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2012-2019年宁夏地区胃息肉的变化趋势及相关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10月宁夏人民医院收治的90 643例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镜及病理报告,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息肉部位、大小、数量、合并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结果及其病理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0 643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共检出胃息肉患者3 807例,检出率为4.2%。经活检明确为胃息肉患者共1 170例,其中以女性较为常见(男女比例为1.7∶1),年龄30~60岁,好发部位为胃体(45.8%),其中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为5 mm以上较为常见,其余病理类型息肉以5 mm以下多见,多为单发,合并萎缩性胃炎的以腺瘤性息肉及炎性息肉较多,合并非萎缩性胃炎以胃底腺息肉及增生性息肉多见。Hp总体感染率为20.0%,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Hp感染率较高(27.9%和32.0%),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在腺瘤性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息肉。胃底腺息肉升高至50.2%,炎性息肉比例从64.5%下降至10.5%。结论: 2012-2019年间胃息肉的病理谱发生变化,胃底腺息肉已成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3次粪便潜血定性检查对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6年8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并在检查前1周内完成3次非同日的定性粪便潜血检查的患者, 分析患者连续3次粪便潜血检查结果, 并与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相比较。评估粪便潜血阳性次数对结直肠新生物的诊断价值, 并分析出现粪便潜血阳性结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303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男性154例, 女性149例; 平均年龄(59.5±15.0)岁。其中结直肠息肉119例, 结直肠癌46例。粪便潜血诊断结直肠息肉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至少1次阳性为71.4%和52.7%, 至少2次阳性为41.2%和67.4%;3次全部阳性为22.7%和79.9%。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至少1次阳性为91.3%和49.4%;至少2次阳性为80.4%和72.0%;3次全部阳性为54.3%和84.8%。新生物位于左半结肠及进展期新生物与粪便潜血阳性结果均显著相关(P=0.001)。  结论  连续3次粪便潜血检查对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息肉的位置和分化程度对粪便潜血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查诊断小儿结肠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结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常规超声或结合生理盐水灌肠后超声检查的结肠息肉患儿46例,以结肠镜检查为金标准,对超声检出结肠息肉的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结肠镜诊断结肠息肉患儿46例,其中单发息肉44例,2枚息肉2例;7枚息肉直径≤1 cm,38枚>1 cm且<3 cm者,3枚≥3 cm。超声诊断息肉患儿43例,其中单发息肉42例,2枚息肉1例;超声漏诊3例(4枚息肉)。超声检出息肉的总敏感度为91.67%(44/48),其中对直径>1 cm且<3 cm、≥3 cm息肉的敏感度分别为97.37%(37/38)、100%(3/3),明显高于直径≤1 cm的结肠息肉检出敏感度(4/7,57.14%)。 结论 超声检查具有安全、无创、简便等特点,可作为检查小儿结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锁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锁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均接受X线平片检查,10例接受CT检查,7例接受MR检查。结果 骨巨细胞瘤2例,骨软骨瘤病1例,嗜酸细胞肉芽肿3例,畸形性骨炎1例,浆细胞性骨髓瘤1例,尤因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核3例,慢性骨髓炎1例。感染性病变与良、恶性骨肿瘤影像表现各异。结论 结合病变部位和平片、CT及MRI综合表现,可对锁骨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经腹肠道超声(TBUS)诊断小肠克罗恩病(SBCD)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SBCD患者10年42例次超声检查,包括活动期26例次(活动期组)、缓解期16例次(缓解期组)的声像图特征,观察超声评估病变活动度结果与Harvey-Bradshaw指数(HBI)的一致性。结果 TBUS与HBI评估病变活动度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97)。瘘、脓肿、炎性包块均见于活动期组;活动期组狭窄、爬行脂肪征、淋巴结炎、腹腔积液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P均<0.05),肠壁及爬行脂肪厚度明显大于缓解期组(P均<0.01)。42例次超声检查中,15例次见肠管狭窄,8例次见瘘;31例次病变肠壁周围脂肪组织炎性增生,20例次见多发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积液16例次,腹部包块9例次,其中5例次伴脓肿,穿孔1例次,炎性息肉8例次,憩室形成3例次。结论 TBUS能准确显示SBCD腹部并发症,可作为评估SBCD并发症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PITCL)CT小肠造影(CTE)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PITCL患者的CTE表现,总结其病变部位、数目、强化方式、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并发症等。结果 18例PITCL中,多发13例(13/18,72.22%),单发5例(5/18,27.78%);发生于空肠/回肠12例,其中3例同时累及结肠,仅发生于结肠5例,仅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发生肠穿孔6例。根据其CT表现分为6型:浸润型(7例)、弥漫性回肠空肠化型(3例)、肠腔瘤样扩张型(3例)、息肉肿块型(2例)、肠系膜型(1例)、混合型(2例)。结论 CTE可清晰显示PITCL的影像学特点,对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研究背景 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临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观察证实,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由于错失了手术时机,临床治疗相当被动;同时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可终生无症状,盲目扩大胆囊切除率,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损伤。目的 通过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特点,试图总结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高危人群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09年在我院住院并因胆囊息肉样病变接受胆囊切除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大小、数目、基底宽度及是否伴有结石,并进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病理证实胆固醇息肉64例,胆囊炎性息肉12例,腺瘤样增生11例,腺瘤9例,胆囊腺肌瘤2例,腺癌2例;其中良性息肉87例(87.00%),有癌变倾向的息肉11例(11.00%),恶性息肉2例(2.00%)。良性息肉、有癌变倾向的息肉、恶性息肉在患者年龄、性别、病灶大小、数目、是否合并结石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病变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如有以下特点时,可列入高危人群标准:①年龄>50岁;②女性;③单发;④病灶直径>1.3cm 且生长迅速;⑤病灶基底宽大;⑥合并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的胃重复畸形的病例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内镜切除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胃重复畸形的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内镜下病灶表现、术后病理、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9例胃重复畸形患者,女性3例,男性 6例;2例患者病灶位于胃上1/3,2例位于胃中1/3,5例位于胃下1/3。8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瘤,仅1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住院天数为2(1.5, 4)d,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随访时间46(26, 51)个月。术后随访病灶无残留、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切除对于符合指征的胃重复畸形的治疗安全可行,临床可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中脾脏摄取弥漫性增高的原因。方法 以脾脏弥漫性摄取高于肝脏为研究纳入标准,脾脏SUVmax/肝脏SUVmax>1为定量指标,共纳入36例患者,结合手术病理、出院诊断及随访结果,分析患者疾病构成情况。结果 36例脾脏摄取弥漫性增高的患者中,15例淋巴瘤、3例结核、9例其他感染性疾病、1例大动脉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结节病、3例实体肿瘤(其中2例正在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结论 PET/CT显像中脾脏弥漫性代谢增高的现象,在淋巴瘤、结核及其他炎症状态、贫血、结节病、正在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患者中均可以出现,并不是某一类疾病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的乐奥尼龙绳息肉根部结扎术在结直肠大息肉摘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1月该院应用改良的乐奥尼龙绳息肉根部结扎术治疗的136例 ≥ 1.0 cm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大息肉3.0 cm×5.0 cm,观察术后出血、穿孔、感染、息肉切缘病理、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136例结直肠大息肉均顺利摘除,平均操作时间(16.0±8.2)min,135例患者无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仅有1例患者术后出血,经肠镜检查证实为尼龙绳脱落后出血,直接上止血夹止血。息肉术后切缘病理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 h内进食,住院时间(2.2±1.7)d,术后3~6个月随访复查肠镜,显示尼龙绳均已经脱落,所有创面均为白色瘢痕,表面无息肉残留。结论 改良的乐奥尼龙绳息肉根部结扎术用于结直肠大息肉摘除,是一种操作简便,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镜与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13日-2019年6月13日该院消化科76例经病理确诊为IBD患者的肠镜和MSCTE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分析肠黏膜溃疡、多节段性病变、鹅卵石征、肠息肉、肠壁强化、肠壁增厚、结肠带消失、瘘管形成与腹腔脓肿的情况,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两项检查进行诊断效能的评估和分析。结果肠镜对IB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68%和90.00%,肠镜和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7);MSCTE对IB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16%和25.00%,MSCTE和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0)。MSCTE对IB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低于肠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肠镜+MSCTE对IBD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和95.00%,其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4)。肠镜对于诊断IBD患者中肠壁溃疡、肠息肉、瘘管形成、鹅卵石征和结肠带消失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但对瘘管形成的诊断特异性极低,MSCTE对肠壁增厚、肠壁强化和瘘管形成的敏感性均为100.00%,但对肠息肉、多节段病变的诊断特异性极低。结论肠镜仍是目前临床上诊断IBD的首选方式,对于身体状况不耐受和合并肠壁増厚、瘘管形成和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MSCTE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诊断。肠镜和MSCTE的联合检查方式,对于IBD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气囊推进式电子小肠镜在回肠末端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5年4-9月该院27例有消化道症状,且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病变阳性者进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与病理及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27例病人中发现小肠除滤泡增生外疾病23例,检出率为85.2%,其中回肠滤泡增生4例,空回肠克罗恩病6例,回肠结核5例,小肠息肉病3例,回肠毛细血管瘤3例,回肠血管扩张症3例,空肠肿瘤2例,回肠肌瘤1例。结论双气囊小肠镜能安全迅速地检查全小肠,具有直视、可控性好、能活检及进行镜下治疗等优点,有望成为小肠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结肠镜常规检查回肠末段,有助于发现阳性病变,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儿童下消化道出血(LGI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胃镜替代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3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67例LGIB患儿的病历资料,对病因及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学龄前儿童占69.29%。儿童LGIB的常见病因为肠道息肉、结直肠炎、炎症性肠病(IBD)、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HSP)和梅克尔憩室。其中,肠道息肉、IBD、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和白塞病的诊断阳性率达100.00%。通过内镜直视下局部止血治疗29例,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肠道息肉100例,均安全有效。267例患儿行电子结肠镜检查268例次,完成全结肠检查234例,总体盲肠插管率为87.31%。其中,电子结肠镜检查227例(盲肠插镜率为90.31%),胃镜代电子结肠镜检查41例(盲肠插镜率为70.73%)。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在儿童LGIB诊疗中安全有效,不同病因导致的LGIB在电子结肠镜下表现不同,对于1岁以下或体重小于10 kg的患儿,采用胃镜替代电子结肠镜检查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肠镜特点,以提高对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的AIDS患者的认识。方法收集和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0月柳州市人民医院109例行结肠镜检查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确诊感染者和116例HIV阴性行肠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将HIV感染者(试验组)和HIV阴性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表现和肠镜特点进行比较。同时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将HIV感染者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分析,其中A组CD4~+细胞 200×10~6/L (n=34)、B组200×10~6/L(n=75)。结果试验组肠镜下结直肠溃疡检出率和总体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肠镜下肠黏膜充血、糜烂和总体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IDS患者比普通患者更容易出现结直肠溃疡,随着CD4~+细胞计数下降,肠道炎症病变发生率和肠道病变总体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合并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方法: 对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130例AIDS合并淋巴结肿大患者的病理诊断及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而分析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该类患者淋巴结肿大病因的诊断价值。结果: 130例患者中,最终诊断良性病变82例(63.1%),包括淋巴结核56例,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7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6例,坏死性淋巴结炎5例,隐球菌感染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淋巴组织增生、淋巴囊肿、EB病毒感染各1例;恶性肿瘤36例(27.7%),包括淋巴瘤17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各5例,浆母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及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另4例未分型),转移性肿瘤17例,卡波西肉瘤2例;病因类型不明确12例,其中病理检查提示11例为良性病变、1例为肿瘤性坏死。130例患者淋巴结肿大病因总诊断率达90.8%。所有患者无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AIDS合并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肿大病因诊断率高,且微创安全,对于该类患者淋巴结肿大临床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具有较高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情况及腹腔镜结肠镜对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该院25例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行腹腔镜结肠镜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直肠癌患者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24.10%,显著高于同期结肠镜检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12.19%(P<0.01)。直肠癌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术中行结肠镜息肉摘除16例;术前结肠镜下注射亚甲蓝标记或术中结肠镜引导,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的同时行含息肉的结肠部分切除5例;直肠癌合并升结肠息肉恶变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1例;息肉靠近直肠癌一并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3例。结直肠息肉切除率100%,未出现并发症。25例术后随访0.5年~4.0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23例存活,无肿瘤或息肉复发。结论直肠癌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前或术中有必要行结肠镜检查,同时根据息肉情况选择结肠镜息肉切除或腹腔镜下息肉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MSCTVC)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MSCTVC和电子结肠镜(EC)对30例病人进行检查对照。其中17例还作了病理学检查。结果:MSCTVC与EC诊断符盒,结肠癌15例,息肉9例(其中1例息肉直径6mm),囊肿1例。MSCTVC与EC不符合5例,其中1例EC未插入升结肠,MSCTVC发现升结肠癌;l例EC发现多发性息肉,MSCTVC发现结肠癌;1例EC发现乙状结肠息肉,MSCTVC加SSD发现横结肠冗长;1例EC插不进,MSCTVC发现回盲部癌;1例EC发现左半结肠1个息肉,右半结肠插不进。MSCTVC发现升结肠、肝曲、脾曲各有1个息肉。17例作病理学检查,MSCTVC和EC诊断为结肠癌者病理诊断为腺癌9例。良恶性不能明确者2例,MSCTWC和EC诊断为息肉者,病理学诊断为腺瘤5例,慢性炎症1例。30例中,3例EC诊断为结肠炎症,MSCTVC诊断为正常。4例EC失败,MSCTVC完成检查,诊断正常。结论:MSCTVC对结肠隆起性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结肠镜筛查在中老年人群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方法收集并整理2010年1月-2018年1月来该院行健康检查的11 547名中老年人的结肠镜检查数据,分析结肠镜检查在中老年人群大肠癌筛查中的效果。结果 11 547名中老年人初筛阳性率为16.77%(1 937/11 547),男性患者第1次和第2次参与率均低于女性,但男性患者第1次、第2次和初筛整体阳性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5~55岁、56~60岁、61~65岁和66~70岁的人群初筛参与率无明显差异,但年龄为71~75岁阶段的患者初筛参与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第1次、第2次和初筛整体阳性率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以炎症、普通腺瘤、非腺瘤性息肉为主要病变,男性患者大肠癌、进展期腺瘤、普通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的病变率高于女性患者,黑变病和炎症病变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5~55岁和61~65岁患者以炎症病变为主,56~60岁以黑变病为主,66~70岁和71~75岁患者以普通腺瘤为主。结论结肠镜筛查能够有效发现中老年人群的肠道病变,大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因此,应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结肠镜检查顺应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滋病伴发腹部结核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艾滋病伴发腹部结核患者超声资料.结果 88例艾滋病伴发腹部结核患者中,超声表现为腹部淋巴结肿大者66例(75.00%),其中31例伴发颈部淋巴结肿大,18例表现为分叶状融合团块,其内可见大片细小点状回声漂浮的无回声区;肝脏结核47例(53.41%),其中肝肿大40例,肝实质局灶性病变13例,表现为大小、分布较均匀的高或低回声结节;脾脏结核49例(10.63%),脾肿大41例,脾实质病变15例,其中局灶性病变14例,表现为多发均匀低回声小结节,弥漫性病变1例,呈"虫蚀样"改变;肠结核8例(9.09%);胰腺结核2例(2.27%);沁尿系统结核2例(2.27%);腹水14例(15.91%).结论 艾滋病伴发腹部结核超声表现与病理相符,病变内未见钙化出现,容易形成大面积液化;多个脏器同时受累多见,淋巴结、肝、脾是最常受累的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14年4月13例术后病理确诊为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13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20~30岁、40~50岁及6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中位年龄为49岁,病变多位于空、回肠,结直肠少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为主,部分患者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13例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10例行腹部CT检查,3例行肠镜检查,3例肠镜检查中1例提示肠道肿瘤,2例提示肠道炎性改变或息肉。1例小肠三维重建CT提示小肠淋巴瘤可能。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通过病理确诊,病理分型中外周T细胞型淋巴瘤5例,NK/T细胞型淋巴瘤5例,肠型T细胞淋巴瘤3例。免疫表型13例CD3及CD45-RO均呈阳性表达,Ki-67呈不同程度阳性。结论肠道T细胞淋巴瘤早期诊断困难,误诊和漏诊率高,患者的临床表现以一些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内镜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目前确诊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