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四川白腹鼠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1991年5~6月,我们在四川省南川县调查莱姆病动物宿主,从白腹鼠肾脏分离出1株螺旋体(SR1)。用种和属单克隆抗体对SR1菌株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该菌株与美国B_(31)菌株的单克隆反应基本相似,但外表蛋白抗原并不完全一致,表明该鼠可能是我田南方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动物宿主。从白腹鼠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明确北京林区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及其分布,方法基于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A基因建立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PCR)方法,对从北京6个林区采集的蜱和鼠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选择阳性标准本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与已知序进行同源性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从长角血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从门头沟区东灵山采集的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3只游离全沟硬蜱1只检测阳性,57只寄全沟硬蜱若蜱中1只检测阳性;119只野鼠中9只检测阳性,其中8只,B.garinii阳性,1只B.afzelii阳性。50份野鼠血清有5份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采集采的160只长角血蜱(20只/组)。未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结论:北京门头沟区东灵山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包括两个基因型,全沟硬蜱可能是莱姆病的传播媒体,野鼠可能是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3.
广西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从广西鼠类的膀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方法 膀胱组织标本接种BSK-Ⅱ培养基进行莱姆病病原分离培养。结果 从广西雅长林场捕获的23只野鼠(8只鼠标本培养污染)中共分离出6株莱姆病螺旋体,分别命名为GXLD-4,8,9,16,18,20,分离阳性率为40%(6/15)。结论 首次从广西莱姆病宿主动物中分离出伯氏螺旋体,证实广西存在莱姆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20个省、区、市动物莱姆病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目的:广泛调查我国动物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结果:1987~1997年间,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其中牛、羊、狗和野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2%~61.21%、38.5%~60.00%和41.18%~86.05%;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分别为20.00%~45.00%、16.00%~40.00%和24.00%。从华南兔、8种野鼠和8种蜱分离出128株莱姆病螺旋体。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是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结论:我国动物莱姆病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5.
广东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莱姆病螺旋体。方法:鼠、蜱标本接种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与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用BSK培养基分离49只野鼠和250匹蜱,从1只白腹巨鼠胚胎分离到1株螺旋体(LPR30)。结论:鉴定为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宿主动物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对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宿主动物有所了解,于1987~1997年间,作者在中国16个省(市、区)的山林地区,采用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方法,对牛、羊、狗、野兔和野鼠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至少有牛、羊、狗、野鼠、野兔等5种动物中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牛、羊和狗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2%~61.21%和38.50%~60.00%。狗作为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全沟硬蜱成虫的主要供血者之一,可能是较重要的宿主动物。从黑线姬鼠、棕背、花鼠、白腹鼠、社鼠、褐家鼠、针毛鼠、白腹巨鼠和华南兔等动物分离出20株莱姆病螺旋体,尤其是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鼠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这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维持和扩大有重要意义。野鼠的感染率在41.18%~86.05%间。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结果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是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宿主调查,病原分离,结果:林区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感染率11.73%,确诊48例莱姆病患者,临床症状以慢性游走性红斑(33.33%)关节炎(27.09%)和神经系统损害(27.09%)为主。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属野鼠是重要动物宿主,从神经麻痹和游走性红斑病人,全沟硬蜱,棕背,花鼠分离出6株病原体,结论:首次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兴安岭林区莱姆病流行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宿主调查、病原分离。结果:林区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感染率1173%。确诊48例莱姆病患者,临床症状以慢性游走性红斑(3333%)、关节炎(2709%)和神经系统损害(2709%)为主。全沟硬蜱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属野鼠是重要动物宿主。从神经麻痹和游走性红斑病人、全沟硬蜱、棕背、花鼠分离出6株病原体。结论:首次确证该地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媒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实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0.
从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台湾角血蜱体内分离出莱姆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毁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明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苇河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鼠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苇河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中鼠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带蜱率、带蜱指数和感染率的调查表明:棕背(鼠平)、大林姬鼠、花鼠为当地优势鼠种及莱姆病主要贮存宿主,这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研究莱姆病主要媒介二棘血蜱的生态习性及其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疫源地进行相关因素的研究,分析其相关特点。结果:二棘血蜱为当地优势蜱种,其密度为275只/布旗人工小时;该蜱中肠检查带菌率为40%;从50只二棘血蜱分离到8株莱姆病螺旋体;该蜱有明显的季节消长和时限性;6-7月是二棘血蜱的繁殖期,其数量与气温、雨量密切相关;蜱的数量变化与生境等因素有关。其特征:二棘血蜱在疫源地内呈岛状分布;密度与农作物接壤的林间或林边草坪高于其他生境;二棘血蜱的数量变化与人畜野外活动频繁环境相关;该蜱喜向阳、光线充足、较湿润、浅草坪的生镜。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掌握了二棘血蜱的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莱姆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俄,中哈边境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边境地区莱杂姆病和自然疫源地的状况。方法;对血清学、病原学、宿主、媒介,病例和地理景观方面进行调查。结果:用IFA和ELISA法共检测人畜血清1501份,从199份人血清中检出抗体阳性18份,阳性率为9.05%,并发现莱姆病典型患者15例;检查马血清20份,阳性5份,阳性率为25.00%;检查牛血清399份,阳性69份,阳性率17.29%;检查羊血清883份,阳性199份,阳性率22.5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南段莱姆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4~6月,我们在大兴安岭南段林区,对莱姆病进行了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496人居民血清,38人血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效价≥1:128。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调查,确诊莱姆病病例22例;从26只全沟硬蜱分离出4株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了解陕西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人群莱姆病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莱姆病患者,采用个案调查;蜱样,采用拖旗法采集;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巢式PCR法;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分型,采用RFLP法。结果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南郑县碑坝、陇县八渡镇3个农林地区人群莱姆病螺旋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8.33%(6/113)、8.88%(3/36)和7.51%(4/45)(P0.05),发现莱姆病患者14例,蜱类以嗜群血蜱和达吉克斯坦革蜱为优势种,检测蜱样1 116只。检测出阳性138只,总阳性率为12.35%。物种的阳性率分别为嗜群血蜱30.06%(107/356),达吉克斯坦革蜱3.88%(29/747),日本血蜱15.38%(2/13);检测出阳性蜱样138只,其中嗜群血蜱107只,84只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23只为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基因型;达吉克斯坦革蜱29只,24只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5只为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基因型;日本血蜱2只,均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结论研究提示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南郑县碑坝、陇县八渡镇3个农林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 :1992~ 1999年设点 ,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人群莱姆病感染调查 ;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蜱中肠带螺旋体率调查 ;取鼠的肾脏、膀胱分离病原。结果 :沂蒙山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为 7.50 % ,林区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林区人群 ;该地区蜱类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 ,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 12 .0 % ,从86组长角血蜱培养物中获得 2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从病原学上证实沂蒙山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莱姆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以来,从血清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对福建莱姆病进行了调查研究,证实该病在福建林区的流行面很广,发现部份典型病例,从蜱类、鼠类都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