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员HBsAg感染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检测。结果 31 568名献血员血清中HBsAg阳性率4.65%(1 468/31 568),其中计划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为4.85%(510/10 512),志愿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为9.3%(838/8 978),个体献血者HBsAg阳性率为1.0%(120/12 078)。结论严格献血员HBsAg的检测管理工作,确保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凉山州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分布。方法 :用ELISA法对 1896 3例献血者血清进行抗 -HCV检测。结果 :1896 3例献血者血清抗 -HCV总阳性率为 0 .86 % ;职业献血员抗 -HCV阳性率 (2 .37% )显著高于无偿献血者 (0 .6 3% ) (P <0 .0 5 ) ;不同年龄段的无偿献血人群抗 -HCV阳性率无差异 (P >0 .0 5 ) ,职业献血员血清抗 -HCV阳性率随年龄和献血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男性献血员与女性献血员抗 -HCV阳性率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公民义务献血者优于职业献血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大量献血人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分析,发现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人群分布特征,探索输血传播肝炎的预防与控制策略,避免危险献血者献血,进而保证输血的安全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献血者血清中HBsAg、抗-HCV,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结果固定志愿无偿献血者HBsAg阳性率、抗-HCV阳性率远远低于公民志愿无偿献血者阳性率。结论有效的征募、召集献血者和建立一支固定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是保障血液安全的最有效措施,进而达到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肝炎发生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采用酶联吸附试验(ELISA)检测501例献血员血清中的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为7.18%(36/501).其中单采浆者阳性率为10.29%,输全血者为6.02%,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献血员抗-HCV的阳性率与年龄、性别、职业无关.并认为预防或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对献血员抗-HCV的检测,不失为一种方便、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清远市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分布及流行趋势。方法对清远市2012-2016年在本血站献血的77 677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双试剂检测,对抗-HCV检测结果不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清远市无偿献血者抗-HCV总阳性率为0.34%(266/77 677),不同年份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阳性率0.36%(209/57 847)稍高于女性献血者0.29%(57/19 8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献血次数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抗-HCV阳性献血者中86.84%为单一抗-HCV项不合格,献血者合并其他阳性的情况少。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力度,做好献血者筛选,建立一支固定的低危献血者队伍,减少输血感染HCV风险,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用第二代酶免疫试剂对208位性乱个体进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107位献血员作对照,并结合部分乙肝病毒血清标志(HBVM)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抗-HCV总阳性率为8.65%(18/208),伴有性病者阳性率12.73%(14/110),不伴性病者4.1%(4/98),对照组抗-HCV阳性率1.87%(2/107)。18例抗-HCV阳性血清中检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抗-HBc)13例(72.2%),未发现抗-HCV阳性与年龄、性别相关。结果提示,性乱个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HCV感染率,感染的危险因子似与性病及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和丙型肝炎抗体诊断(EIA)技术对30例单采浆献血员进行血清 HCV RNA、抗-HCV 同步检测,结果显示:①献血员抗-HCV 阳性率(50%)较 HCVRNA 阳性率(33%)高;②在抗-HCV 阳性标本中,OD 值在1.0以止者,HCV RNA 阳性率为86%,OD 值在0.99以下者 HCV RNA 阳性率为25%;③抗-HCV 阴性标本中 PCR 阳性率为22%;该研究表明在 EIA 检测基础上进行 PCR 测定,即节约 PCR 试剂,又可最大限度地阻断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满洲里市医院检验科与中心血库抗-HCV检测情况,探讨满洲里地区抗-HCV阳性分布情况。方法:对4637例医院检验科患者和3064例无偿献血者血清标本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HCV。结果:医院检验科患者抗-HCV检测阳性率为2.0%,中心血库无偿献血者抗-HCV检测阳性率为0.29%。结论:满洲里市医院检验科患者组抗-HCV阳性率远远高于无偿献血者组,满洲里地区抗-HCV阳性检出率符合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友病甲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艾滋病病毒(HIV)及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对1992年~2000年山东省血液中心确诊和治疗的162例血友病甲患者进行了抗-HCV、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抗-HIV和梅毒抗体血清学检测,并随机选择100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162例血友病甲患者抗-HCV、HBsAg和ALT阳性率分别为20.73%(33/162)、4.32%(7/162)和8.64%(14/162);无偿献血者抗-HCV、HBsAg阳性率和ALT异常率分别为3.00%(30/10000)、10.00%(100/1000)和2.00%(20/1000);血友病甲患者和无偿献血者抗-HIV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均为0。结论:血友病甲患者抗-HCV阳性率和ALT异常率高于无偿献血者(x~2 分别为 82.04和21.65,P <0.05),BHsAg阳性率低于无偿献血者(x~2=6.72,P <0.05),血友病甲患者和无偿献血者均无HIV和梅毒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韩惠云 《当代医学》2010,16(30):159-160
目的了解焦作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情况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对焦作地区2009年26101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抗-HCVELISA试剂筛查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并对不同性别、年龄抗-HCV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焦作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为0.32%。在抗-HCV阳性无偿献血者中,男性占47.6%,女性占52.4%;35岁以下的为27.4%,35岁以上的为72.6%。结论焦作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与女性抗-HCV阳性率无明显差异;35岁以上的抗-HCV阳性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下人群。  相似文献   

11.
调查21例血液病患儿输血后丙型肝炎发生率,21例中16例接受未作抗HCV筛选的输血员血液,结果9例(56.25%)抗-HCV阳性;另5例接受经过抗-HCV筛选的血液经6个月追踪检查无1例抗-HCV阳性。1793名献血员抗-HCV阳性率为19.80%,ALT增高率为9.36%,有较多的献血员抗-HCV阳性而ALT并不增高,提出对献血员必作抗-HCV的筛选应引入各级医疗机构常规范围。  相似文献   

12.
用抗-HCV EIA法检测献血员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抗-HCV。ALT异常献血员抗-HCV阳性率(37.5%)明显高于ALT正常献血员(2.9%),抗-HCV与ALT异常密切相关,提示用ALT加上抗-HCV筛选献血员将大大减少输血后NANBH的危险性。HCV是输血后和慢性NANBH的主要原因,是散发性NANBH的重要原因。抗-HCV检出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升高,但抗-HCV出现时间较迟。  相似文献   

13.
张绪清  胡大荣 《重庆医学》1993,22(3):196-197
本文采用ELISA法检测247名职业健康献血浆员中抗-HCV和HBV感染标志(HB-VM),并用PCR技术检测其中85人血清HBV-DNA的存在状况.发现抗-HCV阳性率为4.0%,HBVM阳性率为29.1%,HBV-DNA阳性率为11.8%≥40岁人群抗-HCV阳性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人群(7.7%比0,P=0.042).HBVM阳性者抗-HCV阳性率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8.3%比2.3%,P=0.038),HBV感染与HCV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伴随关系.HBVM阳性者血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18.2%比 0,P<0.05).结论认为目前常规筛选献血员的方法不安全,建议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612-1614
目的:了解咸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丙肝感染情况。方法:使用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剂对咸阳市2015-2016年90588人次的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丙肝抗体进行初筛,并对初筛阳性的血液标本进行RIBA确证检测,比较不同厂家对抗-HCV的确诊阳性率以及抗-HCV的S/CO值与确证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期间咸阳市无偿献血者共90588人,初检阳性率为0.41%(369人),经RIBA实验进行确诊,确诊符合率为59.35%(219人);ELISA-1检测抗-HCV的阳性率0.28%,ELISA-2检测抗-HCV阳性率0.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8,P=0.00);ELISA-1试剂确证阳性符合率77.52%和ELISA-2试剂确证阳性符合率59.58%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0.78,P=0.00);ELISA-1试剂抗-HCV S/CO>10.0样本的确证阳性符合率较高(9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3,P=0.00);ELISA-2试剂的抗-HCV S/CO>10.0的样本的确证阳性符合率100.00%,与ELISA-1试剂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47,P=0.00);抗-HCV RIBA确证试验阳性标本的核抗原的条带阳性比例较高(85.39%),而条带NS的阳性比例最低(34.25%)。结论:咸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CV初筛阳性率呈中态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邯郸地区无偿献血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血液检测情况,确定该地区低危献血者,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血液。方法选取2012-2014年邯郸地区无偿献血者222 417人,使用抗-HCV酶免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4年邯郸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为0.31%,各年阳性率分别为0.31%、0.37%、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4,P0.01)。其中男性和女性阳性率分别为0.29%和0.33%(χ2=2.66,P0.05);多次献血者阳性率(0.54%)高于初次献血者(0.28%)(χ2=40.96,P0.01);18~、30~、40~岁不同年龄段阳性率分别为0.33%、0.26%、0.31%(χ2=4.45,P0.05);不同学历间(大专以上、高中及中专、初中以下)阳性率分别为0.19%、0.29%、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P0.01);不同职业献血者阳性率分别为0.34%、0.35%、0.29%、0.23%和0.31%(χ2=6.11,P0.05)。结论邯郸地区应选择初次献血者或大专以上学历的献血员作为该地区无偿献血的低危献血者,并逐步从初次献血者队伍中发展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无偿献血者HCV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和民族分布.方法 选择2004~2008年32个民族248 166名无偿献血者,使用ELISA法测定抗-HCV.结果 248 166名中抗-HCV阳性2 702名,阳性率为1.09%;首次献血者血清抗-HCV阳性率为1.91%,2次以上献血者血清抗-HCV阳性率为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与少数民族献血者感染率分别为1.1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与壮族献血者HC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P<0.01),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献血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柳州等地区32个民族无偿献血者HCV感染率差异明显,可作为对柳州等地区健康人群中无症状感染流行病学的一种评估.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献血者中输血传播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的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探讨TTV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Ag及抗HCV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不同献血人群血清标本进行TTV-DNA检测,并对所有标本进行了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及抗-HAV、抗-HEV、抗-HGV筛查.结果: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为7.6%(43/564),其中有偿献血者和无偿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9.4%、5.9%;单一ALT异常无偿献血者的TT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无偿献血者(10.6%、4.2%,P<0.05),HBsAg及抗-HCV阳性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11.1%、8.3%.结论:本文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献血者中存在TTV感染,而且在有偿献血者中感染率相对较高.TTV可以单独感染也可与HBV、HCV重叠感染并与AL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前手术前产前血源性感染疾病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进行输血前、手术前和产前患者1800例。均抽取静脉血3ml送入检验科进行检验,血液标本经高速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于无内毒素试管中。标本收集后按一次使用量分装,避免反复低温冷冻。检测方法为酶标法。结果:1800例患者经血液检测结果显示HBs Ag、抗-TP、抗-HIV、抗-HCV总阳性率为8.89%(160/1800),其中以HBs Ag阳性率最高达8.06%(145/1800),抗-TP阳性率为0.44%(8/1800),抗-HIV阳性率为0.05%(1/1800),抗-HCV阳性率为0.33%(6/1800)。结论:输血前、手术前和产前对患者进行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检测,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经血液途径的传播,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中传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血液浪费,确保用血安全。方法:采用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株洲地区130214人份无偿献血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及ALT等5项进行血液检测,并对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株洲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总不合格率为2.98%,且逐年呈下降趋势(χ2=15.778,P<0.01),其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ALT的阳性率分别为1.34%、0.64%、0.13%、0.87%、2.14%。结论: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建立长期固定低危献血者队伍,加强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病史调查,在献血前增加梅毒快速筛查,开展血液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07-2012年东莞市不同文化程度的无偿献血者的5项血液检测结果,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情况,从中找出献血的主体人群,为招募低危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无偿献血者资料(文化程度)及其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献血者,约占总体人群的66.35%(229 443/345 809)。不同文化程度的血液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27,P0.05),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及"不详"为低阳性率组,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血液检测指标的阳性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重视血源招募工作,招募的对象集中在学历相对较高的人群,同时尽量组织动员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