Kappa=0.685);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准确率高于1.5T MRI(P0.05);MSCT对血管分支受累支数的检出率高于1.5T MRI(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De Ba Key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ROC曲线分析得,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AUC大于1.5T MRI(P0.05)。结论 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准确率及对血管分支受累支数的检出率高于1.5T MRI,且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高于1.5T MRI,但两者对De Ba Key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及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对11例临床怀疑有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胸腹联合扫描检查,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RI、3D-CTA、MIP、SSD等后处理。结果:其中6例诊断有夹层动脉瘤,3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论: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影响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起始和终结部位及破裂口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6例已确定或疑似患者行团注、快速容积扫描,将扫描获得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多种技术图像重建。结果检出46例主动脉夹层,均可确定诊断及分型、破裂口定位,并能准确测量术前所需数据,55例主动脉瘤,5例正常主动脉。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像,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快速、无创、准确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食道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了 30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结果 :TEE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符合率 10 0 % ,DeBakey型分型符合率 90 % ,在检出主动脉瓣返流方面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结论 :TEE对主动脉夹层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急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2工作站进行MPR重建,Curved重建以及VR图像显示.结果 21例患者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假腔,内膜片以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分型等.按Debakey分型,21例中I型12例,Ⅱ型2例,Ⅲ型7例.结论 MSCTA检查对急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应用于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102例行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及CT主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检查,比较两者在检查阳性率上的差异.结果 102例患者中,急诊床旁超声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增72例,CT主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成像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80例,急诊床旁超声诊断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63.6%.结论 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结合腹部主动脉超声检查,对急诊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操作快捷、简便、无创、经济及可重复观察等优越特点,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简便易行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