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芪生脉散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型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黄芪生脉散结合尿激酶(UK)溶栓治疗AMI患者22例(治疗组),并与20例单用UK溶栓治疗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冠脉再通率为72.7%,对照组冠脉再通率为65.0%(P>0.05);治疗组胸痛发生率13.6%,对照组胸痛发生率50.0%(P<0.05)。实验室检查示:治疗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01);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01);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黄芪生脉散对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型AMI患者UK溶栓治疗疗效有增强作用,并可改善心肌供血,防治胸痛和缓解机体应激状态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31例及尿激酶(UK)组35例,分别应用rtPA及UK治疗。结果: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tPA组80.6%与UK组48.6%比较,P<0.05;4周住院病死率rtPA组0与UK组8.6%比较,P<0.05;而2组间出血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3.
栓体舒、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栓体舒(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38例,应用rtPA溶栓)和B组(42例,应用UK溶栓)。结果:2组冠状动脉(冠脉)血管总再通率为60.0%。A组与B组冠脉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6%和47.6%,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死率分别为5.3%和11.9%,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继发内脏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14.3%,A组明显低于B组(P<0.01)。溶栓再通患者病死率(0)明显低于未溶通者(21.9%),P<0.01。溶栓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发病6小时以内溶栓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78.3%,明显高于6小时~24小时溶栓者(35.3%),P<0.01。结论:rtPA用于AMI紧急溶栓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4例AMI患者接受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为研究对象,再通组14例,未通组10例,于发病后3~4周在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或经皮穿刺冠脉内成形术(PTCA)的同时行X线左心室造影。结果:再通组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未通组(P<0.05);室壁异常活动积分未通组明显高于再通组(P<0.01),其中室壁瘤发生率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分别为7.14%与30.00%(P<0.05)。结论:监测LVEF及室壁局部运动是判断AMI时溶栓治疗使梗塞区冠脉再通效果的有效指标;AMI后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心功能,对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国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31例及尿激酶(UK)组35例,分别应用rt-PA及UK治疗。结果: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rt-PA组80.6%与UK组48.6%比较,P〈0.05;4周住院病死率rt-PA组0与UK组8.6%比较,P〈0.05;而2组间出血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小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栓体舒(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溶栓疗效。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38例,应用rt-PA溶栓)和B组(42例,应用UK溶栓),结果:2例冠状动脉(冠脉)血叫通率为60.0%,A组与B组冠脉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6%和47.6%,2组有显著性差异,病死率分别为5.3%和11.9%,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硫酸镁(MS)对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影响。方法:10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UK组(MU组,52例)和UK组(48例)。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P<0.01,P<0.05);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SA)、心力衰竭(HF)及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P均<0.05);休克、再梗塞(RI)及梗塞延展(IE)的发生率也均低于UK组(但P均>0.05)。结论:在UK静脉溶栓前后加用MS,可提高UK溶栓疗效,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并有益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对48例首次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3周~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获得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分别为25例和23例,冠脉再通组发生室壁瘤3例(发生率为12.0%),冠脉未通组发生室壁瘤10例(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再通组左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0.61±0.11)明显优于未通组(0.51±0.12),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通组(28.0%)低于未通组(56.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梗塞部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再通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最小幅度(IVSA和LVPWA)、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和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最大速度与E峰最大速度比(A/E)。结果:①溶栓治疗者再通率为58.82%(70/119)。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AMI)患者的LAD、EPSS和A/E在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1,P<0.01);溶栓再通组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LVPWA溶栓再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A/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AAMI+AIMI患者EF在溶栓再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P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在梗塞部位上,前壁优于下壁,AAMI+AIMI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吴定 《临床医学》2000,20(12):9-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5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UK)150万IU溶栓治疗,观察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35天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组溶栓再通率40.0%。急性期死亡率40.0%。脑出血4.0%,不溶栓组溶栓再通率13.0%,急性期死亡率68.2%,脑出血0%。结论:对于尿激酶治疗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溶栓治疗有效,急性期死亡率下降,但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rtPA和UK2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rtPA组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为75.0%,UK组冠脉总再通率为61.3%。患者在发病<3小时溶栓治疗,rtPA组冠脉再通率为86.7%,UK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但统计学处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因与例数较少有关;住院并发症和预后2组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平均CCU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前者〔(7.1±1.2)日和(22.5±6.1)日〕较后者〔(11.7±3.1)日和(27.3±7.3)日〕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小剂量(50mg)rtPA有良好的溶栓效果,冠脉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无出血不良反应发生,并能显著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三个医院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患者(治疗组)113例,对治疗结果予以回顾性分析。同时,与同期非溶栓治疗AMI患者(对照组)130例对照分析。结果:①早期溶栓治疗与改善左心功能、提高冠脉再通率呈正相关,溶栓越早,剂量越大,疗效越高,若溶栓过迟,剂量再大,也不会有冠脉再通可能性,而且危险性愈高。②溶栓可降低AMI近期与远期病死率,治疗组分别为0.89%与17.68%,对照组分别为2.31%与40%(p均<0.05)。③治疗组0.17%患者溶栓后导致有症状性治疗后脑卒中,与对照组(4.62%)无显著差异(p>0.05)。指出正确掌握溶栓时机和剂量以及注意易出血高危AMI,降低治疗后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按梗塞前心绞痛病史不同分为远期预处理组(A组,33例)、近期预处理组(B组,30例)和无预处理组(C组,29例),均于胸痛后6~12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冠脉再通率、心肌梗塞范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B组冠脉再通率(56.7%)大于A组(30.3%)和C组(13.8%),P均<0.05;B组和A组晚期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梗塞范围(P均<0.05);B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3.3%)也小于A组(45.5%)和C组(48.3%),P均<0.05;C组冠脉再通者病死率(50.0%)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再灌注能减少心肌梗塞范围;只有近期预处理能提高冠脉再通率和减少心律失常;无预处理者晚期再灌注甚至可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溶栓(ICT)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8月~1996年12月AMI胸痛后45分钟~6小时〔平均(3.4±1.6)小时〕入院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1995年8月前24例行国产尿激酶ICT,1995年8月后28例行直接PTCA,以AMI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为血管再通标准。结果:ICT与直接PTCA2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7%和89.3%(P<0.001),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90.4%±6.7%和14.5%±10.3%(P<0.001),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通存活患者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日内)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4.3%(1/23),P<0.05。结论:在条件和设备允许的医院,可优先考虑直接PTCA治疗AMI,以获彻底可靠的血管再通,ICT可作为PTCA失败后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天普洛欣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19例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19例,行尿激酶天普洛欣(UKTP)静脉溶栓治疗。半小时输注150万单位(55例,A组)或200万单位(64例,B组)。结果:①临床判断梗塞相关血管总再通率为67.2%,病死率0.7%(其中心脏因素病死率5.9%)。②A与B组血管再通率(72.7%VS62.5%),病死率(7.3%VS6.3%)及并发症均天显著性差异(p>0.05)。③溶栓再通患者病死率(2.5%,2/80例)明显低于未溶通者(15.4%,6/39例)且前者KillipⅢ级以上泵衰竭(2/80例)也明显少于未溶通者(15/39例)。上述p值均<0.01。④初步探讨分两次每次100万单位,5至10分钟内注射间隔50分钟静脉推注UKTP,5例中4例血管再通。⑤AMI溶栓后90分钟冠脉造影15例,12例血管开通(80.0%)均与临床判断相符,UKTP对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素A2(TXA2)变化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10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60例与未溶栓组44例;溶栓组连续3日测定外周血PGI2和TXA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浓度;并计算6ketoPGF1α/TXB2比值(K/T)。结果:溶栓血管再通组(42例)的6ketoPGF1α和TXB2水平均高于溶栓血管未通组(18例)和未溶栓组,以TXB2增加的幅度更大,表现为溶栓血管再通组K/T比值显著低于后2组(P<0.01);而溶栓血管未通组与未溶栓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另外,溶栓血管再通组中有再灌注心律失常者的K/T比值(0.77±0.07)显著低于无再灌注心律失常者(0.88±0.14,P<0.05)。结论:AMI时PGI2与TXA2平衡失调,其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冠状动脉再通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溶栓治疗时,使用药物纠正PGI2与TXA2平衡失调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荣镇 《新医学》2000,31(8):469-47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血压。方法:对57例AMI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增大证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病死率。结果:57例溶栓开始时的血压范围为(11.3 ̄21.0)kPa/(6.0 ̄13.3)kPa,其中血压(12.0 ̄17.2)kPa组和其余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8%及24%(P〈0.01);病死率分别为0及12%(P〈0.05)。结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探讨小剂量尿激酶(UK)对不稳定心绞痛(UA)的疗效及对UA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和心源性猝死(SCD)作用。方法:对300例UA患者随机分成溶栓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其中30例经冠造证实。结果:溶栓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溶栓治疗组AMI和S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发现初发性、恶化性、梗塞后和中间综合征的疗效明显高于静息性和混和性UA(P<0.01)。冠造结果发现:心电图(ECG)ST段抬高的UA病人血栓出现率明显高于ST段下移的病人(P<0.01)。结论:小剂量UK治疗UA疗效好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对37例AMI患者入院即刻、溶栓治疗(或非溶栓组一般治疗)后1、6、24h,第2、3、5、15d测周围静脉血中D-二聚体(DD)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PA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纤溶酶原活性(PLGA),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与梗死相关冠脉(IRA)再通的关系。结果表明,AMI组与正常组相比,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P<0.01),PAA无变化,PAIA显著升高(P<0.01),PLGA亦显著升高(P<0.05);溶栓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溶栓前差异非常显著(P<0.001);溶栓治疗后IRA未通组与再通组相比,溶栓后6、24hPAIA前者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PAA、PLGA及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PAI在AMI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病理意义,部分血栓之所以出现溶解抵抗可能与溶栓后血浆中PAI大幅度回跳有关,而IRA再通组与未通组血浆DD水平无显著差异,表明DD不能作为监测IRA是否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35例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5例CPR后AMI患者(CPR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42例无CPRAMI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PR组发病至心脏停搏时间平均为(84.0±33.6)分钟,CPR时间(7.7±3.0)分钟,平均溶栓时间为(93.6±48.8)分钟〔与对照组(163.1±69.2)分钟比较,P<0.001〕;冠脉再通率为74.3%(与对照组66.7%比较,P>0.05),CPR组无一例发生胸内出血,但有8例(2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严重出血(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7.1%比较,P<0.05)。结论:对CRP成功后无创AMI患者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适当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CPR后需注意预防机体应激性反应,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