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目的 提高盾叶薯蓣药材的品质。方法 通过组织培养,分别用秋水仙素和Co60射线处理盾叶薯蓣愈伤组织和丛生芽,获得盾叶薯蓣四倍体和辐射株系,并分别对其试管苗和部分株系一年生田间苗根茎中的薯蓣皂苷元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经诱导获得的大部分四倍体和辐射株系试管苗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都超过了二倍体株系;四倍体株系试管苗与一年生苗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有较强的相关性,而辐照株系试管苗与一年生苗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但整体看,根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高的试管苗在田间生长1年后,薯蓣皂苷元含量一般也较高。结论 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利用多倍体和辐射诱变育种来改善盾叶薯蓣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地来源的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盾叶薯蓣种质资源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在优化盾叶薯蓣薯蓣皂苷元提取条件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HPLC法对生长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产地来源的盾叶薯蓣引种驯化前后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盾叶薯蓣引种驯化前后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变化与盾叶薯蓣种质有关,不同种质之间差异明显.结论: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因此选择优良的种质是提高薯蓣皂苷元含量,实现盾叶薯蓣GAP基地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人工四倍体植株和普通二倍体植株在抗性相关指标及薯蓣皂苷元量方面的差异,探索药用盾叶薯蓣倍性育种的应用前景。方法以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经鉴定确认的3个不同株系四倍体盾叶薯蓣为材料,以二倍体原种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PO)活性以及可溶性糖的量;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HPLC法测定根状茎薯蓣皂苷元的量。结果四倍体植株SOD、PPO、CAT的活性以及可溶性糖的量明显高于二倍体;四倍体植株薯蓣皂苷元的量显著高于二倍体,增加幅度最大为二倍体原种的27%。结论人工四倍体植株薯蓣皂苷元量高,其生理指标也显示较强的抗性基础,可望直接利用或作为进一步培育高产、高薯蓣皂苷元量薯蓣新品种的良好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盾叶薯蓣药材的品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组织培养条件下诱导获得的盾叶薯蓣四倍体株系试管苗薯蓣皂苷元的量和部分株系一年生田间苗薯蓣皂苷元的量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株系一年生田间苗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 经诱导获得的四倍体株系试管苗与对照相比薯蓣皂苷元的量有较大差异;而且四倍体株系试管苗与一年生苗薯蓣皂苷元的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大部分四倍体株系表现出典型的多倍体性状。结论 在组织培养的基础上,利用多倍体育种来改善盾叶薯蓣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揭示盾叶薯蓣根状茎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期中皂苷的积累与分布以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差异。方法组织化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结果 皂苷主要分布在基本组织内,有小维管束分布的区域皂苷积累最丰富,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也最高;其次是无维管束分布的区域:有大维管束分布的区域皂苷积累最少,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最低。结论 雄株3个区域的皂苷元含量均明显的高于雌株,雌雄同株其含量界于雄株和雌株之间。  相似文献   

6.
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俗称黄姜,系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质藤本,其野生资源根茎内薯蓣皂苷元(俗称皂素)含量在同属植物中较高,一般为1%~2%,据报道单株含量最高有16.5%[1]。解放后,因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加上人们对盾叶薯蓣掠夺性采挖,造成盾叶薯蓣野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DNA水平分析鉴定不同薯蓣皂苷元盾叶薯蓣的遗传关系。方法从40个10 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引物,进行RAPD分析,应用POPGENE 1.31软件对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扩增出73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64条,占87.67%,盾叶薯蓣类型间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差异。结论DNA分子多样性差异与薯蓣皂苷元量差异具有相关性,说明盾叶薯蓣的遗传基础可能对薯蓣皂苷元的形成和积累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大田条件下,研究铁、锰、锌肥对盾叶薯蓣根茎中薯蓣皂苷元量及根茎产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素施肥法,HPLC法测定薯蓣皂苷元的量,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结果 3种微肥使盾叶薯蓣根茎产量与薯蓣皂苷元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薯蓣皂苷元量的影响为锰肥>锌肥>铁肥,对根茎产量的影响为铁肥>锰肥>锌肥。结论 施用适当浓度的锰肥,对盾叶薯蓣的优质、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生长光强为1.5、10、30、55、100、270 μmol/(m2?s)下对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分别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光强与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元和生物量的关系,并找出弱光生态型盾叶薯蓣的最适生长光强。方法 采用TLC法和RP-HPLC法测定其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结果 不同光强对盾叶薯蓣的薯蓣皂苷元的量有显著影响。在100、55 μmol/(m2?s)的光强下,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元的量最高,分别占其干质量的0.45%和0.55%。光照强度对盾叶薯蓣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30、55、100 μmol/(m2?s)下长势良好,其中在100 μmol/(m2?s)下生长最好。光照强度影响叶片的形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片长与宽的比率也随之增加。在270 μmol/(m2?s)的强光照射下,叶片长与宽的比率最大。光照强度能显著地影响植株的总叶面积,在100 μmol/(m2?s)光强下植株总的叶面积最大,总的生物量最高,根状茎的生物量与整个植株生物量的比值最大。结论 弱光型盾叶薯蓣是一种薯蓣皂苷元量较高的薯蓣变种,这将为该药源植物的选择育种以及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盾叶薯蓣中甾体皂苷的组成。方法 用溶剂法提取,色谱法分离盾叶薯蓣中的甾体皂苷,用核磁共振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盾叶薯蓣的正丁醇萃取相中分离到8 个甾体皂苷,经1H-NMR、13C-NMR、135DEPT测定分析,其结构分别为原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Ⅰ)、原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Ⅱ)、原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Ⅲ)、22α-甲氧基-原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Ⅳ)、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薯蓣皂苷元(Ⅴ)、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薯蓣皂苷元(Ⅵ)、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薯蓣皂苷元(Ⅶ)、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薯蓣皂苷元(Ⅷ)。结论 盾叶薯蓣的正丁醇萃取相部分主要含有两类甾体皂苷,其苷元分别为原薯蓣皂苷元和薯蓣皂苷元。  相似文献   

11.
夏雨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112-114,117
目的采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维生素C片中的维生素C进行非破坏性定量分析。方法110个校正集样品采用近红外二阶导数在10 000~4 000 cm-1光谱区间建立了维生素C片中维生素C的含量定量分析模型,对验证集进行验证,并计算实际样品的标示含量。结果校正集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r)为0.996 9,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1.30。对10个验证集样品进行外部验证,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656,预测值的平均回收率为97.24%(RSD=4.89%,n=10)。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药品快速检查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分光光度法测定盾叶薯蓣总皂苷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盾叶薯蓣总皂苷的含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以高氯酸为显色剂,显色温度70℃,时间15min,在407nm处有最大吸收。结果薯蓣皂苷在5.22—41.7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与回收率的RSD分别为1.9%和1,4%。方法学考察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此法操作简便、准确、稳定性、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红外光谱(NIRS)技术快速测定砂仁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方法?采用GC测定101份砂仁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采集其NIRS图,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砂仁中乙酸龙脑酯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砂仁中乙酸龙脑酯的定量分析模型的校正集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校正均方差(RMSEC)和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992?59、0.014?5和0.071?4;外部验证预测均方差(RMSEP)为0.016?7。结论?NIRS简便准确,可用于砂仁中乙酸龙脑酯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快速测定青翘中醇浸出物的含量。方法运用NIR结合偏最4、二乘法(PLS)建立青翘药材中醇浸出物含量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所建立的定量校正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为0.99262,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为0.83793,校正均方差为0.284,预测均方差为0.438。结论运用NIR测定青翘药材中醇浸出物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首乌丸中水分的质量分数.方法 烘干法测定115批首乌丸样品水分的质量分数,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数据,经一阶导数法与S-G平滑法预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测定首乌丸中水分质量分数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结果 该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为0.944,校正均方差为0.121,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为0.205,验证集的预测均方差为0.127.结论 该近红外光谱水分定量分析模型稳定,准确可靠,可用于首乌丸中水分质量分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在线监测硫酸羟氯喹原辅料混合均匀度的定量分析模型,以准确、快速判断混合终点。方法 制备硫酸羟氯喹标示百分含量为70%~130%的原辅料混合物。采集近红外光谱,对原始光谱进行标准正则变换、一阶导数和Norris平滑处理,建模波段为8 372~9 045 cm-1、5 616~6 058 cm-1,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定量分析模型。运用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预测硫酸羟氯喹在原辅料混合过程中的标示百分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作为参考方法对混合终点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模型所用主因子数为5;模型的校正误差均方根为0.96,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98;预测误差均方根为0.97,验证集相关系数Rp为0.998;交互验证的校正误差均方根为1.56,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cv为0.995。近红外模型的预测结果与HPLC验证结果相符。结论 所建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可以用于硫酸羟氯喹原辅料混合均匀度的在线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快速判断混合终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黄芪提取过程进行在线监测,实时反映药效成分的溶出信息。方法 利用远程光纤流通池在线采集黄芪提取过程中提取液的近红外光谱,同时采集提取液样品,利用HPLC-MS方法测得提取液中黄芪皂苷II、异黄芪皂苷II、黄芪皂苷I和黄芪甲苷4种成分的质量浓度作为对照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4种成分及黄芪总皂苷的定量分析模型,将所建的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分析,实时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果 黄芪提取液中4种皂苷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7 6、0.964 0、0.857 1、0.981 6,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3 2,校正均方差(RMSEC)为5.94,内部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为0.976 6,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11.1。将黄芪总皂苷定量分析模型用于3个批次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提取液中黄芪总皂苷的质量浓度信息。结论 利用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以黄芪总皂苷为检测指标,对黄芪提取过程的在线监测,为黄芪提取过程的终点判断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