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等疾病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的发病率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分析127例IBS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结果 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总发生率为60.6%,伴抑郁症者68例(53.5%),肠道菌群失调者46例(36.2%),功能性消化不良者46例(36.2%),抑郁症在肠易激综合征各型中普遍存在,而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见于腹泻为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抑郁症、肠道菌群失调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可能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h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道(消化系统)疾病。在发达国家中,近15%的成年人在其有生之年患上此病。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疾患,各项检查均无法从肠道梗阻、肿瘤等结构性改变中找出其原因。肠易激综合征完全不同于克隆氏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它并不增加结肠癌的患病危险。患者可求助于胃肠病学专家(曾接受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专业培训的医生),对IBS加以诊断和治疗。2004年8月18日出版的JAMA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IBS的文章,对IBS可能与肠内苗群的异常发酵有关的证据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3.
王霄腾  吕宾  李蒙 《浙江医学》2014,(22):1889-189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S可能是急性传染性胃肠炎感染后的不良后果,即所谓的感染后IBS(post infectious IBS,PI-IBS)。  相似文献   

4.
赵威 《开卷有益》2011,(9):21-21
1997年英国学者Neal发现,急性胃肠道细菌感染后6个月出现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表现者高达25%,从而提出了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概念。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是指既往没有肠道症状,仅在急性胃肠炎之后出现肠道症状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以腹泻型(D-IBS)最多见。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心理因素、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等,许多研究发现肠道黏膜免疫激活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2]。肠黏膜免疫激活在腹泻型IBS患者中尤为明显。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提示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3]。但肠道T淋巴细胞亚群与IBS的关系尚未见相关研究。本课题旨在探讨结肠黏膜T淋巴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弄清,也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仍限于经验性的对症治疗。IBS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与抑郁焦虑有密切关系。帕罗西汀对治疗伴有明显抑郁心理障碍的IBS病人疗效显著,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安荣  丁维俊  韩佩玉 《海南医学》2014,(17):2569-2572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涉及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来,脑-肠-菌轴(BGMA)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引起重视,上述的发病因素均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方式整合到脑-肠-菌互动框架中进行描述,而且肠道菌群在IBS疾患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BGMA的组成及其异常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肠黏膜低度炎症及免疫因素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诸多研究表明肠道粘膜免疫异常与IBS发病相关,有报道称IBS胃肠功能紊乱由肠道免疫系统紊乱导致。本文就近年来关于IBS与肠粘膜免疫细胞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 采用14C或13C呼气试验法或尿素酶试验法检测胃幽门螺杆菌;IBS罗马Ⅲ标准诊断IBS,有肠道症状者行结肠镜检查.HP根除采用PPI+胃三联,疗程为1周;停药后1个月13C或14C呼吸试验复查H P阴性者为根除成功;腹痛、腹泻、腹胀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视为IBS症状缓解.分析H P根除成功患者与根除失败者IBS症状缓解率的差异.结果 HP感染阳性者有267例,诊断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5例,IBS发病率为39.3%;HP感染阴性者有106例,诊断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8例,IBS发病率为26.4%;实验组I B S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P感染与I B S分型:两组IBS-D、IBS-C、IBS-M、IBS-U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P根除成功患者IBS缓解率与根除失败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之间存在直接相关.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BS 分型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胃肠激素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就IBS与胃肠激素相关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这一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SIBO可以通过影响胃肠动力、造成感染、增高内脏敏感性、产生气体等,导致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及肠道外症状的发生。近年来,对于中药改善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方面,各医家见解不一,但都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治疗提供参考,其副作用少,复发率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s)之一,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因素、感染后改变、慢性感染和肠道菌群紊乱、黏膜低度炎症、免疫激活与肠道通透性改变、胆汁盐代谢失调以及血清素代谢异常等。罗马Ⅳ强调IBS发生与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多方面异常相关,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系统相互交错使症状存在不均一性是其特征性表现。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基于脑-肠、肠-脑互动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脏高敏感性为主的神经信号,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皮质类固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为主的内分泌信号,以及感染与菌群失调、炎症与免疫激活等为主的免疫信号调控异常与IBS的相关性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及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缺乏可以解释症状的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IBS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易感性、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敏感性增加、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及脑一肠轴的改变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外周血免疫调节性T细胞(Treg)在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 IBS)大鼠模型中的变化,探讨Treg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16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福氏IV型志贺氏痢疾杆菌和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急性肠道感染16~22?d,测定两组大鼠的肠道感觉阈值和平滑肌张力积分,远端结肠行病理学检查,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Treg的比例。结果:模型组肠道感觉阈值明显降低(P<0.05),肠道平滑肌张力积分明显升高(P<0.05),而组织学无明显变化,表明PI IBS大鼠模型建立成功;模型组外周血Treg/CD4+T比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大鼠在急性肠道感染消失后,会出现PI IBS; 免疫调节的异常参与了PI IB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西方国家人群IBS患病率达10%-20%,我国人群IBS患病率约为5.7%。应用Brisol粪便性状量表判断粪便性状,根据粪便性状分为IBS腹泻型(IBS-D)、IBS便秘型(IBS-C)、IBS混合型(IBS-M)、不能定型IBS。临床以腹泻型多见,约占65%。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腹痛,且伴有腹泻(粪便稀薄或有黏液)或便秘(痛性便秘)、腹胀、排气等,而且在腹泻或排气后,其腹痛的症状会很快缓解。有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在腹痛缓解后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全身症状,如焦虑、紧张、失眠、神经过敏等;部分该病患者还可出现体质欠佳的状况。目前,  相似文献   

17.
李妮  杨卓  李淑霞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8):121-12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诸多研究已证实IBS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内脏敏感性的增高和黏膜屏障的破坏可介导IBS的发展,各种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着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免疫系统。IBS的传统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多且易复发,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困扰着内科医生。研究表明,特定的微生物可驱动或抑制炎症。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当前微生态疗法的研究热点,是恢复肠道菌群结构、重建肠道内环境稳态的最佳方式,在治疗IBS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就肠道菌群与IBS的关系、FMT对IBS的疗效及FMT治疗IBS机制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1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本病是最常见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和广州的报道分别为7.26%和5.6%。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病因不明,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以及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胃肠炎后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IBS患者的CD4^+CD25^+调节T细胞;褪黑素在IBS中的作用;感染性腹泻是健康成人促发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危险因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细胞因子的作用;IBS患者营养物质依赖的直肠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